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研发积累Arm收购案凸显芯原重要性
“芯原是一家依托自主半导体IP,为客户提供平台化、全方位、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和半导体IP授权服务的企业。”芯原股份在招股书中写道。但也有投资者质疑,芯原股份不少IP都是外部并购而来,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创新。
对于上述问题,戴伟民笑称:“完成并购后,芯原买下的这些公司发展仍然很好。人员基本都还在,很多IP发展十年了,依旧发展得很好。不像有的芯片公司进行并购后,被收购公司人都跑掉了, IP买下了也没怎么用。”
另外,芯原股份连续多年亏损也引发投资者争议。2017~2019年,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1.28亿元、-6779.92万元和-4117.04万元。公司预计,2020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0.80亿元~0.83亿元,较上年同期由盈转亏。
“芯原目前处于研发积累基本完善、产品趋于成熟的阶段,业务收入的规模效应还未完全体现,但就利润表结构角度而言,目前公司盈利能力已逐步改善,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且收入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公司经营规模扩大及经营质量提升,公司主营业务毛利也逐年增加。”戴伟民就连续亏损问题如是回复。
他具体解释道,芯原股份的业务模式具备“营运杠杆”的能力,在提供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过程中,前期受客户委托进行芯片设计,可获取相应收入覆盖芯片设计成本,后期按照客户订单数量完成量产阶段的生产管理工作,并向客户交付满足其要求的晶圆片或合格芯片,不直接面对产品终端市场,无需承担芯片产品终端市场的销售风险及相应费用。
随着研发技术进一步成熟、产品竞争力提升,收入规模增长速度将高于相对稳定的期间费用增长速度,来自芯片设计业务的收入、知识产权授权使用费和特许权使用费的毛利增长可以涵盖大部分的期间费用投入。《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手记自主半导体IP的求索之路
谦谦君子,说起话来轻、慢、随和,这是笔者对戴伟民的直观感受。他在半导体领域地位相当资深,早在20年前就曾和胡正明教授合作开设公司。21世纪初,戴伟民带领芯原股份为中芯国际提供标准单元库,为中芯国际起步阶段顺利投产作出了贡献。
戴伟民及芯原股份已在自主半导体IP领域求索了近20年。通过自主研发与收购,芯原股份逐渐成长为全球第七大IP厂商。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深切感受到半记者注意到,2017年度~2019年度芯原股份的期间费用构成中,研发费用占比均在65%以上。
“因此,预计到2021年,芯原股份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和半导体IP授权业务的毛利能够覆盖期间费用,从而实现盈利。”戴伟民表示。
近日,英伟达宣布最高斥资400亿美元买下Arm,这一并购交易或将改变半导体行业的竞争格局。信达证券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方竞认为,Arm被英伟达收购后,其生态独立会受到冲击。在国产替代角度,芯原已形成了“GPU+CPU”的组合拳,重要性愈发凸显。
对于未来,戴伟民看好Chiplet小芯片的发展。他认为,制程进步可以降低单位(性能芯片)的制造成本,但是设计、流片成本却更高了。而Chiplet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设计成本过高的问题。
利用先进封装,将多个不同模块的Chiple“t拼”起来。很多模块,并不需要最先进的制程技术,而是可以选用成熟的设计,从而降低设计成本。另外,这一模式也方便芯原一站式芯片化定制服务。“定制是只定制某一(模)块,其他都是使用通用的模块。”戴伟民表示。
不过,Chiplet的门槛也相对较高。方竞在研报中表示:“Chiplet 对半导体IP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不仅具备先进制程的设计能力,还需要有多品类的IP布局已形成平台化运作。目前,芯原股份是少数能满足Chiplet发展需求的厂商之一。”
如今,摩尔定律逐渐失效已成为行业共识。在硅谷创业家Steve Blank看来,半导体行业的重点不应该是如何制造更快的芯片,而是如何创造性地利用芯片上已经拥有的100亿个晶体管。
半导体IP是集成电路设计中预先设计、验证好的功能模块,是集成电路设计的核心产业要素和竞争力体现。如何让芯片的100亿个晶体管性能继续提升?芯原仍将上下求索。导体IP在芯片发展中的重要性。没有IP,芯片发展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国内半导体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自主半导体IP就显得弥足珍贵。而芯原股份,正是国内第一半导体IP厂商。目前看来,芯原股份与Arm仍有相当大差距,戴伟民也很现实地把目标放在追赶全球第五、第六名。
未来,随着摩尔定律逐渐走向失效, Chiple(t小芯片)先进封装等趋势兴起。由于芯原股份掌握多品类IP,其或将能够利用多品类IP的优势,在Chiplet领域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