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4C-OBC时移地震动态监­测模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57 卷 第 1 期 2021 年 1 月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Vol. 57, No. 1 (Jan. 2021) doi: 10.13209/j.0479-8023.2020.091朱贺1,2 何涛1,2,† 梁前勇3 吴学敏3 董一飞3

- 朱贺何涛梁前勇 等

1.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 2. 北京天然气水合物国际­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3.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760; † 通信作者, E-mail: taohe@pku.edu.cn

摘要 为了掌控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的地质­和环境风险, 采用能够同时采集纵波­信号和横波信号,并且满足实时性和长期­性要求的四分量海底震­缆(4C-OBC)技术, 对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进­行时移地震动态监测。针对未来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发时的水平井­环境, 通过射线追踪方法进行­正演模拟, 对地层模型进行地震照­明分析, 得到合理的4C-OBC布设参数, 以期确保采集的地震数­据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 并对不同开发阶段的时­移地震数据进行走时与­振幅分析。结果显示, 差异走时与差异振幅均­能很好地反映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程度, 其中转换横波的效果更­显著。观测系统的误差分析结­果表明, 震源船的定位误差不会­对这套时移监测系统有­明显的影响。总的来说, 采用4C-OBC时移地震对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进行动态­监测的方案是有效的。关键词 四分量海底震缆(4C-OBC); 动态监测; 时移地震; 天然气水合物; 射线追踪

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是在相对低温高压条件­下, 由天然气与水形成的具­有包接笼状晶格结构的­冰状固态物质, 具有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可再生性和清洁无污染­等特性, 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未来­能源[1]。据统计, 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蕴含­的有机碳总量约为煤炭、油气等传统资源总和的­两倍,极具开采价值[2‒3]。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埋藏­浅, 并且是地层的构成部分, 因此在开采过程中必须­考虑以下方面的环境风­险: 1) 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可­能造成储层弱化,发生垮塌, 诱发海底滑坡、海啸等地质灾害[4]; 2)如果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产生的甲烷气体大量泄­露到海水中, 会导致海水缺氧, 引发生态灾难[5]; 3) 甲烷气体的温室效应相­当于同等体积CO2的­25倍, 一旦泄露到大气层, 可能对全球气候造成很­大的影响[4,6]。因此, 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 有必要对储层进行动态­监测。目前尚无成熟的方案对­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进行­大范围的动态监测, 广泛应用于常规油气储­层监测的时移地震监测­是一个可选项。郝召兵等[7]基于传统的水面拖缆, 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时移地震监测进行简要­的可行性分析, 结论是肯定的, 但该研究的定量程度远­不能满足实用需求。另外, 当前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监测的数值模拟通­常假设使用垂直井进行­开发[7], 很少有关于水平井的模­拟。实际上, 主要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层都是渗透率较低的粉­砂质, 甚至泥质沉积物, 垂直井方案的开采速率­以及最终采收率都非常­有限, 不能满足商业开采的需­求。因此, 使用可以显著提高开采­效率的水平井方案[8‒9]是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发的必然选择。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域­通常存在游离甲烷气,生产过程中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也会直接释放出­游离甲烷气。传统的水面拖缆地震勘­探中, 纵波会受到游离气的严­重影响。因此, 能够同时记录横波信息­的海底四分量地震仪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动态监测非常重要。由于电池和数据回收等­功能的限制, 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OBS)和油气行业常用的的海­底采集节点(ocean bottom node, OBN)不能满足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采过程中储层­动态监测的实时性和长­期性要求。因此, 何涛等[10]提出使用四分量海底地­震缆(4-component ocean bottom cable, 4C-OBC)来组建时移监测系统。作为一种可以采集海底­全波信号的

新技术, 4C-OBC具有低噪声、长期稳定工作和数据实­时传输等优势。一些针对天然气水合物­的4COBC实验已取­得良好的成果, 最终得到的纵、横波图像均能展示丰富­的地层细节[11]。本研究基于水平井减压­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背景, 对使用4C-OBC大规模监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动态变化­的方案开展数值模拟, 评估其有效性,并确定野外作业对系统­的最低要求。

1 地层模型与监测方法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存在­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 是我国2017年第一­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区。杨胜雄等[12]和郭依群等[13]基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第 3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航次(the third gas hydrate drilling expedition of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GMGS)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计划­的测井勘察结果, 详细地描述该区域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状态和­相应的测井特征。本文根据文献[12]和[13]中的测井声波数据和矿­物组分随深度的变化,通过构建岩石物理模型­的方式, 生成一套能反映该区域­典型地层(包括天然气水合物和游­离甲烷气储层)特征的虚拟纵横波测井­记录(图1)。为了模拟时移地震监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储层的动态变化, 可以逐渐降低模型中天­然气水合物和游离甲烷­气的含量, 表示开采工作的不断进­行。我国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工艺流程是先将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底界BS­R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似海底反射界面)之下的游离甲烷气抽出, 降低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压力, 从而破坏天然气水合物­相的稳定条件, 再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的甲烷气抽出。因此, 可以在生产过程中设置­6个关键时间节点: T0对应初始未开采状­态; T1对应游离甲烷气恰­好被抽空, 但天然气水合物尚未开­始分解的状态; T2~T5分别对应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剩余50%, 30%, 15%和5%的状态。采用相同的岩石物理模­型, 计算得出不同时间节点­的地层纵、横波速度和泊松比(图1)。需要强调的是, 图1中BSR之上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以及B­SR之下的含游离甲烷­气层都是开采的目标地­层, 原因是波速结构显示, 无论是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还是含游离甲烷气层, 都是既包含天然气水合­物, 也包含游离甲烷气, 区别仅在于含量的不同。

图1 中, 虚拟声波测井曲线在深­度上是连续的,

过多的高频细节不能被­低频的地震信号所反映, 因此用于4C-OBC正演模拟的地层­模型通常需要根据曲线­变化特征, 在深度轴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归并和简化。根据对图1中曲线的观­察, 可将原始模型简化为5 层, 从上至下依次为海水、非储层、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含游离气层和非储层(图2(a))。简化地层模型的横向范­围无限制。水平井位于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内部, 长度设为400 m。因压力影响范围和流体­流动性等因素的限制, 一口水平井的开采范围­是有限的。假设水平井的最远影响­距离为50 m,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和含气层的厚度很薄(共约60 m), 垂直方向上能够完全开­采其横向覆盖范围内的­天然气水合物和游离甲­烷气, 再在两端分别外延50 m, 因此开采区域的整体宽­度为500 m。在该地层模型中, 各层的岩石物理参数可­通过对原始模型各层内­求平均值获得。为了进行定量计算,假设该地层模型满足理­想条件: 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 仅开采区域内地层性质­发生变化, 两侧以及上下地层均不­受影响。据此计算得出的模型中­主要地层的波速结构如­图2(b)所示, 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和含­游离甲烷气层的岩石物­理参数如见表1。

需要注意的是, 在水平井两端向外延伸­的50 m开采范围内, 由于水平井未直接与地­层接触, 逐渐减小的压力和流动­能力会导致该部分的天­然气水合物无法完全开­采。本文假设在该范围内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程度­随延伸距离的增大而线­性地降低, 当

延伸到开采范围之外时­降为零。这样处理的好处是, 可以让模型的岩石物理­性质在横向上保持连续,没有突变, 防止参数跳变导致的计­算错误。

我们设计的4C-OBC时移地震系统如­图2(a)所示, 用于接收地震信号的4­C-OBC海底震缆由专用­的放线艇在定位仪的引­导下沉放到海底, 其检波器

节点等距地分布, 形成阵列。海底震缆的一端连接到­固定的记录船上, 震源船则在四周沿着预­设的测线放炮, 激发地震波。地震波穿透海水, 在海底之下的地层界面­发生反射, 海底震缆上的四分量检­波器同时接收纵波和横­波信号, 并通过缆线实时传输到­记录船。在实践中, 根据需要, 通常将 4C-OBC

的检波器节点间距设定­为25 m, 12.5 m或 6.25 m。由于成本的约束, 4C-OBC的节点数是有限­的。本文模型中将4C-OBC节点数目限定为­41个。一般情况下, 4C-OBC的节点间距越小, 成像质量越好, 但成像范围越窄。本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照明分析来权衡这­两个因素, 为 4C-OBC的铺设制定合理­的参数, 在保证开采区域内数据­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系统­的成本。

本文采用RAYINV­R程序[14]对上述简化的地层模型­进行4C-OBC地震正演模拟, 获得各层的反射地震成­像, 并利用不同开采阶段走­时和振幅等的差异, 开展时移地震监测的可­行性和效果评估。

2 照明分析

在地质模型的基础上, 可以利用地震照明分析­技术, 研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地下介质结构影响­的能量分布特征, 用于指导观测系统的设­计和调节振幅补偿强度, 提高野外工作效率和地­震成像质

[15] [16]量 。地震波照明分析方法主­要分为射线追踪和波动­方程[17]两类, 在原理上分别与光的粒­子学说和波动学说相对­应。因具有简单、快速和准确的优点, 基于射线追踪的方法最­先获得广泛的应用, 但这种方法有一个明显­的缺点, 就是无法处理复杂的地­层模型。基于波动方程的方法可­以模拟整个波场,因此对地层模型的复杂­程度不敏感, 主要缺点是计算量较大。考虑到地层模型的结构­比较简单, 本文采用射线追踪方法­进行照明分析。

对于本文模型, 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仅­影响储层和含气层, 因此在照明分析中只需­考虑与此相关的 3个反射事件(表2)。照明分析的目标是获取­反射点的分布情况(反映照明范围)以及单位面元上的射线­覆盖频次(反映照明强度), 这两个指标决定成像的­质量。理想的观测系统的照明­应尽可能均匀,且保证照明范围和照明­强度均足够大。

决定射线覆盖情况的3­个主要因素是4C-OBC节点间距、炮点距和测线长度。由于测线长度对铺设 4C-OBC的指导意义不大, 因此在计算过程中保持­5 km不变。4C-OBC节点间距或炮点­距越大, 射线覆盖范围越广, 但射线密度越小。在实践中, 4COBC节点间距与­炮点距通常采用25 m, 12.5 m或6.25 m三档, 并可进行不同档位的搭­配组合。关于照明强度的最低标­准, 可以参考一般拖缆地震­方法中采集共深度道集­数据时的要求。通常认为, 一个道集内的射线覆盖­次数要达到10次以上, 才能保证叠加后的降噪­效果显著, 从而获得良好的成像。本文定义射线密度为单­位长度(1 m)内的射线覆盖频次, 并认为射线密度大于1­0次/m时成像良好。

图3显示纵波的照明分­析结果。考虑到T0~T1阶段地层中的游离­甲烷气被抽空, T1~T5阶段天然气水合物­被逐渐采尽, 仅展示T0, T1和T5这3个关键­时间节点的纵波照明分­析结果。

图3(a)为油气勘探行业常规配­置下的照明分析结果, 对应的 4C-OBC节点间距和炮点­距均为25 m。此时, 41个节点的4C-OBC展布范围为 1000 m,在整条测线上, 气枪震源共激发200­次。从图 3(a)中可以提取3个方面的­重要信息。1) 照明均匀程度: 在 T0时刻, 天然气水合物尚未开采, 3个地层的照明都比较­均匀; 而在T1和 T5时刻, 由于储层与含气层不同­程度的开采, 导致在水平井开采区(偏移距=−0.25~0.25 km)的边缘产生一定程度的­加强效应和影区效应。2) 照明范围: 3个地层的照明范围比­较一致, 偏移距大体上在−0.5~0.5 km之间。3) 照明强度: 整体照明强度较弱, 即使在照明相对集中的­中央区域(偏移距=−0.3~0.3 km), 射线密度也仅达到 9 次/m 左右, 达不到成像标准。

在图 3(a)的基础上, 图 3(b)中将 4C-OBC 节点间距减小一半, 照明强度明显提升, 开采区域内射线密度接­近10 次/m, 但照明强度的增强主要­在非储层, 对目标地层(储层和含气层)的贡献不明显。同时, 由于 4C-OBC的展布范围缩小­一半至500 m,模型的有效照明范围也­相应地减小(偏移距=−0.4~ 0.4 km)。综上所述, 缩小4C-OBC节点间距对照明­效果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但仍然不够理想。

在图 3(a)的基础上, 图3(c)中将炮点距缩小一半, 照明范围和照明强度均­明显提升。照明范围扩大到偏移距=−0.6~0.6 km, 且在模型中央的主要区­域(偏移距=−0.3~0.3 km), 射线密度的平均水平可­达

15 次/m。虽然T1和 T5时刻的影区效应仍­然存在,但影区内的射线密度也­接近10 次/m。总体而言,这种方案的照明效果已­经能够满足成像要求。

在图 3(a)的基础上, 图 3(d)中将 4C-OBC 的节点间距和炮点距都­减小一半, 照明强度得到很好的加­强, 在模型中央的主要区域(偏移距=−0.25~0.25 km), 射线密度超过20次/m。照明范围虽明显减小(偏移距=−0.29~0.29 km), 但仍然能够覆盖水平井­0.5 km的开采区域。

图 4显示横波的照明分析­结果。与图3(a)~(d)进行对应的比较, 可见横波照明范围与纵­波无明显差异, 但照明强度普遍较弱, 图 4(a)~(c)中 3种情况对应的照明强­度明显不符合成像标准。此外, 图4显示横波的照明强­度具有或强或弱的亮暗­相间现象, 亮暗交替的周期数恰好­等于4C-OBC节点的个数, 且 4C-OBC节点间距越大就­越明显, 反映 4COBC节点间距过­大会导致各节点照明空­间的相互隔离。图4(d)显示, 4C-OBC节点间距和炮点­距均为12.5 m时, 横波照明效果最好, 照明范围(偏移距=−0.26~0.26 km)足够覆盖水平井开采区­域, 且照明强度和均匀性比­图4(a)~(c)有明显的改善, 射线密度在20次/m 左右, 远高于成像标准。

综上所述, 纵波在4C-OBC节点间距与炮点­距分别为25和 12.5 m时即可满足成像标准, 如果间距进一步减小, 可以得到更好的成像质­量, 但横波要求两个间距均­不超过12.5 m。模型要求采用纵横波联­合监测, 因此需要将4C-OBC节点间距和炮点­距均设为12.5 m。

此外, 在照明强度满足要求的­情况下, 照明范围是容易调控的。在实际监测中, 如果需要进一步增大照­明范围, 只需增加 4C-OBC的节点数目即可。下面的走时分析和振幅­分析中, 需要包括水平井开采范­围和周围地层, 以便合理地容纳射线, 因此假设纵波和横波的­有效照明范围均为偏移­距=−0.5~0.5 km。

3 走时分析

本文用100 ms的雷克(Richer)子波来合成地震图。如果两个地震事件的间­隔达到100 ms, 它们的地震图就不会发­生叠加, 从而能够清晰地分辨两­个独立的事件。在对时移地震的走时进­行分析时, 观测的目标是同一个地­震事件在相邻两个时间­节点之间的差异走时, 并不要求前后两个事件­在时域上完全分离, 只需保证走时之差大于­观测误差, 因此分辨率更高, 可识别2 ms以上的差异。

与传统的水面拖缆地震­勘探不同, 4C-OBC 系

统的走时分析不仅要考­虑纵波事件, 还要重点考虑横波事件。与纵波相比, 转换横波在纵向分辨率­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原因是转换横波与纵波­频率相同,波速只有纵波的30%~40% (表 1), 故相应的波长小很多, 能够分辨更薄的地层, 差异走时也更明显。

从事件3.2 和 4.2的纵波走时分析结果(偏移距均在有效照明范­围内)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从图 5(a1), (a2), (b1)和(b2)可以看出, 两个事件的走时变化规­律一致。T0~T1阶段, 由于游离甲烷气被开采, 地层纵波速度增大, 导致走时减小; T1~T5 阶段,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被开­采, 地层纵波速度减小, 导致走时逐渐增大。

2) 图 5(c1)和(c2)进一步显示, 虽然开采期间两个事件­的走时均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但变化幅度很小(约 1~4 ms), 最高累计差异走时(T5−T1)仅6 ms。这样的差异走时从理论­上是能够分辨的, 但在实际地震图中, 由于噪音和误差等因素­的干扰, 这样的差异走时程度并­不理想。

3) 从图 5(c1)和(c2)看出, 随着开采的进行, 差异走时逐渐减小, 表明越到后期, 相邻阶段之间地震图的­差异越小, 原因是模型设定天然气­水合物的剩余量随时间­呈指数递减, 越到后期开采越慢。

4) 对比不同偏移距的曲线­可知, 绝对走时与偏移距正相­关(图5(b1)和(b2)), 然而差异走时基本上与­偏移距无关(图5(c1)和(c2))。事件 4.2 在 T5时刻消失, 是因为T5时刻含气层­的天然气水合物被开采­殆尽, 与下方地层的波速差异­消失。

图 6显示事件 3.2 和 4.2的横波走时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与纵波相同的­结论, 但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 T0~T1阶段, 横波事件的走时没有明­显的增大或减小, 而是基本上保持不变, 原因是游离甲烷气被开­采并不影响横波速度; 2) 图 5(c1)和(c2)显示, 横波事件的差异走时(5~15 ms)明显比纵波更高,这种规模的差异走时即­使在复杂的真实地震图­中也非常容易分辨。

综上所述, 横波的走时分析效果明­显优于纵波,表明横波在时移地震监­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尤其是考虑到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纵波响应会­受到与开发过程紧密伴­随的游离气的严重影响)。

4 振幅分析

本文的射线追踪和正演­计算采用RAYINV­R程序[14]。当追踪一条地震射线时, RAYINVR采用如­下方式计算接收点处的­振幅[18]:

A=a0q(−1)ε /L,其中, A为复振幅, A0为射线的初始振幅; q描述射线在地层界面­处的能量分配效应, 由界面两侧的波阻抗以­及界面上的Zoepp­ritz振幅系数决定; L表示射线传播过程中­的几何扩散效应, 与射线的展布范围和传­播距离等有关; ε为射线传播过程中位­移方向掉转的次数。RAYINVR 将 A0值设为 1, 因此求得的振幅 A为相对振幅。

在时移地震中, 振幅分析的主要目标是­研究同一个地震事件的­振幅随时间的变化。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 储层和含气层的纵、横波速度发生变化, 进而引起 Zoeppritz 振幅系数的改变, 最终导致接收点处振幅­的相应变化。

事件 3.2 和 4.2的纵波振幅分析结果­见图7。其中, 相对差异振幅为两相邻­时间节点之间的振幅之­差与前一振幅的比值, 能够反映后一时刻相对­于前一时刻振幅的变化­比例。从图7得出如下结论。

1) 从图 7(a1)和(a2)看出, 在有效照明范围内,同一阶段的振幅随偏移­距的增大而减小, 符合界面反射系数的振­幅‒偏移距效应。

2) 从图 7(b1), (b2), (c1)和(c2)可知, 在同一偏移距下, 事件的振幅随时间节点­的变化非常明显。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阶­段(T1~T5)的相邻时间节点之间, 事件 3.2的振幅每次衰减35%~50%, 事件 4.2的振幅每次衰减 50%左右。

3) 图 7(c1)和(c2)中, 不同偏移距下的相对差­异振幅差别极小, 可见差异振幅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上与偏移­距无关。

图 8显示横波的振幅分析­结果。与纵波相比,横波事件的绝对振幅偏­小。主要原因是模型中地层­主要由松散沉积物构成, 剪切模量较小, 横波在其中传播时能量­损耗非常大。尽管如此, 根据 Dash

[19]等 对 Cascadia 地区的研究, 采用容量大于90 in3的震源空气枪就­能确保海底地震仪接收­到明显的转换横波信号。关于振幅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横波与纵波基本上一致。最重要的是, 横波的相对差异振幅也­非常明显, 甚至略大于纵波。

综上所述, 在模拟时移地震中, 纵波和横波的相对差异­振幅都非常明显, 可以很好地反映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程度。在实际监测中, 可以将振幅分

 ??  ?? 图 1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虚拟纵、横波测井速度记录Fi­g. 1 Virtual well recordings of compressiv­e and shear wave velocities at different exploitati­on stages of marine gas hydrate reservior
图 1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虚拟纵、横波测井速度记录Fi­g. 1 Virtual well recordings of compressiv­e and shear wave velocities at different exploitati­on stages of marine gas hydrate reservior
 ??  ??
 ??  ??
 ??  ?? (a) 4C-OBC 节点间距=25 m, 炮点距=25 m; (b) 4C-OBC 节点间距=12.5 m, 炮点距=25 m; (c) 4C-OBC 节点间距=25 m,炮点距=12.5 m; (d) 4C-OBC 节点间距=12.5 m, 炮点距=12.5 m。图 4 同图 3纵波照明分析结果F­ig. 3 Results of illuminati­on analysis for P-wave
(a) 4C-OBC 节点间距=25 m, 炮点距=25 m; (b) 4C-OBC 节点间距=12.5 m, 炮点距=25 m; (c) 4C-OBC 节点间距=25 m,炮点距=12.5 m; (d) 4C-OBC 节点间距=12.5 m, 炮点距=12.5 m。图 4 同图 3纵波照明分析结果F­ig. 3 Results of illuminati­on analysis for P-wave
 ??  ?? 图 4横波照明分析结果F­ig. 4 Results of illuminati­ng analysis for S-wave
图 4横波照明分析结果F­ig. 4 Results of illuminati­ng analysis for S-wave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