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1982—2014 年华北及周边地区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张新悦 冯禹昊 曾辉 唐志尧†

- 张新悦 冯禹昊 曾辉 等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1; † 通信作者, E-mail: zytang@urban.pku.edu.cn

摘要 利用690个气象观测­站数据和1982―2014年GIMMS NDVI 3g数据, 运用趋势分析、小波偏互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滞后分析­方法, 探究华北及周边地区3­3年来生长季(5―10月) NDVI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得到如下结论。1) 33 年来, 研究区植被生长季活动­整体上显著增强, 生长季NDVI由 20世纪 80年代的平均0.44 升至2010年以来的­0.49; 生长季NDVI在研究­区中部区域快速增长, 而在西北部荒漠地区下­降。2) 研究区生长季NDVI­的上升得益于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 其中降水的影响更大; 研究区NDVI与气温­在大部分地区正相关; 除研究区东南部地区外, NDVI与降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3) 在 15天的时间分辨率尺­度下, 研究区大部分地区生长­季内NDVI对温度的­响应无明显滞后, 或存在1 期(15 d)滞后, 对降水的响应存在1~2期(15~30 d)滞后, 因此从总体上看, 华北及周边地区植被生­长对温度的响应比对降­水的影响更迅速。关键词 时空格局; 气候因子; NDVI; 小波分析; 时滞; 华北地区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 在全球变化中起到“指示器”的作用[1]。因此,研究植被的变化情况及­其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对反映生态系统脆弱­程度和探讨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有重要­意义[2]。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地表植被的覆盖状况, 广泛地应用于不同时空­尺度的植被生长监测中, 用于探讨植被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3–4]。气候变化导致地球局部­地区植被覆盖发生显著­变化[5], 气候要素中的气温和降­水对植被的影响最直接[6]。植被年内生长对气候的­响应存在滞后效应[7], 不同环境条件下, 植被对温度和降水响应­的时滞性有很大的差异[8–9]。

华北及周边地区植被脆­弱, 气候变化导致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极度不稳定[10–11]。在此背景下, 评估和掌握该地区植被­生长动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规律, 对维护地区生态安全十­分重要。利用多种NDVI产品­对华北及周边地区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相­关性的研究表明, 气温和降水均对该地区­植被的生长产生影响, 且这种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6,12]。但是,对于哪个气候要素的影­响更显著以及滞后时长, 不同学者的结论不尽相­同。此外, 现有研究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足: 1) 在探究NDVI年际变­化的驱动因子时, 多采用简单线性模型来­拟合NDVI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然而, 在周期性气候事件的影­响下, NDVI也可能具有多­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 变化规律极其复杂[13–14], 传统的简单线性分析方­法会削弱植被与气候之­间的共变关系。2)在探究植被年内生长对­气候的响应时, 普遍以月为单位[15],时间分辨率较低。华北及周边地区气候变­化较为快速, 较长的时间间隔会导致­在探究植被对气候因子­响应时屏蔽掉细节信息, 同时导致夸大或缩小滞­后效应, 不利于滞后时长的确定。3) 多基于GIMMS NDVI (1982—2006 年)、SPOT-VGT NDVI (1998—至今)或 MODIS NDVI (2000—至今)等数据,研究时间序列较短。尽管有学者综合运用不­同的NDVI数据集来­延长时间序列, 但不同传感器的性能差­异也会影响NDVI数­据的连续性。

本研究选用 1982—2014 年的第三代 GIMMS NDVI 3g数据, 运用趋势分析、小波偏互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滞后分析­方法, 研究33年来华北及周­边地区植被生长季ND­VI的时空变化、气候对研究区植被年际­变化的驱动作用以及植­被年内生长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等问题, 旨在为华北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1 数据与方法1.1 研究区简介

研究区位于103°21′—122°42′E, 31°23′—43°22′N之间, 包括北京、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天津­等省(市、自治区)的全部以及甘肃省、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区域(图1)。总面积约为84万 km2, 海拔范围为0~3058 m。华北及周边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明显,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年均气温约为7°C, 降水集中在7-8月[16]。受气候影响, 植被生长季集中在5—10月[17]。土地覆盖情况如图1 [18]所示。

1.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GIMMS NDVI 3g由戈达德航天中心(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发布, 时间分辨率为15天, 空间分辨率为0.083° (https://ecocast.arc.nasa. gov/data/pub/gimms/3g.v1)。该数据集消除了大气水­汽、火山爆发、太阳高度角和传感器灵­敏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是研究长时间序列植被­生长动态的可靠数据之­一[19]。本文对原始GIMMS NDVI数据进行格式­转换、掩模和裁剪等预处理, 得到研究区域 1982—2014年生长季逐节(15天, 下同) NDVI数据, 并采用最大值合成法(maximum value composite, MVC)获得月度NDVI值。

生长季的气温和降水数­据来自研究区690个­气象观测站的数据(图1, http://data.cma.cn)。本文采用克里金(Kriging)方法, 对气象站点数据进行插­值处

[20]理, 得到空间分辨率为1/12°的栅格数据 。华北及周边地区地形起­伏较大, 在插值过程中, 对温度数据采用经验气­温垂直递减率进行校正[21], 校正所用的地形数据来­自SRTM (http://srtm.csi.cgiar. org/)。

本研究中全部地理数据­的处理均采用ARCG­IS 10.6 软件完成。

1.3 研究方法1.3.1 趋势分析

本文基于1982—2014年的GIMM­S NDVI 3g数据, 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计算33年来每个像元­的NDVI年际变化趋­势。回归斜率r>0 表示 NDVI 呈增加趋势, r<0则表示NDVI呈减­少趋势。结合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p值), 将研究区NDVI年际­变化情况划分为6个类­型: 极显著降低(p<0.01, r<0)、显

著降低(0.010.05, r< 0)、不显著增加(p>0.05, r>0)、显著增加(0.010)和极显著增加(p<0.01, r>0)[3]。

1.3.2 小波偏互相关分析

小波互相关分析方法能­定量地描述两个非平稳­序列在某个特定时间尺­度上的相关关系, 是基于小波变换系数进­行复杂时间序列驱动因­子判定和评估的理想工­具[22]。在小波互相关分析的基­础上, 小波偏互相关分析方法­进一步考虑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反映自变量对因变量真­实且独立的影响。该方法在加强不同尺度­时间序列特征的同时, 还可以更准确地, 定量地描述两个非平稳­序列之间的共变关系[23]。为了更准确地探究ND­VI年际变化的驱动因­子, 本研究将小波偏互相关­分析方法用于探究研究­区气候对NDVI年际­变化的影响, 计算公式为其中, Wrxy ( a)表示序列x和y在时间­尺度为a时的小波互相­关系数; Wrxy ( a) 表示时间尺度为a时, 固_z定z变量, 变量x与y间的小波偏­互相关系数。将各时间尺度的系数按­权重相加(式(2)~(3)), 得到某一像元处两个时­间序列的小波偏互相关­系数值。在实际应用中, 为满足小波计算的基本­要求,首先对1982―2014年生长季平均­NDVI、平均温度和年降水序列­向外适当地扩增, 保证小波系数不会[24]在序列两端出现奇异值 。使用适宜地球物理过程­的复 Morlet 小波, 对生长季平均NDVI、温度和[25]降水序列进行小波分解 。统计分析在MATLA­B R2017b中实现。

1.3.3 偏相关与滞后分析

本文采用偏相关分析与­滞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探究温度和降水对ND­VI年内变化的影响以­及植被年内生长对温度­和降水响应的滞后效应, 时间步长为15天。在不考虑因子交互作用­的情况下, 温度(T)或降水(P)与NDVI(Y)间的相关性由式(4)度量:

其中, n取 0~6, 表示0~6期 (0~90 天) 的滞后时长; i和j分别代表年份和­节数(5-10月对应当年的第9~ 20节), r 表示滞后时间为2期(30 天)时温度与15 2_ty NDVI 间的相关系数。为排除因子间交互作用­对生长季NDVI变化­的影响, 基于考虑滞后效应得到­的相关系数, 可以得到如下偏相关系­数公式[26]:

其中, n同样取0~6; r30_ 表示当滞后2期且降水­固ty _p定时, 温度对NDVI的偏相­关系数; r 和r 15  n _ty 15  n _py均可以通过式(4)直接计算, r则为33年 4~9 月15  n _tp的温度T 与降水序列P 间的普通相关系数。i ( j 2) i ( j 2)得到各因子逐像元0~6期滞后的偏相关系数­后, 取各像元系数的最大值, 将其对应的滞后时间作­为 NDVI对该因子的真­实响应滞后时间[27]。

2 结果

2.1 华北及周边地区生长季­NDVI年际变化的时­空格局

从区域尺度看, 1982—2014年华北及周边­地区生长季多年平均N­DVI为0.46。33年来, NDVI呈显著上升趋­势(R2=0.68, p<0.01), 从 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0.44增至2010年以­来的0.49, 年平均增长量为0.0014 (图2)。

1982—2014年华北及周边­地区生长季NDVI在

超过85%的区域有所增加, 其中, 极显著增加(p< 0.01)的区域占 42.2%, 显著增加(0.01≤p<0.05)的区域占 11.6%, 广泛分布于研究区中部, 仅在研究区西北部的荒­漠区域和东南部的河南­省境内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图3)。

2.2 华北及周边地区生长季­NDVI年际变化与气­候的关系

从区域尺度看, 1982—2014年华北及周边­地区生长季NDVI 与温度(r=0.40)和降水(r=0.50)均显著正相关, 植被年际变化受降水的­影响更大。

研究区生长季NDVI­与温度主要呈现正相关­关系(图 4(a)), 其中强正相关(r>0.6)区域的面积占研究区的 37.4%, 主要分布于河南南部、河北北部和西北部的荒­漠地带, 表明这些区域的植被长­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温­度的制约, 温度的上升有助于植被­变绿; 低正相关(0.3

1982—2014年期间, 生长季NDVI与降水­在超过研究区面积一半(53.3%)的区域呈现强正相关关­系(r>0.6), 但空间分异明显, 在太行山以西的陕西、山西、河北北部以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NDVI与降水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在太行山以东的河南以­及山东部分地区, NDVI与降水呈现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图 4(b)), 原因可能是该区域主要­为农田,人工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分。

2.3 华北及周边地区NDV­I年内变化对气候响应­的时滞效应

本文比较0~90天滞后期情况下, NDVI与气候因子的­偏相关系数(图5(a)~(g)和图 6(a)~(g)), 将最大值作为NDVI­对气候变化的最大响应­强度(称为最大偏相关系数, 见图 5(h)和 6(h)), 此时的滞后期即为生长­季NDVI对气候要素­响应的滞后时长(图5(i)和 6(i))。

生长季内NDVI与温­度的最大偏相关系数呈­现西北高于东南的情况, 高值集中在太行山以西­海拔较高的区域(图5(h))。在 15天分辨率尺度下, NDVI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存在滞后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49.6% (图 5(i)), 其中45.4%的区域滞后1 期, 集中分布在北部; 在中部地区, 即陕甘交界处, NDVI

对气温变化响应的滞后­最长达到一个月。此外, 在超过研究区面积一半­的东南部区域和西北部­的荒漠区域, NDVI响应气温变化­的时滞效应不明显。

随着滞后期的延长, NDVI与降水的偏相­关系数先上升后下降(图 6 (a)~(g)), 表明在华北及周边地区­植被年内生长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存在延迟。大部分区域生长季内N­DVI与降水的最大偏­相关系数显著为正, 但在太行山脉和秦岭山­脉一带以及西北部荒漠­地区, NDVI与降水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图6(h))。在 15天分辨率尺度下, 85.5%的区域生长季内 NDVI对降水的响应­存在滞后, 其中 64.3%的区域滞后1期(15 天)。生长季内NDVI对降­水响应的滞后时间在西­北部荒漠地区以及太行­山和秦岭地区的部分林­地区域最长, 达到两个月以上(图6(i))。

3 讨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1982—2014年华北及周边­地区生长季NDVI整­体上显著增长, 年平均增长量为 0.0014。从 NDVI对温度和降水­的年际响应情况看, 33年来研究区生长季­NDVI与温度和降水­整体上正相关, 同时在大部分地区表现­出与降水更强的相关性。华北及周边地区处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降水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分对植被生­长的限制, 同时充足的水分可以提­高土壤酶和微生

物的活性, 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有利于植被生

[28]长 。温度的升高除可能使冰­雪提前融化、增加春季的土壤水分外, 还可能导致植被生长季­的提前和延长[29]。1982—2014年华北及周边­地区气候变化的实际情­况表明, 除研究区东南部和北部­局部区域外,其他区域降水均呈现增­加趋势(图7(a))同时温度整体上升(图7(b))。由此可以看出, 33年来研究区大部分­地区生长季植被活动的­增强得益于温度的升高­和降水的增加, 其中降水增加的主导作­用更明显。这一结论支持刘斌等[12]的研究结论。植被生长对气候要素的­响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滞后效应。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 15天分辨率尺度下, 大部分地区生长季内N­DVI对温度的响应无­明显滞后或存在1期滞­后, 对降水的响应存在1~2 期滞后, 即研究区植被在年内生­长过程中对温度的响应­比降水更迅速。原因可能是温度和降水­对植被生长的作用方式­有所差异: 温度作为影响植物生理­生态过程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 其变化会直接作用于植­物的光合与呼吸等生理­过程[30], 从而影响植被生长, 造成植被对温度变化敏­感。降水主要是通过影

响土壤水分状况来影响­植被生长[31], 由于土壤可以为植被生­长提供较为连续的水分­供应, 使得降水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32], 表现为植被生长对降水­变化响应的滞后时间相­对较长。Piao等[33]的研究得到相似的结果。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植被对气候­的敏感性是不同的[34],由此造成华北及周边地­区NDVI对气候响应­的空间差异。例如,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草地集中分布的区域, NDVI对降水的变化­较为敏感, 而林地集中分布地区表­现为对水分变化的敏感­性较低。我们认为, 这种差异性是由植被所­在区域的环境条件和植­被本身的生理活动特征­共同导致的。崔林丽等[9]的研究表明, 在地表降水较多的地区, 植被生长对降水的响应­滞后时间长于较为干旱­的区域。土壤类型和植被根系分­布特征等也会对时滞的­长短造成影响[3]。此外, 不同类型的植被对气候­的响应也存在差异。例如, 多年生的灌丛或森林能­通过相对低的生长量来­抵抗环境变化的压力; 然而,

一年生植物在水分较为­充足时具有较大的净生­长量, 但这种增长时间较短暂[35]。

4 结论

本研究基于1982—2014年华北及周边­地区植被生长季NDV­I及气候数据,综合运用趋势分析、小波偏互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滞后分析­方法,研究该地区植被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

1) 33 年来, 华北及周边地区生长季­NDVI由20 世纪80年代的平均 0.44 升至2010年以来的­0.49;大部分地区NDVI呈­现上升趋势,仅在西北荒漠区域和河­南省境内局部地区出现­下降。

2)华北及周边地区NDV­I的上升得益于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其中降水的主导作用更­明显。

3) 在15天分辨率尺度下,大部分地区生长季内N­DVI对温度的响应无­明显滞后或存在1期滞­后,对降水的响应存在1~2期滞后;总体上看,华北及周边地区植被对­温度的响应比降水更迅­速。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区域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但是,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 以月份作为生长季界定­的标准,可能忽略了不同物种和­植被间生长物候的差异;

2)虽然本研究已将滞后效­应的时间分辨率缩短至­15天,但难以捕捉15天以内­的时滞,时间精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3) 除温度和降水外,植被生长同样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文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定量评估。上述遗留问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改善。

参考文献

[1] 马明国, 王建, 王雪梅.基于遥感的植被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关系研究­进展.遥感学报, 2006, 10(3): 421–431

[2] 包刚, 包玉海, 覃志豪, 等. 近10年蒙古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季节响应.地理科学, 2013, 33(5): 613–621

[3] 尤南山, 蒙吉军, 孙慕天. 2000—2015年黑河流域中­上游NDVI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1): 171–181

[4] Zhao Xia, Zhou Daojing, Fang Jingyun. Satelliteb­ased studies on large-scale vegetation changes in Chin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12, 54(10): 713–728 [5] 方精云, 朴世龙, 贺金生, 等. 近20年来中国植被活­动在增强.中国科学(C 辑: 生命科学), 2003, 33(6): 554–565

[6] 孙艳玲, 郭鹏. 1982—2006年华北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1): 7–12

[7] 张戈丽, 徐兴良, 周才平, 等. 近30年来呼伦贝尔地­区草地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地理学报, 2011, 66(1): 47–58

[8] 杨元合, 朴世龙.青藏高原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1): 1–8

[9] 崔林丽, 史军. 中国华东及其周边地区­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月际响应特征.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12): 2121–2130

[10] 赵东升, 吴绍洪. 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自­然生态系

统脆弱性研究. 地理学报, 2013, 68(5): 602–610

[11] 赵嘉阳. 中国1960—2013年气候变化时­空特征、突变及未来趋势分析[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17

[12] 刘斌, 孙艳玲, 王永财, 等. 基于SPOT/NDVI华北地区植被­变化动态监测与评价.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27(9): 98–103

[13] 谢宝妮. 黄土高原近30年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14] 王晓利. 中国沿海极端气候变化­及其对NDVI的影响­特征研究[D].烟台: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17

[15] 刘成林, 樊任华, 武建军, 等.锡林郭勒草原植被生长­对降水响应的滞后性研­究.干旱区地理, 2009, 32(4): 512–518

[16] 冯敏, 孙艳玲, 刘斌, 等.华北地区植被NDVI­与不同气候指标的相关­分析.水土保持通报, 2014, 34 (1): 246–251

[17] Yang Xian, Tang Zhiyao, Ji Chengjun, et al. Scaling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cross plant organs in shrubland biomes across northern China. Scientific Reports, 2014, 4: 05448

[18] 欧阳志云, 王桥. 中国生态环境演变与评­估.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

[19] Wang Junbang, Dong Jingwei, Liu Jiyuan, et al. Comparison of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derived from GIMMS NDVI3G, GIMMS, and MODIS in Southeast Asia. Remote Sensing, 2014, 6(3): 2108– 2133

[20] 朴世龙, 方精云, 郭庆华. 利用CASA模型估算­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5): 603–608

[21] 廖顺宝, 李泽辉,游松财.气温数据栅格化的方法­及其比较.资源科学, 2003, 25(6): 83–88

[22] 桑燕芳, 王栋, 吴吉春,等.水文时间序列小波互相­关分析方法.水力学报, 2010, 41(11): 1272–1279

[23] 冯禹昊, 朱江玲. 基于Morlet小波­的辽河径流量变化及其­成因分析.水土保持研究, 2019, 26(2): 208– 215

[24] 杨辉, 宋正山.华北地区水资源多时间­尺度分析.高原气象, 1999, 18(4): 496–508

[25] 费佩燕, 刘曙光. 几种常见小波的应用性­能分析//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西安, 2001: 496–508 [26] 陶澍.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4

[27] 陶澍, 梁涛, 徐尚平, 等.伊春河河水溶解态有机­碳含量和输出通量的时­空变化.地理学报, 1997, 64(3): 254–261

[28] 樊利华, 周星梅, 吴淑兰, 等.干旱胁迫对植物根际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9, 25(5): 1244–1251

[29] Yu Fangfang, Price K P, Ellis J, et al. Response of seasonal vegetation developmen­t to climatic variations in eastern central Asia.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3, 87(1): 42–54

[30] 李洪军, 吴玉环, 张志祥,等.温度变化对木本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贵州农业科学, 2009, 37 (9): 39–45

[31] Esteban G J, Sala O E, José M P. Patterns and controls of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patagonian steppe: a remote sensing approach. Ecology, 2002, 83(2): 307– 319

[32] 徐兴奎, 林朝晖, 薛峰,等.气象因子与地表植被生­长相关性分析.生态学报, 2003, 23(2): 3–12

[33] Piao Shilong, Nan Huijuan, Huntingfor­d C, et al. Evidence for a weaken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annua­l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and northern vegetation activ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 5: no. 5018

[34] Tan Zhiqiang, Tao Hui, Jiang Jiahu, et al. Influences of climate extremes on NDVI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in the Poyang Lake Basin, China. Wetlands, 2015, 141(4): 1033–1042 [35] Gibson A C.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 of warm desert plants. Berlin: Springer, 1996

 ??  ??
 ??  ??
 ??  ??
 ??  ?? 图 1研究区空间范围、植被与气象站点分布F­ig. 1 Spatial extent,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a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ies of the study area
图 1研究区空间范围、植被与气象站点分布F­ig. 1 Spatial extent,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a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ies of the study area
 ??  ??
 ??  ?? 图 2 1982—2014 年华北及周边地区生长­季NDVI 变化趋势Fig. 2 Inter-annual trend of growing season NDVI in North China and the adjacent areas from 1982 to 2014
图 2 1982—2014 年华北及周边地区生长­季NDVI 变化趋势Fig. 2 Inter-annual trend of growing season NDVI in North China and the adjacent areas from 1982 to 2014
 ??  ?? 图 3华北及周边地区生长­季NDVI年际变化空­间分布及显著性Fig. 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growing season NDVI in North China and the adjacent areas
图 3华北及周边地区生长­季NDVI年际变化空­间分布及显著性Fig. 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growing season NDVI in North China and the adjacent areas
 ??  ?? 图 4 温度及降水对 1982—2014 年华北及周边地区生长­季 NDVI 年际变化的驱动效应F­ig. 4 Driving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n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growing season NDVI in North China and the adjacent areas from 1982 to 2014
图 4 温度及降水对 1982—2014 年华北及周边地区生长­季 NDVI 年际变化的驱动效应F­ig. 4 Driving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n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growing season NDVI in North China and the adjacent areas from 1982 to 2014
 ??  ?? 图 5华北及周边地区生长­季内NDVI与 0~6 期(0~90天)滞后时长的温度的偏相­关系数、NDVI与温度的最大­偏相关系数以及对应的­滞后期Fig. 5 Par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growing season NDVI and temperatur­e of 0–6 periods (0–90 days) in North China and the adjacent areas, the maximum par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correspond­ing lag time between NDVI and temperatur­e
图 5华北及周边地区生长­季内NDVI与 0~6 期(0~90天)滞后时长的温度的偏相­关系数、NDVI与温度的最大­偏相关系数以及对应的­滞后期Fig. 5 Par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growing season NDVI and temperatur­e of 0–6 periods (0–90 days) in North China and the adjacent areas, the maximum par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correspond­ing lag time between NDVI and temperatur­e
 ??  ?? 图 6华北及周边地区生长­季内 NDVI 与 0~6 期 (0~90 天) 滞后时长的降水的偏相­关系数、NDVI与降水的最大­偏相关系数以及对应的­滞后期Fig. 6 Par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growing season NDVI and precipitat­ion of 0–6 periods (0–90 days) lag time in North China and the adjacent areas, the maximum par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correspond­ing lag time between NDVI and precipitat­ion
图 6华北及周边地区生长­季内 NDVI 与 0~6 期 (0~90 天) 滞后时长的降水的偏相­关系数、NDVI与降水的最大­偏相关系数以及对应的­滞后期Fig. 6 Par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growing season NDVI and precipitat­ion of 0–6 periods (0–90 days) lag time in North China and the adjacent areas, the maximum par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correspond­ing lag time between NDVI and precipitat­ion
 ??  ?? 图 7 1982—2014 年华北及周边地区降水­和温度年际变化空间分­布Fig. 7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ter-annual trend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in North China and the adjacent areas between 1982 and 2014
图 7 1982—2014 年华北及周边地区降水­和温度年际变化空间分­布Fig. 7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ter-annual trend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in North China and the adjacent areas between 1982 and 2014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