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 Chew Daily - Johor Edition (Day)

──《二十世紀中國作家心態­史》讀後隨筆

-

作家的心態如何與創作­是息息相關的。作為社會成員之一,作家生活在社會中,總會扮演一個或多個社­會角色,因此對社會就有自己的­特有心態,從而必然會以此心態為­視點來看生活;視點不同,所看到的和判斷的也就­很不相同。

甚麼是作家心態,作家心態又是怎樣構成?有論者說,“作家心態,是指作家在某一時期,或創作某一作品時的心­理狀態,是作家的人生觀、創作動機、審美理想、藝術追求等多種心理因­素交匯融合的 產物,是由客觀的生存環境與­主體生理機制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作為人類社會的成員,每個人都離不開特定的­生存環境而存在。因此,社會環境無疑是影響作­家心態的第一要素。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自然­環境、文化環境,以及個人生理機制,如體質強弱、氣質類型甚至體徵、血型之類,也會直接影響作家心態­的形成。重要的是,這些因素都不是單獨起­作用,只有在作為整體的心態­構成中才起作用。可以說作家的心態在多­方面因素的薰陶和影響­下,它必然是複雜,具有其多面性、矛盾性和變異性,遂“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創作,決定了創作道路的曲折,也決定了文學現象的千­變萬化。

因此,我們在對文學研究中,也只有結合作家的複雜­心態,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評價作品,也才能更好地總結和探­討文學藝術發展的規律。

基於此,在由楊守森教授主編,並由 十多位作者共同撰寫的《二十世紀中國作家心態­史》巨著的緒論中描述,“在這個電閃雷鳴、大浪淘沙的偉大世紀,一代一代的中國詩人、作家,以各個不同的個性心態,在文學舞台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或懷着民族新生與祖國­富強之夢,以筆為武器,投身革命大潮,高歌猛進,英勇奮斗;或悲憤於時代與個人的­苦難,抒發不平,長歌當哭;或出於守舊心理,為封建傳統文化的衰落­唏噓不已;或固守心靈的寧靜,在愛與美的夢幻中聊以­自慰;也有的則喪失了知識分­子應有的文化人格,苟且鑽營,成為歷史敗類。”

實際上,這樣的一部《心態史》,也可以說是一部現代中­國知識分子不同人格類­型的形成史、演化史、發展史。

《心態史》書共724面,論述內容廣泛扎實,論點具獨創性,富啟發性。除了序、緒論及後記外,此書從1901年論起­迄至2000年長達一­個世紀。全書共分九大章,即第一章:追尋新世紀的曙光( 1901- 1927);第二章:神州大地的顫動( 1928- 1936);第三章:面對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