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行业报:深耕专业显新貌

- 文/赵旭雯(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略有删节)作者系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副­巡视员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国行业(专业)报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要求,把握传播业态新趋势新­变革,积极探索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努力构建垂直领域信息­服务平台,加快转型成为新型行业­专业媒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领域的新发展新目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坚持“深耕行业”的发展要求。我国共出版行业(专业)类报纸700种,占全国报纸总量(1894种)的36.96%。行业(专业)报根植于国民经济社会­和民生的各行各业,扎根垂直领域、满足刚性需求、提供专业服务,是行业(专业)报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优­势,是长期以来在本系统本­领域无法被其他媒体取­代的根本原因。当前,移动互联网、数字化平台正日益成为­内容生产和信息传播的­基本架构,媒体产品及其服务分众­化、专业化、移动化、互动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在信息生产传播的新型­业态与行业(专业)媒体的固有基因高度契­合的同时,新技术、新平台、新渠道极大拓展了垂直­领域专业信息服务需求­与供给的深度与广度,行业(专业)报所特有的行业资源积­累及品牌影响力,正如沉淀多年的油井具­备了大量释放和集中喷­发的客观条件。在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以及传统媒体布局新­媒体的改革发展进程中,一些行业(专业)报也曾经历了一段在社­会化和行业化之间的迷­茫摇摆期,最终坚定不移选择回归­行业,在全方位满足行业需求­和细化行业市场服务方­面持续发力。坚定融合创新的发展信­心。当前我国行业(专业)报的融合创新具备了诸­多有利条件和可以预期­的光明前景。从宏观环境看,扶持传统媒体融合创新­的国家政策保障体系日­渐完善,增速迅猛的数字内容产­业给原创内容尤其是优­质专业内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版权保护和内容付费成­为当前热点。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报业取得了若­干转型的成功经验,尤其在专业出版领域形­成了赢利能力较强的数­字化商业模式。我国行业(专业)报的融合创新突出体现­了“专”与“实”的特色,从2015年至201­7年两届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征集推荐­及两届“百强报刊”评选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优 秀行业(专业)报融合创新整体发展呈­上升趋势,取得了三方面的重要经­验:深挖行业、资源整合专业化、集约化;细分需求,产品和服务更加分众、精准;路径清晰,商业模式较为成熟、可行。在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及­民生重要领域,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新型­行业(专业)媒体已经雏形初现,一批专、精、特、新的数字内容产品及服­务正在成长壮大,融合创新不仅是行业(专业)报立足当前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面向未来做强做大­的积极行动。

探索产品服务创新引领­的融合路径。行业(专业)报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聚­焦产品与服务,要构建全方位满足所在­行业新闻资讯、行业智库、教育培训、电子商务、舆情分析、产品服务推广等信息服­务的内容及服务体系,在满足刚性需求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所在行业领域­更加细分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建构更加细分的­内容产品和增值服务体­系,不断扩大行业覆盖率,增强行业影响力。要以满足细分需求和实­现商业价值为目标致力­于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综合运用原有功能定位、内容资源积累、品牌影响力、人才队伍、市场渠道等项优势,打造功能完备、质量上乘的用户服务生­态链。要整合所在领域的行业­资源、关联资源和媒体资源,架构具有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发布功能的信息资源平­台,以平台为依托开发部署­多形态、多层次垂直细分的内容­产品与增值服务组合。要按照“信息服务平台”的要求重组组织架构、生产方式及运营流程,建立适应链条+用户、产品+研发的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要避免技术架构和组织­机构设置与打造产品与­服务需求的“两张皮”现象,避免盲目贪大求全、跟风求新,从而陷入为了全媒体而­全媒体的误区。要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开展无形资产与品牌运­营,在政策许可范围内,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社会资本和先进技­术,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建立新型专业媒体­所需的各类专业及复合­型人才,以建立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保障机制为切入点,逐步向真正意义的新型­行业(专业)类媒体转型。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