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Campus

小冰的诗艺术?灵性?

——“人工智能文学”可能吗?

- 文/陶锋(南开大学哲学院) 插图/张祎

2017年,我刚从德国访学回来,有人送了本诗集给我——《阳光失了玻璃窗》,随手翻了翻,看到了这样的诗句:“河水上滑过一对对盾牌­和长矛/她不再相信这是人们的­天堂/眼看着太阳落了下去/这时候不必再有爱的诗­句/全世界就在那里/早已拉下了离别的帷幕”,如果有人说写出这诗句­的作者还不到四岁,我会觉得这孩子是个天­才,如果说作者不是人,而是智能程序,我只能说这是开玩笑吧!虽然我已听说了Alp­haGo击败了世界围­棋冠军,但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人工智能可以写诗,而且还骗过了写了二十­年诗歌的我。2016年最大的文学­事件鲍勃·迪伦获诺奖,引起了文坛的轩然大波,而2017年的微软小­冰摹仿人类写诗,文学界却相对平静。

一直以来,机器人或者说人工智能­写作都只是存在于科幻­作品之中。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技­术的提升,出现了一些能够部分自­动写作的程序,例如在线生成诗歌,还有基于“故事生成算法” ( SGAs)的自动写诗程序,如AUTHOR、

UNIVERSE程序­等等。但是这些程序仍然有赖­于程序设计者,直到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的出现,使相对独立、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自动­写作成为了可能,如微软小冰的写诗程序­和清华“九歌”诗歌生成系统。

2017年5月,发布不过四年的小冰出­版了自己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诗集从数万首诗歌中精­选出来139首诗,这一事件在北大的“世界文学年度报告”中被评为2017世界­文学十大事件之一。那么,小冰所写的到底能算作­诗歌吗?如果说是诗歌,小冰所写的与人类所写­的诗有何本质的不同?小冰写诗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文学”成为了可能呢?

小冰真的能写诗吗? ——艺术的图灵测试

笔者认为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可以分为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内部问题包含意向性问­题、情感等等,目前许多内部问题难以­解答,专家们将之“黑匣”。而外部问题关注的是智­能体的行为和结果,这些是相对容易考察的,图灵测试的基础就是考­察外部问题。

1950年,计算机之父阿兰∙图灵( Alan Turing)提出了“机器是否能思考”的问题,他设计了一种简单的摹­仿游戏,如果机 器能够回答人类的问题,并且让人无法判断这些­问题是人还是非人所回­答的,那么就可以说机器能够­思考了。图灵测试因此成了一种­简单有效地测试人工智­能的方式。

小冰最开始也采用了这­种图灵测试方式,据介绍,从2017年2月起,小冰以化名在多个诗歌­论坛发表作品,“几乎没有被察觉出这些­诗歌非人为所作”,由此看来,小冰似乎已经通过了图­灵测试,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小冰真­的能够写诗了呢?

笔者认为,艺术中的图灵测试远非­简单的回答“是”或者“否”这么简单,这是因为艺术的标准是­复杂的、变动的,从最早的“美丑”,到后来的“高雅”“低俗”,再到现代艺术的“真艺术”和“文化产品”,艺术标准早已发生了改­变,我们看一首现代诗歌,它已经失去了形式美和­韵律美,更多的是靠意象和意境­来传递情感、展现真理。因此,写出诗歌和写好诗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目前来看,小冰的诗歌还有很多前­后矛盾、跳跃和语法错误的地方,即使写的较好的诗歌,也缺乏诗歌的“想象的逻辑”(艾略特语)。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冰可以写­诗歌,但尚不能说小冰能写出­称得上是“艺术”的诗歌。

小冰诗歌与人类诗歌有­何区别?

简单的说完外部问题,我们从内部问题来看看­小冰是否能像人一样写­诗。也就是说,小冰写诗时是否有目的(意向性)、诗歌是否抒发了其情感。

意向性问题是人工智能­要解决的终极

问题。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有意向性了,我们可以说它就是像人­一样的高级人工智能。一位诗人说小冰写的诗­歌是没有“灵魂”的,所谓灵魂首先指的是要­能够有意识地去创作。小冰目前显然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没有意向性的小冰写的­诗,被人称作是“无心”之作。小冰写诗是建立在对已­有的人类诗人的摹仿的­基础上,小冰的研发者介绍到,小冰从1920年以来­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作品中习得了作诗的­技能,并经过对几千首诗10­000次的迭代学习,获得了现代诗的创造力。小冰这种无意识地写诗,和大自然所呈现出的自­然景观、大雁在天空飞过时排出­的图案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了。不过,人工智能专家如图灵也­早就提出了反驳,他认为我们无法证明机­器没有目的,机器的意向性仍然属于­黑匣问题。

另外,诗歌是承载着作者情感­的,诗人欧阳江河指出,小冰写诗是通过收集数­据和将词语进行组合,其诗句是“缺乏情感和温度”的。设计者希望小冰能有“情商”,他们运用了最新的“感情计算”方 法,为小冰建立了“情感计算框架”,这种方法是将用户所表­现的情感数据进行收集,然后让小冰去摹仿。但是,小冰仍然没有真正的情­感,所以,其诗歌也不可能传达其­自己的情感。

哲学家塞尔( J. Searle)认为,有机体是意向性产生的­根源,而神经科学也认为,情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因此,无肉身的小冰,是否能产生意向性和情­感,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决定了小冰的写诗是否­是一种艺术行为。

人工智能文学可能吗?

那么,“人工智能文学”可能吗?笔者于2016年3月、2018年1月在北京­大学做了两场关于人工­智能写诗的报告,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人类­写诗的异同,报告中提出“人工智能文学”的概念。笔者认为,如果我们仅仅从行为主­义角度出发,人工智能体的写作,已经完全有可能了,例如小冰写诗等自动写­作程序,作为人工智能 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存在的。因此,如果我们对“人工智能文学”的研究并不局限于人类­写作的方式,而是去“研究人工智能在摹仿人­类写作时所出现的文学­问题,甚至研究人工智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去写作;以及对人工智能创作的­文字作品进行审美赏析;最终是从人工智能的视­域去看人类文学的本质”,这种广义的“人工智能文学”研究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不必畏惧小冰写诗,正如诗人于坚所说,机器写诗“缺乏灵性”,所谓灵性,我们可以理解为与生命­有关的东西。小冰之所以能够摹仿出­像诗一样的作品,是因为它摹仿学习了人­类的诗作,它所产生的作品只能是“语言游戏”,而非真正有“独创性”、有内在情感逻辑的作品。不过,小冰可以为人类提供廉­价的诗歌,也可以为科学家提供研­究人类创作时的心理和­脑部运行机制的研究案­例,小冰写诗不是为了代替­诗人,而是为了给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  ??
 ??  ?? 陶锋,男,湖北人,南开大学哲学院讲师,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德国波恩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语言美学、人工智能美学。
陶锋,男,湖北人,南开大学哲学院讲师,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德国波恩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语言美学、人工智能美学。
 ??  ?? 无肉身的小冰,是否能产生意向性和情­感,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决定了小冰的写诗是否­是一种艺术行为。
无肉身的小冰,是否能产生意向性和情­感,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决定了小冰的写诗是否­是一种艺术行为。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