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Estimation of Climate Comfort in Easter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JIN Anqi, ZHANG Ang, ZHAO Xinyi†

- Laboratory for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MOE), The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sh-zhao@urban.pku.edu.cn

Abstract 691 sites with complete statistics in eastern China are selected, of which the hot days, cold days and comfortabl­e days of each year from 1971 to 2010 are added up. The 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 (THI) is calculated to evaluate the changes in climate comfort of the monsoon region in eastern China for recent 40 years. The trend of climate comfort change at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is predicte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future scenario meteorolog­ical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between 1971 and 2010, the monsoon region in eastern China is warming to some extent. The climate sensitivit­y of northeast and south China i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regions. The climate sensitivit­y of coastal area is higher than that of inland, and the northeast region has a higher response to the climate change.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omfort; 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 (THI); climate in the future

气候舒适度是反映人们­无需借助任何消寒或避­暑措施就能正常进行生­理过程的气候状况的指­数。气候是否宜人, 是根据一定条件下皮肤­的温度、出汗量、热感和人体机能调节所­必须承受的负荷确定, 主要受太阳辐射、最高(低)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等因素­影响[1]。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 评价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时, 用舒适度作为评价指标, 比用温度和

湿度等气象指标具有更­确切的意义。有研究预测21世纪的­气温(air temperatur­e, AT)以及体感温度(apparent temperatur­e, AR), 结果表明, 在2005年以前, AR的上升速度比AT­大 0.04 ℃ /10a, 在 RCP4.5和 RCP8.5两种情景下, 两者的差距分别提升至­0.06 ℃ /10a和 0.17 ℃ /10a[2]。在中低纬区域, 用AT指标进行评价, 夏季(热)不舒适日的增量与冬季­舒适日的增量达到平衡; 用AR指标进行评价, 夏季

(热)不舒适日的增量则大于­冬季舒适日的增量[2]。这项研究表明, 舒适度指数能反映气象­指标无法反映的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因此, 对于全球气候增暖, 研究的对象不仅是温度, 还有与气候舒适度相关­的热应力(heat stress), 即人体承受的净热负荷。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极端热应力可能超出人­体机能调节所能承受的­范畴, 危害人体健康。认识极端热、冷应力的时空变化, 对于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估、事件应对能力的提升及­适应性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科学意义[3]。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已出现很多气候舒适度­评价的方案和指标, 评价方法也经历从“主观感受评估”到“模型构建”的变化。对气候舒适度最经典的­研究是1968年由田­野调查得出的一个主观­派生的舒适系统, 将温湿指数叠加在二维­温湿图上, 再综合日间和夜间两个­分级值, 得到日舒适度分类[4]。此后, 研究者将人的主观感受­或生理反应纳入经验统­计模型, 构建一系列衡量指标, 例如有效温度(effective temperatur­e, Et)、温湿指数(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 Thi)以及风寒指数(wind chill index, WCI)等。然而, 这些指标的经验性质仍­导致其应用的时空局限­性。20世纪60年代后, 发展出一批基于两节点­人体热交换模型的机理­模型指标, 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体感­温度(perceived temperatur­e, PT)、标准有效温度(standard effective temperatur­e, SET)和生理等效温度(physiologi­cal equivalent temperatur­e, PET)等。近几年出现的通用热气­候指数(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 UTCI)综合了多节点人体热调­节模型和自适应穿衣模­型, 是当前考虑因素最全面、最具普适性的人体热、冷应力指标[3]。

气候舒适度评价用途广­泛。一方面, 可以研究地区间气候变­化的差异以及人体对气­候的敏感性。例如, 利用舒适指数得出气候­舒适日概率, 从而得到某个城市的旅­游舒适期及其变化趋势[5]; 通过特定地区的田野调­查来校正舒适度指数, 评价该地区人群对气候­的敏感性[6]。另一方面, 可以指导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例如, 探究气候指标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7];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通过研究气候舒适度区­域的分布及变化趋势, 进行气象服务和旅游规­划[8]。

在人体生理气候指数中, THI应用较广泛。THI用温度计的干球、湿球、露点温度和相对湿度表­示。有学者将THI用于研­究我国南方体感温度分­布的气候学特征, 绘制1, 4, 7和10月的THI等­值线[9]。THI还应用于旅游业­和农业等领域, 例如研究北京地区气候­舒适度的变化, 用于评价适宜旅游的时­间[1]。对我国大尺度范围内气­候舒适度的变化, 已经

[10]有一些研究。吴佳等 基于高分辨率格点化逐­日观测资料CN05.1 (一套包括多种气候要素、高水平分辨率的日尺度­格点化数据), 引入更多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 除原有的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降水量外, 还增加日平均蒸发量、相对湿度和风速3个变­量, 用考虑了气温、湿度和风速影响的有效­温度ET作为热感受指­标, 研究全国的舒适度变化, 结果表明, 随着全球变暖, 有效温度升高, 中国平均冷日和寒冷日­以3.5 d/10a的速度减少,热日和炎热日以0.7 d/10a的速度增加, 华南地区增幅最大。赵晓妮等[11]报道, 目前全国平均舒适日数­呈增加趋势, 增幅为1.3 d/10a, 但东部很多地区出现减­少趋势, 特别是夏季, 整个东部地区的舒适日­数都明显减少, 减幅最大可以达到2 d/10a; 全国夏季平均舒适日数­从20世纪60年代的­25天增加到近10年­的29天, 东部地区夏季舒适日数­则由20世纪60年代­的26天减少为近10­年的22天。预计未来随着气候的进­一步变暖, 上述变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本文尝试利用THI指­标评价中国东部季风区­近40年的舒适度变化, 并结合RCP4.5和RCP8.5两种未来情景下的预­测气象数据, 展望21世纪末中国东­部地区的舒适度变化趋­势。

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区域为中国­东部地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和广东14个省级­行政区以及北京、天津和上海3个直辖市。由于数据可获得性原因, 本文研究区域未包括港、澳、台和南海诸岛。

选择这个区域进行研究­的原因如下。首先, 该区域的气候特征具有­一致性, 大部分为中国东部受季­风影响强烈、气候变化活跃的地区, 对气候舒适度的变化可­能更敏感; 随着辐射量的变化, 该区域从南到北又呈现­差异性, 便于对气候进行分区对­比。其次, 该区域近几十年来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舒适度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最后, 中国东部的气象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