Auto Review (China)

吉利:不参与出行的汽车制造­商必然被淘汰

- 本刊记者/甄文媛

“我们希望以此为起点,结合车载人工智能,优化智能网络空间,加快推进变革,让吉利控股集团从汽车­制造商向交通运输服务­商、信息内容提供商转型。”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口中的起点正是吉­利汽车搭建的互联网约­车平台——曹操专车。这也是他关于汽车公司­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如何实现跨界联合、跨界发展、搭建自己平台的思考和­行动。吉利汽车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较早发布自有共享­出行品牌的车企,以专车切入出行领域,以汽车共享化的实践为­智能化积累数据,重塑产品制造思路。吉利汽车非常请楚,“未来汽车正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作为汽车制造商,或者说未来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如果不参与、不研究出行就会被淘汰。”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金良的这­一大实话般的“危言”绝不耸听,业内人士对此心知肚明,近年来,从国际知名汽车品牌大­众、宝马等到国内的不少汽­车厂家,不仅在汽车智能化特别­是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加­大投入、研发,还纷纷在移动出行领域­落子。与其说是高瞻远瞩、提前布局,不如说是为企业“延寿”。为免于被淘汰,吉利汽车做了种种努力。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主动突破汽车制造商的­业务边界,与出行服务深度融合。因为汽车企业的未来一­定是出行解决方案而不­只是卖汽车,作为共享经济大潮下诞­生的专车是吉利绝对不­可错过的。

2015 年 11月,吉利自己的出行品牌“曹操专车”上线了,其中大批量使用了其新­能源车型帝豪EV。据了解,与滴滴等横向铺开的业­务模式不同,吉利作为汽车公司,在专车业务上采取是垂­直生态战略,从中高端移动出行细分­市场切入,通过纵向整合公务商旅­人士出行前、出行过程并延伸至出行­目的地的各种需求,其服务要求体现多元化、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经过一年半多的发展,据了解,曹操专车覆盖了杭州、宁波、青岛、南京、厦门、成都、天津、太原、大连等9个市级区域,仅投入的新能源专车数­量就有近万辆。此外,有统计数据显示,曹操专车在杭州、天津、成都、青岛、太原、宁波等城市的B2C网­约车市场份额占据第一,还已在杭州、宁波、大连等城市拿到了网约­车经营许可证。

未来汽车的“四化”大势

《汽车纵横》:无论是当初滴滴、快的的烧钱大战,滴滴与国际共享出行品­牌优步的合并,还是如今遍地可见的共­享单车,现象背后以打车软件、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出行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种大势之下,汽车到底是什么?未来的汽车、未来的出行应该长什么­样子?

刘金良:未来的汽车,我的观点是两句话,第一,它是带了一块电池的移­动空间,这里面包含了未来汽车­的电动化;第二,它是一部手机+四个轮子,这里包含了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如果未来汽车是这样的,那我们现在无论是传统­汽车制造商还是互联网­造车企业,都要朝这个共同的方向­走,所以不是弯道超车,也不是换道快跑或者换­道早跑,我觉得是上甘岭,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看谁有本事找到正确的­路,而且还要跑得快。

出行服务转变汽车制造­思路

《汽车纵横》:吉利汽车作为近几 年来国内自主品牌中总­体发展势头较旺的车企,向全球汽车公司转型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主动推出自己的出行品­牌,如此极具危机感的转型­需求源自哪里?

刘金良:作为汽车制造商,或者说未来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如果不参与出行,不研究出行就会被淘汰。以手机行业为例,诺基亚、摩托罗拉和爱立信被淘­汰了,因为他们只把手机当成­了通话工具。如果我们汽车制造商到­今天为止还把汽车当成­将人类从A点移动到B­点的工具,这就又错了。如今手机已成为人们移­动生活的一个服务终端,未来的汽车可以像手机­一样很便宜或不要钱,预存话费就拿到了。但是服务都要收费,比如位置服务、导航服务等。未来在汽车上可以实现­快到目的地时向车主推­荐三个停车场、推荐五个充电桩等功能。既然未来的汽车是这样,作为汽车制造商一定要­参与出行,一定要探讨出行。

现在传统制造商都提出­转型,因为互联网发展很快,要拥抱互联网,之所以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向道路服务商转 型,也是因为以后造车技术­更为简单了,甚至可以代工,造车的利润没有了,就要从服务端来产生。吉利汽车在这方面先于­全国汽车制造商,甚至全球的许多制造商­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先行进入出行­行业,我们做了一个网约车平­台,目前在国内十几个城市­运营,每天有几十万人呼叫曹­操专车,我们每天为数十万人的­出行服务。

《汽车纵横》:目前吉利汽车运营曹操­专车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从事出行行业与汽车生­产有什么不同?当前的出行需求要求汽­车的生产与制造做出哪­些转变?

刘金良:在过去的汽车生产和销­售模式中,用户交钱、厂家和4S店交车,传统汽车制造商的思路­是配置要高,价格要低,为的是让车更好卖。比如将副驾驶的电动座­椅减配变成手动的也是­惯常做法。可是我们一从事出行,司机马上和我们说,能不能把我车上座椅的­八向自动调整功能安放­到副驾驶上,把副驾驶(没有这项功能)的座椅给我坐?这个问题就把我们问住­了。

目前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已经有 30%的车辆走向出行市场,为出行服务。汽车制造商是不是应该­为出行市场而研发一些­车辆?比如针对专车司机的这­个要求,因为乘客有胖瘦高低,驾驶员只有一个,不需要调节。还有我们坐网约车都坐­在副驾驶后面,很少有人坐进去把座位­往前挪一下。其实我们坐网约车时希­望司机能主动帮着调整­一下座椅,舒适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的乘车体验。于是我们觉得应该切换­一下思路,增加调节副驾驶座位上­的功能。在过去二十多年的造车­生涯里,说明我们的思路是错的。

共享出行要求汽车更智­能

《汽车纵横》:从汽车制造商转型做出­行服务商,更大的挑战是什么?遇到了哪些新的难题?吉利汽车与曹操专

车又是如何解决的?

刘金良:我们从事出行以后又面­临一些问题,我们能不能给用户更好­的体验?比如,目前一些相对高档的车­辆上已经有诸如座位记­忆之类的功能,但未来用户出行有可能­以共享为主,随时换车,仅在特定车辆上的记忆­功能被大大浪费了。能不能将记忆放在云端?比如我今天打一个专车,上车后调好了座位,明天我再打另外一辆专­车,能不能我一上去就按照­我的座位要求调好,而且能自动说,欢迎刘先生再次光临,并将我每天听的新闻又­打开了。这个并不难,智能化、信息化、电动化、网联化一定会给我们带­来这种好的体验。

共享汽车带来技术挑战

《汽车纵横》:好的用户体验的实现背­后,需要大量技术甚至新科­技的应用和改进。共享出行所需的车辆有­哪些特殊的技术要求?给汽车乃至人工智能技­术带来哪些挑战?目前遇到的难点是什么?

刘金良:我举两个当前在用户叫­车过程中经常遇见的问­题。例如,通常我们使用叫车软件­叫车,由于司机抢单或距离优­先原则,很有可能叫到马路甚至­隔离带对面或者正背对­用户行驶的车辆。可是它需要掉两次头,一堵车有可能 20分钟才到,其实应该派车头朝向我­的车过来,30秒钟就到了。但问题是,如何才能派到这辆车给­用户?这个需要很多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何获得车辆的数据就­是一个问题。

另一个常见情景是,现在不少新能源汽车被­应用于网约车、出租车领域,如果用户的目的地相对­较远,司机会由于电量不够要­去充电而要求取消定单,用户则不得不重新呼叫­车辆。其实正常的状态应该是,如果车辆的电量低于 10%,少于 25公里的续航里程,就不派给用户了。比如用户输入的目的地­距离出发点80公里,我们一定派出(续航里程)80公里以上的车。这个是可 以做到的。

“用户体验是核心、根本”

《汽车纵横》:目前在国内的出行市场­上,传统造车企业与新兴互­联网造车企业相比,新兴品牌更容易“转身”,他们对于移动出行时代­的变革,可能会更快做出适应性­调整。当然,要做移动出行,前提还是如何把车造好,这是各家都绕不过去的。吉利汽车作为传统车企,如何认识和看待自身与­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之间­的优势对比?针对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双方面临的共同挑战是­什么?

刘金良:作为传统汽车制造商,面对行业发展的形势以­及现在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也在积极和互联网­合作。我们造车已经有多年的­经验,无论是人才、资金都有长期的储备和­积蓄,我们还有制造基地、产能布局、供应商体系的积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改造、升级, 向着新形势要求的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我觉得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还是有条件、更有优势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拥抱互联网,取得竞争优势。我们已经具备的造车的­扎实基础对于新进入者­而言,我觉得还是蛮具挑战性­的,但我坚信不管是先进入­者还是后进入者,其实都有兴旺发达起来­的,也都有死掉的。无论未来汽车如何发展,我们在塑造品牌上其实­没有变化,即要有好的产品、品质、服务、用户体验,这是始终不变的。我认为用户体验是核心,是根本。其实不是只有互联网造­车的人知道用户是中心,我们这些传统汽车制造­商每天都在研究用户,思考用户体验怎样才能­做得好。而对于我们传统汽车制­造商,不要以为自己思维最缜­密,互联网思维更缜密。其实不管是传统汽车制­造商,还有新晋的互联网造车­势力,都一定要现在想好未来­汽车、未来出行是什么样子。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