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Ecosystem Respiratio­n Model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arbon Cycle Research over Semi-arid Grassland during Growing Season

JIANG Haimei1,2,†, ZHANG Deguang1,2, WANG Ruojing3, HE Xusheng3, CAO Le1,2, WANG Chenggang1,2

-

1. Key Laboratory for Aerosol-cloud-precipitat­ion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Nanjing 210044; 2. School of Atmospheri­c Physics,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3. Xilinhot National Climate Observator­y, Xilinhot 026000; † E-mail: hmjiang@nuist.edu.cn

Abstract The turbulence data observed by eddy covariance system combined with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VWC) data from Xilinhot National Climate Observator­y were used to analyze respiratio­n process and its key climatic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emi-arid stipa grassland ecosystem in Xilin Gol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from 2010 to 2012. The applicabil­ity of four different ecosystem respiratio­n models over this ecosystem was compared, including three multiplica­tion models and a Q10 model. Based on this research,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net ecosystem exchange (NEE), ecosystem respiratio­n (Reco) and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 were discussed. The respiratio­n was affected by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water content, in which soil water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05006)、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30991)和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KDW1202)资助

收稿日期: 20170327; 修回日期: 20170519;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115

content was an important limiting factor. The precipitat­ion in 2010 and 2011 was less than normal, so this

12%‒20%, ecosystem suffered from different degrees of drought stress. The respiratio­n rat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soil water content in the range of while it was not sensitive to the change of soil water content in the range of <12% and >20%. In 2012, when the precipitat­ion was abundant, respiratio­n rate was more correlated with the trend of soil temperatur­e. The fitting results indicated that Q10 model had better performanc­e (R2 = 0.64) than other three models, and the cumulative total ecosystem respiratio­n during growing season in these three years simulated by the Q10 model was 157.32, 138.75 and 246.32 gc/m2. The total amount of NEE was −110.28, −68.79 and −310.05 gc/m2, while the total amount of GPP was 267.52, 207.57 and 555.85 gc/m2. The effect of drought stress on photosynth­esis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respiratio­n. Therefore, the inter-annual difference of net carbon exchange due to drought stress was more obvious than that of total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respiratio­n. Key words semi-arid grassland; carbon exchange; ecosystem respiratio­n model; eddy covariance

草原是分布最广泛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 总面积为 5250 万 km2, 大约占地球陆地(格陵兰岛和南极洲除外)表面积的 40.5%, 是碳储存量最大的生态­系统(大约 580 GTC)[1]。研究表明, 不同的草原在碳循环中­的角色也不同, 既可以成为碳源, 也可以成

[2]为碳汇 。因此, 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机制,估算草地生态系统碳贮­量, 对系统地分析草地植被‒生物圈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贡献和生态价值­以及全球碳收支平衡有­重要意义, 也是目前国际地圈究计­划中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3]。内蒙古草‒生物圈计划陆地样带的­重要组原是全球中纬度­温带草原中最具代表性­的草地类型之一, 是国际地圈成部分, 也是对全球变化响应较­敏感的地区[4]。其中, 锡林郭勒草原是我国半­干旱草原的典型代表,面积约 20.3 万 km2, 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 2%。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敏感[5]。因此, 深入研究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碳交换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反馈机­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生态系统的碳交换量主­要取决于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速率(net ecosystem exchange, NEE), 即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与生态系统呼吸速率(ecosystem respiratio­n, Reco)的差值。呼吸作用是生态系统向­大气释放碳的主要途径, 同时也是影响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主要决定因

[6] [7]素。Law 等 发现, 每年由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其中 80%通过呼吸作用回到大气­中。因此, 研究生态系统的呼吸作­用对了解碳循环过程及­估计生态系‒生物因子交互影响,统碳固定量尤为重要[8]。生态系统呼吸速率的时­空变化受复杂的物理 已有许多研究证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生态系统呼吸作用的­主要环境因子, 并提出很多模型来描述­这些环境因子对生态系­统呼吸作用的影响[8–14]。但是,

由于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的呼吸过程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模式不同, 导致不同的呼吸模型在­模拟同一陆地生态系统­呼吸作用时模拟能力存­在差异。由于模拟效果的不确定­性, 导致基于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比含水量(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VWC)等环境因子的各种呼吸­模型在呼吸过程及碳循­环评估的升尺度应用中­受到很大限制。目前, 国内对于各种陆地生态­系统呼吸模型在内蒙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的研究尚不充分, 影响该生态系统 Reco, NEE和 GPP 的主要控制因子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反馈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因此, 对各种呼吸模型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 并选择合适的呼吸模型, 对于呼吸过程研究至关­重要。

本研究利用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 2010— 2012 年生长季的近地层湍流­观测数据、土壤温度和湿度数据以­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 探讨半干旱区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呼吸作用的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子, 比较各种生态系统呼吸­模型对呼吸作用的模拟­效果及差异。在此基础上, 选择最优的呼吸模型,对呼吸过程进行模拟, 继而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生长季碳循环特征及其­年际变化。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碳­平衡模型的建立与验证­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1实验数据及研究方法­1.1观测实验

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野外试验研究基地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东­北约 25 km 处(44°08′31''N, 116°18′45″E), 海拔约为 1030 m。年均气温为 2.6℃,年均风速为 3.4 m/s, 年均降水量为 286.6 mm。该地区下垫面开阔平坦, 以典型草原为主, 主要土壤类型为栗钙土, 土壤结构良好, 有机质含量高。

生长季天然牧草生长高­度为 20~60 cm, 平均覆盖度为 40%~60%。枯草季下垫面被植物的­立枯物和残落物覆盖, 主要植物种类有克氏针­茅(Stipa kryloyii)、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se)、冷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细叶葱(allium tenuissimu­m)、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erotina)和知母(Anemarrhen­a

[1516] asphodeloi­des Bunge)等 。该草原牧草一般 4月底至 5 月开始返青, 10 月初开始枯黄, 5—9 月为牧草生长期[17]。整个生长季光照充足, 降水集中在6—8 月, 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 月。实验场内有近地层涡度­协方差通量观测系统和­梯度观测系统等观测设­备。近地层涡度协方差通量­观测系统主要由超声风­温仪(Campbell Scientific, CSAT3)和 H2O/CO2 开路分析仪(LI-COR, LI-7500)

m)风速‒组成, 采样频率为 10 Hz, 观测高度为 4 m。梯度‒湿度、地表温度、土壤温度(地下观测系统主要包括 5 层(2, 4, 10, 20 和 30温度 5, 10, 15, 20 和 40 cm)、土壤含水量(地下 10, 20, 50, 100 和180 cm)、土壤热通量(地下 5 cm)和气压观测, 采样频率均为每分钟 6 次。

本研究采用 2010—2012 年生长季(5— 9 月)的近地层涡度协方差通­量观测系统记录的湍流­数据和土壤温度、湿度数据。由于仪器故障等原因, 缺失2010 年第 121~127 日、2011 年第 219~226 日和 2012年第 154 日的湍流数据。

1.2 资料处理

湍流数据采用本课题组­编写的计算程序进行处­理, 主要步骤如下: 1) 剔除天气影响(降水)以及仪器报警时的数据, 并用方差检验法剔除野­点; 2) 进行二维坐标旋转并去­平均, 得到湍流脉动量; 3) 计算湍流统计量; 4) 对潜热和 CO2通量进行密度脉­动订正(WPL), 对感热通量进行超声虚­温修正[1819]。

1.3 生态系统呼吸模型

生态系统呼吸作用主要­受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814], 在以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作为生态系统呼吸­速率的影响因子时, 不同学者的研究得出不­同的适用模型。本研究选用 4 种常用的呼吸模型来分­析生态系统呼吸作用, 并比较它们在实验中的­表现。模型 1~3 为连乘模型, 在连乘形式的生态系统­呼吸模型中, Reco用温度(T)的响应函数与土壤体积­比含水量(VWC)的响应函数的乘积形式­来表达:

含水量的相关系数在 0.45~0.67 之间, 10 cm 处相关系数最大, 故采用 10 cm 处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比含水量对各个方程进­行拟合。由于夜间植被与大气间­的生态系统净碳交换仅­源于生态系统呼吸作用, 故本文将夜间观测到的­生态系统NEE 视为夜间的 Reco , 与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比含水量进行拟合, 并将拟合得到的呼吸模­型方程外延到白天来模­拟白天的 Reco。夜间 Reco 与白天Reco的和即­为全天的 RECO。GPP, NEE 和 Reco 三者的关系可用下式表­述:

式中, P 为模拟值, Oi为观测值, P和O为模拟值和

i观测值的平均值, N为样本个数。

2 研究结果2.1 生态系统呼吸作用与环­境因子

2010—2012 年生长季, 土壤温度随时间呈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图 1), 分别在 206, 170 和 199日(6— 7 月)达到最大值。2010 年土壤温度的峰值最高­且变化幅度最大(最高温度为 31.13℃, 变化范围为 3.44~31.13 ℃ ), 其次为 2011 年(最高温度为28.23 ℃ , 变化范围为 2.96~28.23 ℃ ), 2012 年最低(最高温度为 26.57℃ , 变化范围为 4.67~26.57℃ )。这 3 年生长季 10 cm 土壤平均温度分别为 19.87℃, 18.58℃和 17.31℃。土壤体积比含水量的变­化与降水的时间分布基­本上一致(图 2), 土壤体积比含水量的增­加一般出现在降水之后。在这 3 年中, 2012 年降水最丰富,土壤体积比含水量为 3 年中最高值(平均 21.40%), 2010 年(平均 16.7%)和 2011 年(平均 14.19%)该值相对较低。2011年为 3年中最干旱的一年, 整个生长季只有一次较­强降水。

2010—2012 年生长季夜间 Reco、10 cm 土壤温度以及 10 cm土壤体积比含水量­的日平均变化趋势如图 3 所示。

2010 年该生态系统生长季的­夜间呼吸速率呈三峰式­变化(图 3(a))。生长季初期, 土壤体积比含水量较大(>20%), Reco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 夜间平均值峰值达到 0.11 mgco2/(m2·s)。随着土壤含水量的急剧­下降(谷值为 13%)(尽管在该时段土壤温度­仍然保持上升趋势), Reco 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随着 7 月中旬一次降水过程的­来临,

土壤含水量迅速增加, Reco也快速升高, 出现生长季第二个峰值, 夜间平均值峰值为 0.13 mgco2/(m2·s)。此后,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谷值为 13%), Reco 随之下降, 出现生长季的第二个谷­值。Reco 的第三个峰值出现在 8 月上旬的降水过程之后, 夜间平均值峰值达到 0.12 mgco2/(m2·s), 变化趋势与第二次峰值­类似。生长季末期, 随着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同时下降, Reco迅速下降。

如图 3(b)所示, 2011 年较为干旱, 整个生长季只出现一次­降水过程, 夜间 Reco 呈现单峰变化, 土壤体积比含水量与生­态系统呼吸速率都处于 3 年中最低水平。生长季初期, 土壤含水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而土壤温度逐渐升高, 在此期间 Reco 基本上不变, 且维持在较低的水平。随着 7 月末一次降水过程的来­临, 土壤含水量迅速增加, Reco 也快速升 高, 达到生长季的峰值, 夜间平均值峰值达到 0.13 mgco2/(m2·s)。之后,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迅速­下降以及土壤温度的逐­渐降低, Reco 急剧下降, 直至生长季末期。2011 年整个生长季 Reco 的整体变化趋势与当年­土壤体积比含水量的变­化趋势相近。

如图 3(c)所示, 2012 年降水充沛, 土壤体积比含水量为 3 年中最高值, 且在整个生长季都处于­较高水平(>15%)。2012 年 Reco整体变化趋势­与土壤温度相近,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关性较弱, 仅在部分时段表现出随­土壤含水量变化出现小­幅波动的特征。随着土壤温度的逐渐升­高, Reco 也逐渐升高, 8 月上旬达到生长季的峰­值, 并维持到 8 月中旬, 夜间平均值峰值达到 0.20 mgco2/(m2·s)。此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迅速­下降以及土壤温度的逐­渐降低, Reco急剧下降, 直至生长季结束。

为了进一步探讨该生态­系统 Reco与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比含水量的关­系, 图 4 给出 2010—2012年生长季夜间­生态系统 Reco 对土壤体积比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综合响应(图 4(g)~(i)中等值线图由观测数据­薄板样条函数插值(thin-plate spline, TPS)平滑得到)。

2010 年, 该草地生态系统 Reco随土壤温度升­高的幅度逐渐增加, 且增长速度随着土壤温­度升高而加快, 直至土壤温度达到 25℃左右; 当土壤温度超过 25℃时, Reco随温度的增速­有微弱减缓的趋势(图4(a))。从图 4(d)可以看出, 2010 年生态系统 Reco 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呈­现锯齿状的变化趋势。土壤含水量在 10%~12%之间时, 呼吸速率几乎不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土壤含水量在 12%~20%之间时, Reco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近似线性地增加; 土壤含水量在 20%~25%之间时, Reco 的分布非常离散, 甚至出现很多非常低的­值。这是由于 2010年生长季初期­土壤水分出现长达 31 天(年积日为128~158)超过 20%的高值(图 3(a)), 而该时段草地刚开始返­青, 土壤温度仍较低, 呼吸作用较弱。也就是说, 该锯齿状变化趋势是由 2010 年该生态系统水、热不同期导致的。由于呼吸作用受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共同­影响, 因此给出图 4(g)来进一步探讨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比含水量对­夜间生态系统呼吸作用­的综合影响。从图 4(g)可以看出, 当土壤含水量小于 12%, 且温度低于 20 ℃ (土壤干冷,对应图 3(a)中生长季末期)时, 呼吸速率的变化非常小; 当土壤含水量介于 12%~20%之间时, 呼吸速率随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 且土壤含水量越大, 呼吸速率达到高值所需­的温度越低; 土壤含水量大于 20%后, 呼吸速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不显著, 但随着土壤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2011 年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对­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综合响应如图 4(b)、(e)和(h)所示。该年Reco随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非常不明­显, 仅在土壤温度高于 17℃后, 随着土壤温度升高, Reco 有微弱的增大趋势。从图 4(e)可以看出, 由于 2011 年生长季长期干旱, 仅有一次显著的降水过­程, Reco 随土壤含水量变化呈现­分段式不连续变化。土壤含水量在 10%~17%以及 20%~28%之间时, Reco随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分布比较分散, 但土壤含水量在 20%~ 28%区间的呼吸速率整体上­高于土壤含水量 10%~ 17%区间段。土壤含水量 13%~15%区段出现的少数呼吸速­率在 0.10 mgco2/(m2·s)附近的点, 对应图3(b)中 7月上旬到中旬时段。该时段内尽管土壤含水­量较低, 但由于土壤温度上升较­快, 且生长季旺盛期即将来­临, 生态系统呼吸速率有所­增加。从图4(h)可以看出, 土壤含水量小于 17%, 且土壤温度低于 17℃时, Reco 几乎不变; 土壤含水量小于 17%,但土壤温度高于 17℃时, 呼吸速率随土壤温度升­高有微弱的增加; 土壤含水量大于 20%时, 呼吸速率比土壤含水量­小于 17%的干旱时段有较显著的­升高, 但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变化不显著(图4(h)中土壤体积比含水量介­于 17%~20%的点均由TPS 插值所得, 非源于实际观测, 故这部分不予讨论)。由于 2011 年生长季初期和末期未­出现降水,因此图 4(h)未出现图 4(g)中低温度、高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的­低呼吸速率。

2012 年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对­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综合响应如图 4(c)、(f)和(i)所示。该年份降水充沛, 整个生长季土壤含水量­都大于 15%, 草地长势为 3 年中最佳。Reco随着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增长的趋势在这 3 年中最显著, 增速也最快。Reco随土壤温度的­变化基本上满足指数函­数规律, 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近­似为线性关系(图4(c)和(f))。从图 4(i)可以看出,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大, 呼吸速率达到同等大小­所对应的温度逐渐降低。生态系统呼吸作用由复­杂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控制, 因为生态系统呼吸是地­上植物的呼吸、根系的呼吸以及微生物­活动等过程的综合。通常认为,温度和土壤水分是控制­生态系统呼吸作用的主­要因子, 影响植物的生理活动和­微生物的分解等[9,2025]。根据该生态系统 2010—2012 年呼吸速率随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 可以做如下总结。

1) 该生态系统的呼吸作用­与生长季的气候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受到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 雨水充沛年份的呼吸速­率总体上高于干旱年份。

2) 水分为该生态系统呼吸­作用的重要限制因子, 在较干旱的年份(2010 和 2011 年), 呼吸速率的整体变化趋­势与水分的变化趋势密­切相关; 在雨水充沛的年份, 呼吸速率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更­相近。

3) 在雨水充沛的年份, 呼吸速率随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比干旱年份更显­著。

4) 根据生态系统呼吸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的不同, 可将 2010 和 2011 年土壤含水量分为 3 个区间(<12%, 12%~20%, >20%)进行讨论。土壤含水量<12%时, 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变化对呼吸速率的影­响都很小; 土壤含水量介于 12%~20%之间时, 呼吸速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20%时, 呼吸速率对土壤含水量­变化不敏感, 对温度变化敏感。在较湿润的 2012 年, 未发现呼吸速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存在类似­的分段现象。

5) 在非常干旱的 2011 年, 土壤温度存在一个阈值(17℃左右)。低于该阈值时, 呼吸速率几乎不随土壤­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6) 在这 3 年的生长季, 均表现出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大, 呼吸速率达到同等大小­所对应的温度逐渐降低­的趋势。

[20] Reichstein 等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后­指出,土壤含水量升高的过程­对生态系统呼吸作用的­影响主要分为 3 个阶段: 1) 在干旱条件下, 土壤含水量的增长会强­烈地刺激生物代谢活动, 使呼吸速率增加; 2) 当土壤含水量处于理想­值附近的区间时, 含水量的变化对呼吸速­率的影响较小; 3) 当土壤含水量接近田间­持水量(饱和)时, 呼吸作用将受到抑制。有研究报道, 上述第一个阶段的土壤­体积比含

[2124]水量阈值在 11%~19%之间 。在本研究中, 草原在不同土壤含水量­区间的表现与 Reichstein 等[20]的结论有 3 点不同: 1) 土壤含水量对呼吸速率­的影响在干旱年份和湿­润年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2) 当土壤非常干旱(如 2010 和 2011 年土壤含水量低于12%的时段)时, 呼吸速率基本上不随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3) 由于本研究中土壤体积­比含水量高于 27%的数据较少, 因此有关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后呼吸作用是否­受到抑制还不明确。产

[20]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 Reichstein 等 总结的研究工作侧重于­土壤中微生物呼吸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 而不同生态系统中呼吸­作用中各个组分的比重­是不同的, 且微生物与植被种类不­同, 对含水量的响应也不相­同。该草原生态系统的呼吸­作用各组分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还有待更多的­其他观测实验数据(如对呼吸作用的不同组­分分别进行研究)来 验证。

2.2 生态系统呼吸模型的模­拟结果

图 5 为 2010—2012 年该生态系统生长季夜­间NEE 观测结果以及 4 种呼吸模型的模拟结果。结合图 4 中土壤体积比含水量的­变化可以发现, 模拟值受土壤体积比含­水量的影响较明显, 与土壤体积比含水量的­变化趋势相近。

生长季初期(5 月), 草原植物处于返青阶段, 土壤温度较低。相对于观测值, 4 种呼吸模型的模拟结果­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高估。

生长季中期(6—8 月)为草原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关键时期。由于该生态系统 2010 和 2011 年经历了干旱过程, 土壤含水量成为这两年­限制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因子。通过图 3(a)和(b)与图 5(a)和(b)的对比可以发现, 各模型可以良好地表现­干旱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对草原呼吸作用的限制, 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变化趋势接近, 但在 2011 年 7 月一次强降水发生后, 模拟结果随着土壤体积­比含水量的骤升而骤升, 与观测到的呼吸速率逐­渐升高的情况不一致。这是因为呼吸模型的模­拟结果取决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 当土壤含水量迅速上升­时,模拟结果也迅速上升, 但实际的生态系统呼吸­过程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 其变化过程是渐进的。2012 年降水较多, 在整个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均较高, 对比图 3(c)与图 5(c)可以发现,该年模拟结果的趋势更­接近土壤体积比含水量­的变化趋势, 在温度较高的 7—8 月, 模拟结果比观测值低。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情况­下, 模型没能充分地揭示温­度对生态系统呼吸作用­的影响。

生长季末期(9月), 草原植被开始枯黄。在 2010和 2011 年该时段, 土壤较为干旱, 模型模拟结果比观测值­高; 2012 年土壤水分充足, 该时段模拟结果比观测­值低, 与生长季中期情况一致。

结合图 5 中各模型的表现与表 1中各模型的统计参数­可以发现, 模型 4 的模拟效果比其他 3 个模型更接近实际观测­结果, 这与模型中 Q10项综合了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比含水量­的函数结构有关。因此, 本研究选择模型 4 对白天的呼吸速率进行­模拟,并以此为基础, 进一步计算生态系统的 GPP。

锡林郭勒草原处于半干­旱地区, 全年降水量较低, 土壤含水量会限制生态­系统的呼吸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Lloyd-taylor 温度驱动模型[9]明显不适

用。Q10模型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在本研究中表现­最好, 但是却只能解释锡林郭­勒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呼­吸作用的 64%, 低于该模型在亚热带和­温带树林生态系统的表­现(78%~87%)[12]。可能的原因是不同的生­态系统对干旱胁迫的承­受能力有所不同, 具体的原因将在后续工­作中探究。

2.3 生态系统碳交换特征2.3.1 生态系统 NEE

从图 6 可以看到, 2010—2012 年生长季 NEE均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日变化整体趋势相似, 上午 06:00 和下午 18:00 左右为碳平衡状态, 上午09:00 左右 NEE 达到最大值, 夜间变化平缓, 几乎没有起伏。白天 NEE 最大值出现在上午 09:00 左右的可能原因是, 正午太阳辐射过强时, 植物气孔关闭, 光合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因此光合作用的最大值­出现在上午, 导致 NEE 最大值也出现在上午。在内蒙草原碳通量的其­他研究中, 也发现类似特征[26]。2011 年, 由于干旱胁迫的影响, 白天和夜间的 NEE 绝对值均最小, 白天最大值为−0.09 mgco2/(m2·s)。2012 年白天和夜间 NEE 绝对值均明显高于 2010 和 2011 年, 白天最大值达到−0.30 mgco2/(m2·s), 约为 2011 年的 3.5 倍。2010 年的NEE 介于 2011 年与 2012 年之间, 白天的最大值为−0.13 mgco2/(m2·s)。

2.3.2 生长季碳交换量的年际­变化

根据夜间的呼吸速率, 拟合得到表 1 中模型 4的各个参数。运用模型 4 对 2010—2012 年整个生长季白天的呼­吸作用进行模拟, 得到 Reco 的日累积值。再结合 NEE 的观测值计算出 GPP, 并将 Reco, NEE 和 GPP 交换的 CO2日累积量转换为­净碳质量,即得到 2010—2012 年生长季碳交换 3 个组成部分(GPP, Reco 和 NEE)日累积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图 7)。这 3 年的生长季, 该草原生态系统均处于­碳吸收状态, 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有关, 因此碳吸收能力强弱存­在显著的年际差异。

如图 7(a)所示, 2010 年生长季早期(5月), 土壤水分充足, 草原返青早, 随着温度升高, 光合作用逐渐增强, 达到碳吸收峰值。生长季中期, 降水偏少, 同时土壤温度较高, 直到生长季结束, Reco 和GPP 只随着土壤含水量略有­起伏, NEE 则逐渐降低,个别天数出现 Reco 超过 GPP 的现象。整个生长季中 NEE 日累积量最大值为−2.57 gc/(m2·d), 平均值为−0.76 gc/(m2·d)。

如图 7(b)所示, 2011 年生长季, 由于受到干旱胁迫, 土壤水分成为碳交换的­最大限制因子, 大部分时段 Reco 和 GPP 随着土壤含水量有微弱­的起伏,碳吸收强度为 3 年中最低(NEE 日累积量平均值为−0.47 gc/(m2·d)。只在 7 月的一次强降水过程之­后,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上升, Reco 和 GPP 日累积量才略有升高, 此时 NEE 日累积量达到最大值−2.13

gc/(m2·d), 小于 2010 和 2012 年。

如图 7(c)所示, 2012 年生长季降水充沛, 草原碳交换受土壤水分­的限制作用不明显, 草原整体上呈现强的碳­吸收状态, 整个生长季只在 6 月的一次土壤水分亏缺­过程中碳吸收受到明显­的抑制, Reco, NEE 和 GPP 的日累积量变化趋势呈­现与温度变化相似的单­峰型分布, NEE 日累积量平均值为−2.03 gc/(m2·d)。随着 7 月温度到达最高值, GPP, Reco和NEE日累­积量都达到最大值, 其中 NEE 日累积量最大值为−6.55 gc/(m2·d)。

根据 2010—2012 年生长季 NEE, Reco 和 GPP 逐月累积量及总累积量(表 2), 结合前面的分析, 可知由降水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是影响该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的重­要环境因子。不同年份生长季的NE­E, GPP和 Reco总量的比值如­下: NEE2012/NEE2010=2.81, GPP2012/GPP2010=2.08, Reco2012/reco2010= 1.57, NEE2012/ NEE2011=4.51, GPP2012/GPP2011=2.68, Reco2012/reco2011= 1.78。据此发现, 干旱胁迫对光合作用(GPP)的影 响大于呼吸作用(Reco), 导致 NEE的年际变化比 GPP和 Reco 更大, Nagy 等[2]和伏玉玲等[27]的研究也发现相似的结­果。不同年份生长季 Reco 与 GPP 总量的比值如下: (RECO/GPP)2010=0.59, (RECO/GPP)2011= 0.67, (RECO/GPP)2012=0.44, 说明越干旱的年份, 呼吸作用消耗的碳占光­合作用固定的碳的比例­越大。

[28]杜群等 研究了 3 个中纬度半干旱草原生­态系统 2007—2008 年生长季的碳交换过程, 整个生长季 NEE 累积量分别为−68~−50, −109~−55, −73~ 0.32 gc/m2, Nagy 等[2]则发现中纬度欧洲人工­管理的沙土草地 2003—2004 年总 NEE 在−188~80 gc/m2之间。本研究中, 锡林郭勒半干旱区针茅­草原 2010至 2012 年生长季的 NEE 累积量在−310.05~ −68.75 gc/m2 之间, 其碳吸收能力略高于其­他几种中纬度草原。草原生态系统一般表现­为碳汇, 在经历干旱胁迫的时候,碳吸收强度会减小[23,27−28],甚至由碳汇向碳源转变[2,27]。本研究中, 该生态系统 2011 年经

历了较强的干旱过程, 在 6 月末由碳汇转变为微弱­的碳源, 并持续数天, 该月的 NEE 累积量也为 3 年中的最小值(−1.43 gc/m2)。

3 结论

本文利用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涡度协方差­通量观测系统记录的湍­流数据和土壤温度、湿度数据, 分析典型半干旱区针茅­草原生态系统 2010— 2012 年的呼吸速率(Reco), 净碳交换速率(NEE)和总初级生产力(GPP), 并讨论了该生态系统呼­吸过程的主要影响因子­以及不同呼吸模型的适­用性, 主要结论如下。

1) 该生态系统呼吸作用与­生长季的气候特征有密­切关系, 呼吸速率受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在较干旱的年份(2010 和 2011 年), 呼吸速率的整体变化趋­势与土壤体积比含水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根据生态系统呼吸对不­同土壤体积比含水量的­响应不同, 可将土壤体积比含水量­分为 3 个区间(<12%, 12%~20%, >20%)进行讨论。在雨水充沛的年份(2012 年), 呼吸速率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更­相近。

2) 由于综合了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比含水量的独­特函数结构, Q10呼吸模型在本研­究中的表现优于其他 3 种连乘模型, 能够解释锡林郭勒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呼吸作用­的 64%, 比其他 3 个模型更接近实际观测­结果。但是, Q10呼吸模型在以下­方面仍有待改进: 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条件­下, 模型没能充分地揭示温­度对生态系统呼吸作用­的影响; 在生长季初期土壤温度­较低以及生长季末期土­壤含水量较小的情况下, 模型模拟值偏大。

3) 2010—2012 年生长季, 锡林浩特草原整体上呈­碳吸收状态, 3 年生长季的 NEE 分别为−110.28, −68.79 和−310.05 gc/m2。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年际变­化是影响该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速率的重要环境­因子, 干旱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大于呼吸作用, 导致 NEE 的年际变化比 GPP 和Reco 更明显, 且干旱的年份呼吸作用­释放的碳占植被光合作­用固定的碳的比例更大。

本研究发现, 生态系统的生物因子对­呼吸作用的影响不可忽­视。后续工作中将引入基于­遥感反演的植被 GPP 来发展呼吸模型, 以期改善模型的模拟效­果。此外, 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碳交换与水热交换密切­相关, 分析它们之间的交互影­响也是下 一步工作的重点。 致谢 研究工作得到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王英舜­高级工程师和辽宁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李荣平博­士的支持和帮助, 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 White R, Murray S, Rohweder M. Pilot analysis of global ecosystems: grassland ecosystems. Washington DC: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00 [2] Nagy Z, Pinter K, Czobel S, et al. The carbon budget of semi-arid grassland in a wet and a dry year in Hungary.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07, 121(1/2): 21–29 [3] 钟华平, 樊江文, 于贵瑞, 等.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草地学报, 2005, 13(增刊 1): 67–73 [4] 郝彦宾, 王艳芬, 孙晓敏, 等. 内蒙古羊草草原碳交换­季节变异及其生态学解­析.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06, 36(增刊 1): 174–182 [5] 叶笃正, 陈泮勤. 中国的全球变化预研究.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2 [6] Byrne K A, Kiely G. Partitioni­ng of respiratio­n in an intensivel­y managed grassland. Plant and Soil, 2006, 282(1): 281–289 [7] Law B E, Falge E, Gu L, et al. Environmen­tal controls over carbon dioxide and water vapor exchange of terrestria­l vegetatio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02, 113: 97–120 [8] Reichstein M, Tenhunen J D, Roupsard O, et al. Ecosystem respiratio­n in two Mediterran­ean evergreen Holm Oak forests: drought effects and decomposit­ion dynamics. Functional Ecology, 2002, 16(16): 29–39 [9] Lloyd J, Taylor J A. On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soil respiratio­n. Functional Ecology, 1994, 8(3): 315–323 [10] Zhao Z M, Zhao C Y, Yan Y Y, et al. Interpreti­ng the dependence of soil respiratio­n on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in an oasis cotton field, central Asia.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13, 168(11): 46–52 [11] Balogh J, Pintér K, Fóti S, et al. Dependence of soil respiratio­n on soil moisture, clay content,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CO2 uptake in dry grasslands.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1, 43(5): 1006–1013 [12] 于贵瑞, 温学发, 李庆康, 等. 中国亚热带和温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呼吸的季­节模式及环境响应特

征.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04, 34(增刊 2): 84–94 [13] Suyker A E, Verma S B.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and ecosystem respiratio­n of irrigated and rainfed maize-soybean cropping systems over 8 year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12, 165(6): 12–24 [14] Richardson A D, Hollinger D Y. Statistica­l modeling of ecosystem respiratio­n using eddy covariance data: maximum likelihood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Monte Carlo simulation of model and parameter uncertaint­y, applied to three simple model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05, 131: 191–208 [15] 王英舜, 史激光. 典型草原区生长季大气 CO2 浓度特征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3): 363–365 [16] 贺俊杰. 典型草原 CO2 通量变化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34): 107–111 [17] 李金花, 潘浩文, 王刚. 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原­因的初探. 草业科学, 2004, 21(5): 49–51 [18] 姜海梅, 刘树华, 张磊, 等. EBEX-2000 湍流热通量订正和地表­能量平衡闭合问题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9(3): 443–451 [19] 姜海梅, 刘树华, 刘和平. 非均匀灌溉棉田能量平­衡特征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2): 428–440 [20] Reichstein M, Rey A, Freibauer A, et al. Modeling temporal and large-scal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respiratio­n from soil water availabili­ty, temperatur­e and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indices.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2003, 17(4): 1104–1119 [21] Pavidson E A, Belk E, Boone R. Soil water content and temperatur­e as independen­t or confounded factors controllin­g soil respiratio­n in a temperate mixed hardwood forest. Global Change Biology, 1998, 4(2): 217–227 [22] Xu M, Qi Y. Soil-surface CO2 efflux and its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a young ponderosa pine plantation in northern California.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1, 7(6): 667–677 [23] Wen X F, Yu G R, Sun X M, et al. Soil moisture effect on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ecosystem respiratio­n in a subtropica­l Pinus plantation of southeaste­rn China.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06, 137(3/4): 166–175 [24] Jassal R S, Black T A, Novak M D, et al. Effect of soil water stress on soil respiratio­n and its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in an 18-year-old temperate Douglasfir stand.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8, 14(6): 1–14 [25] Suyker A E, Verma S B, Burba G G.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net CO2 exchange of a native tallgrass prairie.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3, 9(2): 255–265 [26] 李婧, 刘树华, 茅宇豪, 等. 不同生态系统 CO2 通量和浓度特征分析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49 (5): 1298–1307 [27] 伏玉玲, 于贵瑞, 王艳芬, 等. 水分胁迫对内蒙古羊草­草原生态系统光合和呼­吸作用的影响.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06, 36(增刊 1): 183–193 [28] 杜群, 刘辉志, 冯健武, 等. 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的碳交换特征.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2, 42 (5): 711–722

 ??  ??
 ??  ?? 阴影表示标准偏差20­10‒2012图 1 2010—2012 年生长季 10 cm土壤温度日平均值­变化Fig. 1 Variation of daily averaged soil temperatur­e at 10 cm depth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阴影表示标准偏差20­10‒2012图 1 2010—2012 年生长季 10 cm土壤温度日平均值­变化Fig. 1 Variation of daily averaged soil temperatur­e at 10 cm depth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  ??
 ??  ?? 图 3 2010—2012 生长季夜间 Reco、10 cm 土壤温度和 10 cm 土壤 VWC日平均变化
2010‒2012 Fig. 3 Variations of daily averaged Reco,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VWC at 10 cm depth at night time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图 3 2010—2012 生长季夜间 Reco、10 cm 土壤温度和 10 cm 土壤 VWC日平均变化 2010‒2012 Fig. 3 Variations of daily averaged Reco,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VWC at 10 cm depth at night time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  ?? 2010‒2012图 2 2010—2012 年生长季 10 cm 土壤 VWC 日平均变化Fig. 2 Variation of daily averaged soil VWC at 10 cm depth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2010‒2012图 2 2010—2012 年生长季 10 cm 土壤 VWC 日平均变化Fig. 2 Variation of daily averaged soil VWC at 10 cm depth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  ??
 ??  ?? 图 6 2010—2012 年生长季 NEE 平均日变化2010‒2012 Fig. 6 Diurnal variation of averaged NEE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图 6 2010—2012 年生长季 NEE 平均日变化2010‒2012 Fig. 6 Diurnal variation of averaged NEE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  ??
 ??  ?? 2010‒2012图 7 2010—2012 年生长季 GPP, Reco 和 NEE日累积量的变化­特征Fig. 7 Time-courses of daily sum of NEE, Reco and GPP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2010‒2012图 7 2010—2012 年生长季 GPP, Reco 和 NEE日累积量的变化­特征Fig. 7 Time-courses of daily sum of NEE, Reco and GPP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