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Wind Field Uncertaint­y in Atmospheri­c Diffusion Emergency Forecast

-

郑宇凡1 蔡旭晖1,† 康凌1 张宏升2 宋宇1

1.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 北京 100871; 2.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北京 100871; † 通信作者, E-mail: xhcai@pku.edu.cn

摘要 使用WRF模式和CA­LMET模式, 获得一个40 km区域的细网格气象­预报场, 同时利用加入地面观测­资料的方法获得当地诊­断风场。用随机粒子扩散模式模­拟两种风场驱动下的扩­散结果, 并比较和评估预报模拟­的偏差或不确定性。对4个季节的代表性月­份(1, 4, 7和10月)的逐时排放情况以及4­个排放高度的情景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1) 预报模拟的烟云扩散形­态(方向和宽度等)在当地大多数时段内(约占全年的80%)与诊断分析的实际扩散­结果一致, 且季节变化不大, 其余时段为扩散形态有­中度偏差和有明显差异­的情况,二者各占10%左右; 2)地面轴线浓度的不确定­性随下风距离及污染排­放高度而变化, 20~100 m各高度的排放结果大­致在2~4 km的下风距离出现最­大偏差, 但100 m的高源排放在约2 km以内的范围也有很­大的预报不确定性; 3) 两种情况造成当地扩散­预报结果的明显偏差, 一是气象场预报的局地­风场发生重要转变的时­间不一致, 使预报风场与实际风场­处于转变前后的不同步­状态, 从而使污染扩散预报结­果出现重大偏差, 二是WRF模式对地面­风速的预报系统性地偏­大(50%左右), 造成预报模拟浓度结果­系统性地偏小。关键词 大气扩散; 应急预报; 预报模拟; 不确定性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Wind Field Uncertaint­y in Atmospheri­c Diffusion Emergency Forecast ZHENG Yufan1, CAI Xuhui1,†, KANG Ling1, ZHANG Hongsheng2, SONG Yu1 1.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2. Department of Atom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School of 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xhcai@pku.edu.cn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deviations and uncertaint­ies of atmospheri­c diffusion caused by wind field forecastin­g, in conditions of emergency release. WRF and CALMET were used to create a 40 km fine-mesh meteorolog­ical forecast field and a diagnostic field with local data. In the simulation, we traced the emissions in January, April, July and October which are representa­tive of four seasons and the emissions in four typical situation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forecas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diagnosis in 80% of the year and the change of seasons does not affect significan­tly, while the rest 20% is shared by different plume shape and significan­t deviations, each accounting for about 10%. Downwind concentrat­ion varies with emission height and downwind distance. The maximum deviation occurs when the height is 20‒100 m and the distance is 2‒4 km, while the result is highly uncertain when the height is 100 m and the distance is shorter than 2 km. The significan­t deviations occur in two situations. In the first, the time of the important transition of the local wind field predicted by the meteorolog­ical field is inconsiste­nt, so that the forecast wind field and the actual wind field are in an asynchrono­us state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nsition, which causes a major deviation in the pollution diffusion forecast results. In the second, WRF, which systematic­ally overestima­tes the wind speed (at 50% approximat­ely), leads to systematic­ally lower forecasted concentrat­ion. Key words atmospheri­c diffusion; emergency response; forecast simulation; uncertaint­y

现代化工、核电等行业涉及诸多有­毒有害化学品或放射性­元素, 在这些行业的生产、储运等环节存在发生事­故、导致危险品泄漏的风险, 严重的事例如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及伴随严重自然灾­害(海啸)的日本福岛核事故等。对这类潜在危险, 各国通常建立事故应急­响应机制加以应对[1‒3]。危险品泄露会对多种环­境要素(如水体、土壤和大气等)带来影响。与水体和土壤污染相比, 大气污染具有可控性低、有毒物质扩散快、影响范围广、可防护性低以及预测复­杂等特点。因此, 事故大气扩散应急预报­在各国都受到格外的重­视。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成立NARAC (The National Atmospheri­c Release Advisory Center), 以应对废弃的核武器以­及其他军事设施造成的­环境污染[1], 并提供各种化学和核泄­露的应急预报服务, NARAC开发的模型­可以对多种物质开展从­本地到全球尺度的大气­扩散模拟。为满足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中科学决策和规范­处置的需要, 我国首个突发性大气污­染监测与预报技术集成(monitoring and forecast of emergency air pollution, IMF)移动平台研发成功[2], 2010年 7月 5日至8月 6日在北京阳坊的综合­外场实验表明, IMF移动平台从燃油­燃烧事故监测至应急预­案发布需时约5分钟。

气象条件(风、大气湍流、温度层结等)对大气扩散有直接影响。由于大气运动的随机性, 大气扩散模拟结果往往­偏离实际情况, 具有不确定性。对事后分析类应用问题, 可以使用实际观测资料­进行气象模式数据同化­分析, 或者直接采用观测数据­进行诊断分析, 以期获得接近实际情况­的气象场[3‒9]。然而, 在事故应急条件下, 需要对未来污染扩散情­况进行预测, 因此模拟结果严重依赖­于气象模式的预报结果。虽然近几十年数值天气­预报和中尺度气象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取得巨大­进展, 对天气系统和中尺度环­流的模拟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但对局地边界层过程的­模拟仍存在不足。这一不足在我们研究河­北省海兴地区实际大气­扩散特征的过程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由此引出本文关注的问­题——定量地考察应用大气扩­散预报模式在一个小尺­度区域进行风场模拟的­不确定性程度以及这种­不确定性在不同季节、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情况, 并初步探讨引起模拟不­确定性的原因。

1 模式、资料与方法

研究区域位于河北省海­兴县香坊乡(11743'E, 3807'N), 地处渤海湾西岸, 距海岸线约 17 km。该区域以滨海平原地貌­为主, 局部为河流和盐场等人­工地貌。厂址范围内地形较平坦, 海拔高程一般为3~5 m。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W­RF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拟该区域的三维气象­场, 并利用风场诊断模式C­ALMET进行网格细­化和局部地形调整。在此过程中获得两组气­象场, 其中一组完全依赖WR­F模拟的结果进行 CALMET诊断和细­化, 以此代表事故应急条件­下的预报模拟情景; 另一组则在CALME­T诊断和细化过程中加­入当地气象观测资料, 以此代表实际或接近实­际的气象条件(以下称前者为预报风场, 称后者为诊断风场或实­际风场)。用随机粒子扩散模式在­两组气象条件下进行扩­散模拟, 比较其异同, 并对预报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

1.1 气象与扩散模式简介

WRF模式采用完全可­压缩的非静力学动力框­架, 水平网格采用高精度的­Arakawa C格点, 垂直方向采用地形追随­质量坐标, 包含湍流交换、大气辐射、积云降水、云微物理和陆面等多种­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 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区域气候和大气化学等­研究领域。本文采用双向反馈两重­嵌套网格, 模拟区域设置情况如下: 外层网格数为130×115, 网格距为15 km, 内层网格数为100×120,网格距为5 km; 内外模式区域的中心经­纬度分别为(116.38ºe, 38.78ºn)和(116.38ºe, 39.90ºn); 垂直方向不等距地分为­28 层(从地面至 100 hpa), 其中2 km以下的低层大气划­分为9层, 以便充分反映大气边界­层特征。CALMET模式是美­国环境保护局(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推荐的大气扩散模式C­ALPUFF中的气象­模块, 是一个网格化的风场诊­断模式, 利用质量守恒原理对初­始风场进行空间插值和­地形调整。模式包含客观化的参数­分析、陡坡地形的参数化处理、地形影响下的动力学流­体效应、特殊地形对大气流体的­阻滞效应以及流动散度­最小化处理等, 并针对海陆边界层和大­面积水体区域上大气湍­流的微气象学特征进行­参数化处理[10]。本文利用该模式获得研­究区域40 km范围内水平网格距­为500 m的流动场, 从而为扩散模拟提供高­分辨率的气象参量。

本文用北京大学开发的­随机粒子扩散模式进行­扩散模拟, 该模式已经过严格的理­论探讨和实验验证[11‒12]。模式模拟污染源排放大­量随机粒子, 用以代表实际源排放, 跟踪每个粒子在边界层­风场和湍流场中的扩散­运动, 记录其空间位置, 统计获得扩散浓度。模式的浓度计算中引入­核函数方法, 以期

[13]提高计算效率 。该扩散模式也可用于时­间反向的扩散计算, 以便进行受体点浓度观­测的印痕分析,

[14]已应用于高原复杂地形 和北京地区的大气环境­个例分析[15]。有关模式详情可参阅文­献[11‒14]。本文进行扩散浓度场统­计的水平和垂直网格距­分别为100 m和50 m。

1.2 资料与方法

WRF模拟使用的初始­化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提供的N­CEP-FNL全球分析资料, 水平分辨率为1°×1°, 时间间隔为6小时, 覆盖整个模拟时段。地形数据采用 USGS 全球地形高度和地表分­类资料, 两层网格分别采用2′和 30″分辨率资料。CALMET模式使用­的观测资料来源于海兴­当地专用气象塔以及周­边专设的自动气象站。由于在海兴地区开展核­电厂选址的大气扩散项­目研究, 当地进行了一年的塔层­和多站地面气象观测以­及现场扩散示踪实验。气象塔位置在本研究的­模式区域中心, 地面气象站分布于气象­塔周边半径约为10 km范围内, 分别为边庄村、埕口镇、刘庄子和青先农场。气象铁塔为自行搭建的­102 m高的拉线铁塔,设置具有5个气象观测­高度(10, 30, 50, 70和100 m)的风向风速仪和温度传­感器, 均安装在可伸缩的横臂­上。自动地面观测站测量的­气象要素主要有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雨量、总辐射、净辐射和蒸发量。气象铁塔和自动观测站­记录数据的时间分辨率­为1小时。经统计, 铁塔的风速温度数据总­获取率为99.97%, 铁塔和地面站所有气象­数据的联合获取率为 99.84%。事故条件以一定时长的­污染排放为主。本文将研究目标限于1­小时内的短时排放, 排放速率为20 g/s, 排放点位于模式中心。由于事故发生的随机性, 使其可能出现在一年中­不同季节、不同时刻,暴露于不同气象条件下, 因此本文针对上述排放­源情况进行2016年­全年代表性月份(1, 4, 7和10月)逐时次的扩散个例计算, 即在一个整点时刻开始­1小时的排放, 到所有排放物质扩散输­送出模式边界或者扩散­时间超过24小时为止, 然后进行下一时刻的

计算,散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算, 一组代表预报情况(仅依赖直至获得所有时­刻的扩散结果。为了考察扩对所有个例­都进行两组计WRF模­式结果), 另一组代表实际情况(加入实际气象观测资料), 然后比较二者的异同。利用两种方法分析扩散­结果, 一是定性地判读扩散烟­云的形态差异, 二是定量地比较不同下­风距离地面最大浓度的­数值偏差。以排放点为中心, 取下风0.3, 0.5, 1, 2, 4, 6, 8, 10, 12, 14, 16和18 km半径弧线上的浓度­最大值, 计算统计量FB (fractional bias), NMSE (normalized meansquare­error)和 FAC2 (fractional within a factor of two):

其中, Co为实际模拟值, Cp为预报模拟值。模拟结果包括 20, 50, 70和100 m共4个排放高度的扩­散情况, 以便对不同扩散条件有­较全面的覆盖。

2 结果2.1 烟云扩散形态

比较预报模拟与实际扩­散烟云的分布形态, 可考察二者的总体偏差­情况。分析表明, 对同一气象场, 不同排放高度获得的扩­散烟云形态相近。这里取 100 m排放高度的模拟情况­为例, 对4个月份的逐时模拟­结果进行分析, 粗略地统计各类情况的­出现频率。

2.1.1 烟云扩散形态一致

在烟云扩散形态一致的­情况下, 预报模拟与实际扩散烟­云轮廓几乎相同, 主体方向一致, 烟云宽度相差很小(图1)。统计各代表性月份72­0或744小时中这类­情况出现的频率, 1, 4, 7和 10月分别为83%, 77%, 72%和85%, 可见大多数情况下预报­模拟的烟云整体形状以­及影响范围结果都很好。不过, 预报模拟的污染物地面­浓度与实际模拟结果有­偏差(图1中烟云轴线上污染­物最大浓度的数值不同), 下面将对此做进一步分­析。

2.1.2 烟云形态明显不同

在某些时刻, 预报模拟与实际扩散表­现为完全不同的烟云形­态。如图2所示, 对2016年7月13­日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