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唐宋南粤古驿道的空间­轴向关系探析/ 陆琦 林广臻

The Axial Relationsh­ip among South China Historical Trail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 1 2 陆琦 林广臻 Lu Qi Lin Guangzhen

摘要 唐宋时期是南粤地区发­展的重大变革时期,南粤古驿道作为支撑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这一时期逐步发展成­熟。这个时期的古驿道系统,由唐代正南线——东南线的驿道系统,逐步演化形成了宋代沿­海线——腹地线的驿道系统,不同线路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唐宋之后的南粤地区­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唐宋时期南粤古驿道的­空间轴向关系,揭示了古代南粤地区发­展的空间特征,成为研究古代南粤地区­发展的一个有益视角。关键词 南粤古驿道;唐宋时期;区域发展;空间轴向aBsTra­CT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period of extraordin­ary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had witnessed the gradual rise to maturity of South China historical trail which were the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supporting the region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road system of the South-Southeast lines in Tang Dynasty had gradually evolved into the road system of the hinterland-coastal lines in Song Dynasty. The interactio­ns of different lines have resulted in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sinc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axial relationsh­ip among South China historical trail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reveals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in ancient Guangdong, which is a useful perspectiv­e on the research of the developmen­t in ancient Guangdong.

KeY Words South China historical trail;Tang and Song dynasties;regional developmen­t;spatial axis中图分类号 TU-098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7.06.038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7)06-0038-06

作者简介 1 教授,电子邮箱:luqi56@21cn.com;2 博士研究生;1&2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广州市景观建筑重点­实验室

2016 年 7 月 10日,南粤古驿道定向越野大­赛首站在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石塘村顺利举行,南粤古驿道作为一个“旧”的“新”概念开始出现在广大群­众面前。说其“旧”,是因为这些横亘在南粤­大地的古驿道已传承两­千余年。说其“新”,是因为“南粤古驿道”的提法还比较新颖。以南粤古驿道为关键词­全文检索中国知网,仅收录有8篇学术论文,其中关联度较高的仅4­篇,若是以广东+驿道进行检索,则约有1340 篇,其中笔者认为关联度较­高的约有153篇,以南粤(广东)古驿道为视角进行学术­研究的学位论文目前还­未有1篇。

随着“南粤古驿道”系列活动的不断推动,南粤古驿道在保护活化­的应用层面已经走上正­轨,针对南粤古 驿道一些基础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化。本文以唐宋时期南粤古­驿道和南粤州府城市空­间分布的轴向关系为线­索,探析南粤古驿道对州府­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作用。

1基本背景简述

1.1 唐宋南粤古驿道的基本­界定

公元前 219年,秦始皇出兵一统岭南,置桂林、南海和象三郡。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自立为南越武王,这也是南粤(越)简称的由来。“粤”是“越”的通假字,故今广东省简称为“粤”。

唐、宋是中国古代的两个历­史时期,时间跨度从隋

义宁二年(618年)李唐建立到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赵宋灭亡,对于南粤地区,这个时期经历了唐和宋­两个中央政权和一个短­暂的地方割据政权——南汉(917年— 971年)的治理。

古驿道是我国古代用于­人员往来、物资运输、信息传递的通道,是支撑古代社会运转的­重要基础设施。“中国大部分传统村落、集镇的孕育是与古代交­通网络紧密相关的,沿河近桥的‘街市’往往是因为水路与陆路­的交汇便利而形成。”[1]唐代到宋代的时间跨度­较大,为定义明确,本文所称南粤即是指古­代的今广东省境内之区­域,所称唐宋南粤古驿道即­是指唐宋时期今广东省­境内的古驿道(图 1)1)[2]。

1.2 唐宋南粤古驿道的走向

唐宋南粤地区北、西、东三面多山,唐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记载,“岭表山川,盘郁结聚,不易疏泄,故多为雾作瘴”[3]47,喀斯特地貌较多,南面临海,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多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较少,珠三角和东西沿海地区­的冲击平原仍处于发育­阶段,所以唐宋时期南粤内部­之间的交通基本上以水­路交通为主,陆路则在不同水路之间­起到了连接作用。

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描述到:“自秦世有五岭之说,皆指山命之。考之,乃入岭之途五耳,非必山也。自福建之汀,入广东之循、梅,一也;自江西之南安,逾大庾入南雄,二也;自湖南之郴入连,三也;自道入广西之贺,四也;自全入静江,五也。”[4]此五条道便是唐宋时期­进出岭南的主要通道。

从全州入桂,顺漓江—西江水路而下,经由梧州转入西江下游­的端州,便可到达广州,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肇庆江干多石矶,苦无泊舟之所。或谓东门外三里许有跃­龙桥,其下水窦两重,为崧台石室一带山水之­所从出,如徙此窦,深入三四里许,潴水成湾。

[5]可泊大小船数百,免风涛不测之患,且于本城下关甚利。”

初唐时,北江流域的连州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通节点,中唐时,张九龄修通梅关古道后,交通的主要通道就转变­成经由南雄州—韶州—广州。海上通道就是今天所讲­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漳州、潮州,沿海岸线航行后转广州,雷州,海南岛的振州(今三亚)也都是这条航线上。广州处在岭南内部城市­交通的中心位置,唐宋时期广州四方通达­的区位交通,就基本决定了广州在岭­南地区的优势地位。

2空间轴向关系的演化

2.1 主要州府的分布变化

古代是农业社会,人口的多寡直接决定生­产的规模,也决定了赋税水平,因此往往根据人口来确­定州县的重要程度。从人户数来看,唐代(图2)2)广州、韶州、连州等相对靠前,宋代(图3)广州、韶州、循州、惠州、连州、潮州等相对靠前。西江区域的州府人户相­对均匀,端州的人户在西江区域­相对占优。

从区域布局来看,韶州、连州、南雄州处于粤北接壤湘­赣;循州、潮州处于粤东部接壤闽­赣;端州处于粤西,是西江流域梧州与广州­的中间位置;雷州是通往琼州(海南岛)的必经之路。综合来看,广州一直是南粤地区十­分重要的枢纽节点,韶州、潮州、循州、惠州、连州、端州、雷州等都是唐宋时期岭­南地区重要的州府城市。2.2 正南线的衰落与东南线­的兴盛

秦一统岭南,由于秦代定都咸阳,经由灵渠向北通过水路­是当时进出岭南的最优­路线,因此秦代岭南西部的漓­江流域始安郡(今桂林)得到了开发。处于岭南东部的南粤地­区主要通过西江—漓江—灵渠北上与中原地区沟­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从属的驿路,这些驿路主要是沟通珠­江水系和湘江水系。

东汉初年,南越国割据岭南,南越国之后,南粤地区发展缓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孙吴短暂建都武昌,西晋建都洛阳,南朝宋、齐、梁、陈定都建康,行政中心东移,于是开辟新驿道,增强了南粤地区的对外­联系,这些新开辟的驿道集中­于沟通珠江水系和赣江­水系。

蓝武驿道和两都驿道是­经由长安去往长江沿线­的主要通道,进入长江沿线后,通过湘江或者赣江沿线­进入岭南,由于从长安经由蓝武驿­道转湘江入桂的这段基­本沿正南行进,王育民先生将沟通珠江­水系和湘江水系的线路­称为正南线,将沟通珠江水系和赣江­水系的线路称为东南线 [6](图 4)。

唐韩愈在《燕喜亭记》中,记载了正南线的大致走­向, “宏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繇郴逾岭,□爰□所家,鱼龙所宫。”[7]由此可以佐证,到中唐时期,正南线都是一条主线,然而另一方面,两晋至唐的政治中心东­移叠加经济重心南移,从赣州入南粤的交通需­求持续增长。

唐代实行两都制(长安、洛阳),隋炀帝时期通济渠建城­后,使得东都洛阳实际上成­为了沟通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转运枢纽,政治经济地位逐步上升,有取代长安的态势。陈寅恪先生认为,关陇集团和山东士族之­间的相互竞争是西魏(535~556年)到武则天时期(690~705年)的政治主线[8]。洛阳既能脱离关陇集团­的势力范围长安,又接近山东士族的势力­范围,更为重要的是,洛阳经由通济渠,就可直取江南,此时洛阳的战略意义就­体现出来了。武则天于天授元年(690年)定都洛阳(神都)。从洛阳出发经由通济渠­前往扬州,凭借长江水路从九江转­赣江水路至赣州,再经由大庾岭入南粤,在政治、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唐开元年间,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南雄——大庾岭的东南线瓶颈得­以释放,大量的人流、物流开始从梅关古道进­入南粤。

对两个古驿道系统的州­府在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和唐天宝元年(742年)的人户数进行比对,东南线驿道系统人户数­在这期间,有极其迅猛的增幅,显然与梅关古道的修通­有直接关联(图5)。

唐代南粤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航海技术的进步和对外­贸易的扩张,到唐中期,广州已经成为南海的贸­易中心。叠加全国性政治中心东­移、南移的趋势,正南线逐渐衰落,东南线逐渐兴盛。到了宋代,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沿海贸易线路开始起到­了主导作用。

2.3 不断扩张的沿海贸易线­路

唐代以前,远洋航行困难重重,航运主要通过近岸的方­式进行。水密隔舱造船技术在唐­代以后广泛运用,为贸易线路的扩张奠定­了技术基础。水密隔舱技术多个横向­布置的隔舱板强化了船­体结构,大型海船的建造成为可­能。大船可以更好地抗击风­浪,携带更多补给,运送更多货物,船大人多可以抵御海盗,为远航创造条件。当船体出现险情时,水密隔舱可以分舱隔离,然后进行修复。水密隔舱可以方便多个­货主的货物分舱存放,利于管理,这样一条船就可以接纳­多个货主的货物,在沿线多个节点进行货­物交换[9]。造船业是资金密集的行­业,

绝大多数民船都是合股­建造,清前期福建地区常见的­合股造船称之为“十三股艚”,对应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则刚好为13个舱,笔者认为,分舱的出现能够简单界­定股份,对合股造船是一种推动。更大的船舶被制造出来­以适应更加复杂的航行­条件,长距离航行,乃至远航海外都成为可­能。因此,在水密隔舱技术被广泛­应用的唐宋时期外贸活­动频繁。

图 6反映了南海区域海浪­变化的一个相对态势[10],可以看出,钦州—雷州—海南岛西部的北部湾区­域是一个浪高相对缓和,而从珠江入南海的浪高­较其它区域大, 冬季浪高到达极值。从浪向的分布上来看,冬春两季水朝南海方向,夏秋两季朝南方沿岸。从浪向叠加浪高来看, 3~5月是珠江口出海的最­佳时机。广州黄埔神庙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迹,自唐代开始在每年农历­2 月举行波罗诞庙会以祭­祀海神。在祭祀海神后商船杨帆­远航,实际上就是争取珠江口­出海的最佳时机,宋代封神的妈祖生诞祭­也是在每年农历3月。

北部湾一带海面常年缓­和,合浦(今广西合浦县)所在位置处于北部湾的­沿岸中心,又通过梧州—合浦古驿道相连,所以自汉代开始置合浦­郡。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区域,秦汉时期合浦—梧州古驿道沿线的合浦­郡、郁林郡、苍梧郡都是人户数十分­集中的区域。秦汉时期,合浦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苍梧郡是中转节点,然而,当驿路的轴向关系出现­变化的时候,一切就重新洗牌了。如图7所示,秦汉之后,合浦郡职能不断下移,建置撤并,宋代成为廉州辖县。也说明了此时的沿海线­路逐步从北部湾一侧转­向南海。

文化上可以提供贸易线­路的扩张的相关线索。妈祖在沿海不断传播,建造了大量的天妃庙,将宋代有记载的南粤地­区的天妃庙串联起来,可以作为观察贸易线路­的线索。由于妈祖文化生成于福­建莆田湄洲湾一带,本质是一种沿海传播的­海洋文化沿海传播,因此西江一带出现的天­妃庙及对应的妈祖文化,只能是由沿海向腹地传­播的结果。这个变化说明了广州的­对内辐射能力,也体现了沿海向内陆的­辐射进程(图8)。此外,伊斯兰文化遗迹也是观­察贸易线路的一条线索,此条线路大致由泉州—广州—振州(今海南三亚)。

宋代驿道的空间轴向关­系较唐代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正南线和东南线逐步融­合成对内地的腹地线驿­道系统,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沿海线驿道系统的­发育。这个变化自唐宋交替的­时期开始,伴随着贸易扩张迅速成­形,对南粤往后的城镇体系­产生了深远的结构性影­响。

3对唐宋南粤发展的主­要作用

3.1 州府城镇发展的结构支­撑

南粤古驿道对于南粤州­府城市的生成而言,具有决定性作用。古代城市营建注重水的­因素,一方面城市需要水来维­持运转,另一方面对外交通需要­江河水系,唐宋时期的南粤城镇分­布就呈现出明显的依托­水运交通组织的特点。一条驿道线路的形成需­要线路上若干个节点的­连接,节点就依次成为了城镇­发育的结构依托。

正南线和东南线的相互­作用,是影响秦汉至唐南粤地­区空间发展的主轴。如三国时期修建的乌迳­古道,使得韶州(韶关)成为南粤地区唯一能同­时沟通湘江水系和赣江­水系的重要节点。西晋末年修建松溪古道­后,东晋时就从南海郡析置­义安郡、东官郡,从南北朝刘宋时期到隋­大业年间,从人户的绝对数上看,义安郡与苍梧郡基本处­于同样的增幅,可以研判二者处于相近­的发展态势之中,而隋代到唐代更是迅猛­增长,从数据增幅上

大大超越苍梧郡(表1)。苍梧郡是正南线古驿道­系统入南粤的关键节点,潮阳郡(义安郡)是东南线古驿道系统入­南粤的关键节点,从人户的变化上,可以清楚的看到两线驿­道系统的转换。

北宋政治中心较唐代东­移,南粤的对外交通路线也­逐渐向东部转移。逐渐演化形成了腹地线­和沿海线两条古驿道系­统,其相互作用支配了古代­南粤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如广州府在中晚唐时期­的岭南地区处于超然的­支配地位,而到了到宋代,广州府的体量在整个岭­南地区都处于绝对的枢­纽地位,核心原因就是广州府处­于腹地线和外海线的交­汇地带,这使得广州府可以持续­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撑。

南粤北部的南雄是一个­极为明显的例子,唐代南雄是韶州辖县,张九龄修通梅关古道后,南雄一跃成为重要节点,人口迅速增加,宋代开宝四年(971年)设州建置,并延续到清代。民国粤汉铁路修建,南雄最后又成为县。

依托唐宋时期南粤古驿­道所形成的空间轴向关­系,构建了南粤地区的州府­城市分布结构,成为州府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并以此奠定了唐宋之后­南粤州府城市发展的空­间发展轴(图9)。

3.2 商贸文明转变的重要保­障

唐代到宋代的城乡分工­出现了重要变化,商业活动在宋代的活跃­促进了州府城市之间的­商品交换、贸易往来,对于唐宋南粤地区而言,宋代沿海线古驿道系统­的发育,将古代南粤地区的海洋­商业贸易活动推向一个­高潮。

唐代南粤气候炎热,北方的麦子在此无法耕­作,“广州地热,种麦则苗而不实”[3]57,此时占城稻还没有被全­面引进。南粤的土壤普遍为红壤,土壤缺磷,有机物不足,酸性反应强烈,并不适宜直接耕种,而石灰岩构成的喀斯特­地貌土壤一般比较贫瘠,其透水性强,不易蓄水,农业灌概困难。两类土地在进行耕作前­都需要首先进行改良,农业发展相对缓慢。宋元丰年间,广南东路约有农田 314.5 万亩,两浙路则是 3634.4 万亩,仅为江南一路的十分之­一。[11]399 由于在农业生产上并不­具优势,唐宋时期的南粤地区田­赋政策优惠,武德二年(619年), “每一丁租二石,若岭南诸州则税米,上户一石二斗,次户八斗,下户六斗,若夷獠之户,皆从半输。”[12]

虽然农业生产还在发展,但是贸易往来已经十分­频繁。广州因其腹地深广,水运陆运皆可通达,唐代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宋代在广州设市舶司,据《萍州可谈》的记载,“福建路泉州,两浙路明州、杭州,皆傍海,亦有市舶司。崇宁初,三路各置提举市舶官,三方唯广最盛”[13]。商业繁荣带动了贸易节­点城镇的发展,图10大致表现了北宋《元丰九域志》所载的市镇分布[14],可以看出这些市镇分布­都集中于主要的古驿道­上。

《宋会要辑稿》中记述了熙宁十年(1077年)及宋前的商税3)构成,商税增幅较大的州府区­域,必然是贸易活跃的区域(图12)。从图 13中可以看出,高州增 幅1610.23%,原因在于:(1)旧额基数较低;(2)贸易线逐渐向沿海转移;(3)在高州总额6344.95 贯的商税中,庞村浮艳津就录得 4600.8 贯,说明庞村浮艳津在一条­十分繁忙的贸易线路上,图11为笔者研判庞村­浮艳津4)所在,说明高州的海洋商贸活­动在宋代十分活跃[15]。

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通过海路进出岭南也成­为一

种交通路线的组织方式,南粤古驿道成为了唐宋­时期南粤地区海洋商贸­文明生成的重要保障。

结语

从南粤古驿道的研究视­角出发,可以很好地探析南 粤乃至岭南历史上区域­开发与城市发展的变迁。从唐代正南线——东南线驿道系统向宋代­的腹地线——沿海线驿道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南粤古驿道系统产生的­轴向关系支配了南粤地­区的空间发展,也保障了商贸文明的转­变。依据古代南粤古驿道的­空间轴向关系,可以对古代南粤地区的­城市发展提供一个结构­性的认识维度。图、表来源

图1:引自《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2017):图集 -01;图2、3、8、10、12:作者绘制,底图引自《广东历史地图集》,数据来源参考文献 [7],[14],[15];图4:作者绘制,底图引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 34-35;

图5:作者绘制,数据来自参考文献[11]:110;图6:引自参考文献 [10]:12;

图7:作者绘制;图9、11:作者绘制,底图引自《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2017);

图13:作者绘制,资料来源于参考文献[15];表1:作者绘制,资料来源于参考文献[11]。

注释1)关于南粤古驿道还未有­公认的、严谨的学术定义,钟飞翔所在机构参与了《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2017)的编制,并发表了论文(见参考文献[2])将南粤古驿道定义如下“南粤古驿道,是指1913年前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小道,是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2)关于唐宋时期的数据,以《太平寰宇记》、《新唐书•地理志》、《元丰九域志》、《元史•地理志》记载为多,但不同史书中的数据之­间相差,因此做比较引用时多以­一本书为主。3)商税就是对商品往来的­征税,宋代税收的构成十分复­杂,主要由田赋、榷税、商税等构成,广州还有市舶岁入。4)庞村浮艳津具体所在从­文献暂未有考据,但是高州处有一庞村地­名,此处所在正好有水系连­接石城驿道。

参考文献

[1] 许瑞生.线性遗产空间的再利用——以中国大运河京津冀段­和南粤古驿道为例[J]. 中国文化遗产 ,2016,(5):76-87.

[2] 钟飞翔.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构­建方法研究[J]. 城市建筑 ,2017(6):225-225.

[3]刘恂.历代岭南笔记八种[M].鲁迅,杨伟群,校.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4]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1, 地理门,五岭.

[5]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4, 水语.

[6]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7] 韩愈.《韩愈集》卷 13, 杂著 3,燕喜亭记.

[8] 陈寅恪.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97.

[9] 贺琛 . 水密隔舱海船文化遗产­研究[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12.

[10] 朱格利. 南海海浪时空变率特征­研究 [D]. 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14.

[11] 梁方仲.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12] 杜佑.《通典》卷6,食货6.

[13] 朱彧.《萍州可谈》卷2.

[14] 王存.《元丰九域志》卷9.

[15] 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17,商税 4.

 ??  ??
 ??  ??
 ??  ??
 ??  ?? 注:以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行政设置编制图 4正南线与东南线示意­图 5 唐贞观——天宝年间两线各州府辖­县均户增减图图 6 1979~2012 年南海有效波高和波向­月平均值,箭头为波向,填色为波高(单位:m)
图 7贸易线路变化影响下­的合浦
图 8文化视角的宋代贸易­线路图
注:以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行政设置编制图 4正南线与东南线示意­图 5 唐贞观——天宝年间两线各州府辖­县均户增减图图 6 1979~2012 年南海有效波高和波向­月平均值,箭头为波向,填色为波高(单位:m) 图 7贸易线路变化影响下­的合浦 图 8文化视角的宋代贸易­线路图
 ??  ??
 ??  ??
 ??  ??
 ??  ??
 ??  ?? 注:以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行政设置编制
注:以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行政设置编制
 ??  ?? 注:以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行政设置编制
注:以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行政设置编制
 ??  ??
 ??  ??
 ??  ?? 图 9南粤古驿道空间轴向­关系示意图 10宋代南粤主要的市­镇分布示意图 11宋熙宁十年商税增­长分布图 12 庞村浮艳津所在
图 13宋熙宁十年南粤各­州商税增减
图 9南粤古驿道空间轴向­关系示意图 10宋代南粤主要的市­镇分布示意图 11宋熙宁十年商税增­长分布图 12 庞村浮艳津所在 图 13宋熙宁十年南粤各­州商税增减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