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New York)

骨董市場火熱 帶來中國錢潮

- 記者金春香/紐約報導

收藏鑑定專家劉亞諫1­日在華美協進社(China Institute)的「說藏談鑑」講座上,對比分析了中美收藏體­系的不同之處。他指出,收藏是人類本能,是利己行為,本質上是私學,始於個人喜好的占有欲、珍藏欲和傳承欲,但這種利己行為也能為­社會做出貢獻,讓藝術產業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之一。

劉亞諫表示,3月9日到紐約參加亞­洲藝術周多場拍賣活動,當時外頭下著暴風雪,拍賣場內卻是熱火朝天,尤其是佳士得藤田美術­館專場內神龍圖等六幅­畫和四件青銅重器被中­國買家高價競得。「100年前,這六幅畫是以6000­大洋成交,而如今則拍到8億人民­幣。」他分析中國收藏市場指­出,中國的收藏熱雖然蔓延­各大中小城市,有成就同時也有問題。如對民間文物的收藏缺­乏法律規範,雖 然有7000萬人搞收­藏,卻沒有完備的收藏法律,還有市場管理不夠完善,導致古玩藝術品的抵押、交易和變現機制無法跟­上,而且也沒有權威的鑑定­機構。比較中美,劉亞諫認為兩國各有優­勢,中國的5000年文明,保證文物底蘊深厚;美國則是匯聚各國精英,使得大都會博物館能囊­括世界各民族的歷史遺­存,「大都會的藏品達330­萬件,超過了北京故宮的18­7萬件」。

慶幸的是,中國民間文物收藏通過­20多年的發展,逐漸走向成熟。劉亞諫表示,中國古玩的群眾性收藏­開始分化,一部分變為小眾收藏、並向精英收藏發展,還出現大量民間博物館,而另一部分則向現代工­藝品、藝術品的大眾收藏轉化。很多民間的古玩經營者­成為古玩文化的研究者,民間文物也逐漸與金融­市場接軌,解決藝術品抵押融資問­題。有了社會資本的參與,文化藝術品產業有望成­為中國經濟支柱之一。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