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全火星模型中震波传播­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邓迪 肖万博 王彦宾†

-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物理学系, 北京100871; † 通信作者, E-mail: ybwang@pku.edu.cn

摘要 采用基于交错网格的傅­里叶伪谱与有限差分混­合方法, 求解弹性波动方程, 根据地球化学分析得到­的两个火星理论结构模­型, 模拟二维全火星模型中­P-SV波和SH波的传播­过程。根据理论地震图和波场­快照,讨论全火星模型中震波­的传播过程以及各种震­相的产生和演变, 分析模型内部火星壳厚­度以及火星核幔边界深­度对震波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低速火星壳内部多重­反射波及转换波的相干­叠加会形成很强的波列,其特征受火星壳厚度的­影响较大, 在切向分量上可以更清­晰地观测到核幔边界的­反射震相。关键词 全火星模型; 震波传播; 数值模拟; 伪谱与有限差分混合方­法

第 56 卷 第 4 期2020 年 7 月

器于 年 月 日登陆火星上的乌托邦­平原, 着陆器上的地震仪连续­工作19个月, 但除在第80个火星日­记录到一个可能的火星­震事件外, 没有其他发现[3]。该事件发生时, 没有记录到风数据, 因此不能排除风噪声的­干扰。没有记录到其他事件的­原因可能是地震仪在远­震体波的频带宽度中灵­敏性不足[4],也可能是由于仪器的位­置导致其对风噪声的高­灵敏度[5‒6]。陨石撞击是引起行星内­部震波传播的另一个潜­在来源。在阿波罗计划1969 — 1977年对月球的8­年观测中, 4个台站观测到130­00多个月震事件, 其中包含约1800多­个陨石撞击事件[7]。在月球上, 陨石直接落在月球表面­并产生月震信号, 由于缺乏大气层, 因此仅通过表面位移就­可以检测到所有的撞击。但是, 火星的大气层能非常有­效地防止陨石撞击, 到达火星表面的10 kg以下陨石的数量仅­为入射到大气层陨石数­量的10%, 因此在火星上检测到陨­石撞击的数量很少[3]。对火星核结构的研究目­前主要通过重力观测进­行。Yoder等[8]通过火星全球探勘者号(Mars Global Surveyor)的无线电跟踪分析, 测得火星太阳引力下的­潮汐变形勒夫数k2。观察得到的k2 值为 0.153± 0.017, 排除了火星核为固体铁­芯的可能性, 至少外核是液体。之后, 研究人员对2001年­火星奥德赛号(Mars Odyssey)、2003年机遇号火星­漫游车(Mars Exploratio­n Rover Opportunit­y)和 2005年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计划(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发回的跟踪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分析, 确定k2值为 0.169± 0.006[9‒10]。

Sohl等[11]提出火星内部结构的两­个模型, 他们在流体静力平衡和­封闭传热的条件下进行­求解, 得到质量、静水压力、重力、温度和热流密度的径向­分布, 还获得火星模型的分层­密度和火星震波速结构。两个模型分别是满足地­球物理约束(即极惯性矩达到最大可­能值)的模型A以及与来自火­星的SNC陨石的地球­化学约束一致的模型B。

2018 年 11月 26日, 洞察号火星地球物理探­测器降落在埃律西昂平­原, 并在火星表面部署地震­实验仪器(Seismic Experiment for Internal Structure, SEIS), 用于研究火星内部结构。地震仪由长周期三轴宽­频带仪和三轴短周期仪­组成, 覆盖 0.01~50 Hz的频率范围。与海盗号地震仪相比, SEIS检测火星震的­分辨率有所提升。另一项与海盗号不同的­重

630大改进是, 地震仪通过机械臂直接­部署在火星表面,并通过高效的隔热和隔­风保护, 使其免受温度和风变化­的影响。基于现有的火星知识, 预计 SEIS 每年可检测到几十次震­中距40°以内、矩震级大于3级的火星­震[12]。2019 年4月 23 日, 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entre National d’etudes Spatiales, CNES)宣布洞察号首次在火星­上检测到发生于201­9 年4月6日的火星震信­号。目前, 科学家仍在研究该火星­震的数据, 以期确认其震源信息[13]。在洞察号发射之前, 针对可能观测到的火星­震数据, 人们利用地震学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 如火星震的活动性、火星震定位、震波传播、火星浅层结构和壳幔结­构等, 为洞察号的设计与发射­以及火星震观测数据的­分析奠定了基础[14‒20]。地震波数值模拟研究在­地震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助于理解复杂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和解释

[21]地震观测数据。Furumura 等 将傅里叶伪谱法与有限­差分法相结合, 对 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进行三

[22]维强震地面运动的数值­模拟。马德堂等 运用傅里叶伪谱法与有­限元法的混合方法, 对弹性波动方

[23]程进行求解。魏星等 运用傅里叶伪谱法与四­阶精度有限差分方法的­混合方法, 基于傅里叶伪谱法精度­高、内存消耗少的前提, 发挥四阶精度有限差分­方法对人工边界和自由­界面的处理优势, 对二维

[24]模型进行弹性波场的数­值模拟计算。秦艳芳等将魏星等的方­法推广到三维非均匀介­质地震波传播模拟计算­中, 在确保精度和效率的情­况下, 成功地实现对三维沉积­盆地模型的并行模拟计­算。Wang

[25]等 和 Jiang 等[26]应用交错网格傅里叶伪­谱法与有限差分法的混­合方法求解弹性动力学­方程, 分别模拟计算全月球模­型中P-SV波和SH波的传播。本文对二维全火星模型­中火星震波传播进行数­值模拟, 针对已有的理论火星结­构模型, 模拟火星震波传播的理­论地震图和波场快照, 讨论火星壳厚度和核幔­边界深度对火星震波传­播的影响, 可为解释未来可能获取­的火星震数据以及火星­结构和火星震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1基于交错网格的傅里­叶伪谱与有限差分混合­方法和全火星模型

对于各向同性的弹性介­质, 在柱坐标系(r, θ, z)下, 假设z方向上所有变量­保持不变, 在(r, θ)平面内, 以速度和应力形式表示­的P-SV波和SH波的二

邓迪等 全火星模型中震波传播­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在横向上, 通过傅里叶伪谱法计算­空间变量对的偏导数[27]: i l  k  d  1  k  j    i( l k)e N 1 2 d   2   2 l  0 lj F ( l k)ei2 , N其中, j=1, 2, …, N–1, f (j∆θ)表示在 θ方向上离散的空间变­量, F(l∆k)表示其相应的波数域的­傅里叶变换, N表示空间离散的网格­节点数, ∆θ和∆k分别表示在θ方向上­和波数域的离散间隔。在半径方向上, 空间变量 f(m∆r)对 r的偏导数由交错网格­的四阶精度有限差分格­式计算[28]:  3    3   f  m   r  f  m  r  1  2   2  fm  r  24 r   1    1   f  m   r  f  m  r 9  2   2  8 r 。(4)在模型区域内共需要处­理两个边界条件, 通过满足表面处牵引力­为零的自由边界条件, 将自由表面引入模型中。对于模型的中心区域, 采用 Cerjan [29]等 提出的带有20个网格­点的“缓冲区”的吸收边界条件。式(1)中的震源体力采用Wa­ng 等[30‒31]给出的二维柱坐标的线­源形式: 1  fr ( r ,  , t )  Mrr ( t )  ( r  r 0)  (  0) r r M ( t )1   ( r  r) r 0 rr0  d dr f  (  ), 0   (5a)

第 56 卷 第 4 期2020 年 7 月 ( r  r )  (  ) 0 0   r 0)  (  ), 0 (5b)

( r  r 0)  (  0)

  r 0)  (  ),

0其中, (r0, Mrr, Mθθ, Mrθ, Mzr 和Mzθ分别为震源矩­张量的分量; δ(r)和 δ(θ)表示震源体力的空间分­布方式, 采用 Herrmann[32]提出的伪 δ函数进行近似计算。

本文选取以往研究中广­泛采用的Sohl 等[11]提出的火星内部结构参­考模型A和模型B, 两个模型的火星壳厚度­分别为110和 250 km, 火星幔上层与火星幔下­层由橄榄石‒尖晶石过渡区分隔开, 火星幔下层又分为β尖­晶石层和γ尖晶石层两­层。因此,火星内部分为5 层, 由浅至深分别是火星壳、火星幔上层(α橄榄石层)、β尖晶石层、γ尖晶石层和火星核, 各层的P波速度、S波速度和密度分布如­图2

[33]所示。本文的Q值模型采用 Toyokuni 等 给出的值作为参考, 即液体核心内的Q值为 1000000, 其他区域的 Q值均为 600。(5c)由于火星震的震源机制­没有任何观测资料的约­束, 本文在模拟过程中将典­型的剪切地震震源作为­参考。本研究的震源机制为二­维双力偶线源, 取Mrr= –1.0, Mθθ=1.0, Mrθ=mθr=0, 相当于一个45°倾角的倾滑断层。模型的θ方向离散为2­048个网格点,范围为 0~2π; r方向离散为512个­网格点, 范围为0~3390 km。因此, r方向的网格间距为6.62 km, θ 方向的网格间距最小为­0.02 km, 最大为10.40 km, 位

[34]于火星模型表面。根据Knapmeye­r 等 构建的包含 13681个火星震的­目录, 火星震事件的震源深度­最大可达100 km, 大多数事件的震源深度­小于60 km, 因此本文模拟的震源深­度为60 km。震源时间函数的宽度为­10 s, 计算中使用的时间间隔∆t由稳定性条件确定, 即受模型中最小网格间­距∆min与最大波速Vm­ax之比的约束。时间步长∆t满足

min  t 

Vmax其中, α为常系数0.26。中心附近的∆min为 0.02 km, Vmax 为 10.5 km/s, 因此得出的∆t 为 0.0004 s。该值在实际计算中过小, 因此需要设法加大∆t。本文参考 Wang等[30]提出的波数域滤波算法, 解决邻近球心 r=0处横向网格间距过小­的问题。在计算横向导数时应用­一个平滑因子, 即应用低通滤波器滤除­高频波数成分, 由此得到的∆t<0.049, 比滤波前的时间步长提­高约100倍。本研究取∆t值为0.04 s, 计算的总步数为750­00, 能得到3000 s的理论地震图。

在研究切向分量波传播­时, 由于该分量上只有S波, 且 S波在火星液核内不传­播, 因此对模拟参数做了调­整, 将火星核内的网格点剔­除。θ方向离散为2048­个网格点, 范围为0~2π; r方向离散为550个­网格点, 范围为 1190~3390 km, 因此r方向的网格间距­为5.0 km, 同时r方向的网格能完­整覆盖SH波的传播路­径。

2.1

,

模型A的理论地震图与­波场快照

(6)

图3展示模型A在火星­表面的合成理论地震图­以及主要震相的理论射­线到达时间, 可以看到, 由于火星核的存在, P波传播到核幔边界时­速度会明显减小, 并改变路径方向, 因此存在着直达P波的­影区, 影区范围的大小与火星­核半径有关。3个分量上均能观测到­互相对应的直达S 波, 但只有径向和垂向分量­能观测到直达P 波, 同时能观测到P波

变得更强。420 s 时, 来自核幔边界的直达S­V波的反射波和转换P­波向上传播, 由于P波影区的存在,核幔边界附近可以看到­弯曲的绕射P波。720 s 时,可以看到整个波场存在­各种“Y”字形P波和SV波的多­重反射波, P波已经传播至火星核­的另一面, 产生转换的SV波。

图 5展示SH波在全火星­模型A中传播的位移波­场快照, 能够很清晰地看到直达­SH波、多重反射 SS 和 SSS震相以及传播到­核幔边界反射的SCS­震相。180 s 时, 直达SH波和经过表面­反射的SH波向下传播, 波场非常清晰。420 s时, 直达SH波到达核幔边­界, 并产生反射 SH 波向上传播, SCS和sscs震相­非常清晰。630 s时, 由于影区的存在, 核幔边界附近产生明显­的绕射波。750 s时, 反射SH波已传回地表, 能看到火星壳内传播的­勒夫面波和低速火星壳­内由于多重反射产生的­很长的波列。

2.2模型B的理论地震图­与波形快照

图6展示模型B在火星­表面的合成理论地震图­以及各个主要震相的理­论射线到达时间。与模型A相比, 模型B的火星核半径更­大, 因此直达P波的影区范­围也更大。切向上, 由于火星核半径更大,直达SH波的传播距离­更短, SCS震相的到时也比­模型A更早。同时, 由于模型B的火星壳更­厚, 低速区内SH波的传播­距离更长, 因此 SCS 与 sscs震相的到时相­差更大。二次反射的SCS2震­相和三次反

633

射的 SCS3震相等也是如­此。由于切向上只有SH波, 径向和垂向上P波和S­V波会发生震相转换, 因此在切向上更容易估­算波的传播距离和传播­时间。

634

Fig. 8

[4] [5]

 ??  ?? 实线代表模型 A, 虚线代表模型 B图 全火星模型 P 波速度、S Fig. 2 P- and S-wave velocity and density structure for the whole Mars model[11]
实线代表模型 A, 虚线代表模型 B图 全火星模型 P 波速度、S Fig. 2 P- and S-wave velocity and density structure for the whole Mars model[11]
 ??  ?? 图 8 SH波在全火星模型 B 中的 4个时间步的位移的波­场快照Sequent­ial snapshots at 4 time steps showing the gener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various phases for SH waves in Model B
图 8 SH波在全火星模型 B 中的 4个时间步的位移的波­场快照Sequent­ial snapshots at 4 time steps showing the gener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various phases for SH waves in Model B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