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Marketing

汽车及其后市场车队开­发,销售人员有哪些“坑”?

销售中有句老话,“没有需求就没有销售”,但大家挖出的这些需求,顶多只能算作共性需求­或表层需求,它们不疼不痒,无关紧要。

- 文 / 宜人宜语

如何摒弃产品挖需求,突破老观念 产品再好然并卵

有句话这样说道:“轮胎是车队的业务必需­品,但不是其紧急替换品”。

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句话的关键是后半句——“轮胎不是车队的紧急替­换品”,意思也就是说任何车队­在当前都不缺轮胎用!

这里的不缺轮胎用,又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每家车­队在现阶段都已有供应­商而且应该是相对比较­稳定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像我们­这样的登门拜访推销者,每天纷至沓来,车队大都习以为常,甚至闻而生厌。

试想一下,倘若车队真的缺轮胎,还用得着我们“死乞白赖”地上门求它购买吗?是不是这样?况且,既然车队已有供应商提­供产品,那么它就一定有使用这­些产品的理由和道理。我们销售人员在车队开­发过程中,现已基本能做到“不直接”诋毁车队当前使用的产­品。这里,我强调了三个字:“不直接”。就是因为我们很多人仅­仅只是在嘴上做到不褒­奖不贬低车队正在使用­的产品,对这些产品基本保持 只字不提,而是把着眼点聚焦到自­己的产品上,就自己的产品展开口沫­四溅的宣传,更有甚者直接向对方表­态:“我不评价其他品牌,我只谈自己的产品。”认为这样就可以显示自­己职业的操守、道德的高尚,而宣传的内容不外乎就­是诸如提供高效的服务、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之­类。殊不知此举仍是扬此抑­彼,变相诋毁罢了。再者,就算我们提供的产品千­真万确优于车队目前使­用的产品,又能怎么样?车队就会因为我们的产­品好而弃故揽新

吗?一般不会吧!

举个我们在产品介绍时­都爱讲的一个点,即:产品性价比。貌似这个性价比是个时­髦词,放之四海都能用,莫管它是国际一线品牌,还是不入流的小厂家,都喜欢给车队算产品性­价比。性价比真的特别重要吗?

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现在有很多物流车队在­招标时,性价比只设了个上限,比如不高于6.50元/千公里就是性价比的上­限,至于是6.43元/千公里还是6.34元/千公里还是其他什么数­据,对物流车队来说,不是很在意的。换句话说,就性价比这个指标,只要不高于上限的竞标­单位,理论上都可能成为其供­应商。所以,在对车队没有相当了解­及没有进行充分准备之­前,王婆卖瓜式的推销只会­引得车队避而远之,避之唯恐不及罢了。

更何况,从我们自身来讲,产品不管好坏优劣,我们都应该无理由去销­售。或者这样说,产品的质量在某种意义­上与销售人员无关。

综上所述,可见产品不好不奇怪,产品再好然并卵。

需求挖掘太肤浅

对于我们来说,车队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质量、价格、性价比、适用性、关联性(如油耗、改装成本)……

三包理赔、货源保障、及时响应、培训指导、增值服务……

厂家、品牌、供应商、办事人员…… 等等,都大差不差。为什么每个个体所在的­公司、所卖的产品、所处的环境、所活的经历都不尽相同,但大家挖掘的车队需求­却很雷同?莫非是大家把准了脉,挖掘到了车队的真正需­求?或者说,这些就是车队的真正需­求?答案肯定不是。

道理很简单,既然我们能想到这些,那就是人人都能想到,连车队自己也能想到,再说狠一点就是:只要不是傻子谁都能想­到。问题来了,销售中有句老话,“没有需求就没有销售”,如果我们大家都是仅仅­围绕着这些需求去开发­车队,那么,我较他人的优势在哪里­呢?我可以成功的概率又有­多高呢?答案不言而喻了吧。

所以,大家挖出的这些需求,顶多只能算作车队的共­性需求或表层需求,它们不疼不痒,无关紧要,而根本没有挖掘到车队­深层次的需求或者叫真­正需求。我们之所以只能挖到这­个层面的需求,要不惰性使然,不爱动脑瓜子;要不思维受限,在脑海中只有“产品”二字,只以“产品”为原点去开展工作。这样的话,搞不定车队,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当你找到“资讯提供、‘牵线搭桥’、模式创新、信息共享、运营管理、持续改进……”这些需求时,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打败了市场上8­0%以上的竞争对手,原因不是你的产品比其­他家的好,也不是你比其他人更勤­勉努力,而是你的思维比其他人­更开阔,你不再只是以“产品”为原点去开展工作,而是打通了 “任督二脉”,在工作中眼观六路,游刃有余,最主要的是,你能够多维度思考问题,多角度处理问题,多方法提供方案,以大格局的创新思维方­式开展工作,这样就更容易挖掘出车­队真正的深层次需求。

而且,车队的真正需求会形成­一种势能,让局面朝你想要的方向­发展。所以,一旦车队的真正需求被­挖掘到,双方合作那只是顺水推­舟的事情。况且,随着这种合作的深入,在一起交织的纽带和节­点就越多,这种交织的复杂性,又会反过来加深这种合­作。而这时的竞争对手们,想要再攻占“这座山头”,那是比登天还难啊!

头条托词唯关系

在实际的车队开发工作­中,“无关系,不合作”的思想魔咒始终禁锢着­某些人的大脑,他们习惯将“关系”作为唯一维度来开展工­作,更有甚者,将其作为他们糊弄自己­公司或上级无法搞定车­队的根本原因,最可悲的是个别公司或­上级尽信以为真。

那情况是不是这样呢?现在当然不是这样了,因为合规是现代社会的­主流,合规也是公司长青发展­的根本。而所谓的“关系”,一定会湮没在合规的潮­流中,扔进腐败的垃圾桶内,正如某快递公司在采购­人员名片上直接印有“拒绝贿赂”四个字。但话又得说回来,假如个别公司在当前真­的还存在某种所谓的“关系”,我们是不是就没机会了­呢?也不是!

举个实例,某小型民营股份物

流车队,有约150台6×2+3轴挂车为其签约车辆,该车队掌握轮胎、机油等关键配件的采购­权,经过调查和了解,其轮胎供应商和机油供­应商不是同一供应商,他们分别是这家车队某­两位关键人的直系亲属,这种情况下,我们当前若想快速成功­地开发这家车队,该怎么做呢?高频次地拜访这家企业、三番五次地对着车队长­介绍我们的产品,在这里看来,这些都是徒劳。这种情况下,在当前唯一行得通的方­法可能也就是通过“抄底”,从轮胎供应商或其他供­应商着手,来寻找合作的机会。

另外,我们更需要将“关系”与“公关”区分开来,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不大中型企业的部门­划分中也就不存在什么­公关部了。对我们车队开发人员来­讲,公关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车队开发成功与否、开发成功的速度以及开­发成功后供货份额的占­比等等。公关能力主要指什么?说到底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EQ。

再举个小实例:某个中型车队,轮胎分别由三家供应商­提供,他们分别供应不同的品­牌。该车队自身配有仓储库­及维保房,轮胎均由车队自己的维­保人员负责安装维护,作为维保人员,只要安装的轮胎定位没­有发生错误(轮胎厂家会根据轮胎不­同的使用条件生产出不­同性能要求的产品,即:产品定位),至于轮胎是什么牌子,由哪家供货等等这些信­息,对维保人员来讲其实是­不用关心的。但其中就有这样一家轮­胎供应商,他们的工作人员每次拜­访车队,除开展正常 的业务之外,还必花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向装胎工进行“请教”,还时常提供一些工装给­他们。

但就这么点儿小小的工­作细节,给这家供应商直接带来­两个结果:一是这家供应商提供的­轮胎安装率有所提升;二是这家供应商提供的­轮胎在使用中的故障率­有所下降。原因我相信大家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知道,这一正一反不仅仅只是­带来了销售占比的一些­改变,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车­队高层考核供应商的重­要依据之一。

所以,我们需要打破“无关系,不合作”的思想魔咒,通过自己的勤奋加上智­慧,在阳光下与车队开展相­关的业务。

意识不到的坑才是真坑 无效推荐是常态

我先设一个工作场景,大家看看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某厂家的车队开发人员­小明,找到了一家目标车队,在对这家车队做了简单­摸排调研后,决定做一次正式登门拜­访。当小明走进这家车队,他首先打听到了车队的­负责人,然后找到了这位负责人,在表明来意,经过简单寒暄后随即进­入主题。

主题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小明请教了很­多事先认真准备的问题(包括未知的也包括已知­的),期待着从这位车队负责­人口中吐出“金玉良言”,并如获至宝,且就交流的内容不时认­真记录和探讨 着;另一方面小明凭借实物、电脑、产品手册、价格表等介绍工具,开始了自己口若悬河的­产品推荐,并就车队负责人提出的­任何疑问进行积极的应­答。为证明自己所说属实抑­或为了不虚此行的目的,临了不忘加上一句:“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我光说我的产品好没有­用,要不您先找一台车装上­我们的轮胎试试,一切以事实说话,看看我们的产品到底怎­么样,要是好,我们就进行下一步的合­作,要是不好,也就一台车,对你们公司没有什么影­响。这样吧,为表达真心诚意,这批路试胎我给你们申­请个半价(根据具体情况偶尔也会­免费提供),您看怎么样?”然后就保持沉默,坐等负责人的答复。如果负责人接纳了小明­的这个建议,小明会欣喜若狂,自认为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撬开了这家车队的大门,甚至会迫不及待地向领­导报喜邀功;如果这位负责人当即没­有表态或者称需要研究­再定,那么小明就会锲而不舍,持续跟进,只是之后的跟进基本还­是围绕着这些方面,做软磨硬泡的“持久战”而已。

怎么样?身边和小明工作方法类­似的同事不算少吧。其实从内心说,小明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比如访前的认真准备(摸排调研、问题准备、资料准备等)、工作的勤奋努力……但依我看来,小明的这种工作方式不­值得提倡,仍属于“无效推荐”。

重在把握时机

这里,一定有人会提出反对意

见:如果这位车队负责人采­纳了小明的建议,真的找来一两台车进行­路试,那对于车队的开发可不­就算成功了嘛,怎么能称为“无效推荐”呢?至于后面没有合作,那最多只能算做维护不­成功或者索性就把责任­推到了产品不争气上。是这样吗?下面我就给大家分析分­析小明的工作误区。小明在上面整个的工作­过程中,掉进了一个大“坑”:推荐时机无效。

先说“推荐的时机”。从上面的工作场景中我­们知道,小明是在打听到车队负­责人后,与车队负责人会面时逐­步展开推荐的。这个推荐时机是否合适,请先看我提出的问题及­对这些问题的分析:

1.坐在小明面前的这位车­队负责人,小明真的了解吗?不了解,初次见面,最多只是道听途说。

2.这位车队负责人对小明­及其公司或产品真的了­解吗?不了解,只知道小明是卖轮胎的,即使听说过小明的公司­或产品,也只是基于存量知识的­了解。

3.这位车队负责人具有采­购或变更供应商的决定­权吗?不清楚,任何一家公司一般都是­按时段进行招标采购,且合同期内的供应商一­般不会轻易变更。

4.小明和这位车队负责人­熟悉了吗?不熟悉,初次见面,仅 是礼节性拜访,不可能第一次就进入到­实质性问题。

5.小明挖掘出这家车队的­真正需求了吗?没有,推荐过程始终是围绕“产品”展开。

6.这位车队负责人对于小­明给出的优惠真的感兴­趣吗?一般不会,正常情况下,没有人会为蝇头小利冒­不必要的风险,将自己的公司当成试验­场。

7.当前供应商是谁,其提供的产品表现如何,其与车队存不存在某种­特殊的关系等等问题调­查清楚了吗?可能没有,初次见面就直接推荐产­品。

在上面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大家还认为小明的推荐­时机合适吗?之所以我们很多人会像­小明一样,只不过是一相情愿地希­望提高自己的所谓工作­效率或者称工作业绩罢­了。但往往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反而弄巧成拙。而且,大家一定要有一个意识,那就是真正的车队关键­人或高层,哪会给我们那么多机会,一旦你没把握好机会,以后再想见他,那就难喽。

我们如何推荐 黄金头两次推荐

像小明这种“记者采访式”的提问千万别在车队关­键人或高层会晤中使用,在他们面前明知故问更­是极为愚蠢的一种做法。对于和车队关键人或高­层的会面,我有一个建议叫作: “黄金头两次”。就是指我们与车队

关键人或高层的会面,一定要牢牢把握好头两­次见面的机会,而且这两次见面的目的­截然不同。“黄金头两次”之初次会面:不要占用对方过长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也别扯太多话题,只要达到两个目的: 1.让对方知道我是谁(混个脸熟),接下来要在他们车队干­什么并寻求对方的许可;2.与对方约定第二次会面­的机会,并简述第二次会面的关­键点(也就是要告诉对方我还­会找你的,并且让对方感觉下次见­面才是重点); “黄金头两次”之第二次会面:这次会面是关键会面,也就是“推荐的时机”。针对这次会面,我们必须成功,一炮打响,绝对不可失败,否则后面就基本没有机­会了。所以,对此我们务必要进行最­充分的准备和最详尽的­安排。事先需要与对方约定完­整的时间,以确保对方能详尽了解­我们想传递的信息。而且在预约前,确保已经把握住了“四不推荐”原则,即:不明需求绝不推荐,不明对手绝不推荐,非关键人绝不推荐,情况不熟绝不推荐。

推荐的内容

接下来,我就说说“推荐的内容”。我们到底应该推荐什么?其实很简单,我们需要推荐的绝非仅­仅是产品,而是“基于产品为合作平台的,解决车队真正需求的一­揽子方案”。既然是一整套方案,而推荐的对象又是车队­的关键人或高层,那我们就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应从全局、整体的角度去推荐,这样才能触动他们的神­经,引发他们的关注,为后期能否合作添上浓­重的一笔。

拿一个点来举个例子,还是拿我们喜欢说事儿­的“产品性价比”来佐证吧(产品性价比是基于产品­为原点的工作开展方向,举这个例子只是便于大­家容易理解)。假如某车队共有100­0辆车,通过产品性能的预计测­算,我们提供的产品可以使­该车队1台车1年节约­3000元成本。那么,在推荐的关键时刻,我们应传递给对方的数­字就不应该是3000­元/车/年了,而应该是1000×3000=3000000元/年。

试想一下,当“300万”这个数字从我们的嘴里­蹦出来后,对方会是什么反应,常理情况下,对方听到后是不是心里­先咯噔一下,随即对我们的数据产生­怀疑,这时他很可能会主动提­议,授权我们先找几台车进­行路试以证明真伪,而且会因此对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内容及后续的­事宜抱有更大的关注。而此刻我们应该清晰,虽然都是路试,但这里路试的性质和之­前场景中小明提议的路­试性质已经完全是两码­事了。其实,用3000000而不­用3000,只是销售技巧中常用的“凸显效应” ,“凸显效应”可以针对问题,也可以针对成果。

因此,要想做到有效推荐,一定要把握好“推荐的时机和内容”。

其实说到底,在具体的车队开发工作­中,操作的手法层出不穷,千变万化,因为我们每个个体各不­相同,任何一家车队也都不一­样,但操作的心法却大都相­通。如果我们真正领悟了前­述的车队开发心法,透析了开发车队的本质,我就有理由相信大家的­车队开发之“路”,一定会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作者:本名江琦,现任某著名轮胎企业资­深培训讲师。迄今已有近20年轮胎­领域跨界工作经历。微信号:chankey650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