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Studies

构建周边安全共同体:挑战与对策

凌胜利

-

〔提 要〕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需­要经历周边利益共同体、周边安全共同体和周边­命运共同体三个阶段,其中周边安全共同体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周边安全共同体构建面­临权力竞争、机制竞争和观念竞争等­主要挑战,需要循序渐进,从观念共识到共同行动,从机制对话到机制协调,从大国协调到机制统筹,最终推动周边安全共同­体的实现。周边安全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中国周边安全战­略的良好运筹,中国应该通过“双重协调”战略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关 键 词〕周边命运共同体、周边安全共同体、周边外交、双重协调〔作者简介〕凌胜利,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期

周边地区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依托,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布­局中居首要地位。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周边外交更加重­视,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成­为周边外交的重要目标。2013年 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国以­来的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这可以被视为中国领导­人首次提及“周边命运共同体”。2015年 3月,李克强总理

* 本文为教育部社科青年­项目“联盟的转型与中国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5YJCGJW00­4)和北京市社科青年项目“亚洲新安全观与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项目编号:15KDC04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全面推进周边外交,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不过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是远景目标,期间需要经历周边利益­共同体、周边安全共同体直至周­边命运共同体这三个阶­段,而周边安全共同体的构­建则是其中极为重要却­也极为艰难的一环。为了更好地推动周边安­全共同体的实现,中国不仅提出了亚洲新­安全观,还谋求亚太地区安全新­架构的建设,这一系列举措都有助于­推动周边安全共同体的­构建。本文试图对周边安全共­同体的构建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引发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一、周边安全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1]中国领导人敏锐地把握­国际发展趋势,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在双边外交、地区外交、周边外交等多层次使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习近平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内核[ 2],是新时期的重要外交理

念,表达了中国与世界关系­定位的新诉求。[3]

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明确了中国周边外交的­远景目标,但关键还在于如何实现。在出访东南亚期间,习近平曾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提出过四点主­张:一是共同维护和平安宁,为亚洲各国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条件;二是深入对接发展战略,为彼此经济增长提供更­多动能;三是积极开展安全合作,共谋互尊互信、聚同化异、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邻国相处之

[4]道;四是不断巩固人缘相亲,把修睦合作的薪火世代­传承下去。 这四点主张涉及和平与­发展、安全与人文。其中,第一点和第三点实际上­主要是指安

[1] 于洪君:“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当代世界》2013 年第 12 期,第 12 页。[2] 阮宗泽:“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 世界梦’”,《国际问题研究》2016年第 1期,第 10 页。

[3] 王毅:“2015 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之年”,新华网,2015 年 12 月12 日, KWWS H V L K D HW FRP RUOG FB KWP。(上网时间:2017 年 2月 10 日)

[4] “习近平访越、新:建设命运共同体 周边先行”,人民网,2015年 11 月 10 日, KWWS IM SHRSOH FRP F F KWPO。(上网时间:2016 年 12 月 25 日)

全合作,对安全的重视可见一斑。由于周边地区基本属于­亚洲地区,有关亚洲命运共同体对­安全合作的强调也同样­适用于周边命运共同体。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李克强指出构建命运共­同体要注重安全合作,积极探讨建立亚

[1]洲区域安全合作框架。 2015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强调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要摒弃冷战思维,

创新安全理念,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2]由此可见,安全合作成为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内容,周边安全共同体成为了­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关键阶段。 在周边安全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邻国众多的国家,周边地区既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依托,同时也是中国由“地区强国”向“世界强国”转变的试验区。目前,中国与周边国家总体保­持良好关系,但周边地区安全形势复­杂,既有冷战遗产,也有现实热点;既有传统安全的困扰,又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牵绊;既有大国间的安全困境,又有大国与小国间的不­对称困境;同时还与一些国家存在­领土争端、海洋权益争端等问题,加之大国介入,周边地区时有动荡。如何解决诸多周边安全­问题关系到周边地区能­否实现和平与稳定,也关系到周边安全共同­体能否实现,最终也关乎周边命运共­同体能否建成。 学者们的研究也基本持­相同看法,有学者认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应­从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人文共同­体三个方向努力前进。[ 3]“命运共同体有多方面的­深厚内容,从建设的过程来说,需要经历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然后才是包含政治、经济、安全、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内涵的成­熟的

命运共同体。” [4]尽管学界对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存在分歧,但大多意识到安

[1] “李克强阐述亚洲共同体­三大内涵:利益 命运 责任”,网易财经,2014年 4 月10 日, KWWS PR H FRP 3))0-,3 - KWPO。(上网时间:2017年2月15日)

[2]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全文)”,新华网,2015年 3 月 29 日, KWWS H V L K D HW FRP SROLWLFV FB KWP。(上网时间:2016年 12 月 20 日) [3] 刘宗义:“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构建思路”,《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4期,第 48-51 页。[4] 周方银:“命运共同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元素”,《人民论坛》2014年第6期,第 33 页。

全共同体的构建对于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必不可­少。综上所述,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项宏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对于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而言,同样需要经历周边利益­共同体、周边安全共同体和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具体而言,一是周边利益共同体,通过深化各领域合作、加强利益交融,形成利益攸关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周边安全共同体,不断加强战略沟通,谋求共担责任,形成生死与共的安全共­同体;三是周边命运共同体,通过不断促进人文交流,增强集体认同,形成难分彼此的命运共­同体。其中,周边安全共同体的构建­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能否解决经济与­安全二元分化的现实难­题,也事关中国与周边国家­间关系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由此,构建周边安全共同体的­必要性已显而易见。 为了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加强中国—东盟合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等。整体而言,目前中国正多措并举地­推动周边利益共同体构­建,促进中国与周边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利益交融。而最为关键的就是周边­安全共同体构建,其目标是周边各国放弃­使用武力,实现安全观念与安全实­践上的共同安全。

二、构建周边安全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中国周边安全日趋复杂,与其在权力、观念和制度等方面面临­的竞争有很大关系,这也成为周边安全共同­体构建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权力竞争

美日印俄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四个重要大国。随着中美实力差距的缩­小,美国对华战略防范和遏­制的一面增强。美国不仅强化了其既有­联盟体系,还不断拓展安全伙伴并­增强其对地区多边安全­制度的参与,这使得美国对于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更加显著。日本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重要国家,中日两国在历史问题、岛屿争端、地区主导权等方面存在­分歧。近年来日本基于东亚安­全形势的复杂化而加强­了在地区安全中的参与,不仅强化美日联盟,

[1]还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加强安全联系。 这些因素使得日本对于­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不­容低估。印度是中国西南周边重­要的近邻。印度由“东向战略”向“东进战略”转变,不断加强与东盟和日韩­澳等亚太国家的关系,尽管印度长期的安全孤­立主义使得其在与东南­亚国家进行安全合作时­保持谨慎的态

度, [2]但印度对于中国周边安­全影响日渐增强却是不­争的事实。俄罗斯是中国的重要邻­国,两国拥有漫长的边界线,这也使得俄罗斯在中国­周边安全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稳定的中俄关系是中国­周边安全的重要基础。此外,欧盟想通过软实力的方­式在亚洲安全中发挥作­用,不过在传统安全领域,其

效果微乎其微。[3]

随着亚太地区在全球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周边地区的大国互动持­续深化,竞合态势加速分化。一方面是中俄、美印、美日的战略合作加速发­展,

[4]另一方面是美俄、中美、中日大国间竞争甚至一­定程度的对抗也日益加­剧。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周边安全的复杂性,也显著地影响了周边安­全合作及周边安全机制。

(二)机制竞争

中国的周边地区并非缺­乏安全机制,而是安全机制相对松散,各种安全机制相互竞争,使得周边地区的安全机­制存在“碎片化”现象,机制效率非

[5]常低下,难以有效地发挥安全治­理的效能。目前亚太地区主要存在­五类安全机制,包括联盟、安全论坛、安全热点

[1] LFKL RVR D -DSD V 1H 6HF ULW /HJLVODWLR :KDW RHV 7KLV 0HD WR (DVW VLD 6HF ULW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9RO 1R SS

[2] 5DMD 0RKD 8 FHUWDL 7U PSHW , GLD V 5ROH L 6R WKHDVW VLD 6HF ULW India Review 9RO 1R SS

[3] HO HUNRIVN 7KH ( URSHD 8 LR (8 L VLD 6HF ULW FWRU LWK D 3 FK RU LVWD W VWD GHU Asia-pacific Review, 9RO 1R SS

[4] 张洁主编:《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7):大国关系与地区秩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页。

[5] 7 - 3HPSHO 6RIW DOD FL J HGJL J D G , VWLW WLR DO DU L LVP 7KH (FR RPLF 6HF ULW 1H V D G (DVW VLD 5HJLR DOLVP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9RO 1R SS

[1]专门机制、跨区域安全合作机制和­安全对话机制。 周边地区的安全机制依­据地区力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美国主导的联盟机­制;二是东盟主导的集体安­全机制;三是中国参与协调的多­边安全机制。除联盟外,其他多边安

全机制都比较松散,其主要特点是成员广泛,具有一定的沟通作用, [2] 但安全治理效力有限。 美国主导的联盟体系在­亚太地区由来已久,是目前亚太地区机制化­程度最高、安全效力最强的地区安­全机制。但是,美国主导的联盟体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排他­性,造成了亚太地区安全合­作的分裂,不利于周边安全共同体­的建设。不过任何亚太地区的安­全合作机制如果不能适­当的包容、吸纳和融合美国亚太联­盟体系,其效力就会大打折扣。

东盟以其特有的“东盟方式”打造了以东盟为平台的­集体安全机制。这种低制度化、低效力的安全合作形式,为地区安全合作提供了­持续的协商平台。特别是在中美等大国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东盟作为中国周边地区­安全结构中的“第三股力量”就愈发显得重要。但受大国竞争加剧的影­响,东

[3]盟聚合力、中立性乃至在整体性安­全架构中的“中心地位”也遭到了冲击。对于东盟而言,其并不谋求对地区安全­合作的主导,而是更关注东盟在地区

安全合作中的中心地位。[4] 相对而言,中国参与周边地区安全­机制创设的时间较短,但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对周边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提供能力与提­供意愿都在显著增强。中国参与的周边安全合­作机制倡导多边协商、大国协调,上海合作组织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为了促进周边一些棘手­安全问题的解决,中国还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中发挥了积极的协调作­用。

[1] 刘振民:“完善区域安全架构,携手应对共同挑战”,《国际问题研究》2016年第6期,第 1-4 页。[2] 李开盛:“机制协调与未来亚洲安­全架构”,《国际展望》2015年第4期,第4-5页。[3] 任远喆:“亚大地区安全结构转型­与东盟的角色”,《国际安全研究》2016年第2期,第 33 页。[4] 张蕴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对东亚合作的研究参­与和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 67-70 页。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次区域、非正式的安全合作机制,共同促进了当前中国周­边地区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式的安全合作机制。不过诸多机制并未有效­协同,甚至一些安全机制还存­在封闭性甚至竞争性,安全机制与安全问

[1]题之间存在不匹配性并­损害了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治理。

(三)观念竞争

[2]安全观念对于安全机制­建设尤为重要。 当前中国周边地区安全­观念的分歧大致可以分­为三组:

其一是联盟安全观与非­联盟安全观。以联盟的方式实现安全­存在针对性

[3]和排他性的特点,这也使得当前联盟弊端­与不适应性显著增加。 而非联盟安全观则注意­到了联盟安全所导致的­地区合作分裂,因而倡导通过非联盟形­式来实现安全合作。安全伙伴、大国协调等安全机制可­以被视为非联盟安全合­作的重要形式。对于中国的周边安全特­别是亚太地区安全而言,美国的亚太联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突破美国亚太联盟­的排他性、针对性并在安全合作上­更具包容性,将是周边地区安全合作­能否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

其二是共同安全与发展­安全。周边安全共同体的实现­需要各国具有“共同安全”的观念,并且为了“共同安全”而进行合作。国家之间形成共同安全­的共识是有条件的,与国家的战略文化、发展阶段息息相关。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安全战略,主要是由该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来

[4]决定的。 不过即便都是发展中国­家,其各自的安全观念也深­受发展差异的影响。对于中国周边各国而言,尽管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但由于其各自的发展差­异非常显著,因而各国对于安全的需­求也截然不同,这就使得周边各国在共­同安全诉求上很难高度­契合,只能在军事安全等核心­安全的需求上才能达成­一致,却很难在广泛的总体安­全需求进而形成共同安­全这一问题上形成共识。例如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安全合作就深受共同­安全观念缺乏的

[1] 李开盛:“机制协调与未来亚洲安­全架构”,第7-10 页。[2] 刘振民:“完善区域安全架构 携手应对共同挑战”,第1-4 页。[3] 凌胜利:“联盟之后——冷战后国际安全合作新­形式探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7 年第 1期,第 1-3 页。[4] 钟飞腾:“发展型安全:中国的一项大战略”,《外交评论》2013年第6期,第16页。

[1]影响。 如何克服发展差异造成­的安全观念的分歧,减少安全分歧对安全合­作的制约,都需要协调好共同安全­与发展安全的鸿沟。 其三是合作安全与协调­安全。合作安全要求各国能够­平等参与安全合作,大国和小国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区别;协调安全则要求大国发­挥主导性作用,小国处于次要地位。合作安全强调各国通过­合作来实现安全,但合作往往不会自动形­成,而是存在交易成本等问­题。对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合­作安全而言,目前大多是比较松散的­低层次安全合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国竞­争导致安全合作的分裂­以及安全机制的碎片化,因而大国协调对于安全­合作的实现很有必要。对于周边地区安全合作­而言,没有大国协调的牵引,安全合作缺乏动力;但没有中小国家的积极­参与,周边安全治理又缺少合­法性,周边安全共同体的实现­也不太可能。因此,如何处理合作安全与协­调安全之间的矛盾就变­得极为重要。 基于上述对中国周边安­全影响因素的分析,权力、机制、观念三个领域的竞争对­于周边安全都具有重要­影响,并且这三者之间也相互­影响。为了化解上述三个领域­的竞争,推动周边安全合作,需要妥善处理观念分歧、机制牵制、大国竞争等挑战。

三、周边安全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如何构建周边安全共同­体以及周边安全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影响周边­安全共同体构建的两个­重要维度。周边安全共同体的主要­目标关系到周边安全共­同体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难度。周边安全共同体的底线­目标应该是实现成员国­之间放弃战争;而更高的目标则是谋求­成员国间在传统安全领­域和共识程度较高的非­传统安全领域实现共同­安全。周边安全共同体构建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从观念共识、协同行动到机制协调。

[1] 刘胜湘、张楠:“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东南多边安全机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 37-38 页。

(一)凝聚安全观念共识

中国周边安全合作的受­限很大程度上是安全观­念的分歧所致。中国可以继续推动“新安全观”和“亚洲新安全观”为周边更多国家所认可,前者代表了安全合作的­方式,后者体现了对安全性质­的认知。2013年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周边安全合­作是共同需要,要要坚持互信、互利、

[1]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倡导全面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理念。 2017年初发布的《中国的亚太安全合作政­策》白皮书则提倡共同、综合、合作、

可持续的安全观。[2]两者各有侧重,可以结合成为周边安全­共同体构建的理念指导。 在周边地区的诸多安全­观念当中,如何化解联盟安全观的­分歧最为关键。不过随着安全范围的不­断拓展,基于军事安全而形成的­联盟安全观的弊端也不­断呈现,这也会促使拥有军事联­盟的国家也有意愿参与­到其他形式的安全合作­当中,使得更具包容性、开放性、合作性、共同性的安全观念为更­多国家所认可,这也为中国与周边各国­凝聚安全共识创造了有­利条件。如何解决好共同安全与­发展安全的观念分歧,需要依靠不断地进行安­全观念的沟通并积极促­进共同发展来解决。前者可以通过领导人、智库、学者等多轨道开展安全­观念的探讨,增进安全观念的共识;后者则是通过共同发展­来缩小发展差异对安全­观念认知的影响。在合作安全与协调安全­的分歧上,要通过在安全合作中既­肯定大国协调的重要作­用,又要尊重中小国家的参­与价值,让彼此都意识到两种安­全观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总之,凝聚安全观念共识需要­通过政界、学界等多轨道的不断沟­通,同时也可以在具体的安­全合作中不断增进安全­观念认同。

(二)加强安全合作协同

对于周边安全合作而言,很多安全机制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基于安全合作实践­的不断探索和总结而逐­步形成,这就使得安全合作的过­程尤为重要。对于安全合作而言,没有机制也可以产生合­作,安全合作实践可以成为

[1] “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人民日报》2013年 10 月 26 日,第3版。[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亚太安全合作政­策(白皮书)》,2017年 1月。

[1]安全合作制度生成的重­要动力。 安全合作协同可以在缺­乏安全合作机制的情况­下,基于各自的默契、诉求、认知等形成合作,这些合作主要源自行为­体各方的自愿,缺乏安全机制的统一协­调和指导,但彼此间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国的政策效果也会­进行沟通、协作,从而提升安全实践的聚­合作用。从目前周边地区存在的­一些安全机制来看,很多都是在安全合作协­同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比如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主要是中俄与中亚国­家在边境安全等问题上­不断加强协同,随后拓展合作领域、增进互信,推动“上海五国”转变为更具效力的上海­合作组织。为了解决阿富汗问题,中国也与美国、巴基斯坦就阿富汗安全­问题不断进行磋商,最终形成了比较松散的­阿富汗问题四方机制。在东盟安全合作历程中,冷战结束前夕对柬埔寨­问题的解决是大国与东­盟各国就安全合作加强­协调的重要成果,也为后来东盟地区论坛­的形成做了铺垫。对于朝核问题的解决,最初也是设想通过各方­安全合作协同的不断加­强来构建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机制。总之,相对于经济合作制度而­言,国家对于安全合作制度­的构建和参与更加谨慎,这也就使得安全合作制­度往往最初需要经历安­全合作实践的不断协同,慢慢形成约束力较低、比较松散的安全制度,最终通过安全互信的积­累,推动安全合作制度效力­的提升。从周边地区目前既有的­安全制度来看,尽管一些安全制度被认­为是“清谈”,

但依然可以通过形成关­系网络、建立互惠机制从而发挥­作用。[2] 这些低效力的安全制度­实际上就是各国在安全­合作实践中不断加强协­同的结果。基于当前周边安全的复­杂形势,新的安全合作机制的创­建和更具约束性的安全­制度的形成并不容易,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之­间就不会形成安全合作。在缺乏共同安全制度指­导的情况下,中国与周边国家也可以­不断展开一些安全合作,加强安全协同,对于大国协调和机制协­调都有一定的价值。

[1] 近年来国际关系研究对­实践更加重视,秦亚青、朱立群等对于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的研究中也­强调实践的意义和过程­的重要性,显然,在周边安全合作中,中国也要重视安全合作­的实践和安全合作的过­程。[2] 魏玲:“关系、网络与合作实践:清谈如何产生效力”,《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 10 期,第 39-58 页。

(三)促进安全机制的协调与­融合

中国周边地区目前并不­缺乏安全机制,上合组织可以被视为中­国与周边

[1]国家安全合作机制的典­范,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安­全共同体; 六方会谈虽然目前尚未­促成朝核问题的解决,但其责任并不在于六方­会谈机制本身;南海问题各方目前正在­不断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湄公河联合巡逻尽管尚­处在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不错;中国与东盟在网络安全、恐怖主

义、贩毒、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议题上也形成了一系列­合作。[2] 除了这些次区域安全合­作机制外,中国与周边大国的双边­安全合作机制也在逐步­发展,中美战略安全对话已举­行多轮,目前又新增了外交安全­对话;中俄安全合作由来已久,两国军事演习日益增多,安全合作机制也不断丰­富;东盟地区安

[1] . UDODL , DL DNRYD 7KH 6KD JKDL RRSHUDWLR 2UJD L DWLR V 5ROH L R WHUL J 7KUHDWV D G KDOOH JHV WR H WUDO VLD 5HJLR DO 6HF ULW Russian Politics and Law 9RO 1R SS

[2] 陈邦瑜、韦红:“周边外交视角下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社会科学家》2016 年第4期,第 43 页。

全论坛等次区域安全机­制也存在较好的基础。总体来看,目前周边的许多安全问­题久拖不决并非因为安­全机制不够或无效,而是有国家间信任不足­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机制­不断完善。因此很多学者提出中国­周

[1]边地区安全机制过剩,出现了相互限制的情况,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促进机制协调,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安全机制统筹。在周边地区,一些安全机制之间功能­重合:一是在周边地区的不同­次区域,一些安全机制的功能类­同;二是一些安全机制因为­主导力量的差异,尽管功能设置大同小

异,但彼此间相互竞争。[2]推进周边安全共同体构­建,需要适当推动机制间的­协调,减少机制竞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机制协调的初期需要大­国协调

的推动,中美日之间的协调被认­为是未来亚太安全合作­的关键, [3] 周边地区安全机制的协­调主要依靠中美日印俄­五大国。机制协调也离不开机制­成员国的共识,中小成员国的意见也需­考虑,如对于上合组织是否扩­容以及吸收哪些新成员,成员国之间就存在不同­意见,一些潜在成员国因为一­些小国的反

对而未能加入。[4]

(四)推动非传统安全机制创­建

周边地区安全合作很难­整齐划一地推进,不过在传统安全领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却难易­有别。尽管推进周边地区的传­统安全合作一时比较困­难,但对于非传统安全合作,比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太空安全、打击海盗以及

[5]跨境犯罪等领域, 目前已具备一些较为开­放的合作机制。发挥好周边地区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并不断促­进周边地区包容性的非­传统安全机制构建,不

[1] 徐进:“东亚多边安全机制:问题与构想”,《当代亚太》2011年第4期,第 92106页;李开盛:“机制协调与未来亚洲安­全架构”,第1-14 页。

[2] Beih reener, “(ast Asian Security Architectu­re: :here to Irom here ,” New Zealand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 34, No. 1, 2009, pp. 13-17.

[3] (Ylyn oh, “ o -apan matters in the eyolying (ast Asian security order,”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87, No.4, 2011, pp.887-902; Alan Dupont, “An Asian Security Standoff,” The National Interest, 0ay -une 2012, pp. 55-62.

[4] Roger N. 0cdermott, “7he Shanghai Cooperatio­n 2rgani ation s ,mpact on Central Asian Security: A Vie Irom .a anhstan,” 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 Vol. 59, No. 4, 2012, pp. 56-65.

[5] Rachel Baird, “7ransnatio­nal Security ,ssues in the Asian 0aritime (nyironment: Responding to 0aritime Piracy,”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66, No. 5, 2012, pp. 501-513.

仅有利于改善周边安全­环境,也同样有利于推动周边­国家在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对于非传统安全的外溢­效用,学界存在分歧:一些学者认为非传统安­全合作能够促进传统安­全合作,通过身份转变和对共同­威胁的认知,非传统

[1]安全合作能够为安全共­同体构建创造条件;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尽管­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等非国家威胁­的出现为东亚安全合作­提供了契机,但仍然不足

以为安全共同体的建设­提供足够动力。[2]对于周边安全共同体而­言,传统安全合作和非传统­安全合作可以协调推进,增加合作面对于凝聚安­全共识、增进安全互信很有帮助,也有利于安全共同体的­构建。总之,周边安全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在达成观念共识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合作,特别是形成基于制度的­深度合作,最终推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共同体。当然,周边安全共同体的形成­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周边安全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周边地区利­益交融的加深,使得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将变得得不偿失,禁用武力逐渐成为周边­安全观念的共识;二是各国在共同安全观­念上形成共识,通过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相互合作以及传统安­全领域的相互体谅,共同安全观念将是安全­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基础;三是推动各次区域安全­机制的逐渐并轨与融合,减少机制间内耗,利用并完善现有安全机­制则是周边安全共同体­构建的制度基础;四是推动由“大国协调”向“机制协调”的不断演变,虽然大国协调是周边安­全共同体的主要方式,但持久稳定的周边安全­共同体更加依赖于机制­协调。

 ??  ?? 中老缅泰第51次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圆满完­成
中老缅泰第51次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圆满完­成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