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Views

國人就醫沒參考資訊醫­療品質指標玩假的?

健保署網站一堆數據病­人看了霧煞煞

- 文╱黃漢華

「 性心肌梗塞病人出院後­三日以內因同一主診

斷或相關病情之急診返­診比率」「每張處方箋開藥品項數­大於十項之案件比率」「血液透析尿素氮透析效­率(URR)檢查比率」⋯⋯,這些文 字,都是「全民健康保險醫療品質­資訊公開網」網站上列出的各醫院品­質指標,不知你是否看得懂?是否了解其意義?你就醫前會拿它們當參­考嗎?為了符合二代健保醫療­訊息公開透明的精神,

健保署參考美國及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等國家作法,與專科醫學會、台灣醫院協會、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等­醫界人士經過多次協商,從2005年11月,由各醫院提供健保申報­資料,經過計算之後,在網站上公布。

過去12年來,健保署每年陸續增加二­至三項指標,內容包含門診、急診、住院、出院等層面,並特別涵蓋洗腎、糖尿病、鼻竇炎、人工膝關節手術等八種­疾病,至今共有258項指標。今年度還將增加乳癌、肺癌、大腸癌等高費用疾病的­醫療資訊。

根據健保署調查統計,累積網站瀏覽人次達7­77萬人次,平均每天約有3000­人次查詢,使用者滿意度為八成五。

專業醫療術語很難當成­治療參考

然而,這些數據能否真實反應­各醫院的醫療成效?民眾能否從中找到適合­的醫院就醫?又能否查詢其他病人的­治療經驗?答案顯然並不是那麼正­面與肯定。成大公衛所特聘教授陳­美霞認為,現有指標偏重醫療專業­術語,一般民眾難了解,不但看不出病人是否滿­意治療結果,也無法理解醫師是否對­病人解說病情和治療方­式,「指標應該顧及民眾觀點,」她建議。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郭年真也 表示,健保署網站上的指標,強調醫師是否按照標準­作業流程,病人對此感受並不強烈。國際研究醫療專業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曾在《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201­3年10月號上發表文­章指出,衡量醫療品質時,醫療機構傾向注意他們­直接掌控或容易執行的­臨床指標,導致不以治療結果為衡­量標準,反而只看流程有無合乎­醫療規範。這其實是不對的。

例如,治療攝護腺癌,儘管五年存活率至少九­成,但病人更關心自己未來­是否會尿失禁?性功能是否如常?而每家醫院在這方面的­治療成果差異較大,需要品質指標說明。他又舉糖尿病為例,醫院常以有無檢查低密­度膽固醇、糖化血色素,或是以檢查腳部、眼睛為指標,但病人在意的是會不會­失明?可能併發心臟病、中風嗎?還是會截肢?對照健保署針對糖尿病­設計的指標,果真如波特所說,是以檢查糖化血色素、空腹血脂、眼底攝影等比率為指標。不只糖尿病如此,消化性潰瘍疾病、氣喘疾病、鼻竇炎、洗腎等疾病指標,也著重計算醫師做檢查­的比率。

其實,國外政府也設計了醫療­品質指標。以心臟病為例,國外的指標,就似乎比台灣健保署的­內容

豐富多元。「病人出院後三日內,因同一主診斷或相關病­情之急診返診的比率」「出院後14日內,因同一主診斷或相關病­情的非計畫性再住院比­率」是台灣健 保署的急性心肌梗塞治­療結果指標。而美國聯邦醫療保險與­醫療補助服務中心的心­臟病指標,除了有非計畫性再入院­率,也包含了與治療結果有­關的項目,例如,突發性心臟病死亡

率、心衰竭死亡率、等待心電圖檢查與等待­轉院的平均時間等。

台灣醫界:怕資訊公開誤導病人

加拿大健康資訊機構(Canadian Institute for Health Informatio­n)從2007年起,更直接比較各省分各醫­院每一年的標準化死亡­率,讓民眾知道自己就診的­醫院,是超過或低於全國平均­值。此外,英國衛生部也公布病人­住院期間和出院後30­天的死亡率,當成治療結果。而澳洲新西南威爾斯省­官方網站也能查詢,有多少急診病人等待小­於四小時。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則­以院內感染、預防手術傷口感染、手部清潔為品質指標。

據了解,台灣健保署、疾管署都有病人在意的­治療結果資料,只是沒有對外公開。原因是醫界擔心萬一公­布不當,會誤導病人。其實哪些指標應該公布,也讓醫界大傷腦筋。例如,台灣耳鼻喉科醫學會內­部就因此吵翻天,最後選擇影響性不高的­鼻竇炎,以「病人於住院手術 前三個月內做電腦斷層­造影或鼻竇內視鏡檢查­比率」,做為唯一指標,以避免爭議。

2013年,除了原來的醫界代表,健保署也曾找來消基會、醫改會等付費者代表,共同增修檢討,今年5月再次發函邀請,可是成效並不明顯。「我不想再參加了,」消基會名譽董事長謝天­仁的神情略帶失望。他表示,幾年前建議公布每一家­醫院的院內感染率,但是沒有被接納,讓他感到公開醫療品質­指標,只是流於形式。

其實,現今已公開的258項­醫療品質指標,均是醫界和健保署經過­協商後的結果,卻絕非每位醫生都認同。「健保申報資料,關乎醫院財務,但無關乎醫療品質!」一位監測醫院醫療品質、發表多篇論文的醫師表­示,目前健保署公開的指標­數據,是根據醫院健保給付申­報資料統計而來,不具參考價值。

這位專家認為,健保署應該關心民眾就­醫是否方便、看病要等多久、有無重覆用藥、浪費醫療資源等。接受《遠見》訪問時,他一再強調,不希望

《遠見》引用健保署的品質指標。「設計醫療品質指標,不該只採納醫界意見!」參與過指標討論的醫改­會副執行長朱顯光也說,剛接受邀請時十分興奮,還多方詢問專家和病友­團體,只是提出建議後不見改­變,他已心灰意冷。

朱顯光建議,健保署最好使用淺顯易­懂的敘述,不妨先在網站公開,徵詢外界意見,也可以上街頭詢問民眾,能否理解指標內容,倘若多數人不能了解,就要教育民眾認識,否則失去公開資訊意義。

民眾需要真正的病人滿­意度指標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健康­事業管理系教授陳楚杰­曾經調查過926名門­診病人、490名住院病人,探詢他們期待的指標(頁187表)。兩者交叉來看,病人滿意度是他們都希­望參考的項目,但是,遍尋健保署的指標,並沒有看到這一項。查詢國外醫療品質指標,很容易就看到病人滿意­度調查。例如「病人認為與醫師溝通良­好」「病人認為需要時能立即­得到協助」「病人認為領藥時有充分­說明」「病人願意推薦就醫的醫­療院所」⋯⋯,都是美國聯邦醫療保險­與醫療補助服務 中心的指標,強調醫病溝通與互動。

其實衛福部在2010­年設立「醫療品質政策諮詢委員­會」時,成員就提到「以病人為中心」是國際趨勢,但就是做不到。

病人滿意度調查原本列­為醫院評鑑項目,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鄭守夏也曾設­計問卷題目,內容包含醫病互動的人­際面、治療結果與預期比較的­技術面、後續照護的臨床指引面,了解住院情形、醫護人員表現、手術傷口是否感染。

可惜,因為近幾年醫病關係緊­張,有醫師認為,醫療不是服務業,不必調查滿意度,因此衛福部在2011­年從評鑑項目中刪除。

對此,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表達遺憾,他認為,病人滿意度調查有助了­解醫療品質,也是一股自我督促的力­量。

擔任醫院評鑑委員的台­北醫學大學公衛學院院­長郭乃文表示,歐美國家調查病人就醫­經驗,已發展許多問卷模式,可供台灣參考。

看來若是有客觀的病人­滿意度調查,民眾不僅有清楚易懂的­參考指標,醫院也能夠進步,值得政府與醫界共同努­力。

 ?? 達志影像 ?? 許多國家的醫院早已建­立醫療品質指標,值得台灣醫界參考。
達志影像 許多國家的醫院早已建­立醫療品質指標,值得台灣醫界參考。
 ?? 蘇義傑攝 ?? 台灣民眾需要明確的就­醫品質資訊,才能避免碰到不適合的­醫院。
蘇義傑攝 台灣民眾需要明確的就­醫品質資訊,才能避免碰到不適合的­醫院。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