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New York)

外孫不吃包子

- ■鄒少男

我和老伴會做餃子、包子、韭菜盒子等麵食,在朋友圈裡小有名氣。不管是我們老年朋友們­聚會,還是女兒的朋友們開派­對,經常被指定要準備麵食。外孫女有時候不想吃學­校的午飯,就帶餃子,不時引來同學品嘗,所以她常讓我們準備雙­份,以滿足小夥伴們。女兒全家每天都到我家­吃晚飯,餃子、包子、韭菜盒子是家常便飯。誰知有一天,八歲的外孫突然對他媽­媽說:「我不想到姥姥家吃飯了!」問他為什麼?他說:「她老給我包子吃,我不想吃包子了。」緊接著他對餃子、韭菜盒子,也敬而遠之,卻對麥當勞、漢堡、三明治等美國快餐感興­趣。他爸媽帶他回國看爺爺­奶奶,在短短的兩周時間裡,置身於花樣翻新、品味正宗的中餐海洋裡,他仍忘不了要高價的洋­快餐吃。這情況使我感到十分意­外,並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失落感。靜下來想想,其實這很正常,也不是壞事。若真的把他養成和我倆­一樣排斥美國飲食的「中國胃」,那就等於給他將來在美­國社會裡打拚生活,設了一道障礙,現在就讓他適應美國飲­食,正是時候。這也許是為數不少的爺­爺奶奶們,需要明白的問題。今年美國獨立紀念日前­兩天,我與一位老年好友去釣­魚。閒扯中,他的一句「後天就是他們的國慶節­了」,讓我感到意外並奇怪,就調侃他:「這麼說後天這國慶節,就不是你這個入籍五十­多年美國人的國慶節啦?」他笑說:「哎呀,傳統的意識和情感不是­說改變就能改變的,咱終究不像孩子們啊!」這話我相信,他從台灣來美國,多年來幾乎年年都要與­老伴回台灣探親訪友,對鄉土的思緒很重。我又問:「怎麼不像孩子啊?」他說:「我的兒子和女兒都是在­美國出生,還有第三代,他們都徹底美國化了,想不化都不行啊!」他說,他們一句中文也不會,更聽不懂,在家裡只能和他們說英­語。我又問:「那你和老伴之間說什麼­語?」「當然說中文啦。」聽了他這一番話,不懂英語的我,一陣思緒雜亂,傷感與無奈並存。聯想到我的外孫女、外孫,儘管正在上中文學校,但在與我們交流時,對日常生活以外的一些­事物,用中文表達十分困難;再看看周圍那些比我家­第三代大一些的孩子,眼瞅著他們說中文的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退化,我們已無法正常交流了。想到這些真有點怕。無奈終歸是無奈,這是誰也無法扭轉的大­趨勢啊!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