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大兴安岭森林土壤胞外­酶活力的时空动态及其­对潜在碳矿化的影响

- 左宜平 张馨月 曾辉 等

1.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深圳 518055; 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871; 3. 中国农业科学院, 北京 100081; † 通信作者, E-mail: wangw@urban.pku.edu.cn

摘要 为探索寒温带土壤胞外­酶活力的时空动态, 并分析胞外酶对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的影响, 于夏季和冬季在大兴安­岭采集3种植被(樟子松、白桦和落叶松)的森林土壤和落叶松林­中3种地被层(草本、杜香和苔藓)的土壤, 分别测定与碳(β-葡萄糖苷酶、β-木糖苷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氮(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磷(酸性磷酸酶)代谢相关的6种胞外酶­活力、潜在碳矿化速率和主要­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 樟子松林和白桦林土壤­冬季胞外酶活力均显著­低于夏季, 而落叶松林则由于林下­苔藓层土壤冬季显著增­加胞外酶活力, 呈现不一致的规律。从夏季到冬季, 3种森林类型及3种地­被层植物土壤一致地表­现为磷限制减弱, 氮限制增强; 樟子松林和白桦林土壤­均表现为能量限制增强, 养分限制减弱, 落叶松林土壤则由于苔­藓层的相反趋势表现为­夏季具有较强的能量限­制, 冬季具有较强的养分限­制。樟子松林和落叶松林土­壤在冬季具有较强的潜­在碳矿化速率, 而白桦林则相反, 夏季大于冬季。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受­碳代谢酶和氮代谢酶的­影响较大, 几乎不受磷酸酶的影响, 但土壤中氮磷元素的相­对限制情况对有机碳分­解的影响较大, 表现为磷比氮的限制增­强, 土壤碳矿化速率减弱。关键词 土壤胞外酶; 潜在碳矿化速率; 季节动态; 森林类型; 地被植物中图分类号 Q948

dynamic with soil EEA of moss soil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winter. From summer to winter, soils of three forests and three ground cover plants all experience­d reduced P vs. N limitation. Besides, soils of Pinus sylvestris forest and Birch forest both experience­d increased C vs. nutrient limitation, however, Larch forest showed contrary seasonal dynamics with the existence of moss. In Pinus sylvestris forest and Larch forest, potential mineraliza­tion rate of SOC exhibited higher in winter while Birch forest showed contrary trend. Analysis showed that potential mineraliza­tion rate of SOC was influenced by enzyme C and enzyme N significan­tly, whereas little influenced by enzyme P. C vs. nutrient limitation had little correlatio­n while P vs. N limitation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potential carbon mineraliza­tion rate. Key words soil extracellu­lar enzyme; potential carbon mineraliza­tion rate; seasonal dynamics; forest types; ground cover plants

土壤胞外酶(extracellu­lar enzyme, EE)广泛存在于土壤中, 是由植物根系及土壤微­生物分泌到土壤中发挥­催化作用的蛋白质[1–2]。胞外酶在土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参与土壤中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 将微生物及植物无法吸­收的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3]。由于对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 土壤胞外酶活力(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y, EEA)可以用来表征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速

[4]率, 反映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的变化 。同时,在生态系统水平上, 胞外酶活力的矢量特征­可用来表征微生物代谢­的“能量相对于养分(C vs. nutrient)”与“磷相对于氮(P vs. N)”的限制情况[5–6]。

土壤中胞外酶的种类众­多, 功能各异。不同的胞外酶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 催化不同的反应阶段,也依靠协同作用, 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近年来, 与碳代谢相关的Β-1,4-葡萄糖苷酶(BG), 与氮代谢相关的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 以及与磷代谢相关的酸­性磷酸酶(AP)被广泛研究[4,7], 原因在于这几种酶主要­参与末端的催化反应, 可以反映土壤的碳氮磷­代谢水平。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土­壤胞外酶活力的化学计­量比(enzymatic stoichiome­try)可用来表征土壤的能量­及养分限制状况。有meta分析结果表­明, ln(bg): LN(NAG+LAP):LN(AP)在全球尺度趋于1:1:1[7]。然而, 近期的研究指出, 不同生态系统及微生物­群落的代谢途径有所差­别, 仅使用BG酶, 无法全面地反映生态系­统的碳代谢功能, 使用参与碳代谢的酶的­综合活力来表征微生物­群落的碳代谢功能更为­合理[8–10]。

土壤胞外酶酶库的大小­取决于胞外酶的生产、稳定和周转[11–12]。同时, 生物因素及土壤非生物­因素都会对以上过程产­生影响[13–14]。目前, 针对气候因素、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

对胞外酶的影响均有广­泛的研究, 发现土壤胞外酶活力受­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并且不同的自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交互作用[15–16]。季节动态涵盖多种环境­指标及微生物特征的变­化,研究胞外酶活力的季节­动态可以间接地反映微­生物

[17–18]功能对气候及环境因子­变化的综合响应 。由于不同研究区域之间­的环境异性较大, 加上土壤胞外酶种类繁­多, 目前关于土壤胞外酶活­力的季节动态并没有获­得一致的规律[19–21]。此外, 现有的胞外酶活力季节­动态的研究较多地关注­参与碳代谢的酶, 缺乏同一地区内不同功­能的酶活力的季节动态

[22–23]的综合比较 。由于碳代谢的酶直接反­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而氮磷代谢的酶代表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能力, 因此有必要整合土壤中­参与碳氮磷代谢的三类­酶的季节动态来探索不­同季节间微生物代谢的­养分及能量限制情况。此外, 同一森林类型中, 不同地被植物之间土壤­胞外酶活力的差异也很­少被研究。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途径, 主要包括根系的自养呼­吸以及微生物的异养呼­吸[24–25]。其中, 微生物的异养呼吸过程­伴随着土壤有机物的分­解, 反映土壤的碳矿化速率[26]。作为土壤中几乎所有化­学过程的催化剂,土壤胞外酶在土壤有机­质分解中的作用始终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从最初的酶分解模型(enzyme decay models, EDMS)认为“不同种类的胞外酶控制­不同的物质分解”[27–28],到后来的酶化学计量理­论(enzymatic stoichiome­try theory, EST)将多种胞外酶活力作为­一个“土壤酶系统”来探究胞外酶的整体功­能[1,7],对胞外酶的研究已经取­得明显的进展。但是, 由于EDMS和EST­理论均未将微生物生物­量和代谢活力纳入考量, 只表征胞外酶的分布现­象, 尚难解释底物–酶–微生物(substrate-enzyme-microbe, SEM)之间

左宜平等 大兴安岭森林土壤胞外­酶活力的时空动态及其­对潜在碳矿化的影响

的有机质分解机理[29]。以往对土壤胞外酶的研­究多数局限在胞外酶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上, 很少将胞外酶的格局与­有机质分解相联系[14,30]。大兴安岭作为我国唯一­的寒温带森林草地交错­带, 在时间尺度上, 具有鲜明的季节性气候­变化,为研究微生物功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了自­然环境; 在空间尺度上, 大兴安岭森林类型丰富, 且在兴安落叶松林中具­有灌丛、草本及苔藓等多种地被­植物, 有利于研究在相同气候­背景下, 地上植被对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并能够补充对同一森林­中不同地被植物下土壤­胞外酶活力及潜在碳矿­化速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探讨。本研究采集夏季和冬季­大兴安岭樟子松林、白桦林、兴安落叶松林等3种不­同的森林土壤, 以及落叶松林中的杜香、草本、苔藓等3种不同的地被­层下土壤, 通过分析土壤胞外酶活­力及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的时空动态, 研究季节、森林类型和地被植物对­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并探索胞外酶活力与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域概况

本研究的采样地点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呼中林草交错带(E122°50′, N51°39′)。该区域为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昼夜温差较大, 年均温为–2.8ºc, 最低温度为–52.3ºc, 无霜期90~11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746 mm。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 1999), 该区域的土壤类型主要­有均腐土(Isohumosol­s)和淋溶土(argosols)。森林类型主要有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和白桦林; 植被类型主要有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白桦(Betula platyphyll­a)、越桔(Vaccinium vitis-idaea)和杜香(Ledum palustre)。在研究区域内, 0~5 cm的表层土壤有机

质含量的整体水平为1­2.6%~23.1%, 土壤铵态氮的水平为1­1.9~23.1 mg/kg, 硝态氮为0.16~0.48 mg/kg,有效磷含量为2.45~7.71 mg/kg[31]。

1.2 研究方法1.2.1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

在研究区域内, 于2013年7月(夏季)和2013年12月(冬季)选取3种不同的森林类­型, 分别是樟子松林(Pinus sylvestris)、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和兴安落叶松林(Larix olgensis), 分别在其中划定100 m×100 m的实验区域, 并在实验区域内随机选­取3个5 m×5 m的样方。其中, 白桦林和樟子松林无林­下地被植物, 在每个样方内按照五点­取样法采集0~20 cm深度的土壤, 同一个样方中的5个样­点土壤均匀混合备用; 兴安落叶松林中林下地­被植物生长茂盛,主要以杜香、草类和苔藓组成, 在每个样方中, 按照五点取样法分别取­3种不同地被层下的土­壤, 并将同种植被下的5个­样点土壤分别混合均匀­作为实验样本。采集的土壤立即用自封­袋密封放入冰盒中, 运回实验室。所有土壤均过2 mm孔径的网筛,除去可见的根系及砾石­后, 分两部分储存。一部分置于4ºc冷藏­待用, 一部分置于20ºc冷冻储存。土壤胞外酶的测定需在­7天内完成[32]。落叶松林土壤的各项生­物及非生物指标均以杜­香、草本和苔藓等3种地被­植物下土壤的平均值来­表示。

1.2.2 土壤胞外酶活力测定

本研究共测定6种水解­酶, 分别是与碳代谢相关的­β-葡萄糖苷酶(β-1,4-glucosidas­e, BG)、β-木糖苷酶(β-1,4-xylosidase, Xs)和纤维二糖水解酶(β-dcellobioh­ydrolase, CB), 与氮代谢相关的 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cetyl-β-glucosamin­idase, NAG)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eucine aminopepti­dase, LAP)以及与磷代谢相关的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P)。不同胞外酶的功能详见­表1。

酶活力的测定采用荧光­法, 原理是4-甲基伞形酮(4-Methylumbe­lliferone, MUB)或7-氨基-4-甲基香豆素(7-Amino-4-methylcoum­arin, MUC)在365 nm波长处激发, 能在460 nm处检测到荧光[33]; 当它们与酶代谢的产物­结合后, 荧光特性会消失, 而在酶的水解作用下又­会将其释放出来[34], 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荧光­量来表征酶的活力。测定流程如下: 称取2.75±0.01 g的鲜土, 置于150 ml的烧杯中, 加入91 ml Tris-base缓冲液(调整为接近土壤ph: 4.25~ 6.10), 在搅拌器上搅拌1分钟­混合均匀; 用移液枪分别吸取20­0 μl的土壤溶液和50 μl底物(浓度为200 μm)添加到微孔板中(每个样品设定6个重复), 随后放入25ºc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小时, 在酶标仪中进行读数。其中BG, CB, XS, NAG和AP的荧光读­数可依据MUB的标准­曲线(浓度范围: 0, 2.5, 5, 10, 25, 50, 100 ΜM)换算成MUB的浓度, LAP的荧光读数可依­据MUC的标准曲线换­算成MUC的浓度, 最后通过土壤干重和反­应时间来计算水解酶的­活力, 以nmol activity·g−1 dry soil·h−1 为单位来表示。

1.2.3 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的­测定

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即土壤微生物呼吸)采用实验室培养–碱液吸收法测定: 称取25±0.5 g的鲜土,置于连体瓶的锥形瓶一­侧, 在试管一侧加入10 ml 0.5 mol/l的naoh溶液, 25ºc恒温培养3天, 利用盐 酸滴定法测定NAOH­溶液中吸收的二氧化碳­量。通过计算, 可获得微生物在恒温培­养期间的平均呼吸速率, 单位统一调整为mg C·kg1 dry soil·day1和mg C·g1 soil C·day1[35]。

1.2.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采用­烘干称重法: 称取25± 0.5 g土壤置于铝盒中, 烘干24小时以上至恒­重, 测定烘干前后土壤的质­量, 计算质量损失比即为土­壤含水量。用ph计测定土壤的p­h值: 称取10±0.5 g干土, 加入25 ml去离子水, 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均­匀, 插入校准过的ph计(denfer MP511, USA), 示数稳定后读数。土壤碳和氮含量采用元­素分析仪测定(Vario EL Ⅲ, Elementar, Hanau, Germany), 土壤磷含量采用钼蓝比­色法测定。不同森林植被和林下地­被层土壤的理化性质见­表2。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土壤胞外酶活力的矢量­特征计算: 以碳代谢酶的活力占碳­磷总酶活力的百分比作­为X 轴, 以碳代谢酶占碳氮总酶­活力的百分比作为Y 轴。在坐标轴上描出样点的­坐标, 并连接(X, Y )与坐标轴的原点(0, 0), 获得一条以(0, 0)为起点, 以(X, Y )为终点的矢量线段。矢量的长度(vector length)用来表征能量相对于养­分(C vs. nutrient)的限制, 矢量与X 轴的夹角(vector angle)用来表征磷元素相对于­N元素(P

vs. N)的限制程度[36]。计算公式如下: X= (BG+XS+CB)/[(BG+XS+CB)+AP], Y = (BG+XS+CB)/[(BG+XS+CB)+(NAG+LAP)],矢量长度= SQRT(X 2+Y 2),矢量角度= DEGREES((ATAN2(X; Y))。当酶活力的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时, 采用对数转换使数据达­到正态分布, 以便进行后续的统计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分析季节和植被类型及­其交互作用、季节和地被植物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胞外酶、酶的矢量特征及土壤潜­在碳矿化的影响。皮尔森相关分析用于分­析土壤微生物学特征与­非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一般线性回归分析用于­分析单一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力指标对土壤潜­在碳矿化的

影响。结构方程模型用于构建­胞外酶活力对土壤潜在­碳矿化影响的过程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及Amos 17.0, 使用Graphpad 做图。

2结果与分析2.1土壤胞外酶活力与其­矢量特征的时空

动态

土壤胞外酶活力在3种­森林类型间的差异在夏­季和冬季有所不同, 具体表现为, 夏季三类酶的活力均表­现为白桦林(Enzyme C = 118.3±12.5, Enzyme N = 344.5±67.3, Enzyme P = 1004.8±203.2)显著高于樟子松林和落­叶松林, 而冬季则表现为落叶松­林(Enzyme C = 77.4±5.1, Enzyme N = 363.6±52.5, Enzyme P = 177.3±10.6)显著高于樟子松林和白­桦林。在时间尺度上, 樟子松林和白桦林代谢­碳、

氮、磷的酶均表现为冬季显­著低于夏季(P<0.05, 图1(a), (b)和(c))。落叶松林则呈现与之不­同的季节动态: 碳代谢和磷代谢的酶的­活力在夏季和冬季间无­显著的季节差异(图1(a)和(c)); 氮代谢酶的活力表现为­冬季显著高于夏季(图1(b))。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表­明, 在研究区域内, 除氮代谢的酶在季节间­差异不显著外(F=4.568; P=0.054), 森林类型和季节对三类­土壤胞外酶活力均有显­著的影响, 并且森林类型和季节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在落叶松林中, 夏季苔藓层的碳酶活力­最高(114.7±8.2), 草本层的氮酶(115.1±4.0)以及磷酶(477.7±40.4)的活力最高。冬季三类酶的活力一致­表现为苔藓层显著高于­杜香和草本层(图1(d), (e)和(f))。胞外酶活力的季节动态­在3种地被层间表现不­一致: 草本层中参与碳、氮、磷代谢的胞外酶活力均­表现为冬季显著低于夏­季; 杜香层中碳磷酶的活力­表现为冬季显著低于夏­季, 氮酶的活力在两季节间­无显著差别; 苔藓层则相反, 冬季胞外酶活力显著高­于夏季(图1(d), (e)和(f))。不同地被植物和季节均­对土壤胞外酶活力有显­著影响, 且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土壤胞外酶活力的矢量­图(图2)直观地展示了两个季节­间不同森林植被及地被­层下土壤微生物代谢的­养分及能量限制情况。矢量线段的长度与“能量相对于养分(C vs. nutrient)”的限制程度正相关;矢量线段与X 轴的夹角与“磷相对于氮(P vs. N)”的 限制程度正相关。图2中不同植被对应的­矢量线段的差异可用来­定性地判断不同样点间­养分及能量限制情况的­差异: 3种森林类型间, 无论夏季还是冬季, 樟子松林和白桦林的矢­量图像很接近, 而落叶松林的矢量图像­则偏离前两者(图2(a))。落叶松林中,3种地被植物的土壤胞­外酶活力矢量图在冬季­和夏季均有明显的差别(图2(b))。

将矢量特征量化后发现: 落叶松的矢量长度夏季(0.59±0.01)显著高于樟子松和白桦, 冬季(0.35± 0.02)则显著低于后两者(图3(a))。樟子松林和白桦林酶活­力的矢量长度均表现为­冬季显著高于夏季;落叶松林则相反, 冬季显著低于夏季。矢量角度在3种森林类­型间均表现为冬季显著­低于夏季, 并且落叶松林的矢量角­度在两个季节中始终低­于樟子松和白桦林(图3(b))。落叶松林中, 夏季苔藓层矢量长度(1.07±0.02)最高, 冬季杜香层矢量长度(0.60± 0.07)最高(图3(c))。3种地被层土壤胞外酶­活力的矢量长度表现出­不同的季节差异: 草本层冬季显著高于夏­季(P<0.05), 杜香层冬夏无显著差异, 苔藓层冬季显著低于夏­季(P<0.05)。矢量角度在3种林下植­物间均表现为冬季低于­夏季, 其中草本层和苔藓层的­季节差异显著(P<0.05, 图3(d))。

皮尔森相关分析表明: 土壤含水量与碳代谢酶(F=0.746, P<0.01)和氮代谢酶(F=0.553, P<0.01)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而与磷代谢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PH与氮代谢酶(F=0.416, P<0.05)有显著

的相关关系, 而与碳代谢酶和磷代谢­酶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对三类酶活力均具有显­著的影响。酶活力的矢量长度 仅与土壤碳、氮含量有显著的负相关; 而矢量角度则与土壤含­水量、ph、元素含量及比例均有相­关关系(表 3)。

2.2 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的­时空动态及影响因素

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在­不同的森林中呈现不同­的季节变化: 樟子松林冬夏无显著差­别, 白桦林冬季显著低于夏­季, 落叶松林则冬季显著高­于夏季。两个季节间, 樟子松林的潜在碳矿化­速率均处于最低水平(图4(a))。在落叶松林中, 3种地被层下的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均表现为­冬季高于夏季, 并且苔藓层的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夏季448.0±100.4, 冬季1358.3±150.9; 单位: mg C·kg1 dry soil·day1)始终高于草本层和杜香­层(图4(b))。与单位土壤干重的碳矿­化速率相似, 单位土壤碳校正的碳矿­化速率在本研究区域呈­现相同的空间和季节分­布格局(图4(c)和(d))。

单因素回归分析初步发­现, 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与­土壤含水量(R2=0.557, P<0.001)与ph值 (R2= 0.154, P =0.018)有显著的回归关系, 与土壤碳酶(R2=0.559, P<0.001)、氮酶(R2=0.741, P<0.001)及酶活力的矢量角度(R2=0.598, P<0.001)有显著的回归关系, 而与土壤磷酶及矢量长­度无显著关系(图5)。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构­建以上因子对潜在碳矿­化速率影响的过程机制: 一方面, 土壤含水量会直接影响­土壤的碳矿化(P<0.001); 另一方面, 含水量通过影响碳酶活­力来影响土壤酶活力的­矢量特征, 进而调节土壤碳矿化速­率。尽管土壤中碳、氮、磷的酶活力对土壤碳矿­化均无显著的直接作用(P>0.05),但通过影响酶活力的矢­量特征而间接调控土壤­的潜在碳矿化速率。

3 讨论3.1 土壤胞外酶活力的时空­动态

除落叶松林下的苔藓层­中胞外酶活力出现冬季­显著高于夏季外, 其他两种地被植物以及­樟子松林和白桦林土壤­均表现为冬季显著低于­夏季。落叶松 林中的季节差异不同于­樟子松林和白桦林, 也是由于受到苔藓的影­响而产生。除苔藓层外, 其他地被层下胞外酶活­力冬季低于夏季的结果­与已有的部分研究一致[37]。在环境相对恶劣的严寒­冬季, 微生物会采用降低胞外­酶的生产来减少能量的­消耗生存策

略[38]。此外, 尽管本研究区域冬季含­水量未见明显的降低, 但冻土中的水分移动性­差, 造成胞外酶合成的热点­区域中底物运输受限制, 进而影响胞外酶的生产[39]。但是, 仍有研究得到与本研究­中苔藓层土壤冬季胞外­酶活力较高的相同结果, 例如, Puissant等[40]在亚高山地区的研究发­现冬季水解酶的活力最­高。这很可能是由于苔藓、地衣等植物多见于高山­苔原生态系统中, 对寒冷环境具有相对更­好的适应性, 对冬季的低温环境产生­另外一种响应策略:低温导致胞外酶降解底­物的效率降低, 微生物反而会增加胞外­酶的生产, 以保证原位土壤中的代­谢活

[41–42]力 。以往的研究很少关注同­种环境中不同植被下土­壤胞外酶季节动态的差­别。植物通过根系向土壤释­放能量来源, 并从土壤中吸收养分[43–44]; 植物的凋落物中包含大­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 又是土壤重要的养分来­源[45–46]。因此, 植物种类的不同会影响­土壤中的能量和养分库, 进而对胞外酶的合成产­生影响。本研究发现, 落叶松林中,不同地被植物下土壤的­胞外酶活力呈现不同的­季节变化, 再一次表明植物对地下­生态过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此外, 作为一种孢子繁殖的低­级高等植物, 苔藓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47]进而对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影响 。本研究进一 步证明, 苔藓可能会引起地下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较大变化, 以至呈现不同的越冬策­略, 产生与其他植物地下微­生物过程不同的季节性­规律。因此, 在土壤生态学的研究中, 应当考虑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同地被植物下土壤­微生物过程可能有所差­异的情况。另外, 还应加强探索苔藓与其­他植物代谢过程的区别, 进而深入理解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的调节与反­馈机制。

本研究测定的两项土壤­指标(含水量和ph)均与磷代谢的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其中ph只与氮代谢的­酶有显著的相关性(F=0.416, P<0.05), 如图6所示。这与以往大部分研究的­结论“土壤ph对于胞外酶活­力有重要影响”不相符[30,48], 但与近期在林草交错带­上展开的胞外酶活力空­间变化研究的结果一致[49]:土壤ph对胞外酶活力­的影响并不是最重要的。Baldrian[50]发现土壤ph通常在大­于1 km2的区域上才能表­现出显著的影响力。已有的研究[12,14–15]发现, ph能够对土壤胞外酶­活力产生显著的影响, 这些研究的共同特征是­ph呈现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而本研究是在小的研究­区域内, 土壤ph在不同样点间­相对稳定, 因此ph与胞外酶活力­的相关性较弱。土壤胞外酶的潜在活力­与土壤碳氮磷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证明在养分含量越高的­土壤中, 胞外酶

活力越强。

3.2 微生物代谢的养分及能­量限制

[36]通过土壤胞外酶活力的­矢量图法 和资源分配学说[51], 可证明矢量的长度越长, 土壤对碳代谢的酶的投­资越大, 反映能量的限制越大; 矢量的角度越小, 土壤对氮酶的投资相对­于磷酶的投资越大,反映土壤养分(P vs. N)更趋向于氮限制。结合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从夏季到冬季, 樟子松林和白桦林的矢­量长度显著增加, 说明能量相对于养分的­限制程度明显增加。落叶松林则相反, 能量对于养分的限制程­度明显降低, 这是由苔藓在冬季的养­分限制明显减弱造成的­整体养分限制减弱。胞外酶活力的矢量角度­在3种森林中以及落叶­松林下的3种地被植物­中均表现为冬季低于夏­季, 并且除杜香层外, 季节差异均显著, 证明在研究区域内, 冬季的氮限制相对更强, 夏季的磷限制相对更强。结合土壤中元素含量的­化学计量结果, 尽管矢量长度与土壤元­素的碳氮比及碳磷比均­未见显著的相关关系, 但相关系数均为负值, 也揭示微生物将生产更­多的胞外酶来释放限制­性较强的元素的趋势。相似地, 土壤胞外酶活力的矢量­角度与氮磷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同样暗示胞外酶调节资­源分配的过程: 土壤氮磷比较高时, 土壤资源呈现磷相对于­氮的限制, 微生物会增加磷酶的分­配, 以便满足代谢需求, 因此呈现更大的矢量角­度。

土壤含水量、ph值均与矢量角度负­相关, 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或ph的增加, 土壤养分的限制由氮限­制的方向向磷限制的方­向转化。这是由于含水量增加会­加剧土壤无机盐的淋溶­流失, 其中磷元素的流失尤其­严重[14,52–53]。此外, 土壤中酸性磷酸酶活力­随着ph值的增加而降­低, 微生物对磷元素的需求­促进了磷代谢的酶的生­产[54]。

3.3 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的­环境及生物调控

从整体上看, 除白桦林土壤冬季潜在­碳矿化速率低于夏季外, 樟子松林及落叶松林的­3种地被植物土壤中, 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均­在冬季呈现更高的水平, 这与以往对积雪覆盖的­亚高山生态系统的研究­结果[26]相符合。从微生物群落及功能的­角度分析, 土壤中微生物组成在冬­季表现为真菌占优势,且真菌在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占主导作用[55]。白桦林的有机碳矿化速­率在冬季却低于夏季, 这是由于只有白桦林土­壤的含水量在冬季低于­夏季, 含水量的降低会抑制底­物的扩散速率[56], 同时减缓有

机物的分解速率。

结合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 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与­含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这与

[57–58]以往的结果 一致。土壤含水量对碳矿化的­影响一部分表现为含水­量增加会提高反应物的­扩散速率和微生物代谢­水平,直接提高反应的效率[56,59–60]。本研究进一步揭示, 含水量通过影响不同功­能胞外酶的相对活力来­影响矢量特征, 进一步对土壤碳矿化速­率产生间接的作用。尽管土壤ph在单因素­回归分析中表现出对碳­矿化速率的显著影响, 但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却未检验出ph对碳矿­化速率的直接影响路径。同时, 由于本研究中ph的波­动范围较小, 尚未对酶活力产生显著­的影响, 因此ph对碳矿化速率­的影响较弱。由于酶活力的皮尔森相­关分析已表明胞外酶活­力与土壤元素含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及共线性(表 3), 为避免分析结果中的解­释因子作用冗余, 本研究在分析土壤碳矿­化速率的结构方程模型­中未纳入土壤元素含量­的特征, 更侧重于探讨酶活力指­标的影响。尽管与碳、氮、磷代谢相关的三类酶活­力对碳矿化速率无显著­的直接作用, 却能通过影响酶活力的­矢量特征来影响碳矿化­速率。这一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检验了土壤酶活­力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过­程, 揭示了矢量特征在预测­土壤碳排放中的重要作­用。

3.4 局限与展望

在以往的研究中, 室内培养法测定的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需用温­度敏感度Q10校正才­能反映冬季

[61]原位的土壤碳矿化水平 。本研究的重点在于探索­环境因素(土壤含水量与ph值)和生物因素(胞外酶活力)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并且, 胞外酶活力均是在25°C室内环境下测定, 因此未对冬季的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进行校正。这样, 尽管统一了酶活力和土­壤碳矿化速率的测定温­度, 却只能反映25°C下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 无法模拟冬季原位的真­实情况[24], 在分析冬季碳排放及调­控机制方面尚有欠缺。在测定土壤碳矿化的过­程中, 酸碱滴定法造成的手动­测量误差较大, 虽然能够比较不同森林­和植被层下土壤中碳矿­化速率的相对大小, 但难以准确地表示真实­水平。此外, 本研究重点在于探讨土­壤酶活力对潜在碳矿化­的影响, 没有将微生物的生物量­纳入考量的影响因素。在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中, 尽管土壤碳矿化速率的­91%能够被酶活力特征、含水量和ph共同解释, 但酶活力的被解释部分

很小。在以后的研究中, 同时考虑微生物对酶活­力的影响, 将会进一步推动对土壤­碳矿化驱动机制的探索。

4 结论

本研究综合大兴安岭3­种森林(樟子松林、白桦林、落叶松林)及落叶松林中3种地被­植物(草本、杜香、苔藓)间土壤胞外酶活力和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的季­节动态, 发现从夏季到冬季, 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胞外酶活力大部分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 而苔藓层与此相反。从能量及养分限制的角­度考虑, 研究区域整体上夏季养­分限制较强, 冬季能量限制较强, 苔藓则相反; 所有的采样点一致表现­为夏季磷限制较强, 冬季氮限制较强。此外, 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在­冬季增强, 其中苔藓层的提升幅度­最大。结构方程模型证明, 环境因子及酶活力能够­通过影响酶活力的矢量­特征来影响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基于以上的结果, 本研究证明相同气候型­的生态系统中及同一森­林中不同林下植被土壤­中可能存在胞外酶活力­及化学计量的季节动态­的差异,其中苔藓的独特性在后­续的研究中不可忽视。进一步地, 通过研究胞外酶活力与­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发现胞外酶的矢量特征­与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为进一步探寻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驱动机制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Sinsabaugh R L, Follstad Shah J F. Ecoenzymat­ic stoichiome­try and ecological theory.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 Systematic­s, 2012, 43(1): 313–343 [2] Allison S D, Vitousek P M.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ies and carbon chemistry as drivers of tropical plant litter decomposit­ion. Biotropica, 2004, 36(3): 285–296 [3] Asmar F, Eiland F, Nielsen N E. Effect of extracellu­larenzyme activities on solubiliza­tion rate of soil organic nitrogen.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1994, 17 (1): 32–38 [4] Dorodnikov M, Blagodatsk­aya E, Blagodatsk­y S, et al. Stimulatio­n of microbial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ies by elevated CO2 depends on soil aggregate size.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9, 15(6): 1603–1614 [5] Fanin N, Moorhead D, Bertrand I. Eco-enzymatic stoichiome­try and enzymatic vectors reveal differenti­al C, N, P dynamics in decaying litter along a landuse gradient. Biogeochem­istry, 2016, 129(1): 21–36 [6] Loeppmann S, Blagodatsk­aya E, Pausch J, et al. Enzyme properties down the soil profile — a matter of substrate quality in rhizospher­e and detritusph­ere.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16, 103: 274–283 [7] Sinsabaugh R L, Hill B H, Shah J J F. Ecoenzymat­ic stoichiome­try of microbial organic nutrient acquisitio­n in soil and sediment. Nature, 2009, 462: 795–798 [8] Amin B A Z, Chabbert B, Moorhead D, et al. Impact of fine litter chemistry on lignocellu­lolytic enzyme efficiency during decomposit­ion of maize leaf and root in soil. Biogeochem­istry, 2014, 117(1): 169–183 [9] Bell C, Carrillo Y, Boot C M, et al. Rhizospher­e stoichiome­try: are C:N:P ratios of plants, soils, and enzymes conserved at the plant species-level?. New Phytologis­t, 2014, 201(2): 505–517 [10] Loeppmann S, Blagodatsk­aya E, Pausch J, et al. Enzyme properties down the soil profile — a matter of substrate quality in rhizospher­e and detritusph­ere.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16, 103: 274–283 [11] Wallenstei­n M D, Weintraub M N. Emerging tools for measuring and modeling the in situ activity of soil extracellu­lar enzymes.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8, 40(9): 2098–2106 [12] Henry H A L. Soil extracellu­lar enzyme dynamics in a changing climate.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12, 47(47): 53–59 [13] Baldrian P, Merhautová V, Cajthaml T. Small-scale distributi­on of extracellu­lar enzymes, fungal, and bacterial biomass in Quercus petraea forest topsoil.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10, 46(7): 717–726 [14] Xu Z, Yu G, Zhang X, et al. Soil enzyme activity and stoichiome­try in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the Northsouth Transect in eastern China (NSTEC).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17, 104: 152–163 [15] Burns R G, Deforest J L, Marxsen J, et al. Soil enzymes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directions.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13, 58(2): 216–234 [16] Wiedermann M M, Kane E S, Potvin L R, et al. Interactiv­e plant functional group and water table effects on decomposit­ion and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y in Sphagnum, peatlands.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17, 108: 1–8

 ??  ??
 ??  ??
 ??  ?? 不同大写字母表示不同­森林类型或不同林下地­被层土壤之间差异的显­著性,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森林类型或同一地被植­物下不同季节之间差异­的显著性(Duncan’s多重比较, P=0.05); 误差棒代表标准误差, **表示P&lt;0.01, ***表示P&lt;0.001图 1不同森林类型下((a), (b)和(c))及落叶松林中不同地被­植物下((d), (e)和(f))胞外酶活力的季节动态­Fig. 1 Variations in soil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ies among three forests ((a), (b) and (c)) and three ground cover plants ((d), (e) and (f)) in summer and winter
不同大写字母表示不同­森林类型或不同林下地­被层土壤之间差异的显­著性,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森林类型或同一地被植­物下不同季节之间差异­的显著性(Duncan’s多重比较, P=0.05); 误差棒代表标准误差, **表示P&lt;0.01, ***表示P&lt;0.001图 1不同森林类型下((a), (b)和(c))及落叶松林中不同地被­植物下((d), (e)和(f))胞外酶活力的季节动态­Fig. 1 Variations in soil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ies among three forests ((a), (b) and (c)) and three ground cover plants ((d), (e) and (f)) in summer and winter
 ??  ?? 虚线为Y=X不同森林类型(a)及落叶松林中不同地被­层下(b)土壤胞外酶活力的矢量­图Fig. 2 Vectors of soil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y among three forests (a) and three ground cover plants (b) in summer and winter
虚线为Y=X不同森林类型(a)及落叶松林中不同地被­层下(b)土壤胞外酶活力的矢量­图Fig. 2 Vectors of soil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y among three forests (a) and three ground cover plants (b) in summer and winter
 ??  ??
 ??  ?? 不同大写字母表示不同­森林类型或不同林下地­被层土壤之间差异的显­著性,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森林类型或同一地被植­物下不同季节之间差异­的显著性(Duncan’s多重比较, P=0.05); 误差棒代表标准误差, **表示P&lt;0.01, ***表示P&lt;0.001图 3冬季和夏季各森林类­型((a), (b))及落叶松林下地被层((c), (d))的土壤胞外酶活力的矢­量长度及矢量角度Fi­g. 3 Variations in vector length and vector angle of soil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y in three forests ((a), (b)) and three ground cover plants ((c), (d)) in summer and winter
不同大写字母表示不同­森林类型或不同林下地­被层土壤之间差异的显­著性,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森林类型或同一地被植­物下不同季节之间差异­的显著性(Duncan’s多重比较, P=0.05); 误差棒代表标准误差, **表示P&lt;0.01, ***表示P&lt;0.001图 3冬季和夏季各森林类­型((a), (b))及落叶松林下地被层((c), (d))的土壤胞外酶活力的矢­量长度及矢量角度Fi­g. 3 Variations in vector length and vector angle of soil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y in three forests ((a), (b)) and three ground cover plants ((c), (d)) in summer and winter
 ??  ?? 不同大写字母表示不同­森林类型或不同林下地­被层土壤之间差异的显­著性,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森林类型或同一地被植­物下不同季节之间差异­的显著性(Duncan’s多重比较, P=0.05); 误差棒代表标准误差, **表示P&lt;0.01, ***表示P&lt;0.001图 4 3 种森林类型间((a)和(c))及 3 种地被植物间((b)和(d))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的­季节动态Fig. 4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potential mineraliza­tion rat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ree forests ((a) and (c)) and three ground cover plants ((b) and (d))
不同大写字母表示不同­森林类型或不同林下地­被层土壤之间差异的显­著性,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森林类型或同一地被植­物下不同季节之间差异­的显著性(Duncan’s多重比较, P=0.05); 误差棒代表标准误差, **表示P&lt;0.01, ***表示P&lt;0.001图 4 3 种森林类型间((a)和(c))及 3 种地被植物间((b)和(d))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的­季节动态Fig. 4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potential mineraliza­tion rat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ree forests ((a) and (c)) and three ground cover plants ((b) and (d))
 ??  ?? 图 5 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与­土壤理化性质((a)和(b))及胞外酶活力指标((c), (d), (e), (f)和(g))的一般线性回归分析F­ig. 5 General linear regression­s between soil potential carbon mineraliza­tion rate and soil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a), (b)) as well as enzymatic indices ((c), (d), (e), (f) and (g))
图 5 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与­土壤理化性质((a)和(b))及胞外酶活力指标((c), (d), (e), (f)和(g))的一般线性回归分析F­ig. 5 General linear regression­s between soil potential carbon mineraliza­tion rate and soil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a), (b)) as well as enzymatic indices ((c), (d), (e), (f) and (g))
 ??  ?? χ2=0.738, P=0.56, df=4; 灰色实线箭头表示显著­的正向作用, 黑色箭头表示显著的负­向作用, 虚线表示非显著的作用;单箭头表示单一变量对­因变量的单向作用, 双箭头表示两个相关变­量之间的协方差, **表示P&lt;0.05, ***表示P&lt;0.001图 6土壤含水量、ph和酶活力对潜在碳­矿化速率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Fig. 6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of soil moisture, ph, and enzymatic properties on potential carbon mineraliza­tion rate
χ2=0.738, P=0.56, df=4; 灰色实线箭头表示显著­的正向作用, 黑色箭头表示显著的负­向作用, 虚线表示非显著的作用;单箭头表示单一变量对­因变量的单向作用, 双箭头表示两个相关变­量之间的协方差, **表示P&lt;0.05, ***表示P&lt;0.001图 6土壤含水量、ph和酶活力对潜在碳­矿化速率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Fig. 6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of soil moisture, ph, and enzymatic properties on potential carbon mineraliza­tion rate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