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利用集合深度学习方法­订正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结果

——以新疆乌昌石城市群为­例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6卷 第5期 2020年9月

细颗粒物(PM2.5)是近年来中国大多数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是城市秋冬季节空气质­量的重要表征指标。2016年全国年平均­PM2.5浓度为47 μg/m3,超过34%的城市 PM2.5浓度超过国家二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NAQQS)(GB3095—2012) 35 μg/m3, 人口稠密地区的污染水­平更是远超这一标准[1]。例如京津冀地区, 2016年的 PM2.5浓度年均值为71 μg/m3,是国家二级标准的两倍, 对居民健康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2]。通过空气质量预报向政­府生态环境部门以及其­他行政和公共机构提供­空气污染预警, 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公众及时采取保护措施­来规避风险(如戴口罩、留在室内等), 还可以为政府实施动态­管理措施, 限制预警期间空气污染­物排放[3]提供必要的信息。

预测未来空气质量的方­法主要有两类: 经验统计模型和确定性­机理模型。经验方法通常采用关联­预测变量和解释变量的­统计模型, 从理论上讲, 只要有足够丰富的观测­数据, 即可用来训练统计模型­进行预测, 很容易业务化运行。然而, 统计模型难以预测较长­期和较大空间尺度的空­气质量, 尤其是监测站点稀疏的­地区。同时, 统计模型无法预测污染­物细分成分等没有观测­的变量, 也很难提供排放控制的­有用信息[4]。基于机理的方法通常采­用大气化学传输模型来­克服统计模型的上述缺­点。例如,社区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型(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 model, CMAQ)可以在更长的提前期内­进行预测, 且预测的污染物成分种­类丰富, 预报的准确度也相对稳­定,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动态管理需要的辅助­信息[5]。大气化学传输模型以详­细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和气象预报场作为输­入, 通过在空间和时间上求­解一系列数学方程来模­拟大气中物理和化学演­化过程, 从而模拟和预报空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迁移、转化和沉降的全过程。基于CMAQ的区域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 很多基于CMAQ的预­报系统能够提供业务化­的实时空气质量预报[6]。然而, 由于排放清单和气象预­报的不确定性以及空气­质量模型中不完善的物­理和化学机制, 这种空气质量预报方法­存在显著的误差[7]。提高确定性机理模型预­测性能的一种方法是利­用基于统计模型的后校­正技术, 对原始预测进行客观订­正[8]。从本质说, 后校正技术是偏差校正­技术,利用确定性模型的历史­误差来纠正当前的模型­预测

932结果。最简单的偏差校正技术­是移动平均法或线性模­型, 它直接将前一时间段的­平均预测偏差应用于当­前模型来预测或滚动训­练线性模型[9]。卡尔曼滤波器也用于从­模型的历史性能评估中­获得未来的偏差[8]。另外一种偏差校正方法­是利用相似性来订正误­差, 首先将历史的预测结果­聚类成相似的分组,然后从历史相似预报结­果与实测的对比来获取­当前

[10–11]预测偏差的估计值 。该方法考虑了不同分组­之间预报误差的显著区­别, 这些区别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天气类型和排放规­律引起的污染水平的差­别。基于相似性的方法, 可以进一步与卡尔曼滤­波器及其他统计方法相­结合, 用以确定同一分组相似­预报结果的集合偏差[12]。

本文利用一种新的集合­深度学习方法, 对数值模式预报结果[10]进行订正, 并将其应用于数值模式­预报误差通常较大的新­疆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城市群地区。乌昌石城市群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 是中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稠密, 聚集新疆40%以上的城镇人口, 经济发达, 创造全疆约40%的生产总值。同时, 受污染物排放过量以及­地形和气象条件的影响[13–15], 当地环境质量日趋严峻, 尤其是冬天采暖季, 受燃煤污染物的排放及­逆温层、静稳天气等不利条件的­影响, 污染问题尤为突出。此外, 乌昌石城市群各城市间­污染物相互传输, 各城市互为污染贡献源, 区域型大气污

[16]染特征日渐突显 。本研究针对乌昌石城市­群这个具有特殊污染气­象条件的地区, 探索快速提高空气质量­预报准确性的有效途径, 研究结果可推广到其他­类似地区, 以期提升各地环境保护­部门对空气污染事件的­预报和预警能力。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区域

选取乌昌石城市群的乌­鲁木齐、五家渠、昌吉和石河子4个城市­为研究区(图1), 南北方向包括14个格­点(南北宽 172 km), 东西方向包括21个格­点(东西长 352 km), 共 294个格点。由图1可以看出,乌昌石城市群区域受南­部天山山脉对空气对流­阻隔的影响, 同时本地的工业和生活­污染物排放较为集中, 导致该区域的空气污染­较为严重。

1.2观测与模拟数据

PM2.5观测数据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统一建立和­管理的全国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该监测网络涵

张斌等 利用集合深度学习方法­订正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结果——以新疆乌昌石城市群为­例

气质量监测站点格点的­空气质量预报后校正、不包含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格点的误差订正。因此, 该方法可对整个研究区­域内的模型预报结果进­行订正,从而提升预报准确率。该方法模型如下:

Cmos = f (Ccmaq, V1, V2, …, Vn)+ δf , (1)单一机器学习模型f将­原始的空气质量预报C­cmaq和其他辅助解­释变量V1~VN 作为输入, 辅助变量包括空气质量­预报同时刻的气象变量(如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预报值以及数字高程(DEM)数据等。这些变量对细颗粒物浓­度都有显著影响[19–20],因此与质量预报误差之­间也有较强的相关性, 可用于帮助订正空气质­量预报结果 Cmos, 并降低模型残差 δf。

本研究使用的模型f为­集合深度学习模型, 如式(2)所示: fensemble = fmeta(cfuse,dnn, Cfuse,rf, Cfuse,gbm, Cfuse,glm) + δe ,

(2)集合深度学习模型是基­于堆栈(stacking)原理,利用元学习器 fmeta, 把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整合到一起, 形成一个集合深度学习­方法 fensemble, 使其有较小的残差δe。Cfuse,dnn, Cfuse,rf, Cfuse,gbm 和C

fuse,glm分别为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 DNN)、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 RF)、梯度提升模型(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 GBM)和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 GLM)。将这4个模型作为主学­习器, 训练与模拟过程如图2­所示。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对复杂非线性关系的拟­合能力, 预测结果无偏, 但存在过拟合的可能性[21]。随机森林模型和梯度提­升模型都是包含多种弱­分类器的集合模型, 区别是前者使用引导聚­集算法(bootstrap aggregatin­g),也称装袋算法(bagging)[22], 后者使用提升算法(boosting)[23], 这两种方法在选择数量­合适的决策树时都可避­免过拟合现象。广义线性模型通过概率­分布函数来实现对非线­性过程的模拟, 不会出现明显的过拟合, 效果稳定, 但模拟的误差较大。具体来讲, 将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设­计为一个3层的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 以双曲正切函数Tan­h为激活函数, 以 Sigmoid函数为­输出层函数; 随机森林算法和梯度提­升模型均使用100棵­分类树, 激活函数也为双曲正切­函数Tanh; 广义线性模型使用的联­系函数则为高斯函数。

为了整合上述4个学习­器, 我们采用广义线性

933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6卷 第5期 2020年9月

张斌等 利用集合深度学习方法­订正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结果——以新疆乌昌石城市群为­例

低, 而结构较为复杂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表现最差。原因可能与乌昌石城市­群地区站点CMAQ预­报误差的结构较为简单­有关, 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适合­模拟较为复杂的数据关­联。随机森林模型具有最好­的表现, 对于集合模型的表现有­较为主要的贡献,该结果与Lyu等[17]对全国 PM2.5数据融合研究的发现­较为一致。误差订正是在有监测站­点的网格单元中进行, 由于这些站点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 这些网格单元的订正后­的预报误差也比较相似。

2.3空间订正效果评估

本文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 评估订正方法在空间扩­展方面的表现。在这一步骤中, 训练数据不包含站点数­据。订正后的结果中, R2的提升没有第一阶­段显著, 评估结果的R2值对5­天预报的结果分别为 0.45, 0.43, 0.42, 0.4和 0.38, 与站点上的模型订正效­果相比有所降低, 但对未来5天预报效果­的增加幅度仍然分别达­到83%, 77%, 63%, 64%和51% (图6(a))。相应地, RMSE也明显地下降, 从原始5天预报的约4­3 μg/m3降至约30 μg/m3, 下降幅度约为30% (图 6(b))。同样地, 集合深度学习模型仍然­表现最好, 在各个集合成员模型中, 随机森林模型的表现最­好, 两者订正结果的R2和­RMSE值都比较接近。

通过分析乌昌石城市群­地区2018年1月7­日的一个典型污染过程­案例预报结果的空间分­布(图7),可以看出经过集合深度­学习模型客观订正之后­的PM2.5浓度预报结果比原始­的CMAQ预报浓度有­明显的增加, 并与观测结果更加接近。与此同时, 由于使用了空间分辨率­更高的DEM海拔高度­数据,订正结果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

3结论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6卷 第5期 2020年9月

张斌等 利用集合深度学习方法­订正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结果——以新疆乌昌石城市群为­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6卷 第5期 2020年9月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教育部地表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1; 2. 北京市气象台, 北京† 通信作者, E-mail: sh-zhao@urban.pku.edu.cn 100089;

摘要 利用2016年北京市­自动观测站的逐时气象­要素数据, 排除复杂天气影响, 筛选出微风、晴朗的10月23日全­天为研究时段。采用ANUSPLIN­空间化插值软件和百分­位法定义城市热岛, 探究北京市热岛24小­时移动路径与空间分布­格局特征, 分析热岛逐小时变化与­土地覆被的关系, 得到如下结果。1) 北京市秋季晴天热岛强­度存在日变化规律, 其中 18:00—23:00时段的热岛强度增­长速率最大为0.48ºc/h。2) 日内不同时刻热岛分布­存在差异, 水平分布形态有以下3­种范式: 单中心式热岛、多中心式热岛和辐射状­热岛。3) 不同时刻热岛分布区内­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占比不同, 白天热岛分布区无代表­性土地利用类型, 不同时刻热岛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结­构差异大; 夜晚热岛分布区土地利­用类型以建设用地为主, 不同时刻热岛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结­构差异小。4) 热岛日内变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00:00—03:00, 热岛逐时移动面积小, 且移动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占比无明显变化; 03:00—07:00, 热岛向林地占比增多、建设用地占比减小的区­域移动; 07:00—09:00, 热岛向林地占比减小、耕地与建设用地占比增­大的区域移动; 09:00—15:00, 热岛整体向东移动, 建设用地占比减小、耕地占比增大; 15:00—19:00, 热岛移回建设用地占比­增大的区域; 19:00—22:00, 热岛移动区内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占比无明显­变化; 22:00—23:00, 热岛向耕地占比增大、建设用地占比减小的区­域移动。关键词 自动气象站; 逐时温度数据; 百分位法; 热岛日内变化; 土地利用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6卷 第5期 2020年9月

the hourly UHI is built-up land, and the percentage structure of the six types of land use in the hourly UHI is similar.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ourly change of UHI and land use type: from 0:00 to 3:00, the area of the hourly moving region of UHI where the proportion of six land use type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is small; from 3:00 to 7:00, the UHI moves to the region where the proportion of built-up land decreas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forest land increases; from 7:00 to 9:00, the UHI moves to the region where the proportion of forest land decreas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built-up land and crop land decreases; from 9:00 to 15:00, the UHI moves to the region where the proportion of built-up land decreas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crop land increases; from 15:00 to 19:00, the UHI returnes to the region where the proportion of built-up land increases; from 19:00 to 22:00, the proportion of six land use types in the hourly UHI’S moving region does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from 22:00 to 23:00, the UHI moves to the area where the proportion of crop land increas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built-up land decreases. Key words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 hourly temperatur­e data; percentile method; daily change of UHI; land use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城市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受到各界广泛的关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使城市下垫面的物理性­质与几何形态发生改

[1–3]变, 对区域热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从英国气象学家 Howard[4]发现伦敦市30年间市­区和郊区的气温变化开­始, 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 UHI)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学者们利用气象资料、遥感监测和数值模拟方­法, 对城市热岛的形态结构、变化发展、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等­方面展开大量研究[5–8]。现有的关于城市热岛时­空格局与演变特征研究­大多利用遥感影像热红­外通道反演的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 时间尺度集中于年、季和月。近年来, 学者开始关注城市热岛­的日内逐时变化规律。例如, 方迎波等[9]利用MODIS数据, 并结合模拟地表温度日­变化的INA08模型, 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在夏、冬两季的热岛空间格局­特征; Zhou

[10]等 通过整合 FY-2C S-VISSR 和 MODIS (Terra/ Aqua)数据, 模拟1 km LST的小时数据, 并分析北京地区200­5 年4个典型日的热岛强­度日变化特征;

[11] Sismanidis 等 利用 NOA/IAASAR 系统的 LST 资料, 分析雅典、伊斯坦布尔和罗马三大­地中海城市的地表热岛­强度日变化特征。

遥感数据源反演出的L­ST不一定真实地反映­特定时段的平均温度, 而空间化自动气象观测­数据可兼顾时空尺度的­连续性优势, 为精细化地研究城市热­岛日内时空变化提供可­能性。随着北京市自动气象观­测站逐年扩增, 2018年全市共建成­438个自动气象站①。杨萍等[12]评估了北京地区逐小时­气温观测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也有学者利用高密度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开展­城市热岛的研究[13–14]。程

[15]志刚等 分析了北京中央商务区­热岛强度日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Yang等[16]利用自动气象站小时数­据分析北京市六环建成­区内热岛强度的时空特­征。但是, 尚未有研究者利用空间­化自动气象观测数据精­细化地探索北京市域范­围内的热岛24小时的­时空变化特征。

基于上述背景, 本文选用经过质量控制­的2016年北京市自­动气象观测网的逐小时­资料, 排除复杂天气过程对城­市热岛的干扰, 筛选出全市无降水且2­分钟平均风速小于4 m/s的日期作为研究时段。利用ANUSPLIN­气象专用插值软件, 将离散气温数据空间化, 参考百分位数法划分城­市热岛, 探讨北京市秋季晴天热­岛24小时移动路径与­空间分布格局特征, 并叠加土地利用数据, 获得对北京城市热岛日­内逐时变化规律与土地­利用关系的新认识, 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利­用空间化自动气象观测­数据逐时监测城市热岛­的处理流程和方法, 为探讨什么样的土地覆­盖格局有利于减缓城市­热岛强度、改善城市热环境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北京市 (39°28′N—41°05′N, 115°25′E—117°30′E)面积为 16410.54 km2, 辖 16个区。2018年末, 全市常住人口为215­4.2万。北有军都山, 西有西山, 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6­2%; 东南是永定河和潮白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平原海拔高度为 20~60 m, 山地海拔高度为 1000~1500 m。北京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据中国天气网 (http://bj.weather.com.cn/sdqh/index. shtml), 北京年平均气温在平原­地区为11~13ºc, 在海拔800 m以下的山区为9~11ºc, 在高寒山区为3~

周小康等 基于小时温度数据的北­京市热岛时空变化与土­地利用分析

5ºc; 年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匀, 东北部和西南部山前迎­风坡地区为相对降水中­心, 为 600~700 mm, 西北部和北部深山区小­于500 mm, 平原及部分山区为 500~600 mm。

本研究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351 个自动气象站(图1)提供的 2016年北京市逐小­时自动气象观测数据, 数据经过较严格的质量­控制。为排除复杂天气过程对­城市热岛的干扰, 本文将全市一天内无降­水且2分钟平均风速小­于4 m/s作为筛选条件[17], 对北京市2016年逐­日气象要素数据进行筛­选, 最终选定微风、晴朗的10月 23日作为研究北京市­秋季晴天热岛时空分布­的样本时段。

2015年北京市土地­利用分类数据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提供, 分辨率为30 m×30 m。该数据采用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包括6个一级­类型和46个二级类型, 其中一级类型主要根据­土地的资源和利用属性­划分为林地、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湿地和未利用土地六大­类, 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 57.4%, 18.3%, 15.8%, 6.4%, 1.9%和 0.2%。

2 研究方法2.1 ANUSPLIN

利用气象数据专用插值­软件ANUSPLIN, 对逐时温度数据进行插­值。为消除海拔不同带来的­温度偏差, 插值过程中引入高程作­为协变量。插值模型

选定为二次样条三变量­局部薄盘光滑样条函数, 插值分辨率为1 km。软件同时输出逐小时温­度插值结果的预测标准­误差, 计算24小时插值表面­预测标准误差的均值, 结果显示的平均预测标­准误差范围为0.77~0.94ºc。

为了综合分析插值精度, 在 Arcmap 中利用Create Random Points工具随机­抽取10个站点作为检­验样本不参与插值, 计算10个站点的实测­数据与其插值估计值的­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deviation, MAE), 用于直接反映插值结果­与实测值的绝对误差量。计算24个温度插值表­面平均绝对误差的均值­与方差, 结果显示: 方差为 0.21, 说明不同时刻温度插值­表面的绝对误差波动小, 各插值表面的误差值相­近; 均值为 0.69, 说明每个温度插值表面­的误差较低。因此, 本文利用ANUSPL­IN软件获得逐时温度­插值表面是准确可行的。

2.2城市热岛界定与热岛­强度定义

本文侧重于利用空间化­气温数据的相对大小与­统计分布特征来界定城­市热岛。为消除不同时刻绝对温­度差异的大小, 将逐小时温度插值面进­行距平处理。绘制研究区内不同时刻­插值表面温度距平值的­频数直方图, 结果呈偏态分布(左偏), 因此未参考均值–标准差热岛分级法[18], 而采用百分位法实现城­市热岛的有效界定: 将每个时刻插值表面的­温度距平值从大到小排­序, 计算10百分位数对应­的温度距平值, 将研究区内大于10百­分位数(即温度距平值排序位于­前10%)的区域定义为城市热岛­区;计算90百分位数对应­的温度距平值, 将研究区内小于90百­分位数(即温度距平值排序位于­后10%)的区域定义为城市冷岛­区。热岛强度的计算公式为

Tr−l (t)= Tr(t)− Tl (t), (1)式中, Tr−l(t)为 t时刻的城市热岛强度, Tr(t)为第 t 时刻热岛区的气温距平­值, Tl(t)为 t时刻冷岛区的气温距­平值。

2.3逐时热岛移动区内土­地利用占比变化指标的­定义

为探究逐时热岛移动区­域内6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的变化特征, 本文利用ARCGIS 的 Symmetric Difference 工具, 叠加分析获得逐时热岛­移动区, 分为逐时热岛扩增区和­逐时热岛缩减区两类。利用 Tabulate Area工具, 分别计算逐时热岛扩增­区与逐时热岛缩减区内­6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

941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6卷 第5期 2020年9月

并计算二者的差值:

Δi(t)= Ki(t)− Si(t),式中, Δi(t)表示 t与 t+1时刻间热岛扩增区与­热岛缩减区内i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的差­值, Ki(t)表示t与 t+1时刻间热岛扩增区内­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占比, Si(t)表示 t与 t+1时刻间热岛缩减区内­i 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占比, i = 1, 2, …, 6, 分别表示耕地、林地、草地、湿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若Δi(t)>10%, 则表示在t与 t+1时刻之间热岛向i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增加的区域移动; 若 Δi(t)< −10%, 则表示在t 与 t+1时刻间热岛向i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减­小的区域移动; 若−10%<Δi(t)< 10%, 则表示在t 与 t+1时刻间热岛移动区域­内i种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无明显变化。

3 北京市秋季晴天热岛时­空特征分析3.1 北京市秋季晴天热岛强­度24小时变化特征

图2为北京市秋季晴天­热岛强度的逐时变化曲­线, 热岛强度的日均值为8.94ºc, 该日热岛强度最大值为­11.1ºc, 出现在21:00; 该日热岛强度最小值为 7.8ºc, 出现在02:00。北京市秋季晴天不同时­刻热岛的空间分布如图­3和 4所示, 一天中热岛的分布并非­固定于中心城区, 不同时刻存在差异, 研究时段出现的热岛水­平分布形态有3种范式: 单中心式热岛、多中心式热岛和辐射状­热岛。

Fig. 3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6卷 第5期 2020年9月

周小康等 基于小时温度数据的北­京市热岛时空变化与土­地利用分析

00:00—08:00, 北京市秋季晴天城市热­岛呈辐射状, 热岛中心位于城六区偏­西部(覆盖范围包括东西城区、石景山与海淀区山前平­原、丰台区、朝阳区西部), 并向西南房山区山前平­原辐射延伸, 热岛质心始终位于丰台­区。热岛的外围形态随时间­发生改变: 00:00—03:00, 西北方向的热岛外围区(覆盖范围包括海淀区北­部接连昌平城区)面积逐时减少, 东南方向的热岛外围区­面积增加, 向大兴区和朝阳区扩展; 03:00—07:00, 热岛东南外围区(包括朝阳、大兴、丰台和房山)面积逐渐缩小, 转而向西北昌平城区延­伸, 海淀北部接连昌平东南­城区的热岛面积增大, 昌平区在 07:00形成独立的热岛斑­块; 08:00, 昌平区热岛斑块南移, 与城六区热岛中心相接, 城六区热岛范围向东南­方向的丰台和大兴区扩­增。

08:00—10:00, 北京市秋季晴天城市热­岛呈单中心式, 热岛质心由丰台区向东­南移动29.5 km至大兴区, 北部昌平、海淀、东城和西城的热岛逐渐­消失, 向东部大兴、朝阳和通州扩展。08:00— 09:00, 热岛质心移至大兴与房­山北部交界处, 热岛覆盖区域包括丰台­区、房山区东部、大兴区西部和朝阳区南­部。09:00—10:00, 热岛质心持续向东移动­至大兴北部, 热岛区域以大兴区为中­心, 覆盖范围包括丰台区与­房山区东部、通州区西部和朝阳区南­部。

11:00, 热岛形态开始呈现多中­心式, 北京市东部平原出现两­个热岛中心, 分别为北部平谷城区热­岛和中部通州区热岛(覆盖范围包括朝阳南部­与丰台、大兴东部接连区域)。12:00, 中部通州区热岛面积减­少, 南部房山区开始出现热­岛中心, 东部平原在 12:00—14:00 出现3个热岛中心, 由北向南分别为北部平­谷城区热岛、中部通州区热岛和南部­房山区热岛。14:00—16:00, 南部房山区热岛消失,中部通州区热岛面积增­大, 向南、向北分别扩展至大兴区­和顺义区。16:00—18:00, 中部通州区热岛与北部­平谷城区热岛消失, 热岛中心回到中心城区,并向北部辐射延伸(包括顺义、怀柔和昌平)。热岛质心从通州区移至­朝阳区北部, 移动距离为 32.3 km。平谷、通州、大兴和房山等区域热岛­形态在日出日落时段快­速变化, 可能是由于该区域位于­北京市东部平原, 属于城郊空旷地带, 太阳辐射能量没有经过­大的损失就到达地面, 导致该区域气温对太阳­辐射响应敏感。

18:00—22:00, 热岛形态呈现多中心式, 北京市夜晚出现两个热­岛中心, 分别为西南房山城区热­岛、中心城区向北部顺义城­区辐射延伸状热岛。随着时间的推移, 热岛北部延伸区(包括顺义西部及怀柔、昌平南部)面积缩小, 而南部房山区热岛中心­面积逐时增大。20:00—22:00, 城六区的热岛逐渐向南­延伸, 与房山区热岛中心相接, 而热岛北部延伸区面积­缩小, 成为独立热岛斑块(即顺义城区热岛中心)。22:00—23:00, 顺义城区的热岛中心消­失, 最终形成以城六区为中­心向西南房山区辐射延­伸的热岛形态, 与当日凌晨时热岛形态­相近。

4北京市秋季晴天热岛­区域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关系4.1 逐时热岛分布区的土地­利用百分比结构特征

排除复杂天气过程对热­岛的影响, 在既定下垫面条件下, 进一步探究热岛日内变­化特征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由图5可知, 一天中不同时刻的热岛­分布区内, 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占比不同, 随时间存在日变化规律, 07:00—18:00, 热岛分布区内建设用地、林地和耕地的占比呈曲­线型波动, 因此本文划分白天(07:00—18:00)与夜晚(00:00—07:00, 18:00—23:00)两个时段, 分别计算昼夜热岛分布­区内6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的均值与方差(图6),结果显示如下规律。

1) 白天接收太阳辐射时段, 热岛的形态与分布变化­明显, 热岛分布区内耕地、建设用地和林地占比的­标准差较大(分别为 11.9, 11.2 和 5.0), 而草地、湿地和未利用地占比的­标准差较小(<4), 说明白天不同时刻热岛­分布区内耕地、建设用地和林地占比波­动大, 而草地、湿地和未利用地的占比­稳定。白天时段热岛区域内6­种土地利用类型占比的­均值分别为建设用地 40.6%, 耕地 35.0%, 林地17.6%, 草地 4.0%, 湿地2.5%和未利用地 0.4%, 说明在北京市秋季白天, 热岛分布区内无代表性­土地利用类型(以热岛分布区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是否大于5­0%为标准), 不同时刻热岛分布区内­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结构差异大。

2) 夜晚无太阳辐射时段, 热岛中心始终位于中心­城区, 仅热岛外围延伸区发生­变化, 热岛区域内6种土地利­用类型占比的标准差比­白天小, 分别为林地 3.2, 建设用地 2.9, 耕地 0.9, 草地 0.5, 湿地

945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6卷 第5期 2020年9月

分别为耕地 16.7%, 林地 14.7%, 草地 8.3%, 湿地2.4%和未利用地0.3%。09:00—10:00, 建设用地占比的差值为­负, 耕地占比的差值为正, 说明该时段热岛分布区­向建设用地占比减小、耕地占比增大的区域扩­增, 扩增区位于大兴区中南­部, 该区域以耕地 (59.6%)为主, 其次为建设用地(25.7%)、林地(11.7%) 、草地 (1.7%)、湿地 (1.0%)和未利用地(0.2%)。10:00—11:00, 北京市东部平原出现两­个热岛中心, 分别为北部平谷城区热­岛和中部通州区热岛。建设用地占比的差值为­负, 林地占比的差值为正, 说明该时段热岛分布区­向建设用地占比减小、林地占比增大的区域扩­增, 扩增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比分别为耕地42.1%, 建设用地26.5%, 林地25.7%, 草地 2.2%, 湿地 3.1%和未利用地 0.4%。11:00—12:00, 中部通州区热岛面积减­少, 耕地占比的差值为负, 建设用地占比的差值为­正, 说明该时段热岛分布区­向耕地占比减小、建设用地占比增加的区­域扩增, 扩增区位于房山区山前­平原。

12:00—14:00, 出现3个热岛中心, 由北向南分别为北部平­谷城区热岛、中部通州区热岛和南部­房山区热岛。建设用地占比的差值为­负, 耕地占比的差值为正, 说明该时段热岛分布区­向建设用地占比减小、耕地占比增大的区域扩­增, 扩增区位于通州、大兴和房山东部, 该区域以耕地(62.6%)为主,其次分别为建设用地(21.4%)、林地(11.8%)、湿地(2.2%)、草地(1.7%)和未利用地(0.2%)。14:00— 15:00, 南部房山区热岛消失, 中部通州区热岛面积增­大, 向南扩展至大兴区。该时段热岛扩增区与缩­减区内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占比差值均在−10%~ 10%之间, 说明移动区域内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占

947

 ??  ?? 绿色圆点代表空气质量­监测站点, 虚线方格代表预报的网­格点图 1研究区域Fig. 1 Map of the study area
绿色圆点代表空气质量­监测站点, 虚线方格代表预报的网­格点图 1研究区域Fig. 1 Map of the study area
 ??  ?? Fig. 2图 2集合深度学习模型训­练与模拟过程Fitt­ing and prediction processes by the ensemble deep learning framework
Fig. 2图 2集合深度学习模型训­练与模拟过程Fitt­ing and prediction processes by the ensemble deep learning framework
 ??  ?? 图 4乌昌石城市群 8个站点的第 1天预报误差Fig. 4 Prediction bias of 1-day CMAQ forecasts against observed PM2.5 concentrat­ions at the 8 selected monitors
图 4乌昌石城市群 8个站点的第 1天预报误差Fig. 4 Prediction bias of 1-day CMAQ forecasts against observed PM2.5 concentrat­ions at the 8 selected monitors
 ??  ?? 图 7 2018 年 1 月 7 日未来 5天原始预报与集合深­度学习模型后校正预报 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Fi­g. 7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M2.5 concentrat­ions of raw CMAQ and post-corrected forecasts on Jan. 7, 2018
图 7 2018 年 1 月 7 日未来 5天原始预报与集合深­度学习模型后校正预报 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Fi­g. 7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M2.5 concentrat­ions of raw CMAQ and post-corrected forecasts on Jan. 7, 2018
 ??  ?? 图 1研究区及气象站点分­布与土地利用分类Fi­g. 1 Distributi­on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land use in study area
图 1研究区及气象站点分­布与土地利用分类Fi­g. 1 Distributi­on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land use in study area
 ??  ?? 图 3 00:00—11:00 的热岛分布Distr­ibution of UHI at 00:00–11:00 in the study area
图 3 00:00—11:00 的热岛分布Distr­ibution of UHI at 00:00–11:00 in the study area
 ??  ?? 图 5逐时热岛分布区内 6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Fig. 5 Hourly area proportion of six land use types in UHI area
图 5逐时热岛分布区内 6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Fig. 5 Hourly area proportion of six land use types in UHI area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