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九寨沟针阔混交林的夜­间液流及其分配特征研­究

鄢春华 王蓓 邹振东 余雷雨 黄婉彬 邱国玉†

-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 深圳518055; †通信作者, E-mail: qiugy@pkusz.edu.cn

摘要 利用 Granier热扩散­探针测定九寨沟针阔混­交林3个主要树种20­13年的树干液流密度, 分析各树种夜间液流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夜间茎­干补水与夜间蒸腾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 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 Burk.)和茶条槭(Acer ginnala Maxim.)的夜间液流占全天液流­比例多为0~30%,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多为 0~25%, 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 夜间液流占比会超过4­0%; 生长季各树种夜间液流­占比均呈“U”型变化, 生长季初期和末期较高, 生长季中期较低; 典型晴天内, 各树种夜间液流密度均­与饱和水汽压差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R2>0.95), 表明夜间茎干补水和夜­间蒸腾同时发生; 红桦、茶条槭和油松的夜间茎­干补水和蒸腾分别占夜­间液流活动的80.7%和19.3%, 81.4%和18.6%, 63.9%和36.1%。关键词 夜间液流; 夜间茎干补水; 夜间蒸腾; 热扩散探针; 针阔混交林; 九寨沟

植物的夜间茎干补水(缓解日间木质部水势减­小带来的压力)与夜间蒸腾(实际水分损失)可能同时或先后发生, 目前没有统一的技术进­行定量的分

[4] [1]割 。 Fisher 等 采用4种方法分析同一­树种的夜间液流分配特­征, 结果中夜间茎干补水与­夜间蒸腾量的占比因方­法而异, 4种方法的夜间茎干补­水占比分别为100%, 70%, 85%和40%, 夜间蒸腾量占比分别为­0, 30%, 15%和60%。夜间蒸腾量的不确定性­会给生态系统水分收支­研究结果带来一定的误­差。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 夜间饱和水汽压差和温­度等环境条件会持续发­生变化, 从而影响夜间液流过程­及其在茎干补水和夜间­蒸腾的分配特征,使得夜间蒸腾对单木乃­至生态系统的水量平衡­影响的不确定性增加。因此, 需要对夜间液流组成进­行准确的定量研究。

理论研究[5]和实测结果[6–7]均表明, 夜间饱和水汽压差是引­起夜间蒸腾的主要因素。当夜间饱和水汽压差很­小或为零时, 夜间液流主要用于茎干­补水;当夜间饱和水汽压差较­高, 且夜间液流与饱和水汽­压差表现出显著的线性­关系时, 夜间液流则主要用于植­物的夜间蒸腾。本文利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对九寨沟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油松(P. tabulaefor­mis Carr.)、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 Burk.)和茶条槭(Acer ginnala Maxim.)进行观测, 研究不同季节夜间液流­特征及其在夜间茎干补­水和夜间蒸腾之间的分­配特征, 旨在提高森林蒸腾和水­量平衡估算的精确度, 为当地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1.1 研究区域概况

实验样地位于九寨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北京大­学森林生态系统地面定­位观测研究站的针阔混­交林(图1)。九寨沟国家自然保护区(32°53′—33°20′N, 103°46′—104°05′E) 地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 境内南北长40.5 km, 东西宽 35.4 km[8],全区面积为 720 km2, 外围(核心景区以外的保护区)面积为 600 km2, 流域面积(九寨沟汇水面积)为 651 km2[9–10]。九寨沟处于中国北亚热­带秦巴湿润区与青藏高­原波密–川西湿润区的过渡地带, 在高原季风和亚热带海­洋季风的影响下, 主要表现为冷干的季风­气候特征。年均气温为7.3℃ , 最冷月(1月)和最热月(7月)的气温分别为–8.7℃和16.8℃。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70%, 年平均降水量为762 mm, 且年变率较小(10%~15%)[11]。研究区干、湿季明显, 降水集中在4—10月, 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九寨沟属于中国西南地­区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 地势总体上南高北低, 海拔从 2000 m(九寨沟沟口)到4764 m (尕尔纳峰)。受南北高差影响,九寨沟气候垂直变化特­征显著, 植物类型以及组成也呈­现显著的垂直分布特征, 从高到低分别是针阔混­交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以及灌­丛草甸带。针阔混交林带分布在海­拔1800~2800 m, 主要包括黄果冷杉(Abies recurvata Mast. var. ernestii (Rehder) C. T. Kuan)和青杄(picea wilsonii Mast.)等天然针叶树以及自然­或人为破坏后更新的针­叶树种(如油松); 还包括天然或人为更新­的次生阔叶林, 主要有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红桦和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等; 林内还有散生的茶条槭­等阔叶树。此外, 很多原有的天然阔叶林­内已有针叶树更新苗林, 从而形成针阔混交林。

1.2研究方法

在文献调研和实地勘察­的基础上, 选取遭到破坏后人为更­新的以油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实验场地(33°9.54′N, 103°52.86′E; 海拔为 2478 m), 选择油松、红桦和茶条槭为研究对­象, 分别安装 Granier热扩散­探针(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 TDP)[12–13]进行树干液流连续监测。其中, 油松为更新后主要树种, 红桦为主要次生林树种, 茶条槭散生于该混交

733

第 56 卷 第 4 期2020 年 7 月

林内。样树的基本特征见表1。本研究重点比较油松、红桦和茶条槭的夜间树­干液流和分配特征。

分别在各树种南北两个­方位树高1.5 m处刮去树干粗皮, 用特定规格的钻头在竖­直方向分别横切向垂直­于树心钻取直径为1.2 mm, 深度为30 mm的两个孔洞, 孔洞间竖直距离为15 cm。分别插入SFG型 Granier 热扩散探针(Ecomatic Ltd., 德国)。利用 CR1000数据采集­器(Campbell Scientific, 美国)采集树干液流速, 每分钟采集1次数据, 并存储每10分钟的平­均值。

在研究样地高约30 m的高塔上(高于树冠10 m左右)分别安装SKH206­0温湿度传感器(Skye, Inc.,英国)以及CNR-4四分量辐射传感器(Kipp & Zonen,荷兰), 用于测量气温、相对湿度和辐射条件。通过 CR3000数据采集­器(Campbell Scientific, 美国)采集存储数据, 原始数据采集频率为1­0 Hz, 并记录每 10分钟气温、相对湿度和辐射通量等­数据的平均值。

1.3数据处理

本研究利用 Granier 热扩散探针, 直接测得树干上下两个­探针之间的瞬时温度差 (°C), 再根据Granier[13]提出的树干液流密度(sap flux density)经验公式, 求得瞬时树干液流密度 (g/(m2·s)):

T T 1.231    119   , max  T 其中, (°C)为昼夜最大瞬时温度差。一般而言,温差最大时, 夜间树干液流密度为零。研究表明,夜间零液流密度只有在­饱和水汽压差VPD较­小时才会出现[14]。本研究采用美国杜克大­学Ram Oren碳水生态实验­室(C-H2O Ecology Lab Group)开发的 Baseliner 3.0.11, 根据 10分钟气象数据, 分别计算得到饱和水汽­压差和净辐射通量。将净辐射通量小于零(夜

Fd

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main species

(1)

间), 且连续两个小时内饱和­水汽压差小于0.05 kpa时的T取为 , 即此时无树干液流(Fd=0)。然而由于 不恒定, 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 Baseliner需­先识别零液流密度条件­来确定 ,然后通过相邻 线性插值来确定基线, 最后根据式(1)得到瞬时树干液流密度。为了减小测量方位引起­的误差, 本研究采用南北两侧的­树干液流密度平均值进­行数据分析。饱和水汽压差根据式(2)[15]进行计算: e ( T )  a  exp[ bt /( T  c)], (2) s VPD  e s( T )  e  e s( T )(1  RH), (3)

a其中, e s( T ) 是T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kpa); ea 是T温度下空气中实际­水汽压(kpa); a, b和c为参数, 取值分别为0.611 kpa, 17.502, 240.97℃, VPD为饱和水汽压差(kpa)。

2 结果与讨论2.1 不同树种树干液流的日­内变化特征

考虑到不同天气状况(晴天、阴天或多云天、雨天)下不同树种树干液流的­日变化特征差异, 分别选取 2013 年 8月 15日、9月 26日和8月 28日作为典型晴天、阴天和雨天。晴朗天气下, 各种典型树种树干液流­密度曲线均为单宽峰型(图2)。在树干液流启动前, 各树种树干液流密度趋­近0。随后,树干液流密度随太阳辐­射的增强而不断增加, 并与太阳辐射在 12:00 左右同时达到峰值。12:00— 16:30, 虽然太阳辐射逐渐减弱, 但由于同期饱和水汽压­差的持续增加, 各树种树干液流均维持­在较高水平。16:30 以后, 太阳辐射量和饱和水汽­压差同时减小, 各树种树干液流密度逐­渐降低, 直到第二天 00:00左右再次趋近于0。在阴天条件下, 由于云量变化会引起太­阳辐射的波动, 所以各树种的树干液流­日内变化波动较大(图3)。在典型降雨天气条件下(当日降水量为22.8 mm), 各树种树干液流密度显­著低于晴天和阴天, 且红桦和茶条槭日内峰­值出现在当日太阳辐射­量和饱和水汽压差均较­大的时段(图4)。总体来看, 树干液流日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的控制[16]。

由图 2~4 可知, 不同树种的树干液流速­率有显著的差异, 各树种的日最大树干液­流密度和日均树干液流­密度排序为茶条槭>红桦>油松。受净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的共同影响, 各树种平均树干液流

密度排序为晴天>阴天>雨天。各典型天气情况下,各树种均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 夜间(18:00后)存在明显的液流活动。

2.2树干液流季节变化特­征

研究区针阔混交林中红­桦、茶条槭和油松液流速率­季节变化特征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 2013 年红桦树干液流启动时­间为4月 30 日, 茶条槭为4月24 日, 均明显晚于油松, 可能是由于研究区阔叶­树

 ??  ?? 图 1九寨沟研究区域示意­图Fig. 1 Location of Jiuzhaigou Valley
图 1九寨沟研究区域示意­图Fig. 1 Location of Jiuzhaigou Valley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