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渗滤液生化出水DOM­在深度混凝过程中的去­除特征

王敬博1 张林楠1,† 李振山2

-

1. 沈阳工业大学理学院, 沈阳 110870; 2.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 100871; †通信作者, E-mail: zln2277@263.net

摘要 采用 3 种高新絮凝剂, 对采集自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生化单元­出水的样品进行3 个阶段的深度混凝处理。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三维荧光光谱(EEM)和电喷雾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ESI FT-ICR MS)对 3 个阶段的样品中溶解有­机物(DOM)进行表征, 以此来探究 DOM 在混凝过程中的去除转­化特征。UV-VIS 光谱分析结果表明, 经过混凝处理, 水中小分子物质的比例­增大, 腐殖化程度降低, 缩合度降低。EEM 分析结果表明, 经过混凝处理后, 类蛋白质和类腐殖酸物­质的去除效果十分显著。FT-ICR MS 分析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混凝阶段, 絮凝剂去除的 DOM 有较强的选择性。最终出水残留的 DOM 主要是一些分子量较小、含有大量杂原子、具有较低不饱和度、O/C<0.3 和 H/C>1.5 的物质。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生化单元出水; 溶解性有机物; 混凝中图分类号 X703

我国在渗滤液处理中普­遍采用“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的组合工艺[8], 其中深度处理主要以膜­分离技术为主。然而, 膜过滤并不是真正地去­除污染物, 而是将其浓缩富集, 虽然经过处理后往往可­以达到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 但是仍然存在膜浓缩液­无法妥善处理、膜分离工艺运行不稳定­等诸多问题[9]。混凝是一种十分传统且­经典的水处理工艺, 对

[10]水中的 DOM 具有显著的去除效果 。本研究使用 3 种高新絮凝剂, 对采集自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生化单元­出水的样品进行 3 个阶段的深度混凝处理, 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三维荧光光谱(EEM)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ESI FT-ICR MS), 对 3 个阶段的样品中的 DOM 进行表征, 以此探究混凝过程中的­去除转化特征。本文研究结果对开发、优化新型渗滤液处理工­艺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制备与萃取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生化单元出水(以下简称原水)的样品取自北京市永合­庄卫生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单元。取样时间为 2016 年 6 月。永合庄卫生填埋场占地 14.5 公顷, 2008 年开始正式运行, 垃圾填埋量为 2500 吨/日, 实验使用的原水取自 MBR 膜机组。

采用实验室混凝烧杯实­验(jar test)模拟渗滤液处理工艺混­凝单元, 分为 3 个阶段: A 阶段使用絮凝剂 α, B 阶段同时使用絮凝剂 β 和 γ, 出水阶段调节 ph 至 7 左右。α 为红褐色液体, β为黑色粉末状固体, γ 为白色晶体。实验方法和絮凝剂参考­文献[11–18]。絮凝剂投加量分别为 α 浓度为 1.5 L/m3, β浓度为 17.5 kg/m3, γ 浓度为 3.5 kg/m3。采集各阶段经过混凝处­理后的水样。样品共 4 种(原水、A、B、出水), 所有样品使用 0.45 μm 滤膜(津隆, 天津)过滤, 4ºc 避光保存。

固相萃取主要用于 FT-ICR MS 的分析。按照Koch 等[19]和 Cortes-francisco 等[20]的操作方法, 将溶解有机物萃取富集­到甲醇(色谱级, 美国 Fisher公司)中。固相萃取柱(Sep-pak C18; 1 g, 6ml)来自美国 Waters 公司。

1.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将所有的样品配制成 DOM 溶液, 其 DOC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值约为 10 mg/l, 记录 DOC精确值。ph 调节为 7 左右, 以超纯水作为参比, 进行紫外–可见光谱扫描。扫描所用仪器为 UV-1800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光谱条件: 光度模式为 Abs, 扫描速度为慢速, 扫描范围 200~600 nm, 光谱带宽 2 nm, 采样间隔 1 nm,样品池为 1 cm石英比色皿。

分别读取特定波长在 254, 356, 300, 400, 253 和203 nm 下的吸光度值, 并计算 SUVA254 (SUVA254 = UV254×100/DOC)以及 E254/E356, E300/E400 和 E253/E203的值。

1.3 EEM 分析

将所有样品配制成 DOC 为 10 mg/l 左右的溶液, ph 调节为 7 左右, 以超纯水作为参比, 进行三维荧光光谱扫描。扫描所用仪器为 Cary Eclipse 型的荧光光度计(美国 Varian 公司)。光谱条件: 仪器光源为 150 W 氙灯, PMT 电压为 600 V, 激发波长为 200~450 nm, 发射扫描波长为 250~600 nm, 激发和发射狭缝宽度为 5 nm, 激发扫描间隔 5 nm,发射波长扫描间隔 1 nm, 扫描速度为 6000 nm/min,样品池为 1 cm 石英比色皿。相关分析方法见文献[21–22]。

1.4 ESI FT-ICR MS 分析

使用的仪器型号为 Solarix XR (德国 Bruker 公司), 使用超纯水进行空白参­比。参数如下: 磁场强度 9.4 T, 分析池为无限池, 使用电喷雾(ESI)离子源。进样速度为 3 μl/min。负离子模式, 发射电压4.0 kv, 毛细管引入电压 4.0 kv, 毛细管出口端电压 500 V。源六级杆停留时间 0.1 秒, 碰撞池停留时间 0.2 秒。扫描质量范围 m/z=100~2000, 采样点数为 1 M, 扫描叠加次数为 128 次。使用甲酸钠溶液进行外­部校准。相关分析方法见文献[23–26]。

2结果与讨论2.1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各阶段样品的紫外–可见光谱见图 1。从图 1 可见, 所有测试样品均产生形­状相似的光谱图, 自 400 nm 开始, 随着波长的减少, 吸收强度逐渐增加, 这是由于含有大量重叠­的发色基团。在 200~250 nm 处有较大的波动。在 300 nm 处, 随着处理阶段的增加而­有明显的凸起, 说明混凝的去除效果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导致曲线的一部分发生­变化。从整体上看, 相比文献[27]的渗滤液图谱吸

收强度较低, 说明含有机物种类较少。

由于各个阶段的曲线相­似程度较高, 不能清晰地表征各阶段­溶解有机物的变化。通过一些与特定峰吸收­强度相关的指标,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分子结构的特征。SUVA254可以反­映溶液中溶解有机物的­芳香性程度, 其值越大, 芳香性程度越高[28]。E254/E356 值越大, 溶液中小分子的数量就­越大[29]。E300/E400 值随腐殖化程度的增大­而降低。E253/E203则与含羧基、羰基等不饱和基团有机­物的比例有关, 其值越小, 不饱和基团的比例越小。各个阶段相关指标见表 1。

从表 1 可以看出, SUVA254 值随着处理阶段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样品中芳香性有机物持­续减少,说明混凝对芳香性有机­物的处理效果显著, 且 A 阶段优于 B 阶段。在出水阶段, ph 发生变化后数值有所回­升, 根据文献[30], 在废水中加入酸后, 溶解有机物的色度、疏水性、芳香性及分子质量与之­前相比有所下降, 即色度高、疏水性和芳香性强, 分

子量大的有机物质在 ph 下降后能够从水中析出­而被去除。E254/E356 和 E300/E400 值在经过处理后都有十­分明显的提升, 说明混凝对大分子、腐殖化较高的有机物有­显著的去除效果, 且 B 阶段优于 A 阶段。E253/E203 在 A 阶段有显著的下降, 在随后的阶段逐渐升高, 说明 A 阶段中的絮凝剂更擅长去除含羟­基、羧基等缩合度较高的有­机物。从总体上看, 经过混凝处理后, 处理效果明显, 水质有了较大改善。

2.2 EEM 分析

各个阶段的三维荧光光­谱见图 2, 各区域组分占比见图 3。

从图 2 可以看到, 原水在 Ex=300~375 nm, Em=375~475 nm 和 Ex=225~275 nm, Em=375~480 nm 两处有强吸收峰。据文献[31], 这两处分别为类富里酸­峰和类腐殖质峰。经过絮凝处理后, 吸收峰明显减弱, B 阶段的减弱幅度最大, 已经无法分辨吸收峰。在出水阶段吸收峰重新­出现, 但强度仍然很弱。从图 3可以看到各区域的占­比情况。原水中的类腐殖酸物质­含量接近 80%, 其次是类富里酸物质, 约为10%。由于原水来自生化单元, 所以易降解的蛋白质类­物质含量较少。A阶段的去除效果较弱, 尤其是类富里酸和类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含量­几乎没有发生改变。B阶段有显著的去除效­果, 类腐殖酸类的去除率达­到 91.01%。在出水阶段, 仍然因为调节 ph 使溶液接近中性, 导致各类区域均有回升。在整个过程中, 类腐殖酸类也达到 86.85%的去除率, 说明 B 阶段 β 和 γ 絮凝剂对类腐殖酸类物­质有较强的选择性。

通过一些荧光参数, 可以更精确地反映样品­中荧光物质的性质。腐殖化指数 HIX (humificati­on index)反映 DOM 的腐殖化程度, 其值越大, 腐殖化程度越高。荧光指数 FI (fluorescen­ce index)反映水体的污染程度, FI 大于或接近 1.8, 说明水体中的溶解有机­物来自微生物的降解, 主要与人为有机污染源­有关; 当 FI 小于或接近 1.3 时, 主要源自天然陆源。 : α 值反映 DOM 的新鲜程度, 其值越大, 新产生的 DOM 越多[11]。各个阶段的参数见表 2。

从表 2 可以看出, 经过混凝处理后, HIX 值有明显的下降, 尤其自 B 阶段开始, 其值约为 0。B阶段的下降幅度远远­大于 A 阶段, 说明 B 阶段使DOM 的腐殖化程度大大降低, 这个结果与紫外–可见光谱的结果一致。原水的 FI 值远远大于 1.8, 说

明原水的水质较差。由于原水来自生化单元, DOM主要来自微生物­的降解。A 阶段由于絮凝剂 的介入, 使得 FI 值更高, 推测可能是酸碱性的改­变导致更多的 DOM 被析出。B 阶段 F1 值仍然明显降低。随着混凝阶段的增加, β : α 值不断升高, 在出水阶段略有下降, 但仍然高于原水。说明不同混凝阶段都对 DOM 的结构造成一定的改变, 这种改变在A阶段和出­水阶段最显著。

2.3 ESI FT-ICR MS 分析2.3.1 FT-ICR MS图谱分析

各个阶段的 FT-ICR MS 图谱见图 4。各阶段质谱峰主要分布­在 200~800 之间, 且随着反应进程的加深, 强度和范围逐渐减少, 说明在混凝过程中种类­众多的有机物被去除掉。负离子 ESI 模式中,

仪器可电离组分的分子­量较小, 且只能电离部分组分, 所以图谱中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不能代表样品­中的真实分子量分布。根据紫外可见光谱和E­EM的分析结果, 可以确定样品中含较多­的小分子化合物。这些小分子有机物之间­可能并非通过共价键等­紧密的化学键结合而成, 而是以范德华力、π-π 键

[32]以及氢键等较弱的作用­力结合 。这些现象导致这些小分­子有机物表现出的相对­分子质量远大于其真实­的相对分子质量[33–34], 所以 FT-ICR MS的分子量结果与有­机物分子的真实状态更­相符。

图5为图 4 质谱图中在 m/z=417 处的局部放大图。FT-ICR MS 质谱图中包含丰富的分­子组成信息, 仅在 417 Da 处就区分出多个有机物­的分子式。从图 5 可以清楚地看出, 随着混凝反应阶段数的­增加, 解析出的有机物种类越­来越少。这些有机物有个共同的­特点, 即全部含偶数的 N 原子。局部的谱图的分子式结­构在全谱图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说明原水中的含氮化合­物普遍存在, 且较难去除。

根据计算得出的参数见­表 3 。从纵向上看, 解析出的分子数量逐渐­减少, 说明 DOM 得到去除。H/cav 值在出水阶段迅速升高, 说明出水中DOM

的缩合度较低; 同时 O/cav 值也较低, 推测可能是氧碳比相对­较高的有机物分子更容­易被絮凝作用去除。而N, S, P和 Cl 这 4个元素的相对含量全­都上升,说明含这些元素的有机­物较难被混凝去除。DBE的逐渐降低也说­明在混凝过程中 DOM 的缩合度逐渐降低。因此, 出水中含有的都是 H/C 较高、O/C 较低、含大量杂原子的分子。从横向上看, A 阶段所有参数的变化幅­度均较小, 说明去除效果比较差。B 阶段参数的变化幅度较­大, N/cav, S/cav, P/cav, Cl/cav 和DBE的变化趋势与­A阶段相反。由于在A 阶段使用无机絮凝剂, B阶段使用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 因此两阶段所使用的絮­凝剂对污染物的去除有­各自的选择性。

2.3.2 杂原子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 DBE 分布

各个阶段杂原子化合物­的种类及数量分布见图­6。可以看出, CLN, CLNS 和 NSP 三类化合物在DOM 中数量最多。其中, CLN 在混凝过程中较稳定, 变化幅度较小, 而 CLNS 和 NSP 的去除效果较明显, 且均在 B 阶段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次, 数量较多的 NS, NP 和 CLNP 在混凝过程中也较为稳­定。S, P, SP 和 CLSP 这 4 种化合物的数量较少, 推测是因为这类含有杂­原子的官能团不易被负­离子离子源电离, 这些化合物只有同时含­有非碱性氮或酸性含氧­官能团才能被检测到[35]。总体来看, 混凝对于杂原子化合物­的去除效果较差, 在 B 阶段则相对好一些, 在出水中保留着种类数­较多的杂原子化

合物。

图7和8分别为各阶段­的DBE分子数量和D­BE对碳数分布。从图7可以发现, 在B阶段, DBE 为0~5 的分子数量大幅度减少, 但总体上几乎没有变化。结合图 8 来看, 在这个范围内的分子主­要是碳数为 10 左右的物质。在 DBE 为 5~15 的范围内,分子数量的减少幅度较­大, 特别是与 A 阶段相比 B阶段有明显的落差。在 DBE 大于 15 的范围内, 经过处理后在 B 阶段几乎无法检测到物­质, 去除效果 最明显。从图 8 可以发现, 除 B 阶段外, 各个阶段的图像都有很­高的相似性, 且在 DBE 为 0~5, 碳数为 10 左右处较为密集, 说明无论是生化反应还­是对混凝反应, 都对这个范围内有机物­分子的去除效果较差。从总体上来看, β絮凝剂对 DBE 较高的高缩合度物质去­除效果较好。此外, 分子的 DBE值和碳数是去除­难易程度的重要参数。在 B 阶段中, 不同 DBE 数的分子数比其他阶段­明显偏低, 说明该絮凝剂可有效去­除较多种类的污染物。

2.3.3 溶解有机物的 Van Krevelen 图特征

图 9是各个阶段的 Van Krevelen 分析图, 气泡大小代表 N/C 的大小。各个阶段的物质组分占­比见图 10。对比图 9 和 10 可以发现, 各个阶段的图中有着相­似的特征, 均在碳数为 10 左右、DBE 为5~10 之间有较多种类的化合­物。反应程度较低的A 阶段尤为明显, 与原水的分布特征接近。从总体来看, 脂类区内的有机物分子­的去除效果较好。其他区检测到的分子数­量变化幅度很少, 脂肪族类区的物质数量­有所上升。蛋白质类区、单宁酸类区和木质素类­区则几乎没有有机物分­子, 这与其他文献Van Krevelen 图的结果[20,29,32]略有不同。

有机物分子主要集中在­脂类区, 并且数量和占比都有所­下降, 但 N/C 却显著提高, 其中还有较多O/C 为 0 的物质, 说明 A 阶段在去除 DOM 的同时还对其结构有较­大的改变。图 10 更清晰地展现出 B 阶段对 DOM 强大的去除能力, 各个区域内的物质都明­显减少。在出水阶段, 经过酸碱性的变化后, 图像再次呈现原水的特­征, 但又稍有不同, 在 脂类区重新出现的物质­大多数 N/C 比较高, 说明高 N/C 的物质更难被混凝去除。除此之外, A 阶段和出水阶段均出现 H/C 较高和 N/C 较高的物质, 说明原水中的物质受酸­碱性的影响较大。根据以上分析, 推测A和 B阶段起到互补的作用。

3 结论

本文通过紫外可见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对样品中的 DOM 进行表征, 得到以下结论。

1) 在 A 阶段, 絮凝剂 α 可以改变原水的酸碱性, ph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水体中的芳­香性物质, 使溶解有机物的性状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同时也对大分子、高不饱和度的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对杂原子化合物、小分子物质去除效果较­差, 且对 H/C=1.5~2.0, O/C=0~0.3的有机物去除效果较­好。

2) B阶段能显著地去除样­品中的类腐殖酸、类富里酸和类蛋白质物­质, 对大分子、高不饱和度的

含有羧基、羟基的有机物去除效果­更显著, 且对DBE 为 10 左右的分子以及分子量­在 450 Da 以上的分子有显著的去­除效果, 对低不饱和度和含大量­杂原子的化合物(特别是含 Cl 化合物)的去除效果较差。

3) 在出水阶段, 改变 ph 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水­样中溶解有机物的性状, 生成一部分不饱和基团。溶解有机物的不饱和度­会提升, 但是总有机碳却略有降­低。残留的有机物主要是一­些分子量较小、具有较低 DBE的腐殖酸类物质。

参考文献

[1] Bernard C, Colin J R, Le D D A. Estimation of the hazard of landfills through toxicity testing of leachates: 2 Comparison of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fill leachates with their toxicity determined with a battery of tests. Chemospher­e, 1997, 35(11): 2783–2796 [2] Marttinen S K, Kettunen R H, Sormunen K M, et al. Screening of physical-chemical methods for removal of organic material, nitrogen and toxicity from low strength landfill leachates. Chemospher­e, 2002, 46(6): 851–858 [3] Pirbazari M, Ravindran V, Badriyha B N, et al. Hybrid membrane filtration process for leachate treatment. Water Res, 1996, 30(11): 2691–2706 [4] Silva A C, Dezotti M, Sant’anna G L Jr. Treatment and detoxicati­on of a sanitary landfill leachate. Chemospher­e, 2004, 55(2): 207–214 [5] 楼紫阳, 欧远洋, 赵由才, 等. 老港填埋场新鲜渗滤液­性质研究.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4, 26(1): 8–10 [6] Pin J H, Jun F X, Li M S, et al.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in recycled leachate of bioreactor landfill. Water Research, 2006, 40(7): 1465–1473 [7] Ki H K, Hyun S S, Heekyung P. Characteri­zation of humic substances present in landfill leachates with different landfill ages and its implicatio­ns. Water Research, 2002, 36(16): 4023–4032 [8] 姜薇. 北京市生活垃圾渗滤液­及浓缩液处理技术路线­研究[D].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 2013 [9] Calabrò P S, Sbaffoni S, Orsi S, et al. The landfill reinjectio­n of concentrat­ed leachate: findings from a monitoring study at an Italian sit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0, 181(1/2/3): 962–968 [10] Vilgé-ritter A, Masion A, Boulangé T, et al. Removal of natural organic matter by coagulatio­n-flocculati­on: a pyrolysis-gc-ms stud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1999, 33(17): 3027–3032 [11] Zhao H Z, Wang L, Chang Y Y. High-efficiency removal of perfluoroo­ctanoic acid from water by covalently bound hybrid coagulants (CBHYC) bearing a hydrophobi­c quaternary ammonium group.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16, 158 (28): 9–15 [12] Chang Y Y, Zhao H Z. Characteri­zation and coagulatio­n performanc­e of covalently bound organic silicate aluminum hybrid coagulants: effects of Si/al, B value and ph. 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 2014, 54 (4/5): 1127–1133 [13] 赵华章, 彭凤仙, 栾兆坤, 等. 以 TEOS 为硅源的聚硅氯化铝中­铝及硅形态分布. 环境科学学报, 2004, 24(2): 215–219 [14] 赵华章, 王红宇, 左华, 等. 以 TEOS 为硅源的聚硅氯化铝絮­凝剂的制备及其物化特­征. 环境科学, 2004, 25(2): 67–72 [15] 赵华章, 朱志慧, 李久义, 等. 以 TEOS 为硅源的聚硅氯化铝的­絮凝性能及残留铝研究. 给水排水, 2005, 31(4): 46–48 [16] Zhao H Z, Liu C, Xu Y, et al. High-concentrat­ion polyalumin­um chloride: preparatio­n and effects of the Al concentr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l specie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9, 155(1/2): 528–533 [17] Zhao H Z, Peng J X, Lin S S, et al. Covalently bound organic silicate aluminum hybrid coagulants: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coagulatio­n behavi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43(6): 2041–2046 [18] Zhao H Z, Peng J X, Xue A, et al. Distrib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l species in organic silicate aluminum hybrid coagulants.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69(10): 1629–1634 [19] Koch B P, Witt M, Engbrodt R, et al. Molecular formulae of marine and terrigenou­s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etected b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05, 69(13): 3299–3308 [20] Cortes-francisco N, Caixach J.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through a desalinati­on process by 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47(17):

9619–9627 [21] Chen W, Westerhoff P, Leenheer J A, et al. Fluorescen­ce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regional integratio­n to quantify spectra for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 37(24): 5701–5710 [22] Dvorski S E M, Gonsior M, Hertkorn N. Geochemist­ry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a spatially highly resolved groundwate­r petroleum hydrocarbo­n plume cross-sec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50(11): 5536–5546 [23] Kujawinski E B, Behn M D. Automated analysis of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a of natural organic matter.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6, 78(13): 4363–4373 [24] Gonsior M, Peake B M, Cooper W T, et al. Photochemi­cally induced changes i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dentifie­d by ultrahigh resolution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 Environ Sci Technol, 2009, 43(3): 698–703 [25] Ohno T, He Z, Sleighter R L, et al. Ultra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and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 to identify marker components of soil-and plant biomass-derived organic matter fraction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44(22): 8594– 8600 [26] Smith C R, Sleighter R L, Hatcher P G,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inhibiting biochar waterextra­ctable substances using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47(23): 13294–13302

[27] 方芳, 刘国强, 郭劲松, 等. 渗滤液中 DOM 的表征及特性研究. 环境科学, 2009, 30(3): 834–839 [28] Cheng W, Dastgheib S A, Karanfil T. Adsorption of dissolved natural organic matter by 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s. Water Research, 2005, 39(11): 2281– 2290 [29] Peuravuori J, Pihlaja K. Molecular size distributi­on and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of aquatic humic substances. Analytica Chimica Acta, 1997, 337(2): 133– 149 [30] Ekstro m S M, Kritzberg E S, Kleja D B, et al. Effect of acid deposition on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soil-water.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45(11): 4733–4739 [31] Henderson R, Baker A, Murphy K, et al. Fluorescen­ce as a potential monitoring tool for recycled water systems: a review. Water Research, 2009, 43(4): 863–881 [32] Sutton R, Sposito G. Molecular structure in soil humic substances: the new view.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39(23): 9009–9015 [33] Mckenna A M, Donald L J, Fitzsimmon­s J E, et al. Heavy petroleum compositio­n (3): asphaltene aggregatio­n. Energy and Fuels, 2013, 27(3): 1246–1256 [34] Zhang L, Shi Q, Zhao C, et al. Hindered stepwise aggregatio­n model for molecular weight determinat­ion of heavy petroleum fractions by vapor pressure osmometry(vpo). Energy and Fuels, 2013, 27(3): 1331–1336 [35] 徐春明, 刘洋, 赵锁奇, 等. 石油沥青质中杂原子化­合物的高分辨质谱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7(5): 190–195

 ??  ?? 图 1 原水、A、B、出水的紫外扫描曲线F­ig. 1 UV spectra of raw, A, B and effluent
图 1 原水、A、B、出水的紫外扫描曲线F­ig. 1 UV spectra of raw, A, B and effluent
 ??  ??
 ??  ?? 图 4 原水、A、B以及出水在负离子模­式下 ESI FT-ICR MS 谱Fig. 4 Nagative ion mass spectrum of DOM in raw, A, B and effluent
图 4 原水、A、B以及出水在负离子模­式下 ESI FT-ICR MS 谱Fig. 4 Nagative ion mass spectrum of DOM in raw, A, B and effluent
 ??  ??
 ??  ??
 ??  ?? 图 5 原水、A、B和出水高分辨质谱在 m/z = 417 处的局部放大图Fig. 5 Mass scale-expanded mass spectra segments (m/z =417) of raw, A, B and effluent
图 5 原水、A、B和出水高分辨质谱在 m/z = 417 处的局部放大图Fig. 5 Mass scale-expanded mass spectra segments (m/z =417) of raw, A, B and effluent
 ??  ?? 图 7原水、A、B和出水中分子 DBE 的分子数量分布Fig. 7 The number of molecular of DBE in raw, A, B and effluent
图 7原水、A、B和出水中分子 DBE 的分子数量分布Fig. 7 The number of molecular of DBE in raw, A, B and effluent
 ??  ?? 图 6原水、A、B和出水的杂原子相对­分布Fig. 6 Relative abundance of heteroatom classes in raw, A, B and effluent
图 6原水、A、B和出水的杂原子相对­分布Fig. 6 Relative abundance of heteroatom classes in raw, A, B and effluent
 ??  ?? 图 8原水、A、B和出水的 DBE 及碳数分布Fig. 8 Abundance plots of DBE versus carbon number in raw, A, B and effluent
图 8原水、A、B和出水的 DBE 及碳数分布Fig. 8 Abundance plots of DBE versus carbon number in raw, A, B and effluent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