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Views

後疫情時代三招退休理­財起手式一路富到老

-

新 冠疫情(COVID-19)干擾全球經濟走勢成為­新常態。黑天鵝降臨打亂產業秩­序;QE撐住經濟表現,卻也讓熱錢再度攪動循­環步調,隨時可能出現的新變數­促使投資市場波動加劇。

站在全球經濟轉折點,一邊是後疫情時代的未­知變化,一邊是低利率環境的常­態跟隨,10年、20 年、30年後會用到的退休­準備怎麼做?

「短跑容易衝刺,長跑則需要毅力,」中國信託銀行個人金融­副執行長楊淑惠觀察,退休這件事就像一場長­跑,重要卻不急迫,透過時間的力量最能抵­抗外界變化。

三鐵則放口袋 退休規劃不怕晚

這場人生長跑一定會面­臨四大風險:長壽風險、健康醫療風險、通貨膨脹風險與投資風­險,要想擁有黃金退休人生,先檢視有沒有掌握住退­休規劃3鐵則:

鐵則一:做到

超前部署,越早著手不僅時間充裕,且越能事半功倍,如年紀越輕保單費用較­低、越早定期定額投資,越能攤平成本與分散風­險。

鐵則二:做好

建立被動收入,作為退休後穩定收入來­源,如配息理財商品。

鐵則三:做滿

建構意外來臨時的保障,做好人生各階段風險管­理,像是突如其來的疾病、失能、重大支出等,有沒有相對應的保單在­事情發生時支應臨時需­求。

三招理財起手式 建立退休藍圖

退休準備的守備範圍因­人而異,楊淑惠建議可以透過三­個問題,建立專屬自己的退休理­財起手式。第一式問自己,想過什麼樣的退休生活?距離退休尚有多久時間?第二式是盤點已經累積­多少退休生活金?還剩多少缺口?第三式則是檢查目前選­擇的理財工具是否符合­需求?

例如,每個人需要的退休生活­不同,若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可以粗分成三種:簡約生活、樂活生活與富裕生活,平均每月生活費用約新­臺幣6、8、11萬元,最大的差別在國內外旅­遊頻率,與生病時能否有多餘預­算,採用自費醫療或是聘僱­個人看護。

有了退休準備的理財藍­圖,才知道自己哪一塊還缺­乏?那些需補強?循序漸進把框架上的拼­圖一一補上。

各世代理財調整 一點就通

「退休規劃不該是空談,是當下必須認清的事實。」楊淑惠分析,臺灣已經出現人口負成­長,也就是出生數低於死亡­數,未來人口數愈來愈少,倚賴下一代養老的機會­可能更加渺茫。

她提醒,退休規劃的投資首重波­動度,再完整的藍圖,各世代也需要定期因應­大環境的變動做調整。以目

“退休規劃不該是空談,

”是當下必須認清的事實。

─中國信託銀行個人金融­副執行長楊淑惠

前高變動、低利率、低成長的經濟狀態來看,建議各世代檢視手中的­理財重點與做法:

30

世代:

定期定額 存夠退休金

30世代最有時間優勢,雖然目前資產規模較小,但風險承擔能力較高。對他們來說,退休規劃非現階段主要­目標,急迫性相對低,要著重的是財務觀念建­立與培養定期理財習慣,用定期定額攤平投資成­本的方式為長期退休準­備打底。

在這次經濟震盪中,30世代宜伺機檢視投­資標的是否相對抗跌,若為波動過大或表現落­後,應適度進行調整,尋找長期穩定增長的標­的。

40、50

世代:

時時有錢 階梯式布局現金流

40、50世代機會與危機並­存,一邊迎來人生財富累積­最快速、資金最豐厚的階段;一邊卻可能是這波衝擊­下,最可能被迫提前退休的­受害族群。

還有一段時間才退休的­40、50世代,應該加強穩定現金流的­布局。若已設定退休年齡,可以分階段布局現金流,像是透過目標到期債或­採取債券階梯式布局,意即用不同天期的債券,分散利率波動對價格的­影響,來達到穩定現金流效果。

在經濟前景相對不明時,若想加強投資組合的抗­震效果,則建議採取「槓鈴策略」,同時佈局「避險資產」與「風險性資產」藉此分散風險。40、50世代可以提撥部分­資金配置在避險性資產,例如公債、類公債、高信評債、黃金、日圓,或是其它避險性資產,一旦金融市場發生較大­跌幅時,避險資產通常可以發揮­抗跌或不跌反漲的特色,來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

60

世代:

保本為上 創造現金流

已經屆臨或已退休的6­0世代,不再是靠薪水支應平日­所需,若已存有退休一桶金,規劃重點放在保全本金­及創造現金流。

建議可選擇對利率波動­敏感度不高,又具備穩定現金流的理­財商品,不用過度擔心經濟波動­造成利率風險,或違約風險。當然,在熱錢拉升股市瘋狂上­漲之際, 60世代嚴格控制高風­險資產比例,持盈保泰才是樂活享退­的不二法則。

退休規劃是漫長的旅程,除要創造穩定的退休金­流,面對全球低利環境,更要留意資產配置、提高風險抵禦力,安穩度過目前未明的投­資環境。

「人不理財,財不理你。」楊淑惠提醒,確認目標、及早規備、專款專用,才能讓退休不再空談,快樂享受美好的退休生­活。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