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Numerical Modeling of Global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in the Whole Mars Models

DENG Di, XIAO Wanbo, WANG Yanbin†

-

Department of Geophysics,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ybwang@pku.edu.cn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6 9 3

维波动方程为 vr 1  1   ( r )  r rr t r r r  r v 1  1   r 2   t r( ) r r2  r   vz  1    zr z    zr t r r  对于各向同性的弹性介­质, 其本构关系为  v   v , rr r   (  2 )  v  r t  r r  v    vr  2  v       , r  t r  r      vr , v  r    v   t  rr     v    , zr z  t r    vz z   t r 其中, vr, vθ 和 vz分别为垂向、径向和切向的速度分量, fr, fθ 和 fz 分别为垂向、径向和切向的体力分量, σrr, σrθ, σθθ, σzr 和 σzθ为各应力张量的­分量, λ 和 μ为拉梅常数。本文中网格划分采用如­图1所示的交错网格,应力和速度分量在不同­位置离散化, 彼此之间有半个网格间­距。半径方向采用等间距网­格离散化, 对于每个固定的半径, 横向网格点的数量是相­同的,横向网格的间距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采用基于交错网格的有­限差分与傅里叶伪谱的­混合方法, 对波动方程组进行求解。  , f  , f z, f r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f

( r ,  , t ) M ( t )1 r r r 1  ( r rr0 1   Mzr ( t )  r r 1 Mz ( t )  ( r rr0 θ0)为震源中心位置;

M ( t )

Fig. 3

的多重反射波PP和 PPP等。径向和垂向分量上均能­看到传播经过火星核的­PKP震相, 只能看到很弱的入射到­核幔边界发生反射的震­相, 如 PCP, PCS和SCP等。切向分量上波形单一, 只能观测到S 波,多重反射波SS 和 SSS最为清晰明显, 同时能观测到 SCS, sscs, SCS2 和 SCS3等核幔边界反­射震相。由于模型A中火星壳厚­度较小, 因此SCS和 sscs 震相的到时相差不大。在直达S波和SS波之­间, 可以看到很强的低速火­星壳内部产生的多重反­射震相。同时可以看到, 3个分量的理论地震图­上面波均比较清晰明显, 径向和垂向分量上的振­幅较大, 切向分量上的勒夫面波­没有另外两个分量上的­瑞利面波强。随着面波的传播, 波列越来越长, 频散现象越来越明显。

图 4展示震源深度为60 km的火星震激发的P­波和SV波在全火星模­型A中传播的波场快照, 可以看到, 120 s时直达P波和SV波­在火星幔上层向下传播, 具有清晰的波前, 同时能看到来自地表的­直达P波和SV波的反­射波和转换波, pp和 sp震相的波前依次在­P波之后向下传播。在火星壳中, 速度比较慢的面波开始­产生。在低速的火星壳中, 由于P波和SV波的多­重反射和转换作用, 形成直达波之后的较长­波列。360 s 时, 直达SV波到达核幔边­界, 可以看到比较清晰的P­和pp震相的核幔边界­反射波, 面波和直达波之后多重­反射和转换波的波列

第 56 卷 第 4 期2020 年 7 月

邓迪等 全火星模型中震波传播­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图 8展示SH波在全火星­模型B中传播的位移波­场快照。270 s 时, 直达SH波到达火星幔­上层与下层的分界面。由于模型B的火星壳更­厚, 因此向下传播先经壳幔­边界反射, 再经火星表面二次反射

第 56 卷 第 4 期

SH 2020 年 7 月ss

照, 可知模型A具有持续时­间更长、频散更强的面波, 这与 Toyokuni等[33]的结论相符, 即模型差异严重地影响­面波的波列, 较薄的火星壳模型中面­波的波列更长。

本文数值模拟的震源时­间函数的主周期为10 s,在以后的研究中, 可以考虑不同的主周期, 进一步研究火星壳对不­同成分面波传播的影响。模拟过程中采用的震源­为二维线源, 与实际的三维点源相比,由于存在波形和几何扩­散的差异, 二者的模拟结果有差异, 可以利用二维线源到三­维点源结果的转换进行­近似的校正[30]。另外, 后续研究中可以尝试对­火星震波在三维空间中­的传播进行数值模拟, 并且讨论横向非均匀火­星壳和地形变化对火星­震波传播的影响。

邓迪等 全火星模型中震波传播­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波动方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4, 26(1): 61‒64魏星, 王彦宾, 陈晓非. 模拟地震波场的伪谱和­高阶有限差分混合方法. 地震学报, 2010, 32(4): 392‒400秦艳芳, 王彦宾. 地震波传播的三维伪谱­和高阶有限差分混合方­法并行模拟. 地震学报, 2012, 34(2): 147‒156 Wang Y, Takenaka H, Jiang X, et al. Modelling twodimensi­onal global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in a laterally heterogene­ous whole-moon model.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13, 192(3): 1271‒1287 Jiang X, Wang Y, Qin Y, et al. Global Sh-wave propagatio­n in a 2D whole Moon model using the parallel hybrid PSM/FDM method. Earthquake Science, 2015, 28(3): 163‒174 Witte D C, Richards P G. The pseudospec­tral method for simulating wave propagatio­n. Computatio­nal Acoustics, 1990, 3: 1‒18 Levander A R. Fourth-order finite-difference P-SV seismogram­s. Geophysics, 1988, 53(11): 1425‒1436 Cerjan C, Kosloff D, Kosloff R, et al. A nonreflect­ing boundary condition for discrete acoustic and elastic wave equations. Geophysics, 1985, 50(4): 705‒708 Wang Y, Takenaka H, Furumura T. Modelling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in a two-dimensiona­l cylindrica­l whole-earth model using the pseudospec­tral method.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01, 145(3): 689‒708 Wang Y, Takenaka H. Sh-wavefield simulation for a laterally heterogene­ous whole-earth model using the pseudospec­tral method.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1, 54(12): 1940‒1947 Herrmann R B. Sh-wave generation by dislocatio­n source — a numerical study.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79, 69: 1‒15 Toyokuni G, Ishihara Y, Takenaka H. Preliminar­y modeling of global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in the whole Mars // 42nd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Woodlands, 2011: Abstract no. 1631 Knapmeyer M, Oberst J, Hauber E, et al. Working models for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level of Mars’ seismicit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6, 111: 11006

1.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41; 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81;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 4.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 † 通信作者, E-mail: wangwt@cea-igp.ac.cn

摘要 利用地震观测台阵中相­邻台站间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随时间的偏移的­特性, 考虑参考互相关函数、噪声源变化、反演方法和数据误差的­影响, 给出基于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的密集台阵时钟­偏差分析及其误差评价­方法。对盐源短周期地震观测­密集台阵的单台时钟偏­差分析结果表明, 基于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的时钟偏差分析方法­可以给出连续的单台时­钟偏差, 并能够筛选出有明显时­钟偏差的台站及偏差出­现的时段。该台阵的209个台站­中, 有17个台站在观测期­内出现大于1 s的时钟偏差, 可能与仪器数据采集装­置的硬件或软件故障有­关。关键词 地震观测密集台阵; 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 时钟偏差分析; 噪声源分布

田原等 基于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的地震观测密集台阵­时钟偏差分析方法

传感器内部时钟进行授­时。在仪器运转正常且GP­S信号连接稳定时, 系统的时间精度可以达­到50 ns,能够保证数据授时的精­度。授时系统在两种情况下­可能产生较大的偏差: 1) GPS信号连接失败, 导致数据采集系统只能­使用传感器内部时钟, 此时记录的波形可能产­生连续的时间漂移, 直至GPS信号重新连­接成功[1‒2]; 2) 由于采集或授时系统的­硬件或软件出现故障, 数据采集系统的时间可­能会出现较

[3‒4]大的变化 。无论哪种情况产生的时­间偏差, 数据使用者都无法获得­准确的时间校正信息。

在无法获知准确时间信­息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记录的波形数­据对台站时钟进行简单­的分析。利用波形的时钟偏差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类。1) 通过地震震相在各台站­的到时, 估计台站的时钟偏差。例如, Anchieta等[5]利用海底地震仪与临近­海岛上的陆地宽频带地­震仪的P波到时差, 估计海底地震仪的时钟­偏差。此类方法依赖于地震震­相的清晰度和出现频率, 因此仅适用于地震频发­区域, 对于地震稀少的地区, 不能保证时钟的不间断­校正。2) 利用台站间的相干噪声­信号, 检测时钟偏差。此类方法可用于检测小­孔径台阵、海底台阵及区域台网中­的台站时钟偏差。例如, Stehly等[3]利用地球微震频带噪声­信号(5~10 s和 10~20 s), 对固定台站的时间偏差­进行连续检测; Sens-schönfelde­r[1]利用两个小孔径火山监­测台阵的每日互相关函­数相对于全时段叠加互­相关函数的偏移量, 给出每个检波器的单台­时间日变化, 并指出该台阵的时间漂­移主要由GPS授时失­败期间的内部时钟漂移­产生; Xia等[4]利用几内亚湾的26 s固定噪声源信号, 分析全球范围的台网时­钟偏差; 王俊等[6]对江苏省的固定台网进­行连续的时钟分析, 并进行时钟偏差的误差­分析。

随着台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开始尝试布设密集­的短时观测台阵(台间距数十米至数公里,观测周期十几天至数月), 利用噪声中的高频成分,提取高频(5 s以下)面波乃至体波数据, 以期研究局部小尺度浅­层地壳乃至近地表的精­细结构[7‒10]。相对于中长周期台阵, 短周期密集台阵具有台­间距小、总台站数大和总观测时­间短等特点, 数据对时间精度要求较­高,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同时­检测观测时段内所有台­站时间精度的快速检测­方法。

本文采用类似Sens-schönfelde­r[1]提出的基于台阵间噪声­互相关函数的单台时间­偏差分析方法, 针对短周期密集观测台­阵的特点, 给出适用于它的台

阵时间偏差分析方法, 并对盐源短周期地震观­测密集台阵(简称盐源台阵)进行时间偏差分析, 探讨参考互相关函数计­算误差、矩阵优化方案、数据读取误差及噪声源­方向改变等因素对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 最终给出盐源台阵所有­台站的时钟偏差以及偏­差的误差估计。

1 方法原理1.1 基本原理

在理想状态下, 噪声源均匀地分布, 两个台站之间的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代表两台­站间的经验格林函数, 与两台站间的路径结构­有关, 不随时间变化[11‒12]。以下因素可能会导致互­相关函数的变化: 1) 台站间路径结构发生变­化; 2) 某个台站的时钟出现偏­差, 或数据采集器出现相位­偏差; 3) 噪声源分布发生变化。可将某一时段内台站间­互相关函数相对于参考­互相关函数的时间偏差 δt 用如下式[3]表达:

δt = φ(t)+ D(t)+ ε(t), (1)其中, φ(t)代表路径结构变化导致­的时间偏差, D(t)代表由台站时钟偏差或­相位误差导致的时间偏­差, ε(t)表示由噪声源分布变化­产生的时间偏差。短周期密集台阵的观测­时间通常小于3个月, 可以认为观测期内台站­间的路径结构几乎不随­时间变化, 因此相对于δt, φ(t)可以忽略不计。此时, 台阵中任意两台站i与­j间的时钟(或相位)偏差可以表示为

Dij(t)=∆i(t)–∆j(t)= δtij – εij(t), (2)其中, ∆i(t)表示第 i个台站的单台时钟偏­差, εij(t)表征由于噪声源分布的­变化在两台站间产生的­时间偏移。若噪声源在空间分布均­匀, 或空间分布虽不均匀但­随时间变化不大时, 相对于δt, ε(t)的影响可忽略, 此时δt几乎全部由两­个台站各自的单台时间­偏差贡献。若噪声源的优势方向在­一段时间内发生明显的­改变, 则ε(t)的影响不可忽略, 需要想办法予以修正。使用较长观测时间(1个月以上)的互相关函数叠加, 可以改善噪声源的分布­情况, 进而减少ε(t)的影响, 这种做法多应用于对长­时间观测的固定台站进­行的时钟偏差分析中[2‒3,6], 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计算结果的时间分辨率。本文利用密集观测台阵­的特性, 拟合噪声源变化在不同­方向的台站间产生的时­间变化, 并加以去除, 尽可能地减小噪声源分­布变化的影响, 同时保证计算结果的时­间分

639

第 56 卷 第 4 期2020 年 7 月

辨率。

对于整个台阵中的共M­个台站, 通过台阵中所有K个台­站对互相关函数的时间­偏移量(式(2)), 构建求解单台时钟偏差­的线性方程组:

引入绝对时间偏移量后,

1.5噪声源分布改变的影­响修正

ij

利用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进行时钟偏差分析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背景噪­声源均匀分布, 或在观测期内的分布情­况没有明显变化。若噪声源分布不均匀且­分布方式发生改变, 噪声互相关函数会在时­间轴上产生小幅的移动。对于较低频带内距离较­近的两个台站, 噪声源分布变化的影响­类似传播方向改变的平­面波在台站处产生的到­时变化, 此时台站对互相关函数­相对其参考互相关函数­的时间变化量与噪声源­的分布以及台站对连线­的方位角有关。对密集台阵而言, 台阵内存在大量方位角­及台间距相似的台站对, 这些相似的台站对对噪­声源改变应该有相似的­响应, 可以利用这一特性来估­算噪声源改变在台站间­互相关函数上产生的时­间响应εij(t)。在盐源台阵每个方位角­相似的台站对组 I 中, 我们将每天组内台站对­相对时间偏移量 的平均值 作为该

ij组内所有台站对的­噪声源时间响应 。此时, 式(5)可改写为

1.6

ij i

ij j

ij

式(2)改写为ref ij

ij ij

ef

I

单台时钟偏差计算及误­差分析

(6)进行参考互相关函数修­正和噪声源响应修正后, 得到各个台站对的时钟­偏差Dij ( t), 继而可以利用式(3)的线性方程组来计算台­阵每一天的单台时

n钟偏差 。由于式(3)中的系数矩阵永远为不­满秩

i矩阵, 因此在求解线性反演问­题前, 要先对矩阵进行优化。本文选择的优化方案为: 选出一个台站作为参考­台站, 设定其单台时钟偏差为­零, 此时线性方程组变为典­型的超定方程组, 可以利用最小二乘法[14]求出稳定解。选取的参考台站k应满­足以下条件: 1) 台站在观测期内数据没­有间断; 2) 与之相关的所有台站对­的参考互相关函数没有­明显偏离“正确时间”, 即与参考台站相关的参­考互相关函数的

ref极值偏移量dt­kj 均小于整个台阵dtr­ef标准差的一半; 3) 台站的时钟变化最小, 即与参考台站相关的所­有台站对时钟偏差Di­j(t)的标准差最小。单台时钟偏差分析结果­的误差由两部分组成: 1) 线性方程组求解过程中­引入的误差; 2) 数据误差造成的结果误­差, 即台站对时钟偏差Di­j(t)的误差对单台时钟偏差­的影响。在线性方程组的求解过­程作为本文应用示例的­短周期密集台阵数据来­自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布设于中国西南­部盐源盆地及其周边山­区的短周期密集台阵, 台站总数为209 个, 以约2 km的台间距密集地布­设于约 40 km×60 km的菱形区域内(图1)。台阵使用的仪器全部为­EPS-2型短周期三分量地震­仪, 频带宽度为 0.2~150 Hz, 采样频率为 200 Hz。台阵观测时间为 2017 年 6 月 4日至 2017 年 7月 10 日, 单台最长观测时间为3­6 天, 最短18天。

[15]本文采用 Bensen 等 的背景噪声处理方法,对背景噪声记录数据进­行预处理。首先, 将台站原始记录的采样­频率降至50 Hz, 并对每天记录完整度大­于80%的数据进行去均值和去­趋势处理, 再进行去除仪器响应的­操作。然后, 对每个长度为1天

641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

 ??  ?? 图 3模型 A中火星表面的位移理­论地震图Synthe­tic displaceme­nt seismogram­s at Mars’ surface for Model A
图 3模型 A中火星表面的位移理­论地震图Synthe­tic displaceme­nt seismogram­s at Mars’ surface for Model A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