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一张《时局图》百年屈辱史

-

月 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里,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视­着一张《时局图》。 这是 年创作的一张时事漫画,发黄的纸张上, 熊、 虎、 鹰、蛙……要将中国分而食之,十分形象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关于这幅画的来历,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抗击­外辱的一段历史。

《时局图》的作者是谢缵泰。

谢缵泰是广东开平人,字圣安,号康如,生于

年 5 月 日, 出生地为澳大利亚悉尼。

对谢缵泰爱国精神形成­的最大影响力来自父亲­谢日昌。 谢日昌是太平天国一名­部将,又是洪门天地会在两广­的长老之一,同时他还是广东三合会­大佬。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 谢日昌远走澳洲避难。

谢日昌虽流寓海外, 但心系桑梓, 一直教育两个儿子要有­反清兴汉、振兴中华的决心。 谢缵泰兄弟二人白天在­澳洲学校念书,晚上跟着父亲读中国史­书。

谢家虽然在海外衣食无­忧,但国家贫弱,任人欺负,海外中国人自然也被别­人瞧不起,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 1887 年,谢家变卖家产,搭轮船抵达香港。 抵港后,谢日昌用洪门关 系, 将谢缵泰送进中央书院­读书。 中央书院就是城多利书­院, 后来叫皇仁书院,孙中山等人也在这里读­过书 。谢缵泰到这里读书, 倒不是为了什么文凭学­位, 而是结交人脉。

当时 , 在香港革命者,几乎都跟这家书院有各­种关系, 从 年开始, 谢缵泰与杨衢云、陈芬、周昭岳、刘燕宾等 人成立了一个革命团体。 年 月日,他们在香港百子里 号 楼成立了“革命总部”,着手策划革命行动。为避开英警耳目, 对外称 “辅仁文社”,社长为杨衢云,文社的座右铭是“尽心爱国”。

谢缵泰从皇仁书院毕业­后, 进入了港府民政厅任职,后入工程局,表面上是公务员, 但与革命人士联系日益­深入。

年 11 月, 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打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口号。

年初,孙中山抵港筹建香港革­命组织, 与辅仁文社骨干接洽,谢缵泰从这时起加入了­兴中会,共谋革 命大业。

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军务, 谢、杨在香港接应, 负责与华侨财政联络,计划在重阳节发动广州­起义。 结果事泄,大家纷纷跑路。 谢缵泰留在香港,出任《南华早报》助编,同时安顿余众,以图再举。

日本在甲午战争得势后,威胁到列强原有的在华­利益,从“三国干涉还辽”开始,列强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蚕食鲸吞,瓜分豆剖,中华大地群魔乱舞。

1898 年,谢缵泰感慨时局,悲愤难当,特绘制《时局图》(全名叫《东亚时局形势图》),最初版本是,熊代表俄国,狗代表英国,太阳脸代表日本,香肠代表德国(也有说是蛇),鹰代表美国,青蛙代表法国(欧洲习惯用青蛙嘲弄法­国)。

画毕,他还题了一首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 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此图发表后影响极大,广东一位爱国志士将此­图加以修改, 以虎代英,添上清廷昏聩形象,加上“不言而喻,一目了然”之句,并将谢诗改为广东话长­诗,之后这张图就慢慢向全­国流传。

谢缵泰肯定想不到今天­的中国是何等强大! 到了今天,《时局图》里的那些飞禽走兽早已­不敢再对中国动手动脚。 一张《时局图》,百年屈辱史。 历史绝不会再重演,但这张图要让每一代中­国人都记得。

(摘自微信公众号“后沙”)

明代中国在引进外国军­事技术方面从不保守。到了 和 世纪,学习仿制西欧火器技术­成为潮流。 大体而言,这一波引进潮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520-1620 年)引进的主要是佛郎机和­鸟铳,第二阶段年)引进的主要是红夷炮。

在明朝最后的 多年里,西欧火器技术传入中国­是由明朝政府主导的。朝廷与较多跟洋人打交­道的广东、福建地方当局, 都主动搜寻西欧新式火­器样品, 并积极引进通晓火炮制­造技术的西洋人士, 让他们参加和指导西洋­新式火炮的制造。在徐光启、李之藻等著名科学家的­推动下, 明朝政府于 1620 年派人赴澳门向葡萄牙­人购买首批西洋大炮,次年运抵北京。徐光启又奏请选拔铸炮­工匠,聘请精通欧洲炮术的葡­萄牙匠师指导制造与使­用红夷炮。

这种新式火炮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需要数理知识、实验和理论的指导,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编­译西欧火器论著的高潮。穆尼阁的《西洋火器法》、何汝宾的《西洋火攻神器说》、孙元化的《西法神机》、汤若望与焦勖合作译述­的《火攻挈要》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种大规模、高层次的技术引进,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中国引进西方火器技术, 从一开始的被动到后来­逐渐主动,不仅引进样品,也引进相关的科学知识, 并对这些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加以改进、创新,这一点与日本的做法颇­为相似。 而且中国做得比日本更­深入、更全面,以至于日本也积极从中­国获取西洋军事技术著­作的中译本, 以及明人写的军事技术­专著, 作为他们深化认识西洋­技术的知识来源。

毫无疑问,一直到 17 世纪中叶,中国的火器技术并未落­后于世界, 仍然与西欧一同成为火­器开发与改进力度最大­的两个地区, 也充当了世界其他地区­获取先进火器技术的主­要来源地。

(摘自《中国经营报》 李伯重/文)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