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GPM DPR 雷达联合地面 S波段雷达反演雨滴谱

- 陈新涛 刘晓阳

除GPM-CO外, GPM计划还包括Su­omi NPP, NOAA 18/19和Metop B/C等一系列观测卫星, 这些卫星基本上采用被­动遥感的探测方式。GPM计划的任务是将­GPM-CO的探测数据作为标­准, 为其他卫星的标定提供­参考, 提高被动遥感的准确性。自GPM-CO发射入轨以来, 已获得大量的观测数据,可为研究降水和预防洪­涝灾害提供很大的帮助。

目前, 基于GPM-CO DPR观测数据的雨滴­谱(raindrop size distributi­on, RSD)反演算法仍存在一些问­题。雨滴谱分布与降水观测­中的很多参数(如雷达反射率因子、雨强以及降水衰减等)都紧密相关, 对研究降水的形成机制­和发展演变等十分重要,因此获取降水过程的雨­滴谱分布是降水观测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在GPM项目组使用的­由 Iguchi等[2]编写的DPR观测数据­二级算法中, 通过建立两个波段的差­分反射率因子DFR和­雨滴谱的特征直径的查­算表来进行雨滴谱的反­演。但是, 在此查算表中存在双值­问题, 即同一个差分反射率因­子DFR可能对应

[3] [4]两个特征直径。Chandrasek­ar等 、Bringi等 和Khajonrat­等[5]提出通过补充降水过程­中雨滴谱分布参数的线­性约束的合理假设来规­避双值问题, 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双­值问题。

为解决双值问题, 本文提出通过匹配地面­S波段天气雷达与GP­M-CO DPR的观测数据, 实现对同一降水过程的­三波段观测方法。S波段雷达的观测数据­可以在反演雨滴谱函数­出现双值问题时提供一­个判断依据, 实现双值的筛选。选择S波段天气雷达与­DPR数据进行匹配, 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 S波段天气雷达应用广­泛, 国内已经基本上实现组­网, 对陆面的覆盖率高; 2) 降水对S波段雷达造成­的降水衰减小, 在降水不强的情况下, 基本上可以忽略, 因此匹配之后, S波段雷达的观测数据­可以为DPR观测数据­的衰减订正提供参考。

1 雨滴谱反演算法

Ulbrich[6]指出, Gamma分布可以充­分地表现降水粒子的粒­径分布特点, 其表达式为N ( D )  N D  exp(d), (1) 0 D为雨滴直径; N0, μ和Λ分别为截距、形状因子和斜率, 三者决定谱分布函数的­图像形状[7]。在实际运用中, 更多使用Gamma分­布函数的变形形式:

仅与中值直径D0有关, 这样便可以建立两者的­函数关系。通过观测得到的等效反­射率因子获取DFR,利用DFR与D0的函­数关系获取D0值, 从式(11)可以得到Nw值, 这样便得到反演的雨滴­谱分布函数。根据上述推导过程, 要建立DFR与D0的­查算关系, 需要获得雨滴对3个波­段的复折射指数m和单­个雨滴粒子的后向散射­截面σb。segelstein[9]通过理论计算,给出液态水对不同波长­电磁波的复折射指数(表1)。在计算单个雨滴粒子的­后向散射截面σb时, 则是利用Mätzle­r[10]开发的matlab计­算程序, 该程序可以给出单个粒­子米散射理论计算的各­个参数。在上述基础上利用Ma­tlab进行编程计算, 建立DFR与D0的查­算表。在本算法中, 选用Ku-ka和S-KU这两个差分反射率­因子来进行雨滴谱的反­演。

对于降雨过程, Gamma分布函数的­形状因子μ的取值范围­为0~3, 在多数情况下的取值为­3。对μ分别取值0, 1, 2和3, 计算得到图1所示的D­FR与D0的函数曲线。可以看出, 若仅使用GPM-CO DPR的观测数据来进­行雨滴谱反演, 当DFR(KU-KA)值小于0时, 便会出现双值问题, 即一个DFR(KU-KA)值对应两个D0值。以μ=3为例, 当 D0<1.43 mm时, DFR(KU-KA)<0, 对应的雨滴谱分布的雨­滴平均直径约为0.86 mm。在层状云降水中, 雨滴的平均直径一般小­于0.86 mm, 即双值问题在层状云降­水的观测中较常见。观测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在GPM-CO DPR对层状云降水和­混合型降水的观测数据­中, DFR(KU-KA)小于0的情况普遍存在。

在实现地面S波段雷达­和DPR的观测数据匹­配之后, 可以获得另外两组DF­R值, 这里选用DFR(SKU)为双值问题提供判断依­据。在形状因子Μ取值固定­的情况下, 当DFR(KU-KA)>0时, 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D0增大, DFR(KU-KA)呈单调递增的趋势, 则仅基于DPR的观测­数据, 即可得到D0值。当DFR(KUKA)<0时,从图1中的DFR(KU-KA)-D0曲线可获得两个D­0值, 分别记为D01和D0­2。若DFR(S-KU)<0, 则对应的D0值记为 D , 取D01和D02当中­最接近 D的

0 0

值与D'0取平均, 作为反演所得的D0值; 若DFR(SKU)>0,同样对应两个D0值, 分别记为 D 和D ,

01 02与D01和D02­两两配对, 共有4组数据, 选择差值最小的一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反演所­得的D0值。在获得D0值之后, 从式(10)和(11)可以得到Nw值, 这样就获得降雨过程的­雨滴谱分布函数。

2 算法检验

实现雨滴谱反演之后, 需要对算法进行检验。检验分为两部分: 利用雷达仿真程序Qu­ickbeam进行理­论验证; 利用观测数据进行实例­验证。

2.1 理论验证2.1.1 Quickbeam程­序

检验雨滴谱反演算法需­要有一个已知雨滴谱分­布的降水过程及其对应­的3个雷达探测波段的­雷达反射率因子数据, 本文利用Quickb­eam实现数据的获取。Quickbeam是­haynes等[11]开发的一套用于气象雷­达仿真的程序, 可以实现卫星搭载和地­面设置的各探测波段气­象雷达的数据仿真, 工作流程如下:输入雷达信息、水成物信息和大气环境­信息; 通过米散射理论计算及­大气衰减计算后, 输出雷达反射率因子及­衰减量的廓线。雷达信息包括雷达位置­及探测波段频率, 水成物信息包括水成物­的种类、相态、谱分布模型以及混合比­廓线, 大气环境信息包括气压、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廓线。

Haynes等[11]在程序中提供了一个样­本数据, 其大气环境信息及水成­物的混合比廓线如图2(a)~(c)所示。可以看出, 当高度在约1.6 km以下时, 雨滴的混合比较均匀, 为一个稳定的降雨区域。将该样本数据作为Qu­ickbeam的输入­量, 分别对DPR的两个波­段和地基S波段雷达进­行仿真, 得到的反射率因子廓线­如图2(d)~(f)所示。可以看出, S波段的衰减量最小, 两条曲线几乎重合; Ka波段的衰减量最大, 在降雨区域最明显; Ku波段则介于二者之­间。

在进行理论验证时, 以程序中的样本数据为­基础, 通过调整其中参数获得­多组新的输入数据, 这样可以比较不同参数­对雨滴谱反演结果的影­响。选择进行调整的参数为­雨滴的混合比以及雨滴­的平均

 ??  ??
 ??  ??
 ??  ?? 图 1不同 μ 值的 DFR-D0曲线Fig. 1 Curves of DFR- D0 with different μ
图 1不同 μ 值的 DFR-D0曲线Fig. 1 Curves of DFR- D0 with different μ
 ??  ??
 ??  ?? (a)~(c)中数据来自文献[11]图 2 Quickbeam 程序中的样本数据及仿­真结果Fig. 2 Sample data of Quickbeam and results of simulation
(a)~(c)中数据来自文献[11]图 2 Quickbeam 程序中的样本数据及仿­真结果Fig. 2 Sample data of Quickbeam and results of simulation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