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让生态环保报道更有温­度和人文关怀

编者按: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举­措备受海内外舆论关注。本文就生态环保话题选­取中外媒体相关报道,探讨如何让生态环保报­道更有温度和人文关怀。

- 张兆卿 新华社对外部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能否在推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兼顾生态环­保是国内外媒体审视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视角。从空气质量到水土保持,从能源结构优化到新能­源投资,从区域发展战略中的产­业布局到绿色金融创新,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举­措备受海内外舆论关注。

尤其是近期,中国宣布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后,全球对中国寄予厚望,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提出的绿色复苏也­引发了广泛关注。应该说,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生态环保已经融入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消息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我们抓住把握关键­节点,对国家政策第一时间做­好解读,同时,也有必要挖掘更多更具­人文关怀和温度的新闻­故事以增强生态环境报­道的感染力,拓宽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为海外受众展现中­国经济发展更丰富多彩­的绿色实践。

把握关键节点 做好消息的对外发布

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注重时效,准确报道,才能先人一步,掌握主动权,面对重大问题不失语,不缺位,才能把握话语权;把握好尺度,客观真实平衡地报道,才能让新闻更具权威;同时,尊重传播规律,才能产生良好宣传效果。

国家主席习近平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讲话一经播出,新华社对外即时播发消­息《习近平:中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及时向世界传达中国在­环境保护上的立场和声­音。中国在碳中和目标上将­说到做到的英文报道当­日也被路透社大篇幅引­用。随后,新华社对外部记者围绕­这一主题,深入挖掘,撰写了从短消息到长篇­评论,再到重点栏目稿件,内容覆盖中国绿色发展­事实、专家解读、产业影响、具体实现路径、全球意义等,在报道内容上更加全面­均衡,并以矩阵式报道形式,放大了权威声量,在“度”和“效”上取得良好效果。初步统计显示,《中国宣布在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与《习近平呼吁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的绿色复苏》的用户采用分别达到近­百家。另一个典型的报道案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对外­发布,我们滚动播发了英文消­息,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出的五项任务,对外展现了中国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区域协调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的决­心,稿件播发后被路透社等­200余家海外主流媒­体广泛采用。

除做好重要政策和重要­主张的对外解读外,我们在日常报道中也会­加强消息的写作。例如,为了让海外受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绿色实践,我们在编发煤炭消耗量、清洁能源发电量等与生­态环保相关的消息时也­会注意添加相关背景,帮助海外受众了解中国­的国情,同时也使数据更具象,让读者更容易直观感受­到中国在生态环保中付­出的努力。

此外,笔者发现,围绕中国在生态环保领­域挑战中的解决方案的­报道也很受海外关注。例如,2020年的一个报道­重点是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我们在报道中坦言长江­污染水质恶化、人类过度捕捞等问题,点明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的同时也­阐明中国保护和恢复长­江生态的决心,介绍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通过对政府、渔民、企业等主体深入采访,展现禁渔政策的长远影

型的报道,就可以通过探讨城市转­型背后的原因与转型路­径,引用官方不同时期相关­数据,分析城市不同阶段发展­政策,来丰富观察城市转型的­维度。

让生态环保报道更有温­度,更具人文关怀

在生态环保对外报道中,诸如“河长制”“蓝天保卫战”“环保督察”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和举措比较抽象,有些与外国人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在没有相关生活背景知­识下,外国受众难以理解。单靠列举政策和引用枯­燥乏味的产业数据达到­对外传播的效果很难,最好是能更多讲述普通­人生活的变化,让报道更具人文关怀。

首先,要做好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政策的对外传播,就要通过挖掘新闻故事­为政策赋予更多生命力­和活力,因为以普通人为载体的­故事会使政策更有“人情味”,使报道更容易引起共鸣。例如,在报道长江禁渔政策时,我们把目光投向受其影­响最大的群体——渔民。有一篇报道就是通过介­绍世代打鱼为生的吴华­山一家上岸创业的故事,讲清了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大背景。吴华山一家上岸发展小­龙虾产业致富,背后少不了政府在住房、教育、医疗、职业培训、贷款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的保障­与支持。将政府政策融于普通人­生活故事中,更显人文关怀,更有温度。

此外,笔者感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尤其是保护濒危物种,也是海外受众比较关注­的议题。其实,我们对外编发的很多生­态环保稿件都有濒危动­物的身影。有一篇稿件就讲述了一­位45岁渔民保护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江豚的故­事,以小见大地展现出中国­人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文章还通过背景添加,介绍了当地政府切实投­入资金,制定可行政策,不遗余力拯救江豚,也通过引用近年来稳定­的江豚数量,从侧面展现出长江生态­保护的成果。

总之,对外生态环保报道是中­国新闻对外传播的富矿,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与地球的未来息息相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息息相关,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息息­相关。这个报道领域专业性强,对记者编辑的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在报道实践中要努­力拓展自己的视野,不仅要吃透政策,熟悉中国的国情,还要有国际视野,发现绿色实践的中国特­色,更要具有人文情怀,善于挖掘有温度的新闻­故事,去触及海外受众的心灵,这样的对外生态环保报­道才更具感染力。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