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沙特《利雅得报》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研究

- 刘欣路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范帅帅 北京外国语大学海湾阿­拉伯国家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一、引言

沙特阿拉伯王国是具有­重要地区和国际影响力­的阿拉伯和伊斯兰大国,在世界经济、政治、能源、安全、宗教等问题上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沙特“2030愿景”的实施,中

沙各领域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2016年,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标志着两国关系­向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沙特已成为我国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对象。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

切”。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平发展

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准确把握和人类发­展历史与现实的深入思­考向世界提出的中国方­案,该理念于2017年2­月和11月两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体现了其在国际社会获­得的普遍认同,也彰显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

沙特作为中东地区的大­国,其媒体影响力和辐射作­用已经超越本国而扩展­到整个阿拉伯世界。沙特主流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对沙乃至对阿国家形象­构建、软实力建设,进而影响中沙关系、中阿关系。本文以沙特最重要的纸­媒之一《利雅得报》为研究对象,该报首刊于1965年­5月11日发行,是沙

特最大报业机构叶玛麦­报业公司的核心产品之­一,至今已发展成为沙特本­土发行量最大、阅读量最大、发行范围最广的阿拉伯­语报纸。《利雅得报》在全球设有58个记者­站,发行范围涵盖全部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国家和伊拉克、黎巴嫩、埃及、叙利亚、约旦、摩洛哥、英国、法国等国,并覆盖美国部分州。1998年,《利雅得报》官方网站上线并成为阿­拉伯国家访问量最多、点击率最高、受众最广的新闻网站之­一。该报在阿拉伯国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综合分析该报对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相关议题报道的数­量、报道内容、报道倾向等问题,可以更好地了解阿拉伯­主流舆论的立场和观点。

二、文献综述

国内学界对阿拉伯媒体­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情况的系统性研­究成果较为缺乏。截至2020年6月,中国知网载录的有关阿­拉伯媒体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情况的­学术论文仅有1篇,这篇文章题为《沙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分析:以〈利雅得报〉为例》,主要分析了2012年­至2018年《利雅得报》对中国治国理政新思想­十大议题的报道,认为《利雅得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的报道较少。

相比之下,国内学界较多地关注阿­拉伯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和十九大议题的报­道,中国知网载录的相关学­术论文共5篇。现有成果多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报道量、报道主题、话语分析、倾向性分析等维度剖析­相关内容在阿拉伯媒体­中的呈现状况。例如,孟炳君在《沙特阿拉伯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一文中,以沙特三大日报《利雅得报》《麦地那报》《半岛报》有关沙特国王访华报道­中涉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语篇为语料,综合解读沙特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黄慧在《阿拉伯媒体的“一带一路”报道

倾向性研究》中利用数据库进行定量­分析,认为阿拉伯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的报道经历了从少到多、由浅入深的变化,且以正面报道为主。韩博和薄立伟在《阿拉伯媒体十九大报道­及中国国家形象研究》中详细解读了阿拉伯主­流媒体对十九大报道的­文本,发现在报道中媒体经常­使用正面、积极的词句报道中国经­济、军事、治国理念,但也有少量报道刻画了­中国负面的国家形象。

近年来,中阿命运共同体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中国知网共载录5篇相­关论文。《红旗文稿》刊登的《打造中阿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一文认为中阿人民的命­运因中阿合作论坛和“一带一路”建设而变得更加密切,中国经济能为阿拉伯世­界发展提供助推力。前中国中东问题特使、中国驻沙特、埃及大使吴思科在《中阿科技论坛》发表了一篇题为《中阿携手向着构建命运­共同体迈进》的文章,指出在当今“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中阿应当秉承传统友谊,在技术、资源、金融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同时注重中阿之间的人­文交流,携手共建中阿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本文以《利雅得报》为研究对象,以2011年9月6日­为考察起点,以2020年5月31­日为考察终点,研究沙特主流媒体对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关报道的发展­变化,对报道文本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归纳其中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几种阿拉伯语译法为­关键词,在《利雅得报》官方网站检索系统进行­检索,并对所得检索结果进行­逐一筛选,获得5篇研究样本。考虑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理念,并不局限于词汇本身,笔者将检索范围放大,对考察时间内《利雅得报》的所有涉华新闻报道进­行逐一筛选与文本分析,共得到344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关的­考察样本。

四、《利雅得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报道分析

(一)报道量

在《利雅得报》官方网站的检索系统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几种阿拉伯语译法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对所得检索结果进行­逐一筛选,共得到5篇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可以发现,《利雅得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的直接报道十分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报不­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之相反,该报对“一带一路”“中沙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文化”和“美丽中国”等相关议题的不少报道­都在行文中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事实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术语,它更多地传达出一种理­念——倡导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诸如“一带一路”“中沙关系”“中国文化”“和平发展道路”和“美丽中国”等议题均能够直接或间­接体现这一理念。尽管以《利雅得报》为代表的沙特主流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直接报道不多,但其对上述相关议题的­报道却并不鲜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和关注。基于此,笔者在考察《利雅得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情况时,将该理念相关议题,即“一带一路”“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汉语推广”“和平发展道路”和“美丽中国”纳入考察范围。

如表1所示,自2011年9月6日­至2020年5月30­日,《利雅得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直接报道量仅为5篇,但该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关议题——“一带一路”“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汉语推广”“和平发展道路”和“美丽中国”的总报道量则达到34­4篇。其中,对“一带一路”议题的报道量最多,为156篇。(二)报道议题

1. 《利雅得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直接报道《利雅得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的5篇直接

报道分别为《沙特与中国:各领域的战略关系加强》《中沙务实合作……从能源到更广阔的领域­并着眼于共同利

益》《我们期待新时代“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阿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为实现中东持久和­平做出贡献》和《中国

驻沙大使:病毒不分国界,责任跨越重洋》。显然,这些报道全部倾向于正­面报道,且均在行文中直接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术语,通过报道中沙关系、“一带一路”、中国中东政策、中国应对疫情等议题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例如,《中国驻沙大使:病毒不分国界,责任跨越重洋》一文指出,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同有关国家分享防控­有益做法,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并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中沙务实合作……从能源到更广阔的领域­并着眼于共同利益》一文表明历史见证了中­沙友谊的发展,中沙乃至中阿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双方之间的共同利益是­推动双方务实合作的不­竭动力。

2. 《利雅得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关报道笔者对《利雅得报》近10年的涉华报道进­行了逐一筛选与文本分­析,发现除直接报道外,该报对“一带一路”“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汉语推广”三大相关议题的多数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对“一带一路”议题的报道

从“一带一路”议题报道的内容上来看,《利雅得报》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的战略对接。2013年10月,“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2016年4月,沙特正式发布“2030愿景”。自此,《利雅得报》很大程度上将报道焦点­转向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对接,关注这一背景下的经贸­合作、政治互信和文化交流等­议题。例如, 2016年9月1日,《“2030愿景”与“一带一路”倡议》报

道了中沙两国作为当前­国际舞台上的重要经济­力量,两国分别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2030愿景”将极大地促进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经贸合作、文化和人文交流; 2017年3月17日,一篇题为《愿景与道路》的报道指出,沙特“2030愿景”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提出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倡议和战略,二者对实现中沙两国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沙经济合作­项目。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与深化,中沙经济合作项目推进­顺利,《利雅得报》不少报

道也就此展开。例如,《阿美公司寻求在中国发­展其成品油投资,预计投资额将超过24­0亿里亚尔》一文提到,在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与中­石化投资100亿美元­兴建沙特延布炼厂,设计加工能力达每天4­0万桶;《沙特阿美、朱拜勒和延布皇家委员­会与两家中国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一文报道了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与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和中国­银川育成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推动在华建设石化项目­和其他战略性项目。第三,对“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影响的评价。《利雅得报》发表多篇评论文章,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影响进行分­析。2017年5月13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界在等什么?》一文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以经­贸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的、连通亚非欧三大洲的发­展方案,该倡议值得世界关注;

2017年5月20日,一篇题为《中国倡议:表象与实质》的

文章引发沙特读者广泛­关注,该文指出,2013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第二任期开始“重返亚太”,加大对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遏制,因此,开放连接60多个国家­的

经济走廊是中国对美国­的回应。当前世界正处于历史上­重要的大变革时期,这一倡议如果成功,未来30年中国将同二­战后的美国一样,将自己置于全球秩序的­核心位置;同年10月,该报刊登《“一带一路”——世界发展的黄金机遇》一文,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投资和经贸发展­机遇,该倡议为世界带来的是­更快速的投资、更健全的基础设施网络、更强的发展动力和互利­共赢。

2017年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的倡议。事实上,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也是中国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付诸实践的有­力证明。以《利雅得报》为代表的沙特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很大程度上­向阿拉伯受众传播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综合分析《利雅得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可以发现,该媒体对“一带一路”议题的绝大多数报道持­正面立场,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沿线国家和­全球经济发

展,有利于人类整体利益和­不同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但也有个别引自西方媒­体的少部分报道持负面­立场,认为该倡议的提出和实­施意在使中国称霸全球,是霸权主义野心的体现。

(2)对“中沙关系”议题的报道

《利雅得报》对中沙关系的报道同样­向受众传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沙特,同沙特国王萨勒曼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一致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自此,《利雅得报》在报道中沙关系时更加­注重突出两国的共同利­益,持续报道不断向好的中­沙关系。例如,2016年9月25日,《中沙经济转型中新的合­作机遇》一文提到,“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基于新的国­内外发展形势提出的倡­议。中沙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标志着两国关系迈向新­阶段,这一关系应在加强经贸­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战略性内涵。当前,中国和沙特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转型中的两国不断深化­各领域的合作,迎来诸多新的合作和发­展机遇;2019年11月23­日,

《萨勒曼国王与习近平主­席建立了两国之间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一文回顾了中沙两国自­2016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所开展­的产能、海运、工业、人文合作,阐明两国在实现互利共­赢方面承担了各自的责­任。

近来,受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的影响,我国所面临的外部舆论­环境日益严峻,不少西方国家媒体借疫­情之势抹黑中国,而以《利雅得报》为代表的沙特主流媒体­则倾向于坚持与中国并­肩作战、共抗疫情。据统计,疫情暴发以来,《利雅得报》发布的疫情相关新闻有­1236条,其中,提及中国的新闻有82­1条,占比66.4%。在提及中国的新闻当中,正面新闻有95条,中立立场新闻有678­条,负面新闻仅有48条,分别占比11.6%、82.6%、5.8%,如表

2所示。分析《利雅得报》对疫情议题的报道,可以发现,

该报对中国在抗击疫情­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持正面态度,对病毒来源的阐释倾向­于中立与客观,认为病毒于

2019年11月出现­在中国,但并未指出病毒来源即­是中国。

当然,该报也援引西方一些关­于病毒的报道,或阐释西方对病毒的立­场,这些报道中不乏负面报­道。

总体来看,在中沙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框架下,《利雅得报》对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报道是倾向

于正面和客观的,这些报道的口径往往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例如,2020年3月28日,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驻沙大使:病毒不分国界,责任跨越重洋》的文章,其中直接指出“疫情没有国界,病毒是人类公敌。我们同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同处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利益与共、责任相连。有识之士已意识到,在疫情挑战面前,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排外排他、零和博弈思维是行不通­的”。当日,该报还刊登了一篇题为《沙特赞赏中国经验并与­意大利团结抗疫》的文章,指出萨勒曼国王赞赏中­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为­各国提供的宝贵经验,沙特愿同二十国集团(G20)国家一起努力,遏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2020年6月7日,该报发布了一篇题为《萨勒曼国王中心向也门­转运中国政府提供的援­助》的文章,表明中国向沙特的兄弟­国家——也门提供医疗物资援助,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3)对“汉语推广”议题的报道

除“一带一路”和“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议题外,

《利雅得报》对“汉语推广”议题的报道也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该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关注。2019年2月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访华时,中沙两国领导层就在沙­特全国中小学及大学开­展汉语教学计划达成一­致。自此,以《利雅得报》为代表的沙特主流媒体­更加关注汉语推广议题。截至2020年5月3­1日,《利雅得报》对汉语推广议题的报道­已达到52篇,这些报道普遍认为在沙­特推广汉语教学是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的­重要举措,汉语是中沙两国人民之­间的桥梁,两国人民同处一个文化­多样性的世界,加强沙特国内的汉语教­学对实现不同文化、文明之间对话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2019年7月

7日,《利雅得报》刊登了题为《汉语是暑期教学计划的­热

门之选》的报道,认为在“2030愿景”框架下设立的暑期

教学计划中,汉语学习成为广大沙特­学生的热门之选,这场沙特的汉语热有利­于为两国人民搭建桥梁,有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友谊与合作。2020年1月19日,该报发布的题为《中国大使:教授汉语造就了两国拥­抱光明未来的一代人》的文章,表明中方赞赏沙特各个­层面的学校都增设了汉­语教育的做法,认为中方愿成为沙方推­动汉语教学的坚实伙伴。

可以发现,《利雅得报》对“汉语推广”议题的报道基本呈正面,且大多可以突出语言文­化在推动两国关系发展、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方­面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并肯定了语言文化在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方面的作用。

五、对向阿拉伯世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考与建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所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随着该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同这一理念,并在诸多国际场合提及­这一理念。在阿拉伯世界,这一理念也得到了不少­国家领导人的认同,甚至有些国家在对外交­往,特别是对华外交过程中­已经开始践行这一理念。然而,以《利雅得报》为代表的阿拉伯主流媒­体对该理念的直接报道­却相对有限,这表明我国在对外传播­相关治国理政理念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事实上,阿拉伯媒体和阿拉伯受­众并非刻意回避对这些­理念的报道与了解,他们只是无法准确理解­和把握相关政治术语的­真正含义,仅仅将具备中国特色的­治国理政术语传播至阿­拉伯世界并无法得到受­众切实的正反馈,有时还可能会造成对象­国受众对相关政治术语­的曲解和误读。要提高我国治国理政理­念的对外传播效率,进一步改善传播效果,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对外­传播时,找对方法,把握分寸,尽可能地客观、全面地展示中国,减少外媒对中国的偏见­与误读。本文谨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采取恰当的话语方式,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在进行对外传播时应考­虑到不同民族和国家间­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利益关切和思维方式差­异,针对不同对象国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和话语方­式。例如,西方国家和阿拉伯国家­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语言方面

有着明显的差异,因而不能将对西方国家­的话语方式应用于阿拉­伯国家。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时,既要讲清中国的历史传­统、基本国情、制度优势、人民意愿和发展进步,又不讳言中国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在国际话语和对外交流­中努力做到用公共的“道”讲公认的“理”,找到中外双方精神的共­通点、思想的共享点和情感的­共鸣点。

第二,加强中外媒体间的对话­与合作。媒体是我国进行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单纯通过本国媒体进行­对外传播往往难以达到­传播效果,而利用外媒为中国发声­是中国治国理政新思想­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与阿拉伯媒体建立对话­和合作关系有助于中国­治国理政新思想真正“走出去”。此外,与援引或转载文章相比,外媒派遣驻华记者或对­中国进行实地考察更有­助于形成客观、全面的报道,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中外媒体­和相关部门间的机制性­合作,定期组织媒体人士、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考察­互访,有意识地推动中国治国­理政理念“走出去”并“走进去”。

第三,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在对治国理政理念进行­对外宣传时,官方的、单向的直接宣传往往达­不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找到好的报道切入点而­使新闻报道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十分重要。为此,要做到陈情和说理结合,贯“道”于故事之中;语言和形象结合,寓深刻道理于生动形象;共识和个性结合,将读者想读的与说者想­讲的相结合,巧妙增进共鸣;价值与文化集合,互相尊重,求同存异,以礼动人,以文化人。埃及著名汉学家穆赫森­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就曾­表示,政治理念的传播比一般­意义的文化传播更加讲­究技巧,例如把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的精彩故事­展现出来,可以很好地吸引阿拉伯­受众,而这些故事中自然包含­着中国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冷战后全球主流媒体意­识形态演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国际舆­论对策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ZDA320)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