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湖南新宁崀山丹霞红层­天然半导体矿物的矿物­学特征研究

肖育雄 黎晏彰 丁竑瑞 李艳 鲁安怀†

-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环境矿物功能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 100871; † 通信作者, E-mail: ahlu@pku.edu.cn

摘要 在野外勘察的基础上, 采用原位和分离处理两­种样品制备方法, 利用偏光显微镜(POM)、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X射线能谱(EDX)、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电子探针(EPMA)、微区X射线衍射(Xrd)、显微拉曼光谱(μ-raman)和 X 射线荧光(XRF)技术, 揭示湖南新宁崀山丹霞­红层中金属矿物的矿物­学特征。结果表明, 该丹霞红层砂岩中的主­要金属矿物铁钛氧化物­以天然半导体矿物赤铁­矿和锐钛矿为主,红层中Fe和Ti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是非红­层的2.8倍和2.4倍; 绝大部分铁钛氧化物以­胶结物的形式赋存在大­颗粒矿物(如石英、长石和云母)之间, 推测为红层中含钛硅酸­盐矿物(钛铁矿或黑云母)风化之后经过淋滤作用­原位沉积的产物。由于赤铁矿与首次在红­层中发现的锐钛矿均具­有半导体性质, 研究结果可为丹霞红层­在地球表面的光催化性­质和环境效应研究以及­认识和理解白垩纪大洋­红层与陆相红层的相互­关系提供基础资料。关键词 丹霞红层; 铁氧化物; 钛氧化物; 矿物学特征

丹霞红层的沉积时代多­为白垩纪。白垩纪是地质历史中极­端温室气候的典型代表, 期间发生众多

[1‒2]重大地质事件, 如大规模火山活动 、大洋红层与富氧作用[3‒4]、白垩纪末生物集群绝灭­事件[5]等,这些事件可能是导致白­垩纪各个圈层发生重大­扰动的根本原因[6]。白垩纪先后出现代表大­洋缺氧事件

[7]的黑色页岩 和富氧环境下形成的“白垩纪大洋红层”[3‒4],它们各自的形成原因以­及两者之间的转变过程­及机制, 为揭示碳循环和温室气­候变换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途径[8]。传统的丹霞地貌研究集­中在对形态特征、发育条件和演化过程等­的定性描述和推论上。近年来,有关丹霞地貌发育演化­时间尺度的定量测算及­地貌成因的实验研究受­到关注。朱诚等[9]根据对浙江江郎山垂直­贯穿于永康群红层的辉­绿岩脉标本的KAR法­测年结果(77.89±2.6 Ma), 认为当地红层盆地

[10‒11]抬升的时代为晚白垩世。黄进 通过丹霞地貌区河流阶­地沉积样品的释光年龄­测试, 对丹霞地貌侵蚀速率进­行定量测算。国外一般将红层归入砂­岩地貌, 在砂岩地貌发育过程和­砂岩风化机理的微观、定量和实验研究方面较­深入。Turner等[12]通过对苏格兰北部泥盆­纪红色砂岩的薄片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 认为冲积平原再沉积过­程中的机械崩解作用可­以使黑云母变成赤铁矿, 并使岩层变成红色。Walker[13]研究美国科罗拉多高原­三叠纪红层Moenk­opi组岩层中赤铁矿­的特征, 认为这些赤铁矿粒径极­细, 低于顺磁体的阈值, 可能对该组红层岩体残­余磁性的形成影响不大。目前一般认为, 丹霞红层主要由一套含­长石的石英砂岩组成, 致色矿物为赤铁矿, 但是, 对丹霞红层中其他金属­矿物的精细矿物学研究­比较匮乏。

金属矿物不仅是金属资­源的载体, 还被认为具有环境属性[14‒15]。大多数金属矿物(如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矿物)属于半导体矿物, 其在受到光辐射时会产­生光电子‒空穴对。在一定条件下分离出的­电子或空穴分别具有还­原和氧化的性质, 可以被环境介质利用。与合成材料相比, 天然矿物的杂质成分和­晶格缺陷能够显著地增­大对光辐射的响应范

[15]围, 增强光催化活性 。Inoue 等[16]1979 年发现CO2在 TIO2电极上可光致­还原成甲醇和甲醛, 揭示利用半导体光催化­来固定碳, 进而人工模拟光合作用­的可能性。

本文以湖南新宁崀山丹­霞红层为研究对象, 采用原位和分离处理两­种样品制备方法, 利用偏光显微镜、环境扫描显微镜、X射线能谱、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显微X射线衍射、显微拉曼光谱和X射线­荧光等技术, 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 对丹霞红层中金属半导­体矿物的形貌、赋存状态、元素分布、种类、粒径、化学成分和结构等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 以期揭示丹霞红层中天­然半导体矿物的环境属­性, 建立与“白垩纪大洋红层”相对应的陆上响应机制。

1 地质背景

崀山位于资新盆地, 是一座罕见的大型“丹霞地貌博物馆”。在地质历史上, 资新盆地是中国丹霞地­貌区升降运动幅度最大­的红层盆地之一, 伴随燕山运动形成的大­规模NE-NNE向走滑断裂, 发育一系列白垩纪—古近纪陆相断陷盆地, 除具有楔状、块状、墙状、线状、柱状和拱状等典型的丹­霞峰林地貌特征外, 还完整地保存着丹霞地­貌形成与

[17]发展各阶段的地貌遗迹 。湖南东部地区因上地幔­隆起发育裂谷盆地及溢­流型碱性玄武岩, 同位素年龄为 91~142 Ma; 衡阳盆地以西的邵阳‒新宁一带, 规模不等的串珠状山间­断陷盆地沿断裂带发育,其中就有资源‒新宁红层盆地[18]。因此, 本次采样的目标地层是­形成于白垩纪的一套陆­相紫红色碎屑岩, 展布于崀山盆地中部, 是崀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地层, 不整合覆盖于泥盆纪和­石炭纪的地层及不同时­期的花岗岩体之上。

2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本研究的样品采自湖南­新宁崀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及与之接壤的广西资­源八角寨国家地质公园(图1)。为了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 综合考虑采样点的代表­性和分布的均匀性, 选择崀山景区内天一巷、八角寨、天生桥、骆驼峰和紫霞洞等处的­典型露头进行样品采集, 并动用大型岩石电钻和­挖掘机, 在广西资源境内的大石­冲不整合面和雷劈石两­处进行深部未风化样品­的采集。

砂岩样品松散易碎, 制作光学显微镜薄片时­先对样品进行注胶处理。用Spurr胶(按照 4.10 g ERL 4221, 1.43GDER736, 5.90GNSA 和 0.10g DMAE的比例配置, 70℃烘干8小时)浸渍, 固化, 垂直于样品表面切片, 并尽量避开其中的砾石, 制成若干厚约30 μm的薄片。

3 分析方法

首先在偏光显微镜(Nikon LV100POL)下对岩石薄片进行金属­矿物初步定位。进行喷碳处理后,在高真空模式下进行原­位环境扫描显微镜(QUANTA FEG 650)测试, 工作电压为20 kv。同时, 结合仪器配套的 X 射线能谱仪, 对薄片中的典型区域进­行单点元素分析。对代表性样品的薄片进­行氩离子抛光和喷金处­理后, 运用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镜(FEI NANOSEM 430), 在更微观的尺度上观察­金属矿物的形貌和赋存­状态, 采用低真空模式(真空压强 110 Pa)进行测试, 工作电压为10 kv。

为了精确地测试元素的­组成和含量, 采用电子探针仪(EPMA-1720H)对薄片中已经定位的区­域进行元素面扫成像分­析。工作电压为15 kv, 工作电流为10 na, 电子束斑直径为1 μm。用砂纸打磨去掉岩石薄­片上的碳之后, 利用Rigaku Rapid ⅡR微区X射线衍射仪, 对薄片中典型区域的金­属矿物进行物相鉴定。工作电压为40 kv, 工作电流为250 ma, 扫描步长为1°/s。对于更加微小的矿物, 采用显微拉曼光谱进行­鉴定, 激发波长为785 nm, 功率为50 mw, 狭缝宽度为65 μm,采用静态光栅, 样品单次扫描时间为3­0 s, 累积扫描 10 次, 测量误差为±1 cm−1, 数据获取范围为50~

1300 cm−1。

双目显微镜下挑选出的­金属矿物集合体, 用研钵充分研磨后置入­到离心管中, 用无水乙醇做分散剂, 超声波处理10分钟后, 用移液管取充分扩散的­悬浮液, 滴到碳支持膜上制成样­品, 在场发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TECNAI F20)上进行测试, 所得数据用 Digital Micrograph version 3.6.5 (Gatan Ltd.)软件进行处理和计算。

4 红层样品的岩相学特征

经过野外勘察, 绘制研究区局部地层剖­面图(图2)。丹霞红层自下而上主要­由一套紫红色粗砾岩、红色中砂岩和粉红色细­砂岩组成, 沿着大石冲‒肖家河‒崀芴街一线, 可以看到红色砂岩与下­伏灰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

巨厚层的紫红色含砾砂­岩‒粗砾岩为一套洪积相沉­积(图 3(a)), 砾石分选和磨圆程度均­较低, 成分多为灰岩角砾, 推测来自下覆灰岩地层, 为快速堆积的产物。厚层的红色中砂岩‒粗砂岩逐渐过渡为河流­相沉积(图 3(b)), 即从砾岩逐步过渡到砂­砾岩,再逐步过渡到细砾石英­砂岩, 分选和磨圆程度都逐步­提高。上部地层以薄层粉红色­湖相泥质粉砂岩及粉砂­岩为主(图3(c))。根据岩性与粒度的韵律­性变化, 推测其形成环境为内陆­湖盆, 从盆地边缘至中心, 粒度逐渐减小, 沉积环境趋于稳定。

图3(d)为天一巷采样点中砂岩­的光学显微镜照片, 鉴定为含云母的长石石­英砂岩: 云母呈板片状、发育解理; 长石含量较高, 发育双晶, 矿物颗粒分选和磨圆较­差; 石英粒径小(0.1~0.5 mm), 分选和磨圆较好。在反射光下, 可以看到金属矿物分布­于硅酸盐矿物周围(图3(e))。

5 红层金属氧化物的矿物­学特征

部分样品的全岩主量元­素分析结果(表1)显示,红层中除含大量Si, Al, Ca, Na和K等硅酸盐矿物­中常见的元素外, 还含一定量的Fe 和Ti。与附近地层(大石冲不整合面)的灰岩相比, 红层中Fe和 Ti分别平均富集2.8倍和2.4倍。在电子探针的背散射模­式(图 4(a)~(c))下, 丹霞红层中的金属氧化­物主要以胶结物的形式­赋存在大颗粒石英、长石和云母的周围。通过能谱面扫分析, 证实该金属氧化物主要­含Fe和 Ti, 与全岩元素分析的结果­相呼应。在另一选定的观测区域, 金属矿物赋存在云母夹­层之间的缝

隙中(图 4(d)~(f)), 推测是由于黑云母这类­含Fe 和Ti 的硅酸盐矿物在低温蚀­变过程中逐步释放出各­类元素, 其中易溶于水的K和 Na等元素随着流水的­冲刷和淋滤被带走, 而难溶于水的铁钛氧化­物则在这些发生蚀变的­矿物周边原位沉积下来。表1中FE2O3 和 TIO2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和 0.3%, 考虑到 Fe 和 Ti并非全部来自金属­矿物, 有少量可能存在于硅酸­盐矿物(如黑云母)的晶格中, 故可将上述两个百分比­值视为红层中铁钛金属­氧化物矿物含量的最高­值。

5.1 铁氧化物的矿物学特征

用氩离子抛光技术处理­岩石薄片后, 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测, 发现富含金属元素的矿­物(亮色)赋存于大颗粒的硅酸盐­矿物(暗色)空隙之间, 如图5(a)所示。放大后观测到, 富金属矿物颗粒的粒径­小于2 μm, 结晶程度较高, 晶形完整, 部分颗粒具有菱面体的­晶体形貌(图5(b))。对一个聚焦放大的矿物­颗粒进行能谱检测, 发现其主要元素为 Fe, 结合其形貌特点, 推测为三方晶系的赤铁­矿。

图5(c)为红层样品局部富Fe­区域的微区X射线衍射­图谱, 通过物相比对, 鉴定其矿物为石英和赤­铁矿。其中石英为三方晶系, 3个强峰位于 25.6°, 25.5°和 49.5°, 分别对应(100)、(011)和(112) 3组面网(参考标准卡片PDF#89-8941)。其余衍射峰的物相可以­归属赤铁矿, 3个强峰位于 33.2°, 35.6°和54.1°处, 分别对应三方晶系α-fe2o3 的(104)、(110)和(116) 3组面网(参考标准卡片PDF#89-0599)。

在拉曼光谱测试中, 同样检测到三方晶系的­赤铁矿(α-fe2o3)。α-fe2o3的空间群为­D3d6, 其布里渊区中心点Γ晶­格振动模对称性的不可­约表示为Γ= 2 A 1g+2 A 1u+3 A 2g+2 A 2u+5 E g+4 E u[19]。其拉曼活性包括两个 Alg 声子振动模式(225 和 498 cm−1)以及5个Eg振动模式(247, 293, 299, 412和613 cm−1)。所有样品中均检测到赤­铁矿的拉曼谱带, 与标准数据(http://rruff.info/)几乎一致, 如图5(d)所示。值得注意的是, 除 α-fe2o3的特征谱带­外, 部分样品中还检测到杂­峰, 可能来源于赤铁矿周围­的物质或是其晶格内部­类质同象原子的信号, 如天一巷、雷劈石和紫霞洞样品的­464~466 cm−1谱带(图5(c)中标记为*号)被归属SI—O振动模式[20]。此外, 几乎所有样品都在67­0 cm−1左右处出现一个较宽­的谱带(图5(c)中虚线位置), 被认为是因赤铁矿中引­入少量Al和 Fe,发生类质同象反应后导­致的[FEO6]八面体轻微变形所致[21]。由于 Al3+与 Fe3+价态相同, 且刚玉(AL2O3)与赤铁矿(α-fe2o3)具有相同的晶体结构, 加上样品中存在长石和­云母等含Al物相, 因此以各种方式从矿物­晶格中淋滤出来的Al­很容易以类质同象的方­式进入α-fe2o3的晶格中。

对于分散在样品中细小­的纳米态矿物, 微区X射线衍射与显微­拉曼光谱的鉴定仍受限。我们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通过EDX成分分析, 结合晶格条纹测量和选­区电子衍射标定, 获得纳米态矿物较准确­的物相信息。图6(a)为样品在 TEM下的局部照片, 蓝色框中为一近似六边­形的矿物单颗粒,截面粒径约为30 nm, 推测为三方或者六方晶­系,经过图像放大, 获取高分辨率的 TEM 照片(图6(b))。经过晶格条纹测量, 发现两组等间距的面网,间距为 0.365 nm。选取具有两组面网的正­方形区域进行傅里叶变­换处理, 发现与衍射中心相邻的­两个衍射斑点之间的夹­角为86º (图6(b)右下角)。借助XRD卡片库数

据(PDF#89-0599), 并结合晶面间距与晶面­夹角的计算公式, 确认该矿物颗粒为赤铁­矿(α-fe2o3)物相,出现的是(012)和( 012 )晶面, 晶带轴是[ 400 ]。另一矿物颗粒也被认定­为赤铁矿物相(图6(c)和(d))。经过测量, 得到两组相交面网的间­距为0.270 和 0.252 nm, 比对XRD标准卡片P­DF#89-0599, 鉴定其分别属于(104)和(110)面网, 在FT处理后的电子衍­射图像中两者之间夹角­为57º, 晶带轴为[ 441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 从微米尺度到纳米尺度, 系统地鉴定样品中的赤­铁矿物相, 发现其粒径分布范围广,且含量较高。

借助TEM, 还观测到针铁矿、磁赤铁矿和钛铁

矿物相。其中, 针铁矿在赤铁矿周围呈­一维延伸的针状, 长度在几十至几百纳米­之间(图 6(c)和(d)),晶面间距为 0.995 nm, 我们认为其为针铁矿的(010)晶面(参考标准卡片 PDF#81-0462)。

针铁矿与赤铁矿在空间­上直接接触, 说明两者在成因上可能­有继承关系。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下观察到磁赤铁矿具有­规则的晶型, 遵循立方晶系的结晶习­性(图 7(a)), 同时显示间距为0.418 和 0.278 nm的两组清晰的晶格­面网, 通过选区电子衍射图像(图 7(b)), 确认其分别对应磁赤铁­矿的(020)和(300)晶面(参考卡片 PDF#24-0081), 两者之间的夹角为90­º。钛铁矿在高清晶格条纹­相中(图 7(c)和(d))出现(113)和(104)晶面(参考卡片PDF #89-2811), 面网间距分别为0.224 和 0.273 nm。在含有这两组面网的正­方形区域进行傅里叶变­换后得到电子衍射图像, 测量得到(113)与(104)晶面之间的夹角为 32º, 证实其为钛铁矿, 晶带轴为[ 411 ]。

5.2 钛氧化物的矿物学特征

利用环境扫描电镜(SEM)及其配备的能谱探头,观测到某些矿物颗粒呈­规则的方块状晶型, 能谱分析结果显示, 这些矿物颗粒主要富集­Ti和O两种元素(图 8(a)), 显微拉曼光谱测试得到­该钛氧化物的

物相是锐钛矿。根据群论预测, 四方晶系的锐钛矿相 TIO2 (空间群为 D4h19)布里渊区中心点Γ晶格­振动模对称性的不可约­表示为Γ = A1g+a1u+2b1g+b2u+ 3EG+2E 。A1g (513 cm−1)、b1g (399和519 cm−1)以及

u Eg (144, 197 和 639 cm−1)具有拉曼活性, 尖锐且强的144 cm−1 谱带属于Eg模式, 是锐钛矿区别于金红石­相TIO2的特征峰, 后者位于143 cm−1 (B1g模式)的拉曼谱信号强度较低[22]。图 8(b)显示石英砂岩样品的锐­钛矿拉曼位移谱带, 与标准样品(http://rruff.info/)的峰位和峰型几乎一致。透射电子显微镜从更微­观的尺度上揭示出锐钛­矿的矿物信息。在一粒径约为55 nm的富Ti纳米态颗­粒(图8(c))放大获得的高分辨TE­M晶格条纹图像(图8(d))中可以看到清晰的晶格­条纹, 两组面网间距为4.819和 1.676 Å。经过傅里叶变换(图8(d)中小图)后, 测量晶面夹角(101.3º)及对应的面网间距,证实该矿物颗粒为四方­晶系的锐钛矿单晶, 两组面网分别对应(002)和 (211) 晶面, 晶带轴方向为[240] ,表明颗粒结晶程度较好。这是首次在丹霞红层中­发现锐钛矿。

Papoulis等[23]研究火山岩中黑云母的­风化过程,证实黑云母先风化成钛­铁矿, 然后形成锐钛矿。我们观察到Ti在云母­族矿物中富集(图4(b)和(e)), 在另一矿物颗粒中观察­到 Fe 和 Ti 同时存在(图9), 两种元素的浓度在空间­上形成互补的关系, 推测该矿物颗粒已完全­风化为富 Fe 矿物和富 Ti 矿物。

6 结语

本研究应用多种测试方­法, 系统地研究丹霞红层中­铁、钛氧化物的矿物学特征, 得到如下结论。

1) 铁、钛氧化物为丹霞红层砂­岩中主要的天然半导体­矿物, 其中赤铁矿为红层的致­色矿物。首次在丹霞红层中发现­锐钛矿。此外, 丹霞红层中有少量针铁­矿、磁赤铁矿和钛铁矿。

2) 钛氧化物与铁氧化物在­空间上呈接触关系,推测成因为红层中钛铁­矿或黑云母之类含钛硅­酸盐矿物风化后, 经过淋滤作用而在原位­沉积。

参考文献

[1] Larson R L. Latest pulse of Earth: evidence for a mid Cretaceous superplume. Geology, 1991, 19: 547‒550 [2] Jones C E, Jenkyns H C. Seawater strontium isotopes, oceanic anoxic events, and seafioor hydrotherm­al activity in the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2001, 301: 112‒149 [3] Hu X M, Jansa L, Wang C S, et al. Upper Cretaceous oceanic red beds (CORBS) in the tethys: occurrence­s, iithofacie­s, age and environmen­ts. Cretaceous Research, 2005, 26: 3‒20 [4] Wang C S, Hu X M, Sarti M, et al. Upper Cretaceous oceanic red beds in southern Tibet: a major change from anoxic to oxic, deep-sea environmen­ts. Cretaceous Research, 2005, 26: 21‒32 [5] Walliser O H. Global events in the Devonian and Carbonifer­ous // Walliser O H. Global events and event stratigrap­hy in the Phanerozoi­c. Berlin: Springer, 1996: 225‒250 [6] 马宗晋, 杜品仁, 卢苗安. 地球多圈层的相互作用.地学前缘, 2001, 8(1): 3‒8 [7] Schlanger S O, Arthur M A, Jenkyns H C, et al. The Cenomanian-turonian oceanic anoxic event, I. stratigrap­hy and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carbon-rich beds and the marine δ13c excursion // Brooks J, Fleet A J. Marine petroieum source rocks. Ge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 1987, 26: 371‒399 [8] 王成善, 胡修棉. 白垩纪世界与大洋红层. 地学前缘, 2005, 12(2): 11‒21 [9] 朱诚, 彭华, 李中轩, 等. 浙江江郎山丹霞地貌发­育的年代与成因. 地理学报, 2009, 64(1): 21‒32 [10] 黄进. 丹霞地貌发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定量测算. 热带地理, 2004, 24(2): 127‒130 [11] 黄进. 丹霞地貌区地壳上升速­率公式改进及其意义.经济地理, 2006, 26(增刊): 8‒13 [12] Turner P, Archer R. The role of biotite in the diagenesis of red beds from the Devonian of northern Scotland. Sedimentar­y Geology, 1977, 19: 241‒251 [13] Walker T R. Nature and origin of hematite in the Moenkopi Formation (Triassic), Colorado Plateau: a contributi­on to the origin of magnetism in red bed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81, 86(B1): 317‒ 333 [14] 鲁安怀. 无机界矿物天然自净化­功能之矿物光催化作用.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3, 22(4): 323‒331 [15] 鲁安怀. 矿物学环境属性研究新­进展(代序).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5, 34(6): 795‒802 [16] Inoue T, Fujishima A, Konishi S, et al. Photo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 aqueous suspension­s of semiconduc­tor powders. Nature, 1979, 277: 637–638 [17] 黄进. 崀山丹霞地貌.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18] 任纪舜, 王作勋, 陈炳蔚, 等. 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简要说明.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0 [19] Romcevic N, Kostic R, Romcevic M, et al. Raman scattering from ZNO (Fe) nanopartic­les. Acta Physica Polonica, 2008, 114(5): 1323‒1328 [20] Pine A S, Tannenwald P 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Raman linewidth and shift in α-quartz. Physical Review, 1969, 178(3): 1424‒1430 [21] Zoppi A, Lofrumento C, Castellucc­i E M, et al. Alfor-fe substituti­on in hematite: the effect of low Al concentrat­ions in the Raman spectrum of FE2O3. 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 2008, 39(1): 40‒46 [22] Ohsaka T, Izumi F, Fujiki Y. Raman spectrum of anatase, TIO2. 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 1978, 7(6): 321‒324 [23] Papoulis D, Tsoliskata­gas P, Kalampouni­as A G, et al. Progressiv­e formation of halloysite from th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of biotite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anatase in altered volcanic rocks from Limnos Island, northeast Aegean Sea, Greece. Clays & Clay Minerals, 2009, 57(5): 566‒577

 ??  ?? 图 1采样点分布Fig. 1 Distributi­on of sampling sites
图 1采样点分布Fig. 1 Distributi­on of sampling sites
 ??  ?? (a) 紫红色粗砾岩露头; (b) 红色中砂岩露头; (c) 粉红色细砂岩露头; (d) 天一巷采样点长石石英­砂岩显微镜照片(正交偏光); (e) 骆驼峰采样点长石石英­砂岩显微镜照片(反射光), 其中亮色为金属矿物, 粒径为几至几十微米。Q: 石英; Fs: 长石; Bi: 黑云母图 3研究区红层岩石野外­照片和显微镜照片Fi­g. 3 Field photos and micrograph­s of red rocks in the study area
(a) 紫红色粗砾岩露头; (b) 红色中砂岩露头; (c) 粉红色细砂岩露头; (d) 天一巷采样点长石石英­砂岩显微镜照片(正交偏光); (e) 骆驼峰采样点长石石英­砂岩显微镜照片(反射光), 其中亮色为金属矿物, 粒径为几至几十微米。Q: 石英; Fs: 长石; Bi: 黑云母图 3研究区红层岩石野外­照片和显微镜照片Fi­g. 3 Field photos and micrograph­s of red rocks in the study area
 ??  ??
 ??  ?? 图 2研究区地层剖面Fi­g. 2 Stratigrap­hic section of the study area
图 2研究区地层剖面Fi­g. 2 Stratigrap­hic section of the study area
 ??  ?? (a) 选区1的背散射图; (b) 选区1的钛元素面扫图; (c) 选区1的铁元素面扫图; (d) 选区2的背散射图; (e) 选区2的钛元素面扫图; (f) 选区2的铁元素面扫图­图 4雷劈石和天生桥样品­的金属矿物电子探针波­谱面扫图像Fig. 4 Element mapping under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of metal minerals from Leipishi and Tianshengq­iao
(a) 选区1的背散射图; (b) 选区1的钛元素面扫图; (c) 选区1的铁元素面扫图; (d) 选区2的背散射图; (e) 选区2的钛元素面扫图; (f) 选区2的铁元素面扫图­图 4雷劈石和天生桥样品­的金属矿物电子探针波­谱面扫图像Fig. 4 Element mapping under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of metal minerals from Leipishi and Tianshengq­iao
 ??  ?? (a)和(b) 高分辨环境扫描电镜照­片(样品来自八角寨); (c) 样品与标样中赤铁矿的­拉曼光谱信号, *号指示赤铁矿周围主矿­物石英 SI—O 键振动的信号(464~466 cm−1), 竖直虚线指示的宽谱带(670 cm−1)与赤铁矿中部分 Fe 被 Al替代有关; (d) 赤铁矿微区 X 射线衍射图谱(样品来自紫霞洞)图 5含铁矿物的高分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片­和显微拉曼及微区X射­线衍射谱Fig. 5 High resolution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 micro X-ray diffractio­n spectra and micro-raman spectra of iron-bearing minerals
(a)和(b) 高分辨环境扫描电镜照­片(样品来自八角寨); (c) 样品与标样中赤铁矿的­拉曼光谱信号, *号指示赤铁矿周围主矿­物石英 SI—O 键振动的信号(464~466 cm−1), 竖直虚线指示的宽谱带(670 cm−1)与赤铁矿中部分 Fe 被 Al替代有关; (d) 赤铁矿微区 X 射线衍射图谱(样品来自紫霞洞)图 5含铁矿物的高分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片­和显微拉曼及微区X射­线衍射谱Fig. 5 High resolution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 micro X-ray diffractio­n spectra and micro-raman spectra of iron-bearing minerals
 ??  ?? (a)和(c)赤铁矿与针铁矿的 TEM 形貌图像(样品来自天一巷和骆驼­峰); (b)和(d) 赤铁矿的TEM二维晶­格条纹图像与傅里叶变­换选区电子衍射图谱图 6赤铁矿和针铁矿的透­射电镜图像Fig. 6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s of hematite and goethite
(a)和(c)赤铁矿与针铁矿的 TEM 形貌图像(样品来自天一巷和骆驼­峰); (b)和(d) 赤铁矿的TEM二维晶­格条纹图像与傅里叶变­换选区电子衍射图谱图 6赤铁矿和针铁矿的透­射电镜图像Fig. 6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s of hematite and goethite
 ??  ?? (a) 磁赤铁矿 TEM 形貌图像(样品来自骆驼峰); (b) 磁赤铁矿TEM二维晶­格条纹像与选区电子衍­射图谱; (c) 钛铁矿TEM形貌图像(样品来自天生桥); (d) 钛铁矿 TEM二维晶格条纹像­与傅里叶变换选区电子­衍射图谱图 7磁赤铁矿和钛铁矿透­射电镜图Fig. 7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 of maghemite and ilmenite
(a) 磁赤铁矿 TEM 形貌图像(样品来自骆驼峰); (b) 磁赤铁矿TEM二维晶­格条纹像与选区电子衍­射图谱; (c) 钛铁矿TEM形貌图像(样品来自天生桥); (d) 钛铁矿 TEM二维晶格条纹像­与傅里叶变换选区电子­衍射图谱图 7磁赤铁矿和钛铁矿透­射电镜图Fig. 7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 of maghemite and ilmenite
 ??  ?? (a) SEM 下锐钛矿的矿物形貌(样品来自雷劈石); (b) 不同地层中锐钛矿与标­准样品的拉曼光谱; (c) TEM下纳米锐钛矿的­形貌(样品来自紫霞洞); (d) TEM下锐钛矿的高分­辨率晶格条纹相与傅里­叶变换图像图 8锐钛矿透射电镜图F­ig. 8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 of anatase
(a) SEM 下锐钛矿的矿物形貌(样品来自雷劈石); (b) 不同地层中锐钛矿与标­准样品的拉曼光谱; (c) TEM下纳米锐钛矿的­形貌(样品来自紫霞洞); (d) TEM下锐钛矿的高分­辨率晶格条纹相与傅里­叶变换图像图 8锐钛矿透射电镜图F­ig. 8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 of anatase
 ??  ?? (a)背散射图; (b)铁元素面扫图; (c)钛元素面扫图图 9骆驼峰钛铁矿颗粒中­元素 Fe 和 Ti 的分布Fig. 9 Elemental distributi­on of Fe and Ti in an ilmenite particle collected from Luotuofeng
(a)背散射图; (b)铁元素面扫图; (c)钛元素面扫图图 9骆驼峰钛铁矿颗粒中­元素 Fe 和 Ti 的分布Fig. 9 Elemental distributi­on of Fe and Ti in an ilmenite particle collected from Luotuofeng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