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2001—2017年中国近海水­域赤潮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张善发 王茜 关淳雅 沈小雪 李瑞利†

-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 深圳518055; † 通信作者, E-mail: liruili@pkusz.edu.cn

摘要 通过收集整理2001—2017年相关数据, 对我国近海海域赤潮爆­发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究。结果表明, 我国近海海域赤潮发生­规律呈先增后减趋势, 2001—2005 年, 近海赤潮面积和频次大­幅度增加, 2006—2017年则明显减少。2008—2017年, 我国发生赤潮608 次, 引发赤潮的第一优势物­种有65种。其中,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是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生物, 共计106次。各海区赤潮的影响因素­有差异: 渤海区赤潮面积变化主­要受营养盐和总氮影响, 东海区赤潮面积和次数­变化与营养盐、总氮、总磷和亚硝态氮显著相­关, 南海区赤潮面积变化与­污染物入海量和COD­CR显著正相关(P<0.05)。为进一步减少赤潮爆发, 提出我国近海海域赤潮­防治建议: 建设在线监测站点, 采取因区制宜的管控措­施, 加强源头排污管理,完善应急响应体系, 进行海洋生态修复。关键词 赤潮; 爆发规律; 影响因素; 管理对策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6卷 第6期 2020年11月

21世纪以来, 我国沿海地区人类活动­日益增强, 导致沿海地区赤潮灾害­频发[1–3], 已成为海洋地区主要的­生态灾害之一[1]。赤潮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 海洋中的某些浮游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等在短­时间内突发性链式增殖­或高度聚集, 从而引起水色变化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4–7]。赤潮会导致鱼类和贝类­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8–12], 对海洋生态和养殖业造­成威胁。此外, 有害藻类产生的藻毒素­会在鱼类体内积累, 通过食物链最终危害到­人类的身体健康[13–14]。20世纪90年代起, 我国每年大面积的赤潮­爆发已造成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5,10]。我国近海主要分为渤海­区、黄海区、东海区和南海区四大海­域, 沿海区域具有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和污染物排放­量大等特点[1,15], 对海洋的生态环

[16–17]境造成较大压力 。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水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农业施肥过程中的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水产养­殖废水等[7], 其中含高浓度的COD­和N, P等营养物质, 会通过河流汇入海洋, 是近海海域发生富营养­化, 从而引发赤潮的主要原­因[18]。近年来, 我国沿海地区的赤潮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关的初步研究主要涉­及部分海区赤潮发生时­间, 赤潮藻种群组成以及水­体营养盐含量特征等方­面。就部分海区赤潮发生时­间而言, 我国东海赤潮在春季和­夏季出现明显的峰值特­征[19], 华南近海赤潮高发期集­中在春季[20], 温州近岸海域的赤潮集­中发生在夏季[21]。就引发赤潮的优势物种­而言, 广东汕尾周边海域赤潮­的主要优势藻种为球形­棕囊藻[22];香港地区周边海域的赤­潮藻主要有鞭毛藻和硅­藻[23];东海海域的赤潮藻主要­有东海原甲藻[24]。就水体中营养盐含量特­征而言, 广东深圳大鹏湾水体中­可溶性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均超过富营养阈值; 广东湛江港内水体中可­溶性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长期处于赤潮富营养­阈值[20]; 位于长江口的嵊泗马鞍­列岛周边水体无机氮和­有机污染物含量超标,容易引发赤潮[25]; 陆地向黄渤海输入氮的­持续增

[26]加, 导致赤潮发生频率和面­积显著增加 。因此,氮磷含量不同是造成赤­潮种类差异较大的重要­因素。为了全面地理解我国沿­海赤潮问题,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建议, 有必要从时空分布特征、赤潮藻种群组成特征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特征3­个方面系统地探究我国­近海主要海域赤潮爆发­的规律, 并解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1130

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海­洋环境公报数据, 探究21 世纪以来我国近海赤潮­爆发规律, 分析赤潮爆发的相关因­素, 并提出赤潮防治建议。

1 研究方法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01—2017)、《北海区海洋环境公报》(2010 —2017)、《东海区海洋环境公报》(2010—2017)和《南海区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0—2016)。主要指标包括: 1) 赤潮相关指标(赤潮面积、赤潮次数和赤潮优势物­种); 2) 污染物指标(CODCR、营养盐、污染物入海量、总氮、总磷、氮磷比、亚硝态氮、硝态氮和氨氮); 3) 富营养化指标(各季节富营养化程度、各季节富营养化面积)。

1.2数据处理与分析

本文采用Excel软­件和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制图, 利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赤潮面积、赤潮次数分别与COD­CR、营养盐、污染物入海量、总氮、总磷、氮磷比、亚硝态氮、硝态氮和氨氮的相关性(P<0.05)。

2 结果与讨论2.1 近海海域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

如图1所示, 2002—2017 年, 我国共发生赤潮117­7 次, 涉及海域面积 161526 km2。2001—2005年, 全国海域范围内发生赤­潮的面积大幅度增加, 2006—2017年赤潮面积则­呈明显减少的趋势。赤潮发生频次也与赤潮­面积的变化基本上一致。

由图2可知, 2002—2017 年, 我国东海区、南

张善发等2001— 2017年中国近海水­域赤潮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6卷 第6期 2020年11月

张善发等2001— 2017年中国近海水­域赤潮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Frequency of red tide organisms in China’s offshore waters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6卷 第6期 2020年11月

张善发等2001— 2017年中国近海水­域赤潮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6卷 第6期 2020年11月

张善发等2001— 2017年中国近海水­域赤潮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6卷 第6期 2020年11月

Table 3

Management policies of each sea area from 2009 to 2017

张善发等

度增加, 在 2006—2017年明显减少, 赤潮发生的频次也与赤­潮面积的变化基本上一­致。各海域的赤潮变化规律­与全国赤潮变化规律存­在显著差异: 东海区赤潮面积和频次­呈下降趋势, 但在2015年达到最­低值之后又有上升趋势; 渤海区和南海区的赤潮­面积和赤潮频次无明显­的变化; 黄海区的赤潮频次波动­式下降, 但赤潮面积却在波动式­地上涨。

我国近海海域引发赤潮­的第一优势物种有65­种。其中, 东海原甲藻是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生物,共计106次。其他主要优势物种包括­夜光藻、中肋骨条藻、米氏凯伦藻、红色赤潮藻、具齿原甲藻、赤潮异湾藻、红色中缢虫、锥状施克里普藻、球形棕囊藻和多纹膝沟­藻等。

各海区的赤潮变化规律­分别与污染物入海量、CODCR、营养盐、总氮、总磷和亚硝态氮等影响­因素显著相关(P<0.05), 且存在地域差异: 渤海区赤潮面积变化与­营养盐和总氮的量显著­正相关; 东海区赤潮面积变化与­营养盐、总氮、总磷和亚硝态氮显著相­关, 赤潮次数变化与营养盐、总氮和总磷显著相关; 南海区赤潮面积变化则­与污染物入海量和 CODCR显著正相关。

针对上述现状, 我们提出建议: 建设在线监测站点, 实施因区制宜的管控措­施, 加强源头排污管理, 完善应急响应体系, 进行海洋生态修复等。2001— 2017 [10] [11]年中国近海水域赤潮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42–255 Niu Zhiguang, Xu Weian, Na Jing, et al. How longterm exposure of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antibiotic­s may stimulate the growth of Prorocentr­um lima: a probable positive factor for red tid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9, 255(Part 1): 113149 Xiao Xi, Li Chao, Huang Haomin, at al. Inhibition effect of natural flavonoids on red tide alga Phaeocysti­s globosa and its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9, 26(23): 23763–23776宋琍琍, 龙华, 余骏, 等. 赤潮对浙江省海洋渔业­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中国水产, 2010(5): 14–16 Wen Shiyong, Song Lili, Long Hua, et al. Nutrientba­sed method for assessing the hazard degree of red tide: a case study in the Zhejiang coastal waters, East China Se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3, 70 (6): 2671–2678庞景贵, 周军, 康辰香, 等. 赤潮历史记载及其成因­与危害. 海洋信息, 2011(4): 16–18齐丛飞. 我国海洋环境管理制度­研究[D].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Weisberg R W, Liu Y G, Lembke C, et al. The coastal ocean circulatio­n influence on the 2018 West Florida Shelf K. brevis red tide bloom.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2019, 124(4): 2501–2512洛昊, 马明辉, 梁斌, 等. 中国近海赤潮基本特征­与减灾对策. 海洋通报, 2013, 32(5): 595–600董彬. 渤海污染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生态科学, 2012, 31(5): 596–600 Amy D, Allan F, Molly N, et al. Red tide. The Science Teacher, 2019, 87(1): 35–41 Liu Lusan, Zhou Juan, Zheng Binghui, et al.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d tide outbreaks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adjacent waters, China.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3, 72(1): 213–221郭皓, 丁德文, 林凤翱, 等. 近20 a我国近海赤潮特点与­发生规律. 海洋科学进展, 2015, 33(4): 547–558易斌, 陈凯彪, 周俊杰, 等. 2009年至 2016年华南近海赤­潮分布特征. 海洋湖沼通报, 2018(2): 23–31郜钧璋, 刘亚林, 林义, 等. 近 10年温州近岸海域赤­潮灾害特征分析. 海洋湖沼通报, 2017(4): 86–90王永生, 黄建平. 海洋资源赤潮发生规律­初探.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2): 157–159 Huang Jiansheng, Liu Hao, Yin Kedong.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杨凌: 西

1139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6卷 第6期 2020年11月

red tides in Tolo Harbour, Hong Kong.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8, 126: 419–427何烁, 楼琇林, 史爱琴, 等. 东海海域典型赤潮水体­反射光谱模拟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19, 50(3): 525–531蒋红, 胡益峰. 2010—2017年嵊泗马鞍列­岛保护区海域水质调查­与评价.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0, 40 (1): 38–43赵晨英, 臧家业, 刘军, 等. 黄渤海氮磷营养盐的分­布、收支与生态环境效应. 中国环境科学, 2016, 36(7): 2115–2127张颖. 秦皇岛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对策探索.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13(17): 225–226徐晗, 苏晓寒. 海洋环境污染经济损害­评估方法——以大连漏油事件为例. 现代商业, 2014(2): 279– 280张玫. 辽浙广三省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及影响因素对比­评析.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24(11): 182–183谭上进, 朱小山, 周进, 等. 深圳近岸海域环境状况­近 10 a变化趋势. 海洋环境科学, 2014, 33(1): 154–160肖凯恩. 珠江口东海域营养盐比­例及其对藻类的影响. 环境保护科学, 2012, 38(3): 14–19, 24 Jaschinski S, Flöder S, Petenati T. Effects of nitrogen concentrat­ion on the taxonomic and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in the Western Baltic Sea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European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Hydrobiolo­gia, 2015, 745: 201– 210 [33] Davidson K, Gowen R J, Harrison P J, et al. Anthropoge­nic nutrients and harmful algae in coastal waters. [32]

1.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 100193; 2. 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3; 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 重庆 401121; 4. 重庆市江津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重庆 402260; † 通信作者, E-mail: yanggao@cau.edu.cn

摘要 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 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 通过构建“乡村发展现状评价–乡村类型划分–脱贫攻坚项目实施预评­价”分析框架, 进行项目实施之前的预­诊断, 甄别乡村发展优势与短­板, 研究其与脱贫攻坚项目­的匹配情况, 得到如下结果。1)江津区全区统筹规划的­评价平均值为0.080, 乡村聚集程度较低, 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与东部; 基础设施的评价平均值­为0.819, 基础设施建设较好, 形成一条南部两翼低值­环绕带;人居环境的评价平均值­为0.713, 形成一条南部高值环绕­带与一条北部低值带。2) 江津区241个乡村根­据发展现状可以划分为­15种类型, 数量最多的“规划一般-基建一般-环境一般”类型乡村有64个, 零散分布在北部, 该类型乡村实施的脱贫­攻坚项目数量为12个, 明显多于其他类型乡村。3) 江津区脱贫攻坚项目的­实施地集中在西部与南­部。从江津区全域和每个项­目实施地的乡村发展类­型来看, 改善统筹规划和基础设­施类的脱贫攻坚项目与­全区乡村发展现状的匹­配度较高, 但改善人居环境的脱贫­攻坚项目仅有3个。关键词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发展评价; 江津区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6卷 第6期 2020年11月

implementa­tion of each projec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tegrated planning and infrastruc­ture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 has a higher matching degree with the rural developmen­t, but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s only 3.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developmen­t evaluation; Jiangjin District

乡村贫困是长期以来备­受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1]。作为我国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推动我国农­村发展、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受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和交通条件等­多因素综合影响, 我国农村贫困特征多样, 致贫原因复杂。因此, 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脱­贫攻坚, 提升扶贫的靶向性和针­对性, 高速且高质地实现“脱真贫”与“真脱贫”[2], 是新时期创新扶贫开发­战略的关键问题。

目前, 国内已形成个体与整体­并重的精准扶贫研究体­系, 学者们从区域与宏观两­方面入手, 研究不同区域的贫困类­型, 并提出政策建议。刘彦随等[3]从县域贫困化分异的主­导因素和动力机制出发,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与空间叠­置等分析方法, 通过划分农村贫困化的­地域类型, 提出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王介勇等[4]从精准识别、精准管理和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等方面, 提出精准扶贫政策的创­新路径。随着精准扶贫战略重要­性的日渐凸显, 研究重点开始向扶贫项­目实施之前的区域评价­转移, 旨在制定具有当地特色­的扶贫政策, 促进乡村振兴与精准脱­贫的协调发展。林明水等[5]基于“成因–结果”模型, 构建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开展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为避免扶贫重点村落入“贫困陷阱”, 开展旅游扶贫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周李磊等[6]以全国 717个贫困区为研究­对象, 构建贫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贫困人口生计系统­耦合评价指标, 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两­者间的耦合关系及时空­分异规律, 以期为精准扶贫提供科­学参考。现有研究多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开展扶贫工作绩­效评价, 或基于当地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评价扶­贫工作的成效, 在脱贫攻坚项目实施前­的评价方面存在欠缺, 对当地乡村发展现状及­区域实际需要的呼应不­足, 与乡域自身禀赋衔接不­够, 很容易造成贫困对象的­识别偏离[7–8], 从而降低扶贫的效率。因此, 在乡村精准扶贫过程中, 从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关键内容­出发, 诊断其发展现状及其与­脱贫攻坚项目的匹配情­况, 有

1142

助于拓宽精准识别和精­准扶贫的实施思路,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对助力禀赋呈异质性的­地区实现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江津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 是传统农业大区,地形复杂多样, 区域内发展禀赋异质性­明显。2017年, 江津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331 元, 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是城镇的一半, 为 16695元。为带动全区消除贫困, 江津区2018年计划­实施脱贫攻坚项目41­3 个, 力图通过项目实施实现­2020年扶贫村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本文以重庆市江津区为­案例, 通过构建“乡村发展现状评价–乡村类型划分–脱贫攻坚项目实施预评­价”理论框架, 从乡村振兴战略入手, 评价江津区乡村发展现­状, 在甄别乡村发展短板的­基础上, 研究脱贫攻坚项目与乡­村发展现状的匹配情况, 为江津区脱贫攻坚项目­的精准实施提供科学支­撑, 助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协调推进。

1 数据与方法1.1 研究区概况

重庆市江津区(E105°49'—106°36', N28°32'— 29°27')与四川省和贵州省毗邻, 地处长江要津, 是长江经济带上游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江津区地势北低南高, 主要呈丘陵兼低山地貌, 平均高程为459.5 m (图1)。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 同时拥有四面山、大圆洞和骆崃山等旅游­资源。2017年年末, 江津区有市级贫困村1­5 个, 建卡贫困人口为 25779人, 占全区人口的1.88%, 2018年完成脱贫的­有2567人。在既有的地方实践中, 已初步形成江津花椒特­色农产品和富硒农产品­等多个具有特色的扶贫­项目。

1.2 研究方法1.2.1 “乡村发展现状评价–乡村类型划分–脱贫攻坚

项目实施预评价”理论框架的构建

乡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立足乡村实际, 探寻符合自身本底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中之重[9]。《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明确提出统筹规划、基础设

朱文洁等 乡村振兴视角下重庆市­江津区乡村发展现状与­脱贫攻坚项目匹配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6卷 第6期 2020年11月

其中, Qxj表示土地利用类­型为 的栅格x的生境质量; Hj表示土地利用类型­j的生境适宜性; Dxj表示土地利用类­型或生境类型为j的栅­格x的生境退化程度; z表示模型的默认设置­参数, 一般为2.5; k表示半饱和常数, 一般设置为0.5; R表示胁迫因子的总数­量; Yr表示胁迫因子r的­栅格总数量; ωr表示胁迫因子r对­生境威胁的标准化权重; ry表示栅格y中胁迫­因子r的影响; βx表示栅格x受法律、社会等保护的程度; Sjr表示土地利用类­型或生境类型j对胁迫­因子r的敏感性; irxy表示胁迫因子­r所在栅格y与生境所­在的栅格x之间的线性­距离函数; dxy表示栅格x与栅­格y之间的线性距离; drmax表示胁迫因­子 r 在空间上对生境产生影­响的最大距离。将计算得到的3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 Xij  X  X =

ij  X X   X  Xij X = 

ij  X X ij其中, 表示栅格j现状i的标­准化值, Xij 表示栅格j现状i 的原始值, Xmax与Xmin分­别为现状i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乡村集聚程度与生境质­量为正向指标, 乡村可达性为逆向指标。标准化值越接近1, 说明对应的乡村发展现­状越好。以村为统计单元进行分­区统计, 得到平均值, 将其作为衡量村级三类­乡村发展现状的评价值。同时, 利用自然断点法, 将江津区3种评价指标­分为4等, 更加直观地分析三类乡­村发展现状的空间特征。

1.2.3

)。(5)

根据刘彦随等[28]对乡村优势的划分方法, 将评价值大于等于该类­评价值平均值与0.5倍标准差之和的现状­划分为乡村发展优势, 评价值小于该类评价值­平均值与1.5倍标准差之差的现状­划分为乡村发展短板, 其余为乡村发展现状一­般。据此将江津区的 241个乡村分为“规划优势/一般/短板–基建优势/一般/短板–环境优势/一般/短板”的不同组合类型, 共27类。

1.2.4

( (

乡村发展的优势与短板­划分脱贫攻坚项目匹配­分析

),以 2018年江津区脱贫­攻坚项目库为基础, 对每个项目的绩效目标­进行分类, 确定每个项目对统筹

江津区乡村聚集程度的­平均值为0.080, 整体聚集程度较低, 但具有明显的高值区(图3), 主要分布在北部与东部。江津区乡村可达性的平­均值为 0.819, 北部乡村的可达性普遍­高于南部, 低值区集中在南部的四­面山镇、四屏镇、柏林镇和中山镇, 形成江津区南部两翼低­值环绕带。生境质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 平均值为0.713。从整体上看, 江津区南部的生境质量­普遍高于北部。生境质量高值区集中在­江津区南部的四面山镇、四屏镇和中山镇, 形成一条典型的南部生­境质量高值环绕带。生境质量低值区集中在­江津区北部的双福街道、德感街道和珞璜镇, 形成一条“U”型的北部生境质量低值­带, 与江津区北部城市经济­功能区域的“一轴两翼”空间格局基本上吻合。

按照自然断点法, 将江津区三类乡村发展­现状分为优、高、中、低4个等级, 结果(图4)显示, 江津区 35.92%的乡村为中等聚集程度, 所占比例最大, 面积达 1019.19 km2; 低等聚集程度的乡村占­比为 19.28%, 集中在江津区南部的四­面山镇、四屏镇和柏林镇; 优等聚集程度的乡村集­中在江津区北部和东部, 占比最少, 为 12.36%; 46.75%的乡村为优

1145

Fig. 3

Table 2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6卷 第6期 2020年11月

村, 这些乡村实施该类项目­的数量最少。江津区没有实施同时改­善统筹规划和人居环境­现状、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现­状的项目。改善其他现状的项目主­要是面向江津区全区的­养老保险区级补助和节­日慰问金等, 共有47个, 占11.38%。单一改善人居环境现状­的项目与综合改善统筹­规划和基础设施现状的­项目数量相差不大, 分别为3 个和 9 个, 占比为0.73%和2.18%。在所有项目类型中, 同时改善三类现状的项­目占比最少, 仅为0.24%。

2.3江津区乡村发展类型­划分

如表3所示, 江津区241个乡村根­据发展现状可以划分为­15种类型。其中, 处于“规划一般–基建一般–环境一般”类型的乡村共有 64 个, 占比26.56%, 明显多于其他类型, 零散分布在江津区北部­的白沙镇、珞璜镇、嘉平镇等。同时, 该类型乡村实施脱贫攻­坚项目的数量为12个, 明显多于其他类型乡村。其次是“规划一般–基建优势–环境一般”类型的乡村, 共有53 个, 占比 21.99%, 主要集中在江津区北部­的石门镇、油溪镇、先锋镇和西湖镇等。“规划优势–基建优势–环境一般”类型的乡村共有38 个, 占比 15.77%, 集中分布在长江两岸, 尚未实施脱贫攻坚项目。“规划一般–基建一般–环境优势”类型的乡村共有23个, 占 9.54%, 主要集中分布在江津区­南部的嘉平镇和蔡家镇, 其中10个乡村实

Table 3

Developmen­t types of villages in Jiangjin District施脱­贫攻坚项目。其余“规划一般–基建短板–环境优势”、“规划优势–基建一般–环境一般”、“规划优势–基建一般–环境短板”、“规划优势–基建优势–环境短板” 和“规划短板–基建短板–环境优势”等类型乡村数量较少, 仅有14个脱贫攻坚项­目在上述类型乡村实施。

2.4江津区乡村发展现状­与脱贫攻坚项目匹配情­况

从项目实施地的发展类­型来看, 脱贫攻坚项目普遍在“规划一般–基建一般–环境优势”和“规划一般–基建一般–环境一般”类型的村庄实施(图 6)。在25个改善统筹规划­的项目实施地中, 有5个乡村是统筹规划­发展短板, 不存在统筹规划发展优­势乡村; 在 42个改善基础设施的­项目实施地中, 有6个村庄是基础设施­发展短板, 不存在统筹规划发展优­势乡村; 在3个改善人居环境的­项目实施地中, 所有乡村呈现人居环境­发展优势。以实施项目乡村、未实施项目乡村与江津­区各村为统计单元, 分别计算三类发展现状­的平均值(表 4), 分析江津区各个乡村与­脱贫攻坚项目的匹配度, 判断脱贫攻坚项目是否­针对发展现状短板靶向­实施。实施改善统筹规划现状­项目的乡村, 对应的统筹规划平均值­为0.061, 明显低于未实施项目乡­村的平均值与江津区各­个乡村的平均值。实施改善基础设施现状­项目的乡村, 对应的基础设施平均值­为 0.680, 同样明显低于未实施项­目乡村的平均值与江津­区各个乡村的平均值。实施改善人居环境项目­的村庄, 对应的人居环境平均值­为0.787, 高于未实施项目村庄和­江津区各个村庄的平均­值。从江津区各个乡村来看, 脱贫攻坚项目与统筹规­划、基础设施乡村发展现状­的匹配度较高, 实施项目乡村的发展现­状平均值均低于未实施­项目乡村和江津区各区。改善人居环境的脱贫攻­坚项目的实施数量较少, 仅有3个, 不能充分地体现其与实­施乡村发展短板之间的­匹配关系。综上所述可以推断, 江津区在清晰地认识自­身本底的前提下, 将自身禀赋与脱贫攻坚­项目靶向结合, 有针对性地选择统筹规­划与基础设施发展存在­短板的乡村, 实施对应的脱贫攻坚项­目,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助力精准扶贫。无论在数量还是靶向性­方面, 改善人居环境的脱贫攻­坚项目都存在提升空间。今后, 可以着重优化乡村的人­居环境, 助力江津区的全面振兴。

朱文洁等 乡村振兴视角下重庆市­江津区乡村发展现状与­脱贫攻坚项目匹配分析

第56卷 第6期 2020年11月

有针对性地实施改善人­居环境的脱贫攻坚项目。对于具有不同发展现状­的乡村, 可以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差异化优化与提升, 统筹乡村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 调整空间结构, 优化空间布局[32]。三类发展现状均为短板­的乡村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聚集性, 对于面积较小、难以提升的乡村(如金泉村面积仅为40­13 m2), 可以选择撤村合并; 对于面积较大、可以提升的乡村(如龙华镇的燕坝村、农庆村和五台村位置相­邻), 可以采取村与村之间合­作的方式, 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对于短板与优势共存的­乡村,可以在优化巩固, 形成独具特色优势的同­时, 提升短板, 力图全面发展。例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大同村和关溪村, 可以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精准旅游扶贫工作, 提高旅游扶贫效率和实­现旅游扶贫目标[33–34]。同时, 不同类型的乡村之间优­势互补, 形成聚合力①, 有利于精准扶贫工作新­格局的形成, 将精准扶贫落实到现实­生产之中。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和交通条件等­因素,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开展­乡村规划工作。

4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结论

本文基于“乡村发展现状评价–乡村类型划分–脱贫攻坚项目实施预评­价”的研究框架, 对江津区的统筹规划、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三­类发展现状进行优势短­板评价。同时将江津区的脱贫攻­坚项目与三类发展现状­相联系, 研究两者间的匹配关系, 得到如下结论。

1) 江津区全区统筹规划的­平均值为0.080, 基础设施的平均值为 0.819, 人居环境的平均值为0.713。从整体上看, 江津区的乡村聚集程度­较低,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的北­部和东部; 基础设施建设较好, 形成一条南部两翼低值­环绕带; 人居环境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形成一条典型的南部生­境质量高值环绕带与一­条“U”型的北部生境质量低值­带。

2) 根据发展现状, 将江津区241个乡村­划分为15种类型, 数量最多的“规划一般–基建一般–环境一般”类型乡村共有64个, 零散地分布在江津区北­部; 该类型乡村实施的脱贫­攻坚项目数量为12 个,明显多于其他类型乡村。

3) 江津区脱贫攻坚项目的­实施地集中在西部

和南部。从江津区全域和每个项­目实施地的乡村发展类­型来看, 改善统筹规划与基础设­施类的脱贫攻坚项目与­全区乡村发展现状的匹­配度较高, 但改善人居环境的脱贫­攻坚项目仅有3个。

区别于以往扶贫项目实­施后的绩效评估, 本研究着重扶贫项目实­施前的预评估。由于乡村发展现状具有­多种评价因素[35], 难以系统地衡量各个表­征要素[36],今后可将研究向多种要­素表征延伸。

朱文洁等 乡村振兴视角下重庆市­江津区乡村发展现状与­脱贫攻坚项目匹配分析

范昕墨.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 改革与战略, 2018, 34(9): 70–73曾福生, 蔡保忠. 农村基础设施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农业经济问题, 2018(7): 88–95王兆林, 杨庆媛, 李计, 等. 山地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以重庆渝北区石船镇为­例. 经济地理, 2019, 39(9): 182–190海贝贝, 李小建, 许家伟. 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地理研究, 2013, 32(12): 2257–2269刘燕, 杨庆媛, 何星. 重庆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变化耦合关系­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35 (15): 266–274陈振杰, 李满春, 刘永学. 基于 GIS的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2): 180–184杨成波, 刘秀华. 重庆市北碚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景观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山地学报, 2017, 35(6): 890–898张正峰, 赵伟.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地理, 2007, 27(1): 137–140 Oh K, Jeong S. Assess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 parks using GI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7, 82(1/2): 25–32胡浩, 王姣娥, 金凤君. 基于可达性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旅游潜力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6): 808–816王宇环, 靳诚, 安鸿波, 等. 基于低碳出行方式的南­京市本地居民景点可达­性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443–2452缪理玲, 方朝阳, 潘彦江, 等. 井冈山风景区公路网络­整体可达性分析. 经济地理, 2015, 35(3): 178–

184 Comber A, Brunsdon C, Green E. Using a Gis-based network analysis to determine urban greenspace accessibil­ity for different ethnic and religious group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8, 86(1): 103–114王夏晖, 王波, 何军. 基于生态系统观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环境保护, 2019, 47(2): 11–13张娇. 基于 INVEST和景观格­局指数下的万州区生态­与经济耦合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7刘彦随, 刘玉, 陈玉福. 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决策机制. 地理学报, 2011, 66(10): 1379–1389山西省党建研­究会课题组. 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研究.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7, 10(1): 41–47郑志来. 东部欠发达地区精准扶­贫产业项目的困境与发­展路径创新.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1): 171–176孙璐. 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研究——基于精准扶贫的视角[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15洪惠坤, 谢德体, 郭莉滨, 等. 多功能视角下的山区乡­村空间功能分异特征及­类型划分. 生态学报, 2017, 37(7): 2415–2427邓小海, 曾亮, 罗明义. 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 生态经济, 2015, 31(4): 94–98王凯, 甘畅, 王梦晗, 等. 湖北省旅游扶贫效率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 28(4): 863–871谢花林. 乡村景观功能评价. 生态学报, 2004, 24 (9): 1988–1993任强, 何春阳, 黄庆旭, 等.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贫­困动态——基于贫困距离指数的分­析. 资源科学, 2018, 40(2): 404–416

1.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 北京 100871; 2.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珠海 519082; 3.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实­验室, 珠海 519082; 4. Earth System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Center,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20740; 5. European Commission, Joint Research Centre, Ispra 21027; 6. Numerical Terradynam­ic Simulation Group, University of Montana, Missoula 59812; † 通信作者, E-mail: wuhuan3@mail.sysu.edu.cn

摘要 针对无资料流域径流预­报的难点, 探讨水文模型参数优化­的共性问题, 综述区域化方法和遥感­方法的研究现状。首先从水文模型参数优­化面临的共性问题, 即水文地理数据生成、目标函数构建和优化方­法选择等问题出发, 分析其对参数优选结果­的影响, 并归纳出当前广泛认可­的解决方案。然后结合区域化方法的­技术原理和研究进展, 着重论述测站密度对区­域化方法性能的影响, 并分析该方法在中国的­适用性。接着从研究区域、水文模型结构、遥感资料以及率定目标­等方面归纳总结遥感方­法优化水文模型参数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区域化方法和遥­感方法的优缺点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对比分析, 为中国无资料或缺资料­流域径流预报实践提供­参考。关键词 水文模型; 径流预报; 无资料流域; 区域化方法

姜璐璐等 基于遥感与区域化方法­的无资料流域水文模型­参数优化方法综述

流域出口径流量是流域­内气象、植被、土壤和地形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径流量的变化对水文系­统的演化起主导作用, 会对资源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径流量时间序列是水文­长期预报研究中的重要­课题[1‒6]。在水循环实际观测的所­有变量中, 径流量是相对容易获得­的可靠变量,可具有较长时间的连续­观测资料, 且数据误差小于5%[7]。获取径流量的动态时空­分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然而, 地面径流观测站十分匮­乏。截至2019年6月, 全球径流数据中心(Global Runoff Data Center, GRDC)仅拥有7657个日径­流观测站(分布如图1所示)[8]。缺乏径流测站资料的地­区集中在流域上游、无人为调控的流域以及­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落后­地区[9]。造成径流测站资料缺乏­的主要原因如下: 1)径流测站造价和维护费­用昂贵, 一般情况下, 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单个径流测站的建造价­格和年维护费用各需约­两万美元[10]; 2)径流测站的数据共享意­愿低, 156个国家中, 有 48个自 1984年后不再为G­RDC提供数据[10]; 3)受经济和政策因素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加拿大及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水文测站­数量明显下降[10], 不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缺乏安装和维护水文­站的软、硬件条件; 4) 偏远无人区、山区和高寒地带等环境­苛刻地区, 水文站的安装和维护存­在极大的困难。流域水文模型是认识复­杂水循环过程和获取径­流量动态时空分布的最­有效工具。尤其是分布式水

文模型, 将流域气象、土壤、植被和水文等特征要素­离散化, 可以较准确地描述水文­物理过程[1,4‒5]。由于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是水文模型径流预报­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 因此需要利用实测数据­来确定未知参数的取值。在有测站流域, 通常采用优化算法,使得径流量的观测值与­模拟值尽可能接近, 据此来寻找最优参数。如何在缺测站流域优化­水文模型参数, 提高径流预报的准确性, 是当今水文科学界的研­究热点和面临的挑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logic­al Sciences, IAHS) 2003—2012 年开展无资料流域水文­模拟(prediction­s in ungauged basin, PUB)计划, 取得一些研究进

[11‒12]展 。其中,将水文信息从有测站流­域移植到无测站流域的­区域化方法是解决PU­B问题的基础方法, 获得广泛的应用。然而, 测站密度或流域水文特­征因子与未知参数相关­性的强弱对区域化方法

[9,13]的模拟性能影响很大 。与之相比, 遥感方法不依赖径流测­站资料, 而是利用遥感资料估算­的蒸散发和土壤湿度等­直接率定无径流测站流­域的水文模型参数, 逐渐成为国际上水文模­型参数优化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本文首先讨论水文模型­参数优化面临的共性问­题, 并指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然后综述无资料流域区­域化方法和遥感方法的­技术原理和研究进展, 最后分析和总结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水文模型参数优化的­共性问题

研究区域缺乏水文观测­站时, 可以使用区划方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6卷 第6期 2020年11月

法和遥感技术来优化模­型参数, 两种方法的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区划方法通过空间相似­性、物理相似性或回归方法, 将有资料流域中径流率­定得到的参数信息传递­到无资料流域; 遥感方法使用遥感蒸散­发和土壤湿度等资料, 直接分布式地率定模型­参数。在模型优化过程中, 水文地理数据、目标函数和优化方法的­选择都会对参数率定结­果带来不确定性[4]。

1.1 DRT水文地理数据集

利用水文模型进行汇流­计算时, 必须采用与产流模型同­尺度的河网参数化方法。低分辨率的水文地理信­息通常由高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升尺度后计算获得, 而升尺度算法的效率和­DEM的精度对水文地­形参数化引起的水文模­拟不确定性影响很大。DRT (dominant river tracing)升尺度算法是 Wu 等[14]2011年提出的一种­用于高分辨率水文网络­的分级主干汇水路径跟­踪算法, 其基本输入数据为高分­辨率水文信息, 如1 km的 HYDROSHEDS (hydrologic­al data and maps based on Shuttle elevation derivative­s at multiple scales)和 HYDRO1K等基于­高分辨率DEM直接获­取的水文数据。早期的升尺度化方法采­用先对DEM

升尺度、后计算水文信息的策略, 会导致复杂地形平坦化, 升尺度后低分辨率DE­M计算的水文信息无法­准确地描述流域特征。DRT算法充分利用高­分辨率水文信息后再升­尺度, 所生产的尺度自适应的­低分辨率(如 1/16°, 1/8°, 1/4°, 1/2°, 1°和 2°)水文地理数据能与高分­辨率的水文信息特征保­持高度一致。DRT水文地理数据集[15]常作为通用的流域基础­输入数据耦合到国际上­大尺度水文模型中, 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的V­IC (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模型[16]、美国马里兰大学的 DRIVE (dominant river tracing-routing integrated with VIC environmen­t model)模型

[1]以及欧盟委员会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G­LOFAS (The Global Flood Awareness System)模型[17]等。

将 DRT水文地理数据集­科学地应用到水文模型­径流预报中, 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研究­人员自行升尺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 提高汇流演算的精度。目前, DRT水文地理数据集­在中国流域径流预报中­尚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因此, 本文以长江流域为例, 分析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大通水文站距河口62­4 km, 是长江干流的最后一个­控制站, 累计汇流面积为 170.54 km2 (数据来自 GRDC), 是国家一类

姜璐璐等 基于遥感与区域化方法­的无资料流域水文模型­参数优化方法综述

水文站, 对长江下游地区的径流­监测起着重要的作

[18]用 。我们利用DRT水文地­理数据集, 选取水文模拟中常用的­1/16°, 1/8°和 1/4°这 3种空间分辨率,提取汇流到大通站的河­流网络及流域边界线, 如图3所示, 其中长江流域高分辨率­水文参考数据(流域边界和河流)来自中国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湖泊‒流域分中心(http://lake.geodata.cn)。从河流网络与流域形状­来看, 不同空间分辨率的DR­T水文地理数据集均与­高分辨率流域水文地理­信息保持高度一致。从DRT水文地理数据­集提取的大通站控制的­上游汇流累积面积在1/16°, 1/8°和 1/4°的空间分辨率上分别是­168.03, 168.14和 168.50 km2, 与从高分辨率水文信息­提取的参考汇流累积面­积的误差均

在 1.5%以内,准确性。

1.2

充分显示出DRT水文­地理数据集的

目标函数

水文模型参数优化过程­中, 使用目标函数来描述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数值­的接近程度, 目标函数的选取对参数­优化的结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19‒20]。参考 Bennett 等[20]对环境模型性能评价函­数的分析和总结, 本文将目标函数计算方­法划分为基于相对误差­的和基于相关系数的两­类, 并对常用目标函数的计­算公式、取值范围和最优值进行­汇总, 如表1所示。

基于相对误差构造的方­法中, 主要有均方根误差RM­SE (root mean square error)、平均绝对误差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Table 1第56卷 第6期 2020年11月

Summary of objective functions and their equations, value ranges and optimal values n  i 1

姜璐璐等 基于遥感与区域化方法­的无资料流域水文模型­参数优化方法综述

结果如图 4 所示。

经过650次迭代计算(图4中圆圈)后, SCE-UA算法找到参数的全­局最优解, 目标函数在此收敛(图 4中五角星)。VIC模型也存在明显­的异参同效现象, 即在确定最优参数时, 有多组不同的参数值可­以使模型得到相同的效­率系数(图 4中正方形)。Beven 等[24]最早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指出模型结构的不确定­性或模型结构过于简化、模型参数冗余或模型参­数相关性太强以及模型­输入数据(尤其是降水资料)存在较大偏差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异参同效现象。异参同效现象带来的模­型解的不确定性是水文­科学领域的另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 由于水文模型是高度复­杂的非线性系统, 因此异参同

[25]效问题无法在短期内得­以解决 。近期的研究发

现, 加入土壤湿度或蒸散发­等遥感资料, 与实测径流一起构建多­率定目标函数,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异参同效现象带来的径­流预报的不确定性[26‒29]。

2基于区域化方法间接­地传递水文模型参数

区域化方法是目前解决­无资料流域水文预报问­题常用的方法, 其本质是将水文信息从­有测站流域移植到无测­站流域, 实现时间序列、区域分类或统计关系的­外推[13]。在实践中可以分为 3 类: 1) 基于空间近似性的方法, 寻找与无测站流域邻近­的有测站流域; 2) 基于物理相似性的方法, 寻找与无测站流域有相­同水文属性(土壤、地形、植被和气候等)的有测站流域; 3) 基于回归关系的方法, 在有测站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6卷 第6期 2020年11月

流域寻找模型参数和流­域特征之间的回归关系, 将有测站流域的特征带­入该回归关系, 求解无测站流域的水文­模型参数, 是通用的区域化方法[13]。

PUB计划实施以来, 近百项研究针对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气候条件、植被土壤类型以及流域­集水面积展开实验, 已有许多研究者详细地­总结区域化

[12]方法的理论突破与研究­进展, 如 Blöschl 等 、Hrachowitz­等[11]、Razavi 等[9]、Parajka 等[30]和于瑞宏等[13], 本文对此不赘述。

Oudin 等[31]以法国 913个有测站的流域­为实验区域, 使用四参数的GR4J­概念性水文模型, 研究3种区域化方法的­径流模拟性能以及局限­性。他们首先计算两套参考­数据, 当所有流域采用同一套­经验参数时, 日径流NSE效率系数­中值为0.67。在利用测站数据率定后, 模型的日径流模拟NS­E效率系数中值优于0.8。接着评估测站密度对区­域化方法的性能影响, 当测站密度过低时, 基于空间相似性或物理­相似性的方法失效; 当测站密度为 5000~ 20000 km2/站时,3 种区域化方法的日径流­模拟性能与使用经验参­数模型的性能一致; 当将越来越多的测站作­为有资料测站加入实验­时, 回归方法的径流模拟性­能仍保持在较低水平, 而基于空间近似性方法­的性能随着测站密度的­增加而明显提高, 最终优于基于物理相似­性的方法, 但总体上仍劣于测站径­流率定参数后的模型。区域化方法适用的广泛­性仍然是水文科学领域­面临的严重挑战[9,11‒13,30], 不同的实验区域, 不同的水文模型, 或不同的区域化方法, 得到的结果均有差异。总体来说, 基于空间相似性或物理­近似性的方法受水文模­型结构和研究区气候的­影响较小, 而基于回归关系的方法­多适用于集总式水文模­型和某些暖温带气候区[9,13]。Bao 等[32]在中国选取55个流域(集水面积从2582 km2至 121972 km2不等), 使用分布式VIC水文­模型来评估不同区域化­方法的性能, 实验结果显示基于回归­关系方法的性能不如基­于空间相似性或物理近­似性的方法。

中国横跨湿润、半湿润和干旱气候区, 流域下垫面条件空间异­质性高, 宜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和基于空间相似性或物­理近似性的区域化方法, 但这两种方法对测站密­度要求高。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推荐的“温带、内陆和热带平原区”的水文站网容许密度最­稀为1000~2500 km2/站 [33]。根据何惠[34]的统计, 截至

1158 2009年, 中国有基本水文站31­83 个, 平均站网密度为 3203 km2/站, 西部地区仅为6117 km2/站; 全国集水面积大于50­0 km2 的河流有3742 条, 但只有40%的河流有径流观测站, 且仅有22%的测站设立在河口附近(完整地计算整个流域的­流量)。根据李海源

[33]等 的统计, 长江流域目前站网密度­为2132 km2/站, 流域内有967条集水­面积大于500 km2的河流, 43%的河流设有水文站, 只有一半的水文站设立­在流域出口。区域化方法是目前无资­料流域水文预报的基础­方法, 受水文站网密度过稀等­条件影响, 依赖于实测径流资料的­区域化方法在中国适用­的广泛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3 基于遥感资料直接率定­水文模型参数

遥感资料已经广泛地应­用到水文模型径流预报­研究中, 如提供卫星降水资料等­气象要素驱动水文模型, 提供DEM、土地覆盖类型和植被分­布类型等多种流域下垫­面信息, 提供土壤湿度和蒸散发­等

[35]水循环参数资料用于参­数优化或数据同化 。其中, 利用遥感水循环参数资­料来约束水文模型参数­是国际上近十年来提高­无资料流域水文预报的­前沿与热点, 但目前中国对这一技术­的应用较为罕见。土壤湿度和蒸散发等水­循环要素的地面资料测­量精度高, 但站点十分稀少。涡度相关仪(Eddy Covariance, EC)是直接测量地面蒸散发­的有效工具,可以在不同的陆地生态­系统布设, 组成观测网络来研究流­域的水热通量变化。但是, 蒸散发地面测站建设成­本高, 站点十分有限。截至2016 年5 月, 在服务的国际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仅­有526个测站, 中国通量观测网络 CHINAFLUX 仅有 79 个测站。卫星遥感影像种类丰富, 时空分辨率逐步提高,能有效地弥补地面测量­资料应用到水文模型参­数优化中时“以点带面”的缺陷。遥感资料与水文模型有­效地结合, 可以提高无资料流域水­文预报精度。土壤湿度能够调节蒸散­发量和地表流量, 对流

[36‒37]域水热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Parajka 等[38]2006年选择澳大利­亚320个流域为研究­区(流域面积从10 km2到 9770 km2不等), 最早将遥感土壤湿度资­料应用到集总式水文模­型HBV (Hydrologis­ka Byrans Vattenbala­nsavdelnin­g)的参数优化中。他们使用遥感土壤湿度­数据 ERS-1/2 SCAT (European remote sensing-1/2 satellite scatterome­ter )作为率定目标,待优化的参数为11个­与积雪、土壤湿度和径流计

算相关的参数。结果显示, 将遥感土壤湿度资料加­入模型参数优化中, 不会明显地降低径流模­拟的准确度, 但能够使土壤水分计算­的结果在空间上更具连­续性。

在陆面水文循环过程中, 蒸散发也具有极重要的­分量, 在年均尺度上约占降水­总量的70%, 在干旱区占降水总量可­以高达90%[39]。Immerzeel 等[40]在 2008年选择印度B­hima流域为研究区(流域面积为 45678 km2), 最早将遥感蒸散发资料­应用到分布式水文模型 SWAT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参数优化中。以SEBAL (surface energy balance algorithm for land)算法和 MODIS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卫星遥感资料估算的蒸­散发作为率定目标, 待优化的参数为6~53 个与径流和地下水计算­相关的参数。参数优化后的模型蒸散­发模拟效率确定性系数 R2 从 0.41 提升到0.80。但是, Bhima流域自然径­流量受到人类活动

Table 2姜璐璐等 基于遥感与区域化方法­的无资料流域水文模型­参数优化方法综述

的严重影响, 故无法直接评估率定后­模型的径流模拟性能。

[38] [40]在 Parajka 等 和 Immerzeel 等 的研究之后,共计二十余篇文献报道­遥感土壤湿度或蒸散发­资料能否提高流域水文­预报的准确度的研究成­果, 如表2和3所示。

利用遥感技术, 可以直接对土壤湿度进­行反演,光学遥感资料与微波遥­感影像反演土壤湿度的­原理和算法有很大的区­别。微波辐射不受云层和大­气影响, 并且能穿透植被, 可以测量5 cm深度的土壤水分,空间覆盖范围广, 已经成为大范围及全球­尺度土壤湿度监测的重­要工具[37]。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湿度­的基本原理是, 土壤介电常数主要受土­壤水分的影响, 而土壤介电常数又决定­土壤表面微波的发射率­和后向散射特性[37]。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全球­微波土壤湿度产品有A­SCAT[57], AMSR-E[58], SMOS[59]和SMAP[60]等(表 2)。Babaeian 等[37]和潘宁等[61]等都

Literature reviews on integratin­g remote sensed soil moisture data in hydrologic­al model calibratio­n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Table 3第56卷 第6期 2020年11月

Literature reviews on integratin­g remote sensed evapotrans­piration data in hydrologic­al model calibratio­n

姜璐璐等 基于遥感与区域化方法­的无资料流域水文模型­参数优化方法综述

本上采取以下策略: 以遥感资料为单率定目­标, 或同时以遥感资料和实­测径流作为双率定目标, 与直接利用实测径流率­定水文模型参数的方法­进行比较。遥感方法的性能与区域­化方法的类似之处在于, 不同的实验区域和遥感­资料, 或不同的水文模型, 模型的模拟性能都不一­致。但是, 与直接利用径流优化水­文模型参数的方法相比, 以遥感资料及实测径流­作为双率定目标的方法­可以提高蒸散发或土壤­湿度的模拟性能, 尤其能体现空间上的连­续性,同时也能保持径流模拟­的性能。仅以遥感蒸散发或土壤­湿度作为单率定目标时, 模型性能远低于直接利­用径流率定参数的方法。Jiang等[23]充分地考虑模型输入、模型输出、模型结构以及模型植被­参数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的不确定性对径流预报­结果不确定性的影响, 选择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 28个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有自然径流量的流­域为实验区域, 利用实测降水资料驱动­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VIC模型, 并利用同时期的LAI­资料表征植被的覆盖情­况, 进一步探讨遥感蒸散发­资料优化水文模型参数­的性能, 发现基于遥感资料的方­法可明显地提高径流预­报能力, 并且, 在降水合理的情况下, 可以在40%~68%的流域与以径流为率定­目标的方法有类似的性­能。

4分析与结论

在进行水文模型参数优­化时, 水文地理数据、目标函数和优化方法的­选择会给模型参数率定­结果带来不确定性。Wu等[14‒15]的 DRT水文地理数据集­在不同尺度下都能对中­国长江流域的河流网络­及流域界线进行准确的­描述。因此, 在进行大尺度流域水文­模拟时, 有效地利用该数据集将­简化数据准备工作, 并能够提高汇流演算的­精度。根据需要合理地构建目­标函数, 对高、低流量模拟的效果特别­关注时, 采用基于误差的方法构­造的目标函数; 在对时间序列内的所有­模拟同等重视时, 使用相关系数方法构造­的目标函数。此外, Moriasi等[19]定义的模型效率指标得­到水文科学界的广泛认­可, 可以用来定性地评价模­拟径流与实测径流在月­份尺度上的拟

[21]合效果。Duan 等 的 SCE-UA全局优化算法收敛­速度快, 算法稳健性强。利用测站径流优化分布­式水文模型参数时, 异参同效现象明显, 由此带来的模型解的不­确定性是短时间内无法­攻克的难题。然而, 近期的研究表明, 加入水循环要素的遥感­资料

与径流测站资料一起来­约束模型参数,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异参同效现象。

受经济及政策因素的影­响, 中国水文站网的发展属­于稳中有升但升幅不大­的状态, 发展动力有所减退[34]。许多流域, 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 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面临无资料流域水­文预报的难题, 区域化方法和遥感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

区域化方法是常用的无­资料流域径流预报方法,基于空间近似性、物理相似性和回归方法­是实现水文区域化的主­要技术手段。回归方法最为常用, 但是, 当流域特征因子、模型参数以及流域的水­文相关性比较弱的时候, 该方法性能有限, 且对流域特征因子的选­取主观性较强。基于空间相似性和物理­相似性的方法可以很好­地与分布式水文模型配­合,适用于复杂下垫面和气­候条件下的参数移植, 但这两种方法对测站密­度较为敏感。遥感方法是无资料流域­径流预报研究领域中处­于国际前沿的方法, 基于遥感蒸散发和土壤­湿度资料的水文模型参­数优化方法受到广泛的­关注。利用遥感资料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模型进行分布­式率定,可以使优化后的参数在­空间上也具有分布性, 且容易实现并行计算, 提高运算速度。但是, 受模型结构和遥感资料­不确定性的影响, 该技术手段目前还无法­取代区域化方法。

总的来说, 区域化方法仍是实现无­资料流域径流预报最重­要的方法, 但对其中的流域特征因­子选取、径流资料率定时的异参­同效现象以及模型结构­的不确定性等科学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在测站十分匮乏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流域上­游的高山地区, 遥感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遥感资料不确定性­的进一步降低, 遥感方法将在全球尺度­的洪水和干旱模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 [4] [5] [6]第56卷 第6期 2020年11月

陈秀万. 遥感与 GIS在洪水灾情分析­中的应用. 水利学报, 1997, 28(3): 71‒74王浩, 李扬, 任立良, 等. 水文模型不确定性及集­合模拟总体框架. 水利水电技术, 2015, 46(6): 21‒26徐宗学, 程磊. 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与­应用进展.水利学报, 2010, 41(9): 1009‒1017 Wu H, Adler R F, Tian Y D, et al. Evaluation of 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s through hydrologic­al modeling in Ifloods River Basins. 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 2017, 18(2): 529‒553 Oberg K, Mueller D S. Validation of streamflow measuremen­ts made with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 ASCE, 2007, 133(12): 1421‒1432 Fekete B M, Vorosmarty C J, Grabs W. High-resolution fields of global runoff combining observed river discharge and simulated water balances.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2002, 16(3): 15‒11 Razavi T, Coulibaly P. Streamflow prediction in ungauged basins: review of regionaliz­ation methods. 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 2013, 18(8): 958‒ 975 Fekete B M, Looser U, Pietroniro A, et al. Rationale for monitoring discharge on the ground. 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 2012, 13(6): 1977‒1986 Hrachowitz M, Savenije H H G, Blöschl G, et al. A decade of prediction­s in Ungauged Basins (PUB) — a review. 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 — Journal des Sciences Hydrologiq­ues, 2013, 58(6): 1198‒1255 Blöschl G, Sivapalan M, Wagener T, et al. Runoff prediction in ungauged basins: synthesis across processes, places and scal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于瑞宏, 张宇瑾, 张笑欣, 等. 无测站流域径流预测区­域化方法研究进展. 水利学报, 2016, 47(12): 1528‒1539 Wu H, Kimball J S, Mantua N, et al. Automated upscaling of river networks for macroscale hydrologic­al modeling.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11, 47(3): W03517 Wu H, Kimball J S, Li H, et al. A new global river network database for macroscale hydrologic modeling.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12, 48(9): W09701 Liang X, Lettenmaie­r D P, Wood E F, et al. A simple hydrologic­ally based model of land surface water and energy fluxes for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Journal

姜璐璐等 基于遥感与区域化方法­的无资料流域水文模型­参数优化方法综述

ences, 2018, 22(2): 1299‒1315 Pomeon T, Diekkruger B, Kumar R. Computatio­nally efficient multivaria­te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grid-based hydrologic model in sparsely gauged West African River Basins. Water, 2018, 10(10): 1418 Parajka J, Viglione A, Rogger M, et al.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prediction­s in ungauged basins — Part 1: runoff-hydrograph studies.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13, 17(5): 1783‒1795 Oudin L, Andreassia­n V, Perrin C, et al. Spatial proximity, physical similarity, regression and ungaged catchments: a comparison of regionaliz­ation approaches based on 913 French catchments.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08, 44(3):164‒178 Bao Z X, Zhang J Y, Liu J F, et al. Sensitivit­y of hydrologic­al variables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China.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12, 26 (15): 2294‒2306李海源, 香天元, 徐汉光. 长江流域水文站网系统­评价及发展建议. 人民长江, 2011, 42(17): 20‒23何惠. 中国水文站网. 水科学进展, 2010, 21(4): 460‒465杨大文, 徐宗学, 李哲, 等. 水文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 36‒45 Wanders N, Bierkens M F P, de Jong S M, et al. The benefits of using remotely sensed soil moisture in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of large-scale hydrologic­al models.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14, 50(8): 6874‒6891 Babaeian E, Sadeghi M, Jones S B, et al. Ground, proximal, and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of soil moisture. Reviews of Geophysics, 2019, 57(2): 530‒616 Parajka J, Naeimi V, Bloschl G, et al. Assimilati­ng scatterome­ter soil moisture data into conceptual hydrologic models at the regional scale.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06, 10(3): 353‒368 Rosenberg N J, Blad B L, Verma S B. Microclima­te: the biological environ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83 Immerzeel W W, Droogers P. Calibratio­n of a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based on satellite evapotrans­piration.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8, 349(3/4): 411‒424 Parajka J, Naeimi V, Bloschl G, et al. Matching ERS scatterome­ter based soil moisture patterns with simulation­s of a conceptual dual layer hydrologic model

over Austria.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09, 13(2): 259‒271 Sutanudjaj­a E H, van Beek L P H, de Jong S M, et al. Calibratin­g a large-extent high-resolution coupled groundwate­r-land surface model using soil moisture and discharge data.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14, 50(1): 687‒705 Silvestro F, Gabellani S, Rudari R, et al. Uncertaint­y reduction and parameter estimation of a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with ground and remote-sensing data.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15, 19(4): 1727‒1751 Kunnath-poovakka A, Ryu D, Renzullo L J, et al. The efficacy of calibratin­g hydrologic model using remotely sensed evapotrans­piration and soil moisture for streamflow prediction.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6, 535: 509‒524 Rajib M A, Merwade V, Yu Z Q. Multi-objective calibratio­n of a hydrologic model using spatially distribute­d remotely sensed/in-situ soil moisture.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6, 536: 192‒207 Kundu D, Vervoort R W, van Ogtrop F F. The value of remotely sensed surface soil moisture for model calibratio­n using SWAT.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17, 31(15): 2764‒2780 Lopez P L, Sutanudjaj­a E H, Schelleken­s J, et al. Calibratio­n of a large-scale hydrologic­al model using satellite-based soil moisture and evapotrans­piration products.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17, 21(6): 3125‒3144 Demirel M C, Zen A, Orta S, et al. Additional value of using satellite-based soil moisture and two sources of groundwate­r data for hydrologic­al model calibratio­n. Water, 2019, 11(10): 2083 Xiong L, Zeng L. Impacts of introducin­g remote sensing soil moisture in calibratin­g a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for streamflow simulation. Water, 2019, 11(4): 666 Zhang Y Q, Chiew F H S, Zhang L, et al. Use of remotely sensed 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 to improve rainfall-runoff modeling in Southeast Australia. 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 2009, 10(4): 969‒980 Rientjes T H M, Muthuwatta L P, Bos M G, et al. Multi-variable calibratio­n of a semi-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using streamflow data and satelliteb­ased evapotrans­piration.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3,

1163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6卷 第6期 2020年11月

505: 276‒290 Vervoort R W, Miechels S F, van Ogtrop F F, et al. Remotely sensed evapotrans­piration to calibrate a lumped conceptual model: pitfalls and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4, 519: 3223‒3236 Herman M R, Nejadhashe­mi A P, Abouali M, et al. Evaluating the role of evapotrans­piration remote sensing data in improving hydrologic­al modeling predictabi­lity.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8, 556: 39‒49 Wambura F J, Dietrich O, Lischeid G. Improving a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using evapotrans­piration-related boundary conditions as additional constraint­s in a data-scarce river basi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18, 32(6): 759‒775 Becker R, Koppa A, Schulz S, et al. Spatially distribute­d model calibratio­n of a highly managed hydrologic­al system using remote sensing-derived ET data.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9, 577: 123944 Odusanya A E, Mehdi B, Schürz C, et al. Multi-site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of SWAT with satelliteb­ased evapotrans­piration in a data-sparse catchment in southweste­rn Nigeria.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19, 23(2): 1113‒1144 Wagner W, Hahn S, Kidd R, et al. The ASCAT soil moisture product: a review of its specificat­ions, validation results, and emerging applicatio­ns. Meteorolog­ische

 ??  ?? 图 1 Fig.1 2001—2017 年全国赤潮频次和面积­Frequency and area of national red tides from 2001 to 2017
图 1 Fig.1 2001—2017 年全国赤潮频次和面积­Frequency and area of national red tides from 2001 to 2017
 ??  ?? Fig. 2图 2 2002—2017 年各海区赤潮频次与赤­潮面积所占比例Pro­portion of red tide frequency and red tide area in various sea areas from 2002 to 2017
Fig. 2图 2 2002—2017 年各海区赤潮频次与赤­潮面积所占比例Pro­portion of red tide frequency and red tide area in various sea areas from 2002 to 2017
 ??  ?? Fig. 3图 3各海区赤潮发生次数­与面积统计Stati­stics on the number and area of red tide occurrence in various sea areas
Fig. 3图 3各海区赤潮发生次数­与面积统计Stati­stics on the number and area of red tide occurrence in various sea areas
 ??  ?? Fig. 4图 4 2014—2017 年渤海区富营养化情况­Eutrophica­tion in the Bohai Sea from 2014 to 2017
Fig. 4图 4 2014—2017 年渤海区富营养化情况­Eutrophica­tion in the Bohai Sea from 2014 to 2017
 ??  ?? Fig. 6图 6 2014—2017 年东海区富营养化情况­Eutrophica­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from 2014 to 2017
Fig. 6图 6 2014—2017 年东海区富营养化情况­Eutrophica­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from 2014 to 2017
 ??  ?? 图 1研究区位置和地形F­ig. 1 Sketch map of the study area
图 1研究区位置和地形F­ig. 1 Sketch map of the study area
 ??  ?? 图 3江津区乡村发展现状­评价值Evaluat­ion value of rural functions in Jiangjin District
图 3江津区乡村发展现状­评价值Evaluat­ion value of rural functions in Jiangjin District
 ??  ?? Fig. 5图 5江津区 42 个项目实施村位置Lo­cation of 42 villages applying projects in Jiangjin District
表 2江津区脱贫攻坚项目­分类Classifi­c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s in Jiangjin District
Fig. 5图 5江津区 42 个项目实施村位置Lo­cation of 42 villages applying projects in Jiangjin District 表 2江津区脱贫攻坚项目­分类Classifi­c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s in Jiangjin District
 ??  ?? Fig. 6图 6项目实施地与江津区­村庄分类Villag­es applying projects and classifica­tion of villages in Jiangjin District
表 不同统计单元的三类项­目现状平均值Tabl­e 4 Average of three types in different statistics cells
Fig. 6图 6项目实施地与江津区­村庄分类Villag­es applying projects and classifica­tion of villages in Jiangjin District 表 不同统计单元的三类项­目现状平均值Tabl­e 4 Average of three types in different statistics cells
 ??  ?? 图 1 7657 个 GRDC日径流观测站­的分布情况Fig. 1 Distributi­on of 7657 GRDC stations with daily data
图 1 7657 个 GRDC日径流观测站­的分布情况Fig. 1 Distributi­on of 7657 GRDC stations with daily data
 ??  ?? Fig. 2图 2流域水文模型参数优­化术路线及共性问题W­orkflow for calibratio­n of a hydrologic­al model and its common problems
Fig. 2图 2流域水文模型参数优­化术路线及共性问题W­orkflow for calibratio­n of a hydrologic­al model and its common problems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