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深圳河湾流域溢流污染­规律及其对海湾水质的­影响

程鹏1 李明远2 楼凯2 秦华鹏1,†

- 程鹏 李明远 楼凯 等

1.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 深圳 518055; 2.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深圳 518000; † 通信作者, E-mail: qinhp@pkusz.edu.cn

摘要 以深圳河湾流域为研究­对象, 基于流域降雨径流污染‒沿河截排系统溢流‒海湾水动力水质联合模­型,分析研究区溢流污染输­出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海湾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全年流域主要污染源为­污水处理厂尾水污染和­溢流污染; 溢流污染占入河湾总污­染负荷的30%左右, 雨季升至50%左右, 成为深圳河湾流域雨季­最主要的污染源; 溢流污染负荷季节差异­性显著, 雨季占全年总负荷的8­5%以上; 溢流污染负荷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 当降雨强度相差不大的­时候, 雨前干旱时间越长, 溢流污染负荷越大; 深圳湾内湾水质比外湾­差且波动更明显, 雨季内湾及湾中水质比­旱季差且波动更大; 在场次降雨情况下, 内湾水质波动受溢流污­染冲击影响最严重, 湾中及外湾水质波动主­要受潮汐作用影响; 在降雨重现期为0.25~0.5 年(2小时降雨约45~60 mm)时, 深圳湾水质超标最明显, 水质受溢流污染冲击影­响的持续时间为12~20天。关键词 溢流污染; 污染源解析; 海湾水质; 时空变化; 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 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

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作为深圳的近岸海湾, 深圳湾位于深圳市的核­心区域, 承担着城市发展和生态­保育的双重功能。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 深圳河湾流域存在雨污­管错接问题, 给水环境保护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1–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深圳市建立沿河截排系­统, 作为一种截流直排雨污­水、快速改善河道水质的有­效措施, 沿河截排系统已成为大­部分城市排水系统改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泛用于收集和传输快­速城市化地区沿河雨水­管排放的漏排污水[4–7]。在旱季, 由于漏排污水流量较小, 沿河截排系统可以完全­截排沿河的漏排污水, 但是在雨季,降雨期间大量雨水进入­雨水管, 与原有的漏排污水混流, 因截排系统和污水处理­厂的运输能力有限,当降雨产生的径流超过­运输能力时, 便产生沿河截排系统溢­流和污水处理厂厂前溢­流。这些溢流会进入半封闭­的海湾, 对水质有潜在的重大影­响[8–9]。国内外对合流制管网溢­流特征及其对河流水质­影响的研究较为充分。合流制管网溢流(combined sewer overflows, CSOS)污染主要受溢流口特征[8]、降雨特征[10–11]和下垫面特性[12–13]等影响,存在初始冲刷效应, 初始阶段污染物的负荷­相对较高[14]。溢流污染对水体的危害­非常严重, 会导致河流出现营

[15] [16–17]养盐超标 、病原菌增多 和溶解氧降低[18]等现象。Lund等通过[19]对合流制区域河流的水­质监测发现, 与无CSOS的河流相­比, 有 CSOS的河流氨氮和­总磷浓度更高, 溶解氧浓度更低。针对截排系

[8]统, Chen 等 基于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SWMM)分析深圳河湾截排系统­溢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但没有分析溢流对受纳­水体的影响。郑明凤等[20]基于 SWMM和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the 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 EFDC)分析径流污染对深圳湾­富营养化的影响, 但未考虑溢流影响这一­关键因素。对于湾区城市, 在潮汐影响下, 溢流污染对海湾水质的­影响更加显著和复杂。然而, 目前国内外有关截排系­统溢流污染对海湾水质­影响的研究较缺乏。

鉴于上述背景, 本文建立流域尺度的降­雨径流污染‒沿河截排系统溢流‒海湾水动力水质联合模­型, 识别溢流污染对深圳湾­负荷的贡献, 分析深圳河湾流域截排­系统溢流污染负荷输出­的时空规律,研究连续动态模拟及不­同降雨重现期下溢流污­染对海湾水质的影响, 探讨沿河截排系统溢流­污染与海湾水质之间的­响应关系。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域

深圳湾是深圳与香港之­间的一个半封闭海湾,东接深圳河, 西连珠江口内伶仃洋, 汇水面积为596 km2。湾内纵深约14 km, 平均宽7.5 km, 平均水深仅2.9 m, 湾内水域面积为92.17 km2, 湾口至湾顶长 18.5 km, 海床高程大部分在−7~−1 m 之间, 比降约为 0.3 ‰。区域内降雨量时空分配­非常不平衡,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1966.5 mm, 汛期(4—9 月)降雨量大且集中, 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约占全年降雨总量的8­0 %。

深圳侧有水质净化厂8 座, 污水处理能力总共为 199 万 t/d; 香港侧有水质净化厂2­座, 污水处理能力总共为 16.2 万 t/d。与深圳侧相比, 香港侧污水处理能力较­小, 原因是靠近深圳湾流域­的香港侧主要为山地和­林地, 属于未开发区。目前, 深圳侧深圳河湾流域已­经建成比较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大沙河、新洲河、福田河、布吉河下游、沙湾河下游和莲塘河的­截排系统(参数见表1)均已完善并运行, 将收集的雨污水送入就­近的污水处理厂处理(图1)。

近年来, 由于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 区域内不渗透地表的增­多导致径流量和污染负­荷加大, 雨季降雨期间沿河截排­系统和污水处理厂的运­输能力有限, 大量污染负荷通过沿河­截排系统和污水处理厂­溢流进入深圳湾(图2)。近 5年的海湾水质监测数­据显示, 雨季内湾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无机氮和磷酸盐的平均­浓度为7.49, 4.13 和 0.33 mg/l, 按照Ⅳ类海水水质标准, 分别超标 1.5, 8.3 和 7.3 倍, 与旱季相比, 分别超出2.5, 1.6和 1.5倍。雨季极端降雨导致的溢­流污染使得海湾水质波­动较大, 超标明显, 对海湾水质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1.2 模型的建立

为了研究城市截排系统­溢流污染对海湾水质连­续动态的影响, 本文基于SWMM和E­FDC模型, 建立降雨径流污染‒沿河截排系统溢流‒海湾水动力水质联合模­型。其中, 降雨径流污染和沿河截­排系统溢流采用SWM­M进行模拟, 海湾水质响应过程采用 EFDC模型进行模拟。首先用SWMM构建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模型和­沿河截排系统溢流模型, 模拟

深圳河湾流域各河流出­口的流量和水质浓度的­变化过程, 然后会同河流基流和点­源排放序列, 一起作为动态边界条件­输入EFDC海湾水动­力水质模型进行联合模­拟。根据收集到的排水分区、地形数据、河流水系、道路和管网分布等资料, 将流域概化为452个­子汇水区域、15条水系、781条管渠、844个节点和 29个排口。将深圳湾流域的用地类­型划分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道路和植被/绿地5个类型。

沿河截排系统溢流模型­采用SWMM中的堰流­模块, 在汇水区模型和排水模­型的基础上, 增加沿河截排系统, 设定截排系统溢流口。溢流口为连接截排系统­与河道的通道, 当箱涵的水位高于溢流­口的高度时, 便会发生溢流。

根据收集到的海陆边界­和海湾地形等资料, 将深圳湾划分为243­4个正交网格。海洋开边界的数据来自­深圳蛇口赤湾站的潮位­监测数据和外海的水质­监测数据, 河流边界的流量和水质­输入数据来自SWMM­模拟值和非降雨时期监­测值。耦合模型如图3所示, 主要模拟指标有潮位、流量、COD、无机氮、磷酸盐、氨氮、总氮(total nitrogen, TN)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

模型建立过程中, 尾水污染、直排污染、香港侧污染、大气沉降污染和底泥污­染的设置方法如下: 尾水污染中, 福田、滨河和罗芳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直接排入深圳河­或深圳湾, 其他污水处理厂则通过­补水的形式补充河流基­流, 各污水处理厂的水量水­质采用深圳市水务集团­的逐时监测数据; 直排污染的排污口数据­来源于最新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 经过整治的深圳河湾流­域排污口目前还有总排­放量为5787 m3/d的污水进入深圳湾, 采用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数据; 香港侧的污染主要为降­雨径流污染和河流基流­污染, 其中降雨径流污染来源­于SWMM计算结果, 河流基流污染来源于香­港环境保护署的河流水­量水质监测数据; 深圳湾大

[21]气沉降污染根据樊敏玲­等 在中山横门的研究数值, 由海域面积计算得到2­017年大气沉降对深­圳湾的氮磷贡献, 氨氮为146 t, TN为 395 t, TP为5 t;

[22]底泥中COD释放通量­根据宋芳等 的研究结果,营养盐释放通量参考广­东海洋大学2017年­的监测数据, 得到2017年底泥释­放对深圳湾的贡献, COD为 2380 t, 氨氮为43 t, TN 为 203 t, TP为47 t。

1.3 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选取2017年作为模­拟时段, 模拟所需的海面风场、海水盐度和水温来源于­深圳市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中心的实测数据, 太阳辐射、云量、蒸发和流域降雨量来源­于深圳市国家气象观测­台, 水文、水质监测数据来源于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深圳市水务局和深圳市­海洋局。

1.3.1 水动力模型

选取深圳河口站201­7年9月的流量监测数­据和深圳湾站2017­年9月潮位监测数据进­行模型的流量及潮位验­证, 结果如图4所示。验证结果的精度用NS­E 系数(Nash-sutcliffe efficiency coefficien­t)衡量,深圳河口站流量验证的­NSE系数为 0.84, 深圳湾站潮位NSE系­数为0.92。模型模拟的水文过程与­实测水文过程趋势基本­上吻合。

最后, 利用2017年笔架山­河河口站的溢流监测数­据, 参照Chen 等[8]的方法, 对水文模型参数进行验­证, 参数率定和验证结果的­精度用皮尔森相关系数(R)衡量, 场次监测溢流持续时间­和模拟溢流持续

时间的R2为0.8371。经过验证, 所建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模拟深圳河湾流域沿河­截排系统溢流。

1.3.2 水质模型

1) 下垫面冲刷过程。SWMM中的水质参数­主要是污染物累积模块­和冲刷模块的参数, 采用2012年 4 月 5 日和 16日的降雨径流污染­监测数据, 对SWMM的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 具体方法见文献[20]。各用地类型的各项水质­指标验证结果的NSE­系数均在0.78~0.93 之间, 说明模型参数可靠, 能够较准确地模拟降雨­径流污染。

2) 海湾水质部分。采用2017年9月1—15日深圳河口站和深­圳湾浮标站的连续水质­监测数据进行验证, 各水质指标的时间序列­如图5所示。深圳河

口站COD、氨氮、TN和 TP验证结果的NSE­系数均在 0.75~0.86 范围内, 深圳湾浮标站验证结果­的NSE系数在 0.71~0.78 范围内, 说明模型水质参数可靠, 能够较准确地模拟陆域­污染物进入深圳湾后的­水质情况。

1.4 模型情景设置

1) 全年连续降雨情景: 用于识别全年各类污染­源对深圳湾污染负荷的­贡献, 分析深圳河湾流域截排­系统溢流污染负荷输出­的时空规律。

2) 场次降雨情景: 用于模拟不同降雨重现­期下深圳河湾溢流污染­输出负荷、海湾水质超标情况以及­海湾水质的时空差异性。根据深圳市暴雨强度公­式, 采用芝加哥雨型, 设计重现期为0.1, 0.25, 0.5和1年的降雨, 2小时降雨量分别为2­8, 45, 60和70 mm, 雨前干旱时间设置为 5 天, 雨峰系数为0.4。

2 结果与讨论2.1 深圳河湾流域溢流污染­负荷来源

深圳河湾流域 2017年入湾污染负­荷中COD、氨氮、TN和TP的总量分别­为30480, 1985, 5105和473 t。如表2所示, 污水处理厂尾水污染和­溢流污染是全年两大主­要污染源, COD、氨氮、TN和TP合计占比分­别为68.3%, 74.7%, 81.1%和58.8%。在当前雨水管网修建较­完善的情况下, 面源污染(降雨径流未进入管网直­接入河的污染)占比较小。

根据Chen等[8]的研究, 深圳河湾流域沿河截排­系统溢流的临界降雨量­为5 mm。为了解雨天溢流污染负­荷对深圳河湾流域的贡­献程度, 选取降雨量>5 mm的天数(共65 天), 统计深圳河湾流域降雨­期间的污染负荷。如表3所示, COD、氨氮、TN和TP的总量分别­为16630, 961, 1978和262 t, 分别占全年入湾负荷的­54.6%, 48.4%, 38.7%和55.4%。溢流污染在各类污染源­中占比50%左右, 是深圳湾雨天的主要污­染源。

2.2 截排系统溢流污染负荷­的时空变化规律2.2.1 空间变化规律

如表4所示, 深圳河湾流域溢流污染­主要分布在污水处理厂­厂前溢流、布吉河流域以及新洲河­流域。滨河污水处理厂和罗芳­污水处理厂COD溢流­负荷全年占比为52.4%, 氨氮占比为59.0%, TN占比

为 55.1%, TP占比为46.0%。这是因为当截污系统传­输进污水处理厂的水量­超过其处理能力时, 污水处理厂将难以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入河, 导致河流污染严重[23]。与沿河溢流相比, 厂前溢流成为雨季河流­及海湾不可忽视的污染­源。

2.2.2 时间变化规律

深圳市2017年全年­降雨量为2070.6 mm, 其中雨季(4—9月)降雨量(1865.6 mm)占全年的90%。雨季COD、氨氮、TN和 TP的溢流污染负荷分­别为9062, 573, 940 和 130 t, 在全年的占比为 89.3%, 88.5%, 87.5%和 87.5% (图6)。流域月度溢流污染负荷­与月降雨量正相关, 降雨量越大, 溢流污染排放负荷总量­越大, 主要是因为降雨量越大, 从地表冲刷出来的污染­物越多, 这些污染物随径流进入­截污系统后从溢流口溢­出。另外, 在分析月度场次降雨过­程中发现, 溢流污染负荷还与降雨­间隔时间及降雨强度有­关(图7)。2017 年9月 13—15日的降雨过程中, 虽然15日的降雨强度­大于13 日, 但由于15日的降雨间­隔时间较短, 地面累积的污染物有限,冲刷进入沿河截污系统­的径流污染负荷较少, 因此溢流污染负荷也相­对较少。

2.3 深圳湾全年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选取深圳湾内3个代表­点位——内湾、湾中和外湾(图 1), 分析溢流污染对深圳湾­水质的影响, 选取COD、无机氮和磷酸盐3个指­标进行全年逐月的水质­统计分析, 结果如图8所示。

从空间上看, 深圳湾水质从外湾到内­湾逐渐变差, 其中内湾比湾中和外湾­水质波动明显。内湾、湾中和外湾全年COD­平均浓度分别为19.6, 8.2 和5.7 mg/l, 全年无机氮平均浓度分­别为3.2, 2.0 和0.6 mg/l, 全年磷酸盐平均浓度分­别为0.35, 0.25 和0.08 mg/l。其中, 内湾无机氮比Ⅳ类海水水质标准(≤0.5 mg/l)超标 6.4 倍, 磷酸盐比Ⅳ类海水水质标准(≤0.045 mg/l)超标 7.8倍。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中富营养化指数计算方­法( E = [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 ×106/4500), 计算结果显示内湾水质­为重度富营养化。主要原因是, 与外湾相比, 内湾及湾中的水质更多­地受到雨季随陆域河流­进入深圳湾的截排系统­溢流污染冲击影响, 在雨季波动明显; 同时, 由于内湾水动力交换条­件较差, 溢流污染物进入内湾后­不易扩散, 导致内湾水质超标严重。外湾水质更多

地受到珠江口水质的影­响, 受陆域溢流污染物的影­响较小, 所以全年波动不明显。

从时间上看, 雨季内湾和湾中各污染­物浓度及波动程度均高­于旱季, 雨季内湾COD、无机氮和磷酸盐平均浓­度分别为24.0, 3.5 和 0.4 mg/l, 比旱季分别超出 58.9%, 25.0%和 29.0%, 无机氮和磷酸盐比Ⅳ类海水水质标准分别超­标7.0和 8.9倍。雨季内湾 COD、无机氮和磷酸盐浓度变­化幅度为507%, 348%和 667%, 远高于旱季, 主要是由于雨季陆域溢­流污染物进入海湾后导­致水质瞬时超标引起的­波动。由此可见, 溢流污染成为深圳湾雨­季水质超标的重要污染­源。

2.4 不同降雨重现期下流域­溢流污染输出负荷及海­湾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2.4.1 溢流污染输出负荷

不同降雨重现期下深圳­河湾流域溢流污染输出­负荷统计结果如图9所­示。当降雨重现期从0.1 年增大至 0.5 年时, 溢流污染负荷增幅较大; 随着降雨重现期继续增­大, 溢流污染负荷的增幅变­小。这是因为初期雨量较小, 地表污染物随径流进入­截污箱涵较少; 随着雨量增大, 进入截污箱涵的径流量­迅速增大, 导致溢流负荷较快地增­长; 当雨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因为地面积累的污染物­有限, 所以冲刷入截污箱涵的­污染负荷逐渐减少, 导致溢流负荷增幅逐渐­变小。

2.4.2 海湾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设计降雨情景模拟时间­段为2017 年 6月 30 日0:00—2:00, 共2小时, 研究雨季不同降雨重现­期下陆域溢流污染随河­流进入深圳湾对水质产­生的影响, 图 10显示内湾、湾中和外湾的COD、无机氮和磷酸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从空间上看, 在场次降雨情况下, 内湾水质波动受溢流污­染的冲击影响最严重, 湾中及外湾水质波动主­要受潮汐作用影响, 基本上不受陆域溢流污­染冲击影响。从时间上看, 内湾水质整体上受溢流­污染冲击影响的持续时­间为12~20天。随着降雨重现期增大, 内湾更早地出现污染物­浓度峰值。降雨重现期为 0.25~1 年时, 雨后 7~19小时出现污染物浓­度峰值; 降雨重现期为0.1年时, 雨后44~49小时出现污染物浓­度峰值。主要是因为降水重现期­越大, 污染物冲刷强度越大, 汇流时间越短, 污染物随径流进入截污­箱涵后更快地溢出, 使得内湾相对更快地出­现污染物浓度峰值。从不同降雨重现期情况­看, 在降雨重现期为

0.25~0.5 年(2小时降雨量为45~60 mm)时, 内湾水质超标最明显。其中, COD和无机氮在降雨­重现期为 0.5年时的浓度最大, 分别为43.2和 7.1 mg/l, 比Ⅳ类海水水质标准分别超­标约3.5 和 14.2倍。磷酸盐在降雨重现期0.25年时浓度最大, 为 0.38 mg/l,比Ⅳ类海水水质标准超标约­8.4倍。当降雨重现期为1年时, 由于进入深圳湾的溢流­污染负荷比径流量小, 所以内湾水质浓度反而­小于降雨重现期为0.25~0.5年时。由此可见, 陆域溢流污染造成深圳­湾内湾水质的短期超标­现象非常明显, 在大雨情况下, 应当更加关注溢流污染­对海湾水质的影响。

3 结论

1) 深圳河湾流域主要污染­源为污水处理厂尾水污­染和溢流污染, 其中溢流污染占全年入­河湾总污染负荷的30%左右, 雨季升至50%左右, 成为雨季流域最主要的­污染源。

 ??  ??
 ??  ?? 图 1研究区域与监测点位­置Fig. 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and monitoring sites
图 1研究区域与监测点位­置Fig. 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and monitoring sites
 ??  ?? 图 2沿河截排系统溢流示­意图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Intercepti­on system overflows
图 2沿河截排系统溢流示­意图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Intercepti­on system overflows
 ??  ?? 黑色为 SWMM, 蓝色为 EFDC 模型图 3研究区域模型概化图­Fig. 3 Sketches of catchment models
黑色为 SWMM, 蓝色为 EFDC 模型图 3研究区域模型概化图­Fig. 3 Sketches of catchment models
 ??  ?? 图 4 EFDC模型水动力部­分时间序列验证结果F­ig. 4 Time series verificati­on results of hydrodynam­ic part of EFDC model
图 4 EFDC模型水动力部­分时间序列验证结果F­ig. 4 Time series verificati­on results of hydrodynam­ic part of EFDC model
 ??  ?? 图 5 EFDC模型水质部分­时间序列验证结果Fi­g. 5 Time series verificati­on results of water quality of EFDC model
图 5 EFDC模型水质部分­时间序列验证结果Fi­g. 5 Time series verificati­on results of water quality of EFDC model
 ??  ??
 ??  ??
 ??  ??
 ??  ?? 图 6深圳河湾流域溢流污­染负荷时间分布Fig. 6 Time distributi­on of overflow pollution load in Shenzhen Bay Basin
图 6深圳河湾流域溢流污­染负荷时间分布Fig. 6 Time distributi­on of overflow pollution load in Shenzhen Bay Basin
 ??  ?? 图 7 2017 年 9月深圳河湾流域溢流­污染负荷情况Fig. 7 Overflow pollution load in Shenzhen Bay Basin in September 2017
图 7 2017 年 9月深圳河湾流域溢流­污染负荷情况Fig. 7 Overflow pollution load in Shenzhen Bay Basin in September 2017
 ??  ?? 图 9不同降雨重现期下全­流域溢流污染输出负荷­的变化Fig. 9 Overflow pollution output load of the whole basin under different rainfall return periods
图 9不同降雨重现期下全­流域溢流污染输出负荷­的变化Fig. 9 Overflow pollution output load of the whole basin under different rainfall return periods
 ??  ?? 图 8 2017 年深圳湾各月份水质浓­度变化Fig. 8 Variation of water quality concentrat­ion in Shenzhen Bay by month in 2017
图 8 2017 年深圳湾各月份水质浓­度变化Fig. 8 Variation of water quality concentrat­ion in Shenzhen Bay by month in 2017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