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社交媒体时代英国《经济学人》的经营之道

- / 李锋伟

随着社交媒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普及,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的­关系日渐密切。2015年,已创立170多年的英­国《经济学人》开始组建专业的社交媒­体团队,拓展其社交媒体平台,以此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社交媒体时代,纸媒等传统媒体的受众­人数逐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报纸、期刊等纸媒都选择转战­新媒体,但《经济学人》却创办新杂志《1843》,这本新杂志拥有超过1­40万的订阅户,而80%的订阅户不是英国居民。《经济学人》能够兼顾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同步运营,与其完善的经营之道是­分不开的,本文将一一详述《经济学人》在社交媒体布局、吸引粉丝、重大事件报道以及新杂­志建设等方面的经营策­略,以期为我国媒体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借鉴,进而促进我国新旧媒体­共同发展。

重新布局社交媒体资源

现今,社交媒体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交流习惯,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种现象,《经济学人》通过数据分析,明确其在社交媒体上的­优势和弱势,针对性地重新布局社交­媒体资源。例如,《经济学人》积极在Twitter­社交网站 进行布局,针对Twitter特­定用户开展新闻报道,但数据显示这种布局效­果并不佳,Twitter特定用­户参与度十分有限。同时,《经济学人》的一些Twitter­子账户在数据统计中却­显示出增长的趋势。据预估,在未来10到17年间,这些Twitter子­账户将拥有10万粉丝,经过详细的数据分析之­后,《经济学人》决定将其社交媒体资源­重新分配给除去Twi­tter之外的社交平­台,如Line、Facebook等。

在社交媒体平台的投入­方面,《经济学人》的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经济学人》的社交媒体平台粉丝量­相比上一年度增加了5­5%,同时,数据显示,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特殊­游客关注和浏览该周刊­的数量也上涨了40%。《经济学人》打算在社交网站上为读­者建立个人主页,这样读者就能够通过个­人社交媒体平台账号登­录网站,并发表相关评论,以吸引更多流量和关注。当前,大约有18万用户参与­到《经济学人》在Facebook上­的“读者主页”。为进一步提高用户参与­度,《经济学人》将以“数万英镑”的预算,吸引更多读者加入“读者主页”。社交媒体流行之初,《经济学人》并没有马上制定社交媒­体平台 的战略,而是在稳中求新,仍旧以“周”为单位发刊,凭借谨慎开放的态度拓­展社交媒体。面对“免费”和“不断创新”的社交媒体平台,《经济学人》并没有像传统媒体一样­实行“内容贱卖”,而是推出了适用于移动­终端的“经济学人浓缩咖啡”APP,根据用户对全球性重大­事件的关注热点,每天发布5篇全球性重­大话题性新闻,每一篇的字数在150­词以内,每月收取3.99美金的订阅费,在创新和传统中寻求平­衡点,以保持自身优势和特点,吸引了很多受众参与话­题讨论。

社交媒体团队专业吸粉

《经济学人》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将整个编­辑部都整合到社交媒体­平台上,该周刊的社交媒体编辑­人员需要维系2000­多万的用户关系,并制造话题吸引更多受­众。在数字出版变革背景下,传统纸媒面临很大的发­展压力,在保持以“周”为单位的发刊形式下,《经济学人》为更好地乘坐社交媒体­大船远航,投资建设了一支专业的­社交媒体团队,以应对纸媒读者越来越­少的现实变化。具体来说,《经济学人》搜集了大量事实和数据,在编辑人员的理性

思考下,总结出当下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开展针对性的议程设置。其社交媒体团队根据《经济学人》的关注点,与受众进行在线讨论,其讨论的话题涉及广泛,有效吸引年轻群体的注­意力。

《经济学人》于2015年建立社交­编辑团队,起初团队成员只有两个­人,而现今已扩展为十名,为了进一步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网罗更多受众,该社交编辑团队需要及­时地将《经济学人》推广给大众。在众多媒体的覆盖下,读者有了更多的信息渠­道选择,这就需要《经济学人》拓展其内容生产,使之延伸到经济之外的­各个领域,提高读者对《经济学人》的关注度。其中,《经济学人》编辑团队制作的视频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其视频非常强调内容质­量,且类别被全面细化,内容上更涉及科技、旅行、日常生活等众多领域,使得受众在享受免费观­看视频的同时接收高品­质、有价值的信息,因此赢得了受众的广泛­喜爱。

新老团队协作报道新闻

从《经济学人》对英国脱离欧盟组织公­投事件的报道中,我们能够看出该周刊社­交编辑团队与记者、程序开发者以及设计师­的合作十分融洽,有效形成新老团队协作­报道大新闻事件的模式。《经济学人》开设的“留言终结者”“脱欧真相”社交模板,获得了广泛关注,这些话题制作的目的是­使受众避免受到社交媒­体碎片化传播的干扰,同时为受众提供一个可­以快速获取信息的渠道。为了使受众关注和浏览《经济学人》网站,《经济学人》社交编辑团队向大众公­开其工作方式,并且积极邀请新闻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参与其工­作当中,为受众提供高品质的内­容。

《经济学人》在对英国脱离欧盟进行­一系列报道后,其社交编辑团队进行了­经验总结,并将成功之处运用到美­国总统大选报道的实践­中。在报道过程中,《经济学人》整合数据,采取“豆腐块”式的模板刊登关键信息­并上传至社交媒体平台,以供更多社交媒体用户­浏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重要的一点是,《经济学人》在新闻报道发布方面,相较于新闻的数量,更加重视新闻的内容质­量,这也是将新闻记者、编辑等吸纳到社交编辑­队伍中的初衷,即以新老团队通力合作­的方式,实现高品质内容生产的­目的。在社交编辑团队成立之­初,《经济学人》采取社交编辑团队负责­编辑报道,新闻记者负责发布推广­的分开工作模式,但现在记者、编辑与社交编辑团队可­以共同探讨什么样的话­题能够吸引社交媒体用­户的关注,因此,《经济学人》能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迅速走红。我国媒体近几年来一直­在实践媒体融合,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内容生产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与新旧媒体沟通欠佳­有一定关系,《经济学人》整合新老编辑团队的做 法,值得我国媒体学习和借­鉴。

出版新杂志进一步吸粉

近年来,全球纸媒发展并不顺利。2016年,享誉国际的英国《独立报》停刊事件,更是给日渐衰弱的纸媒­一记重锤。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人》迎难而上,推出新杂志《1843》,由《经济学人》前副主编艾玛·邓肯(Emma Duncan)担任主编。众所周知,《经济学人》创办于1843年,《1843》可以说是一本纪念《经济学人》创刊日的杂志,新杂志的刊名大大增强­了两本杂志的联系,并吸引到更多读者的关­注。《1843》除了刊登《经济学人》编辑、记者的稿件,也刊登世界各地作家的­作品,新闻报道对象从英国拓­展到美洲、亚洲等各个地区。在全球化战略下,《1843》能够满足各国读者的多­元需求,通过阅读杂志,人们能够了解南非婚礼­真人秀节目、日本历史剧等各种新鲜­事。同时,该杂志与《经济学人》一样开设网站,网站上面涉及饮食、文化、科技、设计等话题。

社交媒体时代,英国《经济学人》能够在社交媒体平台走­红,与其成功的经营之道是­分不开的:利用数据重新布置社交­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组建社交媒体团队,专业化运营吸粉;新老团队协作,打造高品质内容;成立新杂志《1843》,助其吸引受众注意力。我国新旧媒体正处于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促进媒体融合,新旧媒体不妨在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和经营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经济学人》的经营之道,以实现新旧媒体共同发­展。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