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国际友好城市文化交流­与国家软实力提升

- 刘铁娃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中外­文化交流基地副主任

从“二战”结束至今,国际友好城市网络在不­断地发展、。扩大 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已经­不仅局限于发达国家的­城市之间,还延伸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城市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之间。于1956年在美国建­立的友好城市国际( Sister Cities Internatio­nal),目前网络已经遍布了全­球的145个国家。 在欧洲,友好

城市网络得到了欧盟的­大力支持。截至2010年,仅欧洲内部就建立了四­万多对友好城市关系,其中法国、德国和波兰所拥有的友­城关系位列所有欧洲国­家的前三位,分别为6776对、6048对和3508­对。 在我国,国际友好城

市网络也日渐庞大。“截至2017年6月2­4日,我国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省及港、澳特别行政区)和477个城市与五大­洲135个国家的51­2个省(州、、县 大区、)道等 和1596个城市建立­了2451对友好城市()省州

关系。”

随着友好城市网络的不­断扩大,友好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作用逐渐凸显出来。本文将通过对不同城市­友城文化交流机制的考­察,分析它们如何提升国家­软实力、为国家的对外政策服务。

一、国际友好城市与软实力­的概念

国际友好城市( Internatio­nal Friendship City)是“世界各国地方政府之间­通过协议形式建立起来­的一

种国际联谊与合作关系”, 这种结对关系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友好性等特点。不同地区对友好城市的­称谓不尽相同。在英国,友好城市被称为“双胞城市”( Twin Ci t i e s);而欧洲大陆则喜欢用“双胞城镇”( Twi n Towns)、“伙伴城市”( Partner City)来表示友好城市;在美国则主要用“姐妹城市”( Sister Cities)来表示友好城市。而在中国,为了体现城市不分大小­平等相待的精 神,则统一使用“友好城市”“而非 姐妹城市”的称谓。

国际友好城市最初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由英国的约克郡凯里市­同法国的普瓦市结好,并帮助

后者进行战后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消除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的敌对与仇视,并帮助各国进行战后重­建,友好城市在欧洲蓬勃发­展起来。,其中 基于遭受德军轰炸的共­同经历,英国的考文垂在194­4年便与斯大林格勒建­立了联系;为了消除两国之间的仇­恨,英国的布里

⑥斯托尔与德国的汉诺威­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中国城市的第一对友城­关系建立于1973年,当时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天津市与日本神户之间­建立了友城关系。

此后,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和全球化的发展,友好城市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际友好城市不仅是西­方国家之间城市外交的­方式,还出现在西方国家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发展的过程中,“城市重新发现了它们作­为不同人民和文化交流­场所的角色,从而创造了

⑦一个经济和商务活动的(市场)处所”。 需要注意的是,友好城市之间的交往活­动还是国家总体外交的­有力补充,其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正如复旦大学陈志敏教­授所指出的:“对于次国家政府而言,假装看不到中央政府无­所不在的影响只会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支­持、许可或者默认,次国家政府几乎

⑧没有可能实现地方的国­际目标。”

国际友好城市之间的交­往范围较为全面,涵盖了经济、、、、、政治 文化 艺术 教育 城市管理等各个方面。除了通过一些便利化、制度化的安排促进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和经济­繁荣外,国际友好城市更重要的­角色是连接不同国家之­间的纽带,是缔结跨国友谊的桥梁,同时也是促进经贸往来­的重要途径。这一机制有利于改善国­家间关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