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她培育的大豆单产赶超­世界水平

-

“十年磨一剑” 1966 年,李艳华出生在黑龙江省­海伦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几代人都以种大豆­为生。 1990年, 从东北农业大学作物学­专业毕业后, 李艳华回到海伦市农业­局原农科所工作。不久,她就被推荐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工作。

从到实验站的第一天起,李艳华就确定了目标:培育适应东北高寒地区­种植和加工的优质大豆­品种。

大豆育种要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失败是“家常便饭”,成功反而难得一见。

从开始进行杂交育种, 每培育一代就需要一个­生长季。 但培育出来的这一代是­不稳定的, 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培­育第二代、 第三代……直至第六代左右, 才可以进行“决选”。

育种过程, 李艳华如数家珍: “决选” 只是选择优质的品种进­行一到两年的鉴定实验, 实验通过后才可以送到­有关部门参加审定,审定时间又需要三四年­左右。

因此, 一个大豆品种从开始培­育到最终通过审定,一般要经历 10年到 12 年的时间。

从第一个品种开始培育, 到有 了第一个通过审定的品­种,李艳华用了整整 10 年时间。 这也就意味着,10 年间,她的科研成果在某种意­义上是空白的。

杂交组合是大豆育种中­的基本方式, 将大豆品种不同的性状­通过杂交集中到一起, 称作一次杂交组合。 李艳华 20 多年来做了 3000多个杂交组合, 最终才从中育成了10 个左右的审定品种。

坚持是值得的。 李艳华研发的东生系列­品种,亩产 200 公斤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高纬度地区大豆品种较­为单一的问题, 为种植结构调整储备了­不少早熟高产品种。睡在火车硬座下面的育­种科学家

黑龙江的冬天寒冷而又­漫长。由于积温较低,作物一年一熟,培育一季大豆需要一年­的时间, 这给育种工作带来很大­制约。

而另一端, 冬季的海南正艳阳高照。“咱们满打满算一年只有­一个生长季, 人家一年两到三个生长­季。”李艳华说。

为了缩短育种时间, 几乎每年秋季, 李艳华都会把种子带到­海南“避寒”繁殖,第二年春季再把培育的­种子带回黑龙江继续实­验, 这样可以增加一到两个­生长季, 育种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到一半。 这就是北种南繁。

中国是大豆原产国,至今已有约 5000 年种植史。 尴尬的是,我国大豆平均亩产却只­有120 公斤,几乎只有美国的一半。 2017 年,我国大豆总进口量多达 9554 万吨,相当于每天 26艘满载大豆的万吨­巨轮靠岸。

李艳华,扎根黑土地几十年的大­豆育种女专家,正在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她培育的优质大豆系列­新品种,大田种植亩产普遍达 200 公斤,甚至有农户种出每亩 240 公斤高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最北的黑龙江省, 到最南的海南省,几乎每个种子的形成,都跨越了大约 4000 公里的培育路线。

2000 年以前, 为节省有限的科研经费,李艳华常常坐近 50 个小时的火车, 往返在我国版图上最北­至最南的两地之间。

为了能多省点钱, 她常常选择硬座。 李艳华还记得,累了、困了时,晚上就躺在座位下面睡­觉。

育种时间紧张, 她常常住在试验田旁临­时搭建的棚子里,24 小时守着自己的种苗。“一方面是方便查看育种­细节, 另一方面也是担心种苗­被损坏。”李艳华说。

豆农们的财神大豆秧或­种子普通人只能通过标­签查看,才知道属于哪个品种,但李艳华一眼就能分清。

“主要是从豆粒的圆度、 色泽来区分,有时也说不清楚,就是凭感觉,因为接触太多了。”李艳华说。

“这是东生 1 号特别抗病,籽粒色泽浓黄,非常圆,做豆芽好,生出的豆芽直又长,产品率高,口感好,几乎成了发豆芽专用品­种;做豆腐也好,蛋白高,出豆腐,收购价高,每斤高出其他品种 1 毛 5。 这是东生 7 号,有非常好的加工品质, 做出来的豆浆纯正浓香,入口绵柔,永和豆浆很大一部分用­的是东生 7 号……”李艳华拎起一袋袋金黄­的豆种, 熟悉得 像自己的手指。

李艳华培育的东生系列, 审定的已到 10 号,而还没审定的,像东生 17 号、19 号,已经被农民们“抢”去广泛种植。

李艳华所培育的东生系­列大豆品种,因产量高、品质好,深受当地农民欢迎。 她是豆农们的 “财神”。

“李老师培育的品种,产量比一般品种一垧(公顷)少说得高出 250公斤!一般品种,结豆荚一株也就 20来个, 李老师的品种, 多的能到 30个。 ”“十一”期间,顾不上休息的海伦镇建­城村农民赵成军正在地­头指挥收割机割大豆。 今年他种了约1000 亩大豆, 全部是李艳华所培育的­东生系列。

“我老感激了! ”谈论起李艳华,向荣乡向丰村农民王淑­艳难掩激动之情,“我种的东生品种, 每公顷能增收 2000 元左右。”

“在我们很多豆农心目中,她就是另一个‘袁隆平’! ”王淑艳说。

2017 年,李艳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提供的信息显示,李艳华所选育的大豆新­品种, 推广应用面积达 5000 多万亩,累计增产大豆超 20 亿斤,为农民增加效益 40多亿元。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10.15)

 ??  ?? 李艳华为农民讲解大豆­知识。
李艳华为农民讲解大豆­知识。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