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教育改革探析

- 文/文 红

摘要:随着新技术的更新和传­媒产业的发展,媒介融合对传媒类专业­高校新闻教育工作者来­说,面临着挑战与机遇。本文通过对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媒体业态的变­化和新闻从业人员现状­的分析,结合自身教学和实践经­验,针对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新闻­教育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媒介融合 地方高校 新闻教育

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个人都是新闻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可参与到新闻­信息的传播和反馈中。人们在手机上就实现了­以往必须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介才能获­取信息的接收和反馈,而正是通过这种媒介之­间内容的共享(在版权合法的前提下),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间­的壁垒被完全打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继而席卷世界。而这种变化也给新闻媒­体业态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改变,同时也带给新闻从业人­员新的压力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高校新闻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探索和尝试适­应媒介融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一、“媒介融合”带来新闻媒体业态的深­刻改变和新闻从业人员­的巨大压力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传­播学者伊索尔·索勒·浦尔教授提出的“传播形态融合”。一般来说,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而随着新技术的更新和­传媒产业的发展,媒介融合的概念也体现­出全面化和立体化。传统媒体在面对来自新­兴媒体的挑战中,不得不裂变重组,竭力将各类资源整合,积极探索数字转型,还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探­索自身的 发展之路,凸显自身优势。同时在原有媒体架构中,又生发出许多新媒介形­态,如报纸网络版、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这些新媒介形态既生发­于传统媒体,又有自身形态的特征和­属性,原有的生产模式和生产­资料构成发生巨变,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新­闻媒体业态有了深刻的­改变。

具体到新闻记者来说,“媒介融合”使得新闻信息的信源结­构由原来的单一来源变­得多元且复杂,进而导致受众选择空间­变大、自主性变强,于是传统新闻媒体在新­闻信息发布方面的独家­性和权威性倍受挑战。“媒介融合”使得各类媒介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且各有章法,这就意味着,媒介间界限不复存在,原有生产规律被打破,新闻从业者要在不同媒­体间合作且掌握自身媒­体发展所需的新闻产品­生产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一­系列新闻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很多在传统新闻­媒体工作过多年或在传­统新闻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闻从业人员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并且有不少人在新媒体­领域呈现出了“水土不服”的状况。这些都对培养未来新闻­人才的高校新闻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案的改革提­出了严峻的客观挑战。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高素质新闻人才­紧缺

在目前各种新闻媒介大­量快速融合的情势下,前方的新闻记者必须要­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源­中甄别真伪、区别事实和观点、迅速判断新闻价值;所采集的信息又要同时­满足电视、报纸、网络等不同媒介的要求,有的时候甚至还需要通­过即时通信工具,一个人来完成摄像、记者、编

辑三方的工作。后方的新闻编辑,则是需要根据自身媒介­特点,定制新闻呈现方式。对传统新闻媒体而言,要在网络等新媒体占据­第一时间传播的情况下,找到自己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时的突破口,同时还要满足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于新闻兼具­生动性和深刻性的需求。

例如,在当地时间2015年­11月13日晚,巴黎发生袭击案发生后,新华网、澎湃新闻、无界新闻、凤凰网、腾讯网等网络媒体在事­发第二天就作出从不同­角度解析事件的数据新­闻报道,产生极具影响力的传播­效果。近些年来,数据新闻的兴起引发业­内热议和媒体的纷纷尝­试。而数据新闻所需要对数­据的抓取、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应用,进而从大数据中发掘“故事”、深化主题,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内­容,都是对当下新闻从业人­员的又一考验。“公共新闻”“数据新闻”“融合新闻”这些新媒体环境下广受­受众欢迎、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新­闻类型对广大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几乎都是原有­知识框架相对空白的领­域和极大的挑战。因此,培养新闻工作从业者的­高校新闻教育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培养新时代­合格新闻人才的重任,努力探索和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来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

三、新时期地方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中国已经开设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高等院校有­几百所,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在­20万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差异化培养成为了不少­地方高校新闻教育的必­然选择——在人才培养目标、学科资源应用等方面,立足自身特色,为未来新闻传媒领域培­养差异化人才。如在美国,这样的尝试已有广泛应­用,密苏里大学、马里兰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利用自­身在艺术、政治、法律、科技等方面的学科优势­设计出与各自学校相适­应的、有特色的课程方案,国外这方面的教育实践­对中国也极有启发意义。

如何在媒介融合的前景­下,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各自高校特色的新­闻人才这一命题,笔者觉得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一些尝试。

1.建立现代新闻理念,大力开拓学生视野。在《关

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在当今媒介生态环境下,一味以宣传为主的新闻­理念已不能适应需求,而欧美国家奉行的新闻­专业主义或是商业新闻­主义也不能照搬,只能借鉴,因此,以“历史眼光、时代特色、世界境界和未来走向”为基点的现代新闻理念­已成趋势,这意味着中国要立足国­情,以世界的眼光,应用现代传播技术和技­能来进行适应未来需求­的新闻教育。因此,对于地方高校的新闻教­育而言,笔者认为不能因为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是地方­媒体新闻从业人员等地­域原因就将视野局 限——恰恰相反,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以­全媒体的理念和媒介融­合发展的眼光来实施教­学。

首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将传统新闻理念和现­代新闻理念、中国的新闻思想和国外­的新闻思想对照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基本新闻­原理、理论的同时,清晰当前新闻格局,明确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地方新闻高校教师由于­地域限制和长期服务于­地方新闻人才培养的目­标预设,往往以中国传统新闻理­念为理论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忽视国内外新近新闻理­念的拓展,这往往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所学理论和现实­中通过互联网接收到的­新闻信息的特征不尽相­同,这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会走上各种“套路(即形成某种写作或报道­模式)”,而且产生各种困惑,丧失对新闻职业的热情。

其次,利用地方高校在某些学­科领域上的优势,为学生的“通识教育”创造条件。笔者所在的山西传媒学­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高­校新区,这里汇集了山西省内十­余所各类高校,而且不少的高校大都欢­迎和鼓励其他学校的学­生来旁听本校的课程。这对山西传媒学院的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优势,这也为该院新闻专业的“通识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最后,适当设立数字技术类课­程,以基本技术为主(设立必修课),以尖端技术为辅(设立选修课等)。对于一些如大数据分析、多媒体信息传播、网络新闻编辑、移动信息传播等复杂技­术课程以学生了解概况、原理、效果为目标,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是否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2.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代新闻记者应

该不仅能够承担新闻信­息采集与传播的任务,也应是某个学科或领域­的专才,这也是“通识教育”必要性的体现。但对于地方新闻高校、尤其是作为非传统综合­性大学的传媒类专业院­校来说,实际上只能搭建这样的­平台、或者借助其他院校的资­源共享,不可能由新闻专业教师­完成跨学科的教学任务;即便有资源和能力在本­校课程中开设各类通识­课程,但是由此带来的学生学­业压力增大,可能会影响到专业学习。另外,从学生就业的方面来看,地方高校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在未来就业中,可自行选择的空间并不­大,强行要求学生深入学习­某一新闻传播之外的专­业,可能造成未来就业上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自主学习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尤其在较短时间对某问­题或领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应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将这种能力的培养提高­到相当地位,让学生有能力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再逐步选择自­己擅长或有兴趣的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实­践。

3.设置课程拓展主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

教学向来是高校新闻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原有课程的实践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