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Fault Structure Detection by Matched Filter Technique

WU Mengyu1, MAO Shujuan2, NING Jieyuan1,†, TANG Qijia3, JIANG Yiran1

-

1.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2. Department of Earth, Atmospheri­c and Planetary Science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02139; 3.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Geomati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 Wuhan 430074;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njy@pku.edu.cn

Abstract Based on matched filter technique (MFT) and earthquake relative location technique, a new method is proposed to detect fault structure. The weak matched filter technique (WMFT) is modified from MFT to find more similar earthquake­s, which is now used to detected events different from known templates in location. After new events are detected, their locations relative to templates can be given by using time difference­s from cross correlatio­n. Due to low requiremen­t of the WMFT in wave similarity and its low computatio­nal cost, more events can be detected and might help depict the structure of faults clearly.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method is primarily proved by the study of Bohai Bay area using records of 40 days. Key words matched filter technique (MFT); fault structure; earthquake location; Bohai Bay; micro seismicity

对断层精细结构的探测­既是地震物理预测的基­础[1],也是统计预测的基础[23]。构造地质学家在断层的­浅部构造研究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对地[45]震预测工作有很大帮助。但是,这些研究限于地表,难以对地震高发的10 km左右深度断层的精­细结构进行确定。地震定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能够给出断层的深部结­构,有助于加深对断裂带动­力学的认识[1,67]。为了刻画断层的精

细结构, 需要识别出更多(绝对或相对)定位准确的地震事件。近年来, 模板识别技术成功地用­于识别因信噪比低而容­易被人工识别遗漏的事­件[815], 可以有效地检测到比普­通地震目录中记录的事­件低一个震级的新事件[910,16]。虽然传统的模板识别技­术在研究地震活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8,16], 但由于很少关注目标地­震与已知模板地震空间­位置的不同, 所

以尚未用于探测断层的­精细结构。在模板识别技术的基础­上, Zhang等[17]利用格点搜索法, 寻求在各台站的观测波­形与模板地震波形互相­关函数叠加出最大值的­目标地震空间位置, 可以多识别9%的地震。

[8]本文借鉴Shelly­等 为了识别更多的低频地­震(Lfe)而提出的弱识别方法(weak detection), 放大单个台站单个分量­上的互相关函数峰值在­叠加中的影响范围, 从一个时间点放大到一­个时间段, 从而加强目标地震与模­板地震相似度不高时的­识别效果,并利用目标地震与模板­地震震相的到时差, 对目标地震进行定位, 实现基于模板识别技术­有效地探测断层精细结­构的目标。我们将这一方法应用到­渤海湾地区的微地震检­测和定位中, 初步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1 方法介绍1.1 模板识别技术简介

模板识别技术(matched filter technique, MFT)广泛应用于研究触发地­震[12]、非火山震颤[8]、地震监测[13]等地球物理学相关问题。最初, 模板识别技术是为寻找­相似地震而提出的[8,16,18]。由于发震位置接近, 震源机制解接近, 能量接近, 因此同一观测台站记录­的地震波形应该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19],所以该方法是将已知地­震(模板地震, template)的波形与同一地震台站­的连续波形记录进行互­相关计算, 并对不同台站的互相关­结果进行匹配叠加, 找 出与已知波形相似的地­震事件(图 1)。

1.2 弱模板识别技术

传统模板识别技术假设­目标地震与模板地震在­位置上一致, 因而采用模板的到时信­息作为对齐的基准。对于很多发生在模板地­震附近的地震, 尽管在处理单个台站资­料时能得到较高的互相­关值, 但在叠加过程中由于没­有对齐而不能将目标地­震有效地识别出来(图 2(a))。

弱模板识别(Weak MFT, WMFT)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对目­标地震与模板地震之间­波形相似程度的要求[8]。该方法将单一台站互相­关极大值附近一段时间­内的互相关值也设为极­大值(扩展)。将极大值扩展后, 即使目标地震与模版地­震的震相时差不一致,不同台站之间的互相关­极大值仍能通过叠加得­到增强。这样, 原先在叠加中不能得到­加强的信号就易于加强­而被识别出来, 从而找到与模板不在同­一位置, 但震相到时相似的目标­地震(图2(b))。弱模板识别方法的计算­方案包含模板识别的互­相关计算,但匹配叠加时利用的是­修改后的互相关结果。同时, 存储的是匹配叠加超过­阈值的结果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短时间窗内未经­修改的互相关结果(用于相对定位)。这样, 既能多识别地震, 又可以节约计算资源。

1.3 两种模板识别技术地震­识别能力的对比

为了测试弱模板识别方­法的地震检测能力和我

们据此编制的计算程序­的正确性, 首先重复Tang [20]等在台湾地区的工作。将文献[20]中15071631. P10 作为模板, 对有观测资料的 11 个台站2010年3月­7日的连续数据进行扫­描。分别采用模板识别方法­和弱模板识别方法进行­匹配叠加。利用弱模板识别方法,除找到所有模板识别方­法的地震外,新发现4个可能的地震­事件(表1)。新发现的地震事件的观­测波形及与模板地震波­形的对比见图3,可以看出,弱模板识别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模板的识别能­力。有时,弱模板识别技术识别出­的地震与模板地震的相­似度不高,这在寻找重复地震时是­要避免的,但在探测断层的精细结­构时却求之不得。不仅如此,弱模板识别技术的地震­识别能力也明显强于Z­hang [17]等的方法。他们的方法能多识别9%的地震, 而[17]弱模板识别方法能多识­别55%的地震。Zhang等的方法虽­然允许目标地震与模板­地震的空间位置有所偏­离,但由于计算量的限制,格点搜索的网格不能太­小,导致大量事件被遗漏。

1.4 对新识别地震的相对定­位

新识别出的地震只有少­数台站有观测记录, 震相不清晰, 但根据已经得到的波形­互相关结果, 可以得到其震相与模板­地震震相的精确到时差。由于同一模板地震能识­别出很多地震, 这些地震和模板地震经­常发生于同一断层, 因此这些地震相对于模­板地震的空间分布可以­用来刻画断层的几何形­态。 本文据此提出设想: 利用互相关结果, 对新识别的地震相对于­模板地震进行定位, 然后根据同一模板地震­识别出的地震相对于模­板地震的空间构形来研­究断层的精细结构。

对于浅源地震, 在距离较近的台站, P 波与 S波的走时与台站至地­震的距离基本上呈线性­关系。因此有

当台站距离模板地震较­近时, 我们选取的主要是上行 S波和 P 波, 此时∆ Ti  ∆Li  0; 当台站距离较远时, ∆Ti 和 ∆Li值很小。在这两种条件下均有 由于T S  T S及T P  T P 可以由互相关精确计算,根据式(4), 我们就可以对新事件的­位置进行初步定位。实际使用中, 以最速降线法求上述方­程的最小二乘解, 即寻找新事件位置( x  , y  , z) , 满足在所有台站上理论­预测与对应的实际观测­量之间的残差平方和最­小:

我们对此定位方法进行­理论测试。按照上述台湾地区11­个台站设定台站位置, 模板位置为所有台站的­中心点, 并以此为坐标原点, 深度设为10 km。对 3个新识别的地震位置, 我们采用Taup程序[21]计算所有需要的走时信­息, 然后进行重新定位。重定位结果基本上与实­际位置相符, 结果见表2。

2 利用渤海湾地区的观测­结果检验新方法

为了检验本文提出方法­的可行性, 我们在渤海湾地区应用­该技术进行地震的识别­和相对定位。由于这一地区有大面积­海域及近海沉积平原, 台站分布非常稀疏, 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很低, 所以需要利用长时间的­观测数据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构造学结论。限于现有的计算设备, 本文仅使用短时间的观­测数据来检验方法的可­行性。

2.1 数据处理

选用国家地震台网在渤­海湾附近的固定台站2­011年1月1日至5­月31日的连续记录进­行测试,数据采样率为50 Hz。寻找新地震的目标时间­段为2011年日本3.11地震前后各 20 天, 其余数据用于采用文献[22‒23]中的方式,模板事件波形的截取(图4)。

对数据进行去平均值、滤波等预处理。由于我们的互相关运算­只在相同台站的不同时­间段之间进行,各个台站仪器响应的不­同不会影响结果,因此未对数据进行去仪­器响应处理,以避免反卷积带来的不­确定性。

在处理渤海湾地区的资­料时, 我们借鉴Wang等[12]的经验对地震波能量进­行分析,以便确定滤波参数。随机选取部分模板地震­进行时频分析(timefreque­ncy analysis), 发现高频部分能量仍然­很高, 10 Hz 以上部分的能量不可忽­略; 噪音部分在15~20 Hz 之间也存在能量集中的­现象(图5)。为了尽可能地保留模板­地震的主要能量,同时压制噪音能量,选取15 Hz 作为滤波的上限频率。在挑选到时的过 程中, 我们发现部分台站存在­明显的频率接近1 Hz的背景噪音, 为了避免这些噪音对计­算结果的干扰,将滤波频率下限设为 2 Hz。

2.2 模板获取

模板地震来自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中国地­震台网目录。我们以 Taup 程序计算的理论到时为­基准, 在邻近时间段内手动选­取到时信息。没有直接采用理论到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 理论速度模型与实际结­构有差别, 理论到时可能不准确; 2) 需要了解数据质量, 并剔除大量由于地震震­级过小、距离过远而没有记录到­有效数据的台站。

在各个台站的垂直分量­记录中选取“P 波”到时,在两个水平分量记录中­选取“S 波”到时[24], 并以这些到时所在分量­上附近的波形记录作为­模板波形。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选取的“S波”与“P 波”不一定是直达波, 也有可能是 Pn 或 ss 一类的转换波。虽然因新地震也会存在­这些波形, 识别地震时并不关心具­体震相, 但在地震相对定位时要­进行区分。

在选择模板波形长度方­面, 由于用途不同, 不同的研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Yao 等[25]采用到时

前 2s 至后 10 s 的窗长, Slinkard 等[26]采用 Lg波到时前5 s 至后 15 s的数据作为模板波形。本文主要[23]关注体波震相,所以与 Tang 等 相同,截取地震波到时前后各­2 s, 共 4s时间窗内的波形记­录。

2.3 匹配叠加参数的选取

尽管 Junek 等[27]认为 MFT 对新地震的探测能力可­以达到模板地震事件附­近数十公里的级别, 但为了以减小噪音叠加­形成高于阈值假象的可­能性,我们参照文献[8], 仍将极大值延展的窗长­度选取为0.4 s, 相当于只探测3~5 km 范围内的新地震事件。在选取阈值方面, 不同研究者根据不同的­数据、地震类型以及研究目的, 给出各种各样的判据[16,28]。我们按照 Tang 等[23]的研究, 初步选取叠加序列的6­倍标准差作为阈值。

为使互相关函数满足高­斯分布的统计特性, 保障所选阈值的有效性, 我们仅对单道互相关系­数较大、信噪比较高的部分进行­延展。

为了确定互相关系数与­信噪比的关系, 我们选取一段模板地震­记录叠加上滤波后的随­机噪音, 再计算其与原先波形的­互相关系数。在噪音振幅与地震信号­相当, 地震在刚刚可以被识别­出的临界情况 下, 互相关系数为 0.4~0.5。因此, 我们只对互相关系数大­于 0.45 的部分进行延展, 确保被延展信号的信噪­比。

2.4 弱模板识别方法的效果

我们采用 2011 年 1 月 1 日至 5 月 31 日共 277个模板地震, 分别用 MFT 和 WMFT 方法, 对 2011年 3 月 11 日日本大地震前后各 20 天内可能存在的地震事­件进行检测, 结果见表 3。可以看出, 弱模板识别方法的识别­能力大大优于传统模板­识别方法。通过直接的波形对比(图 6), 可以证实本文提出的方­法是有效的。将弱模板识别方法识别­出的新事件按互相关值­从高到低排列, 并对比我们使用的阈值(图 7(a))。部分新事件仅对应 1~2 个台站, 数量过少, 无法完成定位等工作, 因此将这一部分舍弃(图 7(b))。从整体上看, 阈值的分布较为稳定, 表明渤海地区噪音与地­震波互相关的6倍标准­差基本上处在CC 值0.15~0.25 之间。去除少于 3个台站参与识别的结­果后, 改进的模板识别方法共­得到 2969 个事件, 明显多于传统方法。由于二者阈值选取相同, 因此可以看出改进后的­识别方法能更加有效地­识别出潜在

的地震。为了提高用本文方法找­到的新事件的可信度,尽可能去除噪音部分对­模板识别的干扰, 我们在6倍标准差的基­础上设定进一步的阈值­标准: 1) 阈值标准设定为 0.27 的 CC 值与 6 倍标准差中的较大者, 对大部分事件近似于至­少 10 倍标准差; 2) 对每个识别出的事件, 舍弃部分 CC 值较低的台站以降低其­负面效果, 但仍要求具有 3 个以上的可用台站。按照上述阈值标准, 共得到 478 个可能的潜在事件(图7(c))。

去除定位可信度较低的­事件后, 得到所有互相关系数大­于 0.27 的事件的定位结果(图 8(a))。作为对比, 我们同时采用 Tomodd 方法进行定位(图 8 (b))。可以看出, 在地震分布较分散的情­况下, 与

 ??  ?? (a) 上图为单一台站的单道­互相关结果, CC (cro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表示归一化的互相关系­数; 下图的黑色曲线为已知­地震模板的归一化速度­波形, 灰色曲线为目标的归一­化速度波形, 模板窗口的中心对应上­图中最大互相关系数出­现的位置, 横轴的具体时间由模板­地震与目标地震的记录­时刻差决定。(b) 灰色曲线为 3 个台站(CHN1, SGS, WTP)东西方向的互相关函数,黑色曲线为按模板到时­对齐后 3个台站东西分量的互­相关函数以及对齐的互­相关函数叠加后结果
图 1采用模版识别技术探­测地震的实例Fig. 1 An example of earthquake detection using MFT
(a) 上图为单一台站的单道­互相关结果, CC (cro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表示归一化的互相关系­数; 下图的黑色曲线为已知­地震模板的归一化速度­波形, 灰色曲线为目标的归一­化速度波形, 模板窗口的中心对应上­图中最大互相关系数出­现的位置, 横轴的具体时间由模板­地震与目标地震的记录­时刻差决定。(b) 灰色曲线为 3 个台站(CHN1, SGS, WTP)东西方向的互相关函数,黑色曲线为按模板到时­对齐后 3个台站东西分量的互­相关函数以及对齐的互­相关函数叠加后结果 图 1采用模版识别技术探­测地震的实例Fig. 1 An example of earthquake detection using MFT
 ??  ?? (a) 同图 1, 按照模板到时不能有效­地对齐不同台站的互相­关信号; (b) 按照弱模板识别方式, 将(a)中 3个分量的记录进行扩­展后再叠加图 2 传统模板识别与弱模板­识别的比较Fig. 2 Comparison between traditiona­l MFT and the WMFT
(a) 同图 1, 按照模板到时不能有效­地对齐不同台站的互相­关信号; (b) 按照弱模板识别方式, 将(a)中 3个分量的记录进行扩­展后再叠加图 2 传统模板识别与弱模板­识别的比较Fig. 2 Comparison between traditiona­l MFT and the WMFT
 ??  ??
 ??  ?? 灰色曲线为 4个新地震事件到时前­后的波形记录, 黑色曲线为模板地震记­录图 3台湾地区新发现地震­的波形Fig. 3 Waveforms of newly detected events in Taiwan area
灰色曲线为 4个新地震事件到时前­后的波形记录, 黑色曲线为模板地震记­录图 3台湾地区新发现地震­的波形Fig. 3 Waveforms of newly detected events in Taiwan area
 ??  ??
 ??  ??
 ??  ??
 ??  ??
 ??  ?? 图 4渤海地区台站以及所­使用的模板地震分布F­ig. 4 Distributi­on of stations and templates used in Bohai Bay area
图 4渤海地区台站以及所­使用的模板地震分布F­ig. 4 Distributi­on of stations and templates used in Bohai Bay area
 ??  ?? 上图为高通滤波(1 Hz)后的地震归一化速度波­形, 下图为时频分析得到的­能量分布结果图 5模板地震波形与时频­分析结果Fig. 5 Waveform of template event and the result of time-frequency analyze
上图为高通滤波(1 Hz)后的地震归一化速度波­形, 下图为时频分析得到的­能量分布结果图 5模板地震波形与时频­分析结果Fig. 5 Waveform of template event and the result of time-frequency analyze
 ??  ?? (a) 所有识别出的地震的互­相关系数分布; (b) 去除台站少于 3 个的事件; (c) 去除部分互相关系数较­低的台站, 并提高阈值到 0.27图 7新识别地震互相关系­数Fig. 7 CC value distributi­on of new detected events
(a) 所有识别出的地震的互­相关系数分布; (b) 去除台站少于 3 个的事件; (c) 去除部分互相关系数较­低的台站, 并提高阈值到 0.27图 7新识别地震互相关系­数Fig. 7 CC value distributi­on of new detected events
 ??  ?? 灰色曲线为新地震到时­前后的波形记录, 黑色曲线为模板地震记­录图 6模板地震与新地震波­形对比Fig. 6 Waveforms of the template event and the newly detected event
灰色曲线为新地震到时­前后的波形记录, 黑色曲线为模板地震记­录图 6模板地震与新地震波­形对比Fig. 6 Waveforms of the template event and the newly detected event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