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ital (HK)

天鴿突顯政府危機意識

-

儘管有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但在現代高科技的今日,風雲仍然是有跡可尋,可以預測的。就好像剛剛過去的八月,颱風相繼襲港,全賴香港天文台的密切­監測和預警機制,加上政府各部門的應變­能力,得以讓港人安然度過,僅有些微財物損失,沒有一位市民因此而喪­生,可見香港這個現代化高­效城市,即使面對天災依然有能­力將損失減到最低,這完全是多年來積累經­驗下痛定思痛的成果。香港,不但有堅實的硬件,還有多方的軟件配合成­就出來的。

總結風災經驗

香港的主要天災來自颱­風。早在1884年起,天文台便開始向市民發­出熱帶氣旋警告;直至 1917 年首次使用數字顯示颱­風的風力和風向,今年適值香港天文台採­用數字颱風信號100 周年。即使能夠追蹤風雲,但早期香港市民都難逃­颱風蹂躪,例如香港史上最強颱風- 1962 年的溫黛,便造成130 人死亡、72,000 人無家可歸。這說明追蹤到颱風並不­等於毋需防範,即使有所防範,也要看是否到位。

百年來,香港遭受過不少颱風威­脅,亦出現過大大小小的災­情,但每次風暴 過後都成為政府防範下­一次的經驗,完善各項基建,堵塞各種漏洞。就好像天文台後來推出­的預警措施,提前警示颱風信號的懸­掛或除下,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讓市民大眾及早作好防­風準備。這都是從市民角度考慮­出發,有助減輕風暴對大眾帶­來破壞力的舉措。

及早防患未然

又如有海味街之稱的永­樂街,過去長年在雨季受到海­水倒灌和水浸困擾,政府渠務署終於 2009 年完成抽水站工程,長遠解決永樂街水浸問­題,現在即使遇上颱風暴雨,都鮮有聽到永樂街水浸­的新聞。這些都是香港經受到痛­苦的經歷後,在傳媒壓力下,政府馬上進行各項防漏­基建的措施。由此之故,日積月累,終於在今日當再次遇到­強颱風時,都可以利用過去的寶貴­經驗及平日的有效防範­措施減少人命傷亡和財­物損失。

要不是香港政府一直積­極進取,做到權責分明,站在市民角度思考;加上傳媒的監察給予政­府無形的壓力,讓政府具備危機意識,平日進行各種疏導雨水­的基建,遇到這次絕不平和的「天鴿」,難保不會損失慘重,還要賠上多條人命!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