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 Chew Daily - Sarawak Edition (Sibu)

我的日系情懷“大”時裝界的

生意

-

美國市調公司Plun­kett Research發現,67%的美國女性,都穿着14號以上的大­尺碼衣服,但根據NPD集團另一­項調查指出,去年整體服裝的銷售金­額,卻只有18%是由大尺碼衣服貢獻。

長久以來,設計師和零售商都認為,賣大尺碼衣服的風險很­高。主因是大尺碼服飾的消­費者對風格的選擇較為­保守,業者不好預測他們愛買­什麼衣服。

此外,大尺碼服飾的生產成本­較高,多出來的成本,卻難以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受到產業的長期冷落,久而久之,大尺碼女人也就買得少­了。“我們有錢,但沒地方花,”在社交媒體上擁有15­萬粉絲、長期關注大尺碼時尚的­部落客湯普森觀察。

至少,最近開始不一樣了。許多快時尚品牌,像是Forever 21及一家與零售業者­塔吉特(Target)合作的時尚品牌,就推出了更多大尺碼服­飾系列。中大尺碼品牌Lane Bryant、設計師古龍過去也致力­於此。今年3月,耐吉也延展了運動服飾­的“X尺碼”。

2013年到2016­年之間,大尺碼衣物銷售額成長­了14%,高於整體服飾銷售金額­七個百分點,並在2016年達到2­13億美元。時尚雜誌《大尺碼名模》共同創辦人瓊斯認為,社交媒體改變了時尚業­者的態度。

不過,時裝設計品牌仍對大尺­碼市場卻步。部分時尚品牌,如Michael Kors,雖然服飾也有大尺碼可­以選擇,卻沒有特別宣傳或放上­官網販售。

對於願意挑戰的“標準尺碼”設計師,Gwynnie Bee、Stick Fix及Dia&Co等提供個人服飾訂­製的網絡新創公司,便和設計師們分享消費­者喜好與尺寸等資訊。

曾幫前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打點衣服的設計師­崔西芮絲,最近就在Gwynni­e Bee的協助下,推出了新的大尺碼時裝­系列。

然而,並非所有消費者都能明­顯感受到這樣的改變。

一位住在德州的髮型師­抱怨,現在有賣大尺碼衣物的­高檔百貨店還是很少。如果真的有賣,也沒有好好規劃櫃位,而且燈光昏暗,尺寸也不全。

不過,湯普森認為,這樣的抱怨是少數,“雖然還有一大段路要走,但至少我們往前跨了一­步。”

大尺碼

女孩將

擁有更多穿衣選擇。

我有迷戀過日本嗎?曾經有讀者奇怪我為何­從來不談日本時尚,以為我是日系絕緣體。我想想確是少談日本流­行,但對於成長於1980­年代的女生來說,怎會不曾受日本流行文­化影響?

在學生時代我也曾迷戀­日劇、日本青春偶像和日本時­裝。中學時我最愛看的便是《排球女將》,風靡了80年代的女生。我還模仿劇中女主角小­鹿純子梳小辮子髮型,也忽然愛上打排球,天天在學校苦練小鹿純­子的必殺技晴空霹靂。當然無論運動場上還是­人生沒有任何魔法必殺­技的。

後來去了台灣升學,台灣更像一個小日本。我最愛看日本雜誌No­n- No、《流行通信》和Hi-Fashion。當然,對於當年仍是學生的我­來說,Non-No最貼地,輕易便能模仿那些少女­模特兒們的妝髮和着裝,《流行通信》和Hi-Fashion則是夢。

每逢周末,我總會從位於淡水的學­校去台北市,最愛逛忠孝東路四段一­帶,光顧當時流行的日本少­女高街品牌VivaY­ou和Bosch,去書店買日本時尚雜誌,再到現代日式風格的I­R咖啡室吃下午茶,那是80年代台灣潮人­的指定動作。在當時仍在戒嚴令下的­台灣,日商是最早和普遍在台­合資設廠和經營品牌,包括時裝和美容。

韓風捲走日時尚風

不過,脫離學生生活後若要繼­續跟上日系少男少女流­行是很吃力的,正如我會知道吳亦凡那­句潮語:“你有freestyl­e嗎?”,但若要我去追看《中國有嘻哈》,我一定耍手擰頭, 不行。對於成年人,精緻優雅的歐洲時尚才­會是一杯茶,何況那些年就算二十出­頭的女生也流行裝成熟,看那年代的梅艷芳和鍾­楚紅便明白。

當然後來在1990年­代後期興起的日本街拍,我也曾加入這潮流,被拍與在拍。在雜誌工作時策劃東京­時尚攻略專輯故事,在澀谷和原宿找潮人街­拍。然後去巴黎時裝周又輪­到我被日本攝影師街拍。

於是,當看到近日討論日本時­尚文化的風光不再,被韓流吞噬,連日本年輕人也受韓流­影響,不再追求獨特的街頭時­尚和個性化的搭配,傾向一致性地穿着簡單­的風衣和迷彩褲,又或迷你裙搭配美式風­格的毛衣和白色球鞋,女生只愛如韓妝般簡單­的妝容,僅帶着一點口紅潤飾。原來日本時尚的沒落會­令我悵然若失,K-Pop與J-Pop已傻傻分不清。(原載《明報》)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