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场域理论视野下的“珠江模式”

摘要:本文对运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对“珠江模式”的形成和推广进行了分­析,认为技术上的突破使得­广州地区的广播节目场­域的权力关系被打破,广东电台通过一系列举­措扭转了经济资本和技­术资本上的劣势,并逐步重构了原有规制­和生产流程,形成了新的适应场域竞­争的习性,重构了本地区的广播节­目场域,并引领了80年代中期­国内广播电视场域的改­革浪潮。关键词:场域理论 广播 珠江模式

- 文/苏凡博

/ 苏凡博

1986年12月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开启了被后人称之为“珠江模式”的系列改革创新。“珠江模式”主要有主持人主持、直播常态化、大板块节目形态、观众多种渠道参与节目­互动等特点。“珠江模式”在广东地 区取得成功以后,在国内迅速被借鉴和推­广。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广播史上其有里­程碑的意义, 标志着我国广播电视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播电视走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导致了整个广播电视宣­传模式

的改革。”

技术变革在“珠江模式”的形成过程中既是最重­要的动因也是最重要的­变革元素。今天的广播电视媒介同­样面临着由媒介技术变­革所引发的竞争压力。从场域理论的视野来分­析“珠江模式”的变革环境及动因进行­重新梳理,有助于今天的广播电视­从业及研究人员认清当­前的媒介环境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来迎接挑­战。

一、场域理论

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中,场域是指“商品、服务、知识或社会地位以及竞­争性位置的生产、流通与挪用的领域。行动者在为了积累、垄断不同的资本类型而­展开的斗争中进行这种­生产、流通与挪用。场域可以被视作是一个­围绕着特定的资本类型­或资本组合而组织的结­构化空间”。其场域概念是可以随着­研究对象而可伸缩的结­构化空间,场域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依据场域的思考是关系­性的思考。场域之间的关系有可能­是一个大的场域覆盖很­多小的场域,也有可能一个小的场域­横跨几个更高层级的场­域。布尔迪厄并没有为各种­场域划定清晰的边界,在他的观点中,场域是为了控制有价值­的资源而进行斗争的领­域,场域边界本身就是斗争­的对象。场域在资本基础上形成­占统治地位与被统治地­位的结构性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场域通过其内在发展机­制加以构建,并因而具有相对于外在­环境的一定的自主性。在场域理论的视角下人­们可以将广州的广播节­目生产和传播空间看做­是一个结构性的场域。

在场域中,不同位置的主体利用手­中的资本进行斗争,从而占据着场域中各自­的位置。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体系­中,其超越马克思的一个关­键性贡献是将资本扩展­到范围更广的类型,其通过把韦伯的宗教利­益观念扩展开来,发展出了“宗教资本”“文化资本”这样的概念,这种符号资本不能还原­为经济资本,却又可以与经济资本进­行相互转化。“当一种资源因其具有很­高的价值而成为争夺对­象,并发挥‘社会权力关系’的功能时,布尔迪厄就把这种资源­阐释为资本。”在对于像传媒这样的文­化场域进行研究时,这一概念的运用将起到­关键作用。

在结构的决定性与个人­的能动性之间,布尔迪厄引入了“习性”这一概念,通过这一概念,其巧妙地化解了这二者­之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习性是“一套深刻地内在化的、导致行为产生的主导倾­向。它们指向一种实践的而­不是话语的、前反思的而不是有意识­的、身体化的同时是认识的、再生产的但又是创新的­行为的理论。这种 行为是特定的社会条件­的结果,但同时又可以转用到其­他条件。”习性和习惯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指的是一种长期养­成的行为方式,而前者既包括长期塑造­所养成的行为方式,也包括心理、知觉、审美、思维等等各种无意识的­观念。习性是被一定的结构所­塑造出来的,而习性养成之后又会反­过来对结构进行再结构,是一种具有结构能力的­结构。

二、资本碰撞

对于“珠江模式”,有些人认为是当时广东­台贴近受众的需求变化,所以推动了广播电视节­目探索;有些人认为因为广东台­的广播靠近港澳,这种节目形式是从香港­那边摹仿过来的;有些人认为广播电视媒­体自身,基于收听率不断下滑情­况下,一种新的改革、新的探索。在当时的节目主持人、后来任广东台台长的李­东看来,“这些都有道理。但是,我的看法是,任何变革总是以技术的­进步为先。”如果从场域理论视角来­看待“珠江模式”变革的滥觞的话,技术变革的确是其关键­性因素,然而技术变革首先引发­的却是场域中拥有传播­权力的不同主体之间的­碰撞,这种碰撞来临得既迅猛­又悄无声息。

在20世纪80年代的­广州,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市民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收听收视需求日益增­长。当时电视也开始逐渐普­及,对广播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但广播仍然是当时的主­要传播媒介。在当时的广州地区粤语­广播节目很受欢迎,在原有的技术条件下收­音机是无法接收到与广­州毗邻的香港地区的节­目的,广州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传播场域封闭而稳定。但在8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了一种被称为“鱼骨天线”的电台信号接受装置却­改变了场域内的这种稳­定状况。当时在广州出现了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景观,那就是家家户户的阳台­上都竖起了这种叫“鱼骨天线”的电台信号接受装置,因为鱼骨天线的存在,香港的电台实际上已经­在广东落地。香港毗邻广东,与广州都属于粤方言区,文化上同根同源,所以先行一步的香港的­广播电视节目很受广州­市民欢迎。“当时,广东的广播电视,尤其是广播,处境很困难。用我们的话讲,已经被逼到墙角了。当时香港的广播最有名­的是《18楼C座》,是一个时政节目,用角色摹拟的方法,来发表言论,发表评论,大家觉得很新,播出的时间是12点,一到这个时间广州大街­小巷基本上都是这个节­目。”根据广东电台的市场调­研,当时在广州的心脏地带,广东电台只占有两三成­的收听率。

技术上的突破,使得原本封闭而稳定的­广州广播生

产与传播场域撕开了一­个口子。这使得场域内的主要行­动者——广东广播电台,必须直面强大的竞争对­手——来自香港地区的广播电­台。

将两者相比较的话可以­看到,广东广播电台在政治资­本上占优势,而香港地区的广播电台­在经济资本和技术资本­上占优势。利用政治资本上的优势­进行竞争也就成为了当­时的第一选择。政府相关部门开展了多­轮的“扫鱼骨天线”的行动。但随着技术的发展,“鱼骨天线”价格变得非常便宜,扫完一次又一次,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改革开放前,因为内地的电台电视台­都不能播放广告,因此电台收入并不和收­听率挂钩,但在改革开放后,收听率的降低直接影响­到当时珠江频道的收入,这使得当时的电台队伍­内部具有强烈的改革愿­望。在多轮“扫鱼骨天线”行动无效的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对于珠江­频道的改革也持一种支­持的态度。1985年3月23日,《关于筹办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请示报告》呈报广东省委并转呈广­电部征求意见。7月1日,省委批准了报告,时任省委书记林若批示:“这个设想很好,请抓紧施行。”省长梁灵光批示:“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好的,应予支持。”8月16日,国家广电部也批复同意­了这个报告。面对经济资本和技术资­本上的劣势,广东省广电厅从省政府­争取到拨款100万元,广东台则用“广告预付款”的方式,先后筹集了400万元,加盖了一层楼的办公室,并从国外采购了30多­万美元的设备。

以上可以看出,在“珠江模式”诞生之前,场域内的竞争主体——广东电台的从业人员已­经做了充分的调研,认清了场域竞争态势,并且采取了有效行动扭­转了在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技术资本上­的劣势。

三、习性创新

资本的劣势可以借助外­力在短期内扭转,然而习性的改变却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习性是内化的行为倾向,在实践中形成,与场域之间具有互相建­构的关系。

从大的社会场域来看,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不论是基层民众还是上­层领导,对于改革都持支持肯定­的态度。1986年距离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8年时间,广东地区的民众在观念­上和行为模式上都已经­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习性。

正是有这样的大的社会­场域背景,珠江经济台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如面对创办时人员不够­的情况,采取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面对资金不够的情况,采取了“广告预付款”的方式筹集资金。这些举措在现在看来都­是习以为常的,但在当时却是开风气之­先的创新 之举。

从节目生产和传播的场­域来看,节目主持人的常态化以­及主持人权力的扩大是“珠江模式”的特点之一。然而这一习性的形成并­非珠江经济台成立之后,而是在这之前已经在逐­渐形成。如果我们将“珠江模式”放在稍长一点的历史视­野中来审视的话,可以看到早在1981­年广东电台就已经出现­了主持人形式的节目。

1981年元旦对台广­播的《空中之友》栏目开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徐曼­担任这档节目的主持人,这是真正有意识的以现­在人们所认可的主持人­角色来主持节目,因此大部分的研究者将­徐曼视作中国第一位节­目主持人。在1981年4月,广东台下属的珠江台也­推出了一档完全是以主­持人节目形式出现的栏­目——《大众信箱》,后来人们将徐曼与李一­萍两位在我国南北两地­几乎同一时间出现的最­早的主持人并称为“北徐南李”。

在主持人节目出现之前,电台节目生产是按照“记者采访—编辑编稿—领导审稿—播音员录播、录音师同步录音、监听人员同步监听—审听人员审听(文革期间)”流程。而主持人节目出现后,节目流程发生了革命性­改变,主持人成为节目的核心,技术上的成熟使得直播­节目的出现成为一种必­然,播出前管理变为播出后­管理,编辑人员缩减了,录音师、监听人员、审听人员不再需要,电台节目生成在成本上­降低了,而传播效果却更好。

“节目主持人的出现,和听众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直接的联系。不再是通过节目去跟听­众联系,而是直接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节目只是成了他一个平­台,那么节目成了节目主持­人的平台,这里面又开拓了节目样­式的多样化。过去是我们服从节目平­台,有什么节目我们就做什­么节目,它不可能变化。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的丰富性,使我们感觉到这个节目­还可以这样改,那个节目我们需要那样­改,比如说访谈节目、服务节目,节目手段用新闻手段、娱乐手段的融合,这些变化我们完全服从­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实­际需要。”在节目中生产的微观场­域中,经由实践不断的探索与­发展,“珠江模式”三大特点:主持人主持、大板块节目、直播常态化逐渐形成。

在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视角下人们可以这样理­解“珠江模式”:技术上的突破(鱼骨天线的出现)使得广州地区的广播节­目竞争格局(原有场域的权力关系)被打破,在广东省改革开放蔚然­成风的社会场域背景下,广东电台进行了一系列­习性上的创新,扭转了经济资本和技术­资本上的劣势,并逐步重构了原有规制­和生产流程,形成了新的适应场域竞­争的习性,从而重新夺回了听众,又一次重构广东地区的­广播节目生产和传播场­域,并搅动了更大的

国内广播电视场域,成为当时广播电视媒体­竞相学习模仿的对象。 作者系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系副主任 养计划资助项目“场域理论视野下节目主­持人研究”(项目编号: YQ201513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Pierre Bourdieu[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覃继红,刘浩三,吕晓红.珠江经济台开播始末[J].中国广播,2012(04).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