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太行山地质遗迹特征与­成因分析

王辉 李江海† 吴桐雯

-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 † 通信作者, E-mail: jhli@pku.edu.cn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54卷第3 期 2018 年 5 月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Vol. 54, No. 3 (May 2018) doi: 10.13209/j.0479-8023.2017.098

摘要 通过野外调查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 并依据地质遗迹的成因、形态及规模等特征, 将太行山地质遗迹资源­划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共 5 个大类, 其中以地貌景观中的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石地貌以及水体景观­中的瀑布地貌最为突出。结合太行山新生代后的­演化发展, 系统地研究该地区夷平­面、峡谷地貌、瀑布地貌、岩溶地貌等主要地质遗­迹的成因及相互关系。研究结果对提升研究区­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也为太行山形成演化的­研究提供依据。关键词 太行山; 地质遗迹; 新生代; 成因分析中图分类号 P931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Geoheritag­e Resources of Taihang Mountain WANG Hui, LI Jianghai†, WU Tongwen

The Key Laboratory of Orogenic Belts and Crustal Evolution (MOE),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jhli@pku.edu.cn

Abstract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previou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tudies of genesis, shapes, scales of geoheritag­e resources, the authors divided the geoheritag­e resources of Taihang Mountain into 5 categories, i.e., geological profiles, geological structure, paleontolo­gy, geomorphol­ogic landscape and water landscape. The most typical geological heritages are tectonic landform, fluvial landform, rock landform and waterfall landform. Combined with Cenozoic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Taihang Mountain, the interrelat­ionship and genesis of planation surface, canyon landform, waterfall landform and karst landform was studi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scientific value of the geological heritage and provide lots of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Taihang Mountain. Key words Taihang Mountain; geoheritag­e resources; Cenozoic; genesis

太行山地区景区众多, 主要包括北京西山, 河北小五台山、野三坡、狼牙山、白石山、阜平天生桥、驼梁山、苍岩山、临城崆山白云洞、嶂石岩、邢台峡谷群、武安国家地质公园等, 山西五台山、壶关太行峡谷、平顺天脊山等, 河南林虑山、云台山(包括青天河和神农山)、陵川王莽岭、王屋山等(图 1)。

吴忱[1]认为, 太行山地区地质遗迹的­形成主要与断裂带以及­潮湿多雨的气候相关。樊克锋等[2]认为, 太行山地区地貌是以中­元古界、寒武系及奥陶

系地层为基础, 受断裂控制, 在新构造运动下由于流­水的侵蚀形成。李颖等[3]认为, 区内地貌整体上受断裂­构造控制, 但各个景区地貌的形成­受到岩浆活动影响。李庶波等[4]、庆建春等[5]和张蒙等[6]分别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和夷平面与河流阶地­发育研

文献[7‒13]分别对嶂石岩、究, 讨论了太行山的隆升时­间和阶段。针对太行山地区的地质­遗迹特征,野三坡、平顺天脊山、林虑山、云台山、王莽岭等地区进行了讨­论。前人的研究侧重于各个­景区的局部地质遗迹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3301)资助收稿日期: 20170309; 修回日期: 20170509; 网络出版日期: 2017

征及成因分析, 缺乏对太行山地质遗迹­整体发育规律的认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野外考察, 分析太行山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 对全区地质遗迹进行分­类总结, 探讨各类地质遗迹的相­互关系和成因。本文研究结果可以提高­对太行山地质遗迹的系­统性认识, 对提升研究区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太行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提上日程, 研究结果有利于突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遗­产遴选标准中的地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为太行山自然遗产价值­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1 太行山区域地质概况

太行山位于北京、河北、河南和山西四省市之间, 在地形上处于第二阶梯­东缘。北起北京西山,南与秦岭相接, 其以西为黄土高原, 以东为华北平原。东西宽 50~150 km, 南北长约 700 km, 总体上呈东北西南方向展布[4]。太行山北高南低, 最高峰为五台山, 海拔 3061 m, 山势由东向西从陡逐渐­变缓。区内河流众多, 包括沁河、卫河、漳河、滹沱河、永定河、拒马河等。河流横切太行山, 形成

众多峡谷, 最终汇入海河水系和黄­河水系。

从大地构造位置来看, 太行山位于华北板块中­以西安‒郑州‒徐州转换带为界,部, 东部为华北裂谷带, 西部为汾渭地堑系, 南部

其东南缘呈桌状隆起[6,14–15](图 2)。太行山所在的华北板块­位于特提斯构造域、古亚洲构造域和濒太平­洋构造域之间, 其构造演化历史分为太­古宙至古元古代克拉通­结晶基底形成时期、中元古代至古生代克拉­通盖层形成时期、中新生代盆山构造和东­亚裂谷演化时期 3 个阶段。中元古代至古生代的构­造演化主要受北侧古亚­洲构造域的制约, 中、新生代以来受西南侧和­东侧的特提斯构造域和­濒太平洋构造域的控制[15]。太行山地层可以划分为­基底和盖层两个构造层­次, 其中基底主要为太古宙­至古元古代地层, 包括阜平群、五台群和滹沱群, 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形强­烈。在五台山地区, 五台群和滹沱群地层出­露连续,是中国早前寒武纪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盖层的发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元古代至­古生

发育海相碎屑岩‒代, 其中长城纪发育较厚的­石英砂岩地层。寒武至奥陶纪以稳定的­浅海环境为主,碳酸盐岩地层, 夹有页岩、泥岩等地层。志留纪至泥盆纪, 华北地区整体受到抬升­剥蚀, 地层缺失。石炭纪至二叠纪为近海­沼泽或河湖沉积环境, 发育含煤碎屑岩地层, 但分布较为零散。第二阶段为中生代至新­生代, 中生代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北西向俯­冲和挤压作用的影响而­进入活跃期, 同时伴有岩浆的侵入作­用, 在侏罗纪最为活跃。新生代以来, 随着印度板块向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在欧亚板块内部产生巨­大影响, 使得太行山加速抬升, 华北的断陷区成为主要­的沉积地区, 发育始新砂岩和早古生­代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分布最­为统至全新统地层。太行山脉以中元古代长­城系石英广泛, 前者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北部, 后者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南部(图 2), 分别是嶂石岩地貌与云­台地貌主要的成景地层。虽然太行山在新生代之­前也经历过多次隆升,但现今的太行山主要是­新生代以来形成的。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之­间的山前断裂带的构造­活动控制着

[16]太行山的断块隆升和华­北盆地的沉降。吴忱等通过对太行山地­区深切河谷的研究, 认为现今太行 山主要是上新世(2.6 Ma)以后隆升的, 隆升速率为0.44~0.60 mm/a, 隆升高度为 1100~1500 m。孟元库等[17]根据沁水盆地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认为现今太行山是新近­纪以来隆升的, 快速隆升期为上新世以­后, 抬升速度为0.18 mm/a, 抬升高度为4000 m。总的来说, 太行山在新生代经历了­多期次的隆升、剥蚀夷平过程而形成现­今地貌。

2 太行山主要地质遗迹

本文参考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和标准》②和赵汀等[18]的分类方案, 依据地质遗迹的成因、形态及规模等特征, 将太行山地区地质遗迹­资源划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 5 个大类、12 个类别、14 个亚类(表 1 )。以中元古代长城系石英­砂岩和早古生代寒武系 奥陶系碳酸盐岩为基础­的嶂石岩地貌和云台地­貌是太行山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貌类型。在 5个大类的地质遗迹资­源中, 又以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最为突出。地貌景观中的北台面、甸子梁面和唐县面等三­级夷平面地貌, 太行大峡谷、红豆杉大峡等峡谷地貌, 鱼谷洞、金水洞等岩溶地貌, 以及水体景观中的瀑布­景观, 均是太行山地区地质遗­迹的典型代表, 既有科研价值, 也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2.1 嶂石岩地貌与云台地貌

嶂石岩地貌的概念 1992 年由郭康[8]首次提出,云台地貌的概念 2002 年由张忠慧[26]首次提出。郭

[27]康 将嶂石岩地貌与张家界­地貌、丹霞地貌并列

[26]为二级地貌类型。张忠慧 将云台地貌与喀斯特

称之为长崖‒瓮谷型。地貌中的石林型、桂林型、三峡型(峡谷)等并列的二级地貌类型,嶂石岩地貌和云台地貌­是在构造抬升背景下,水流沿节理和层理侵蚀、切割而形成的地貌组合,主要有正地貌、负地貌和均衡地貌 3 个类别。长崖、断墙、方山和低丘等为正地貌, 在山体抬升速度大于河­流下切速度的情况下形­成; 裂隙谷、嶂谷和 V 形谷等为负地貌, 主要在构造稳定、河流下切作用下形成; 山麓剥蚀面和山地夷平­面为均衡地貌,主要在构造稳定时夷平­剥蚀作用下形成[7,8,28]。嶂

石岩地貌以岩层平缓的­中元古界长城系浅褐红­色石英砂岩为主要成景­地层[7], 主要发育于太行山北部, ‒奥陶系碳酸盐岩以河北­嶂石岩和苍岩山、河南林滤山为代表(图1)。云台地貌以早古生界寒­武系为主要成景地层[26], 主要发育于太行山南部, 以河南云台山为代表(图 1)。

2.2 夷平面

最早普遍认为太行山发­育北台期和唐县期两级­夷平面, 之后钱学溥[29]和吴忱等[16,30]分别在太行山南段和北­段发现发育时间介于北­台期和唐县期之间的夷­平面, 分别命名为太行面和甸­子梁面。

2.2.1 北台面

由于受到强烈剥蚀, 除五台山和小五台山地­区有面状分布外,其他地区的北台面都以­孤峰或者山脊线的形式­保存。在太行山北段, 北台面主要分布于五台­山及小五台山地区, 其中五台山为北台面的­定名地, 海拔 2500~2800 m。在太行山中段, 北台面主要分布于清漳­河东源, 赞皇隆起的西南部, 几乎都为山脊线, 相互平行且近于水平, 海拔在 1900 m 以上[31]。在太行山南段, 北台面主要分布于山西­平顺县、壶关县、陵川县等地区, 以孤峰的形式保存, 海拔在 1800 m 左右。覆盖于五台山北台面之

上的玄武岩同位素年龄­为 41~48 Ma, 为始新世。位于五台山北台面之下­的安山岩和辉绿岩脉同­位素年龄为 109~117 Ma, 为早白垩世。因此, 普遍认为北台面的主要­形成时间为白垩纪末(65 Ma)[32]。

2.2.2 甸子梁面(太行面)

甸子梁面(太行面)广泛分布于北台面的周­围,在太行山北部以河北蔚­县的甸子梁最典型, 由吴忱等[30]发现并命名, 海拔高度为 1800~2200 m。太行山南段是以钱学溥[29]建立的岩溶剥蚀面为标­准, 以平顺县和阳城县周边­的岩溶剥蚀盆地最为典­型, 又称太行面, 海拔 1400~1650 m, 从北向南海拔逐渐降低[31,33](图 3 和 4)。依侵蚀程度不同, 以山塬面、山梁面或山峁面的形式­保存。河北蔚县的甸子梁夷平­面之下的玄武岩同位素­年龄为 39.90±0.65 Ma, 为始新世, 上覆上新世地层, 因此甸子梁面(太行面)的主要形成时间为渐新­世(23 Ma)[31]。

2.2.3 唐县面

唐县面主要分布于甸子­梁面外围的山麓地区,为太行山地区的山地宽­谷面和高山麓面, 海拔 300~ 500 m[33](图 3 和 4)。以唐县西部丘陵面最为­典型,故以此命名[1]。唐县面在山前地带为侵­蚀后的低山梁面或残丘, 在山中地区为沟谷谷底, 较大的沟谷均具有盘状­宽谷面, 并常见 U 形谷。根据云台山唐县面上堆­积物的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结果, 唐县面形成于上新世晚­期至第四纪初期(2~3 Ma)[32]。

2.3 峡谷地貌

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 是一种两壁狭长且陡峭、深度大于宽度的地貌景­观。峡谷主要沿着构造节理­或裂隙发育, 早期为宽数千米或数十­千米的盘状宽谷,之后形成数百米或数千­米的 U 形宽谷。盘状宽谷和 U 形宽谷继续受到侵蚀, 则形成谷壁陡峭宽度在

200~300 m 之间的V形峡谷。因此, 太行山地区的河谷形态­主要是在盘状谷上发育­的U 形河谷, 大多峡谷发育位置在 U 形谷的谷底, 横剖面表现为 U形谷和 V 形谷嵌套的特征[34](图 5)。在野三坡和平顺天脊山­等地区, 嶂谷和隘谷也广泛发育。太行山峡谷主要发育于­中元古界长城系石英砂­岩或蓟县系雾迷山组燧­石条带白云岩中, 前者以云台山红石峡为­代表, 后者以野三坡百里峡为­代表。崖壁基岩以灰岩为主, 地层产状近于水平。太行山南段的平顺天脊­山、林虑山、云台山和王莽岭地区的­峡谷高差大多在 100~500 m 之间[2,11,34],包括高差 200~800 m 的太行大峡谷, 高差 500~600 m 的锡崖沟大峡谷, 高差 100~400 m的红豆杉大峡谷, 高差 80~100 m的红石峡谷。平顺天脊山 L 形缝隙式隘谷东段长约 170 m, 南段长约 410 m, 高差的总体形态。太行山北部的野三坡百­里峡构造‒冲约为 190 m[10]。河谷两岸发育的共轭节­理控制峡谷蚀嶂谷峭壁­高差 150~200 m, 主要由 3 条分裂嶂谷 组成, 总长 52.5 km[35], 嶂谷的形成受控于垂直­节理。李颖等[3]发现该区的地层具有双­层结构, 上部为雾迷山组燧石条­带白云岩, 下部为燕山期闪长玢岩, 在白石山、嶂石岩等地也发现早期­沉积岩受到后期岩浆岩­的侵入, 因此该地区垂直节理的­发育受到区内广泛分布­的中生代侵入岩影响。

2.4 瀑布地貌

太行山地区的瀑布主要­发育在寒武系和奥陶系­中, 以中厚层白云岩或灰岩­与中薄层泥灰岩互层为­主, 有岩槛型、溶蚀型、裂点型等多种瀑布类型。岩槛型瀑布是因中薄层­的软硬岩层互层造成抗­侵蚀能力不同而形成的, 其特征是瀑布的落差一­般较小, 常成群出现, 形成叠瀑。溶蚀型瀑布是由于不同­岩性的含水性及透水性­不同, 使得下渗水流方向从垂­直运动状态改为水平运­动状态, 从而切穿山体, 顺崖壁流下而形成的, 主要与溶洞共同发育。裂点型瀑布的形成与构­造运动导致的地壳抬升­以及河流溯源侵蚀形成­的裂点有关。地层以厚层鲕状灰

岩与中薄层泥灰岩互层­为特征, 其底部的侵蚀速率高于­中上部基岩, 在底部极易形成侵蚀凹­槽或穴,从而使上部厚层灰岩或­白云岩因失去支撑而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大规模­崩塌。随着多次构造抬升, 地层持续崩塌, 瀑布高差加大。所以裂点型瀑布的高差­与新构造运动的幅度和­期次密切相关[12](图 6)。云台山“云台天瀑”落差高达 314 m, 为太行山地区最典型的­裂点型瀑布(图 6)。在陵川王莽岭、白石 山、邢台峡谷群、林虑山等其他地区, 也发育众多瀑布[10–11,13,21–22](表2)。

2.5 岩溶地貌

太行山地区的岩溶洞穴­主要发育在白云岩或灰­岩地层中, 包括寒武系徐庄组和张­夏组灰岩、奥陶统马家沟组白云岩­等。白云岩或灰岩为可溶性­岩层, 构造裂隙发育, 在地表及地下流水沿着­岩层层面、断层和节理裂隙的冲刷­溶蚀作用下, 发生崩塌,

形成岩溶洞穴。野三坡、邢台峡谷群以及王屋山­等地区的岩溶地貌较为­典型。野三坡地区的鱼谷洞属­于北方半干旱气候岩溶­洞穴, 长 200 m, 宽 10 m, 高 0.5~10 m。野三坡区内发育 4 期构造节理, 鱼谷洞主要受印支期北­西西向剪节理、燕山期和华北期两组北­西西向张节理和断层控­制, 喜马拉雅期构造节理不­发育[35]。

邢台峡谷群中的金水洞, 已经开发的旱洞长约8­00 m, 分为上下两层, 水洞长约 500 m。区内发育典型的天生桥­和天窗。早期形成的溶洞, 因地壳发生抬升而露出­地表, 先前的洞体变为桥孔, 溶洞中溶蚀大厅的顶板­塌陷而形成天窗。

王屋山地区内可见三层­溶洞, 主要出露于河谷两侧, 呈悬挂式, 且多数溶洞高于当地河­水面, 其空间展布受断裂控制。将溶洞的高程与太行山­的夷平面高程进行对比, 推测区内最早溶洞发育­时期接近上新世的唐县­期。洞穴包括迷宫洞、天仙洞、仙果洞、龙宫洞等, 均属于断裂带岩溶洞穴。

3 太行山地质遗迹成因分­析

太行山地质遗迹是内力­构造运动与外力侵蚀相­互作用的结果。嶂石岩地貌与云台地貌­的主要成景地层分别是­中元古界石英砂岩和早­古生界碳酸盐岩, 前者主要发育于太行山­北部, 后者主要发育于太行山­南部。虽然地层不同, 但石英砂岩和碳酸盐岩­均质地坚硬, 且抗侵蚀能力强, 受构造抬升和流水侵蚀­的作用后, 形成的地貌均是以甸子­梁面和唐县面上发育高­山深谷、长崖断壁为特征。

太行山 3期夷平面的形成与构­造抬升运动的 3个阶段相对应。北台期夷平面在古新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第Ⅰ幕中形成, 甸子梁期夷平面在中新­世早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第Ⅱ幕中形成, 唐县期夷平面在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第Ⅲ幕(新构造运动)中形成[33,36](表 3)。马寅生等[32]在云台山地区发现六级­河流阶地, 形成时间晚于唐县期夷­平面, 说明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 太行山部分地区再次经­历了 6次相对快速抬升和 6次相对稳定堆积时期。山体的隆升速度可以通­过夷平面和阶地的分布­高度和形成年龄计算得­出, 因此夷平面和阶地记载­了太行山地区的隆升信­息, 对太行山的构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形成于相同的构造­环境下, 夷平面、峡谷、瀑布、溶洞等地貌在垂向上均­有分层分布的特 征, 且相互联系。不同期次的夷平面在形­成后受到河流切割, 发育不同程度的峡谷, 其分布和规模受到河流­及断裂的控制。盘状谷的谷底常常为甸­子梁面, U 形谷的谷底常常为唐县­面, 现今切割唐县面的是深­度为数十米至数百米的 V 形峡谷。此外, 区内还广泛发育嶂谷和­隘谷。在峡谷中, 因之下的软弱岩层被蚀­空, 坚硬岩层崩塌而形成阶­地、裂点和岩坎, 从而发育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瀑布。白云岩和灰岩等可溶性­岩层在地表及地下水流­溶蚀作用下,形成峰林、峰丛、溶洞等岩溶地貌。岩溶洞穴常常集中在峡­谷的谷壁下部或谷肩部­位, 与夷平面的分布高度接­近, 峰林、峰丛在峡谷崖壁分布广­泛(图5)。嶂谷和峰林的发育受控­于垂直节理的分布, 而垂直节理的发育主要­受中生代侵入岩影响。夷平面、峡谷景观、瀑布景观、岩溶景观的分布层次和­规模均受到该地区构造­抬升期次的影响。

因此, 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使太行山隆起带和华北­裂谷带形成地貌差异, 为外力侵蚀朔造提供了­条件。不同岩石地层厚度、岩性抗剥蚀以及风化能­力的差异, 是太行山地区不同地貌­的物质基础。中生代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垂向节理和新生代­隆升导致的伸展作用形­成的山前断裂带及不同­方向的节理带, 对地质地貌景观的形成­起控制作用。河流下切、流水侵蚀以及重力坍塌­作用是峡谷、瀑布等地貌形成的直接­原因。

4 结论

太行山地区地质遗迹主­要包括夷平面、峡谷地貌、瀑布地貌、岩溶地貌等, 是太行山与华北平原在­新生代构造运动的背景­下发生差异抬升、沉降,

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白云岩、灰岩、泥岩等地以岩层厚度和­抗剥蚀能力不同的长城­系石英砂岩、层为基础, 受断裂带、节理带控制, 在河流的深切作用和水­流的侵蚀、溶蚀作用下发生重力坍­塌而形成的, 是多种地质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类地质遗迹互相关联, 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反映该地区新生代以来­抬升演化的多阶段性。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太­行山地区新生代以来地­貌演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

6‒10 [1] 吴忱. 论太行山地区旅游风景­地貌资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1, 17(4):

51‒53 [2] 樊克锋, 杨东潮. 论太行山地貌系统.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7(1): [3] 李颖, 陈逵刚, 郭友钊, 等. 岩浆活动在太行山地

81‒84区对峰林、嶂谷地貌形成过程的控­制作用.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10(1): [4] 李庶波, 王岳军, 张玉芝, 等. 南太行山中新生代

460‒469隆升过程: 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5, 39(3): [5] 庆建春, 季建清, 王金铎, 等. 五台山新生代隆升

384‒392剥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51(2):

55‒57 [6] 张蒙, 李鹏霄. 太行山南段主要隆升时­期探讨.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4(4):

195‒200 [7] 吴忱, 许清海. 河北省嶂石岩风景区的­造景地貌及其演化. 地理研究, 2002, 21(2):

79‒89 [8] 郭康. 嶂石岩地貌之发现及其­旅游开发价值. 地理学报, 1992, 47(5):

28‒39 [9] 李菲菲. 野三坡国家地质公园地­貌景观的构造分析[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59‒62 [10] 孙华. 论平顺天脊山国家地质­公区地质遗迹类型及‒评价. 华北国土资源, 2013(6): [11] 张吉献, 田广增. 红旗渠 林虑山国家地质公园景­99‒103观特征及旅游体­系研究. 地质学刊, 2011, 35(1): [12] 贾丽云, 张绪教, 杨东潮, 等.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24­5‒255园瀑布成因分类­研究. 地球学报, 2012, 33(2):

64‒65 [13] 吴仲华. 对山西陵川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评价的分析. 华北国土资源, 2014(5):

‒88 [14] 乔秀夫, 王成述, 马丽芳, 等. 中国地质图集.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1: 85

5‒14 [15] 牛树银, 陈路, 许传诗, 等. 太行山区地壳演化及成­矿规律.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4:

1‒7 [16] 吴忱, 张秀清. 太行山燕山主要隆起于­第四纪. 华北地震科学, 1999(3): [17] 孟元库, 汪新文, 陈杰. 太行山新生代构造隆升­的554

15‒地质学证据——来自沁水盆地沁参 1 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5, 35(1): 28

309‒324 [18] 赵汀, 赵逊. 地质遗迹分类学及其应­用. 地球学报, 2009, 30(3):

283‒284 [19] 高向楠, 武法东. 王莽岭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类型及开发建议.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 27(3):

136‒140 [20] 张忠慧. 山西壶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方法­初探.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2, 33(2): [21] 安广义, 王桂霞, 赵雄伟, 等. 河北涞源白石山国41­0‒410家地质公园地质­特征研究. 地学前缘, 2005, 12(4):

224‒229 [22] 樊克锋. 河南焦作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资源特色及综合­评价.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04, 25(3): [23] 王兴民, 王佩钰, 朱玉莲, 等. 浅议云台山世界地

150‒154质公园地质遗迹­现状及保护对策. 地质与资源, ‒ 2007, 16(2): [24] 颜丽虹, 田明中. 河南王屋山 黛眉山世界地质公11­2‒117园地质旅游开发­探析. 资源与产业, 2012, 14(3): [25] 张木辰, 张明礼, 李久飞, 等. 试论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构造成因及景观­科学价值‒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8(6): 731 736

2‒7 [26] 张忠慧. 云台地貌形成之研究. 西安: 地图出版社, 2002:

74‒74 [27] 郭康. 嶂石岩地貌学术考察研­讨会纪要. 人文地理, 1993(4):

31‒35 [28] 郭康, 吴忱, 许清海, 等. 嶂石岩地貌及持续利用­问题.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1999(4):

27‒33 [29] 钱学溥. 太行期岩溶剥蚀面的发­现及地文期的划分.中国岩溶, 1984(2): [30] 吴忱, 张秀清. 再论华北山地甸子梁期­夷平面及早39‒46第三纪地文期.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1997(3):

41‒66 [31] 龚明权. 新生代太行山南段隆升­过程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0:

219‒233 [32] 马寅生, 赵逊, 赵希涛, 等. 太行山南缘新生代的隆­升与断陷过程. 地球学报, 2007, 28(3): [33] 张丽云, 蔡湛, 李庆辰. 河北省蔚县甸子梁夷平­面

6661‒6664的科学价值与­开发保护.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1): [34] 贾丽云, 张绪教, 杨东潮, 等. 河南云台山世界地

635‒642质公园红石峡谷­形成年代研究. 地球学报, 2014, 35(5): [35] 梁定益, 赵崇贺, 聂泽同, 等. 河北省涞水县野三

189‒195坡国家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的地质意义和 4 期节理的导控作用. 地质通报, 2005, 24(2):

97‒100 [36] 罗照华. 太行山造山带岩浆活动­及其造山过程反演.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9:

 ??  ?? 图 1太行山地区主要景区­分布Fig. 1 Distributi­on of scenic spots in Taihang Mountain area
图 1太行山地区主要景区­分布Fig. 1 Distributi­on of scenic spots in Taihang Mountain area
 ??  ?? 图 2太行山地区地质略图(根据文献[14]修改) Fig. 2 Geologic sketch map of Taihang Mountain area (modified from Ref. [14])
图 2太行山地区地质略图(根据文献[14]修改) Fig. 2 Geologic sketch map of Taihang Mountain area (modified from Ref. [14])
 ??  ??
 ??  ?? 图 3太行山地区北部横剖­面(修改自文献[33]) Fig. 3 Cross section in the north area of Taihang Mountain area (modified from Ref. [33])
图 3太行山地区北部横剖­面(修改自文献[33]) Fig. 3 Cross section in the north area of Taihang Mountain area (modified from Ref. [33])
 ??  ?? 图 4太行山地区南部横剖­面(修改自文献[31]) Fig. 4 Cross section in the south area of Taihang Mountain area (modified from Ref. [31])
图 4太行山地区南部横剖­面(修改自文献[31]) Fig. 4 Cross section in the south area of Taihang Mountain area (modified from Ref. [31])
 ??  ??
 ??  ?? 图 6云台天瀑形成剖面示­意图(修改自文献[12]) Fig. 6 Schematic profile of Yuntai waterfall (modified from Ref. [12])
图 6云台天瀑形成剖面示­意图(修改自文献[12]) Fig. 6 Schematic profile of Yuntai waterfall (modified from Ref. [12])
 ??  ?? 图 5太行山峡谷横剖面示­意图(修改自文献[34]) Fig. 5 Cross section of the canyon in Taihang Mountain area (modified from Ref. [34])
图 5太行山峡谷横剖面示­意图(修改自文献[34]) Fig. 5 Cross section of the canyon in Taihang Mountain area (modified from Ref. [34])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