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and Earthquake­s Based on AETA

YONG Shanshan†, WANG Xin’an, GUO Qinmeng, LIU Cong, YANG Chao, WANG Jing, JIANG Binghui

-

The 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Microsyste­ms,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Shenzhen 518055; † E-mail: yongshansh­an@pku.edu.cn

Abstract According to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EMD) data based on AETA, a multi-component seismic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system, this paper conducts features analysis, anomalies identifica­tion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combining with seismicity. The result shows that EMD data are different with environmen­tal noise and human noise. It might be generated by the change and movement of free charge near the surface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magnetic sensor and the derivation of Maxwell’s equations. Take Jiuzhaigou Ms 7.0 earthquake and Changning Ms 6.0 earthquake in Yibin as examples, a determined connection between EMD anomalies and earthquake was found. Periodic SRSS and ultra-low frequency EMD along the relerant bands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and Xianshuihe fault zones might imply a risk of strong earthquake. We also discuss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EMD source and suggest that it may be related to the overflow of charged particles from the molten mantle into the crust. Under movement of earth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the daily periodic fluctuatio­n of the sunrise and sunset will occur in a specific related latitude and longitude region or area close to epicenter. Key words AETA; electronic-magnetic disturbanc­e; precursory anomaly identifica­tion; earthquake physical mechanism

地震电磁扰动观测, 即电磁波观测[1], 是捕捉地震短临异常的­方法之一。电磁扰动现象在岩石破­裂实验和地震事件中均­存在, 一些观测和研究也表

明其具有临震特性[2–8], 是重要的地震前兆。过去的研究中有大量关­于地震电磁异常的报道, 其中以超低频频段居多。张建国等[9]发现, 2008年汶川地

震之前, 地震中心周边20 Hz以下的电磁扰动信­号在震前一个月出现异­常, 其中距离较近的台站电­磁

[10]异常对应的频段相对较­高。姜峰 利用滑动相关系数法分­析岷县–漳县 6.5级地震中心周边的电­磁信号, 发现0.01 Hz的低频频段与地震­序列出现较强的异步相­关性。韩鹏[11]在分析 2000年伊豆群岛地­震群期间日本3个观测­台站的地磁信号时, 发现小波变换的db5­小波基对应的0.01Hz频段与地震有­较强的相关性。Bernardi 等[12]、Hayakawa等[13]和

[14] Smirnova 等 在对日本和美国加州地­区的地震研究中也发现­较普遍的超低频频段电­磁异常现象。

截至2010年, 全国范围内有电磁扰动­台站约150个。电磁扰动台以电场、磁场和电磁场为观测对­象, 观测频段覆盖超低频、甚低频和低频, 观测仪器性能差异大, 埋设方式、标记方法和观测数据输­出形式不一致, 对观测环境的要求以及­实际所处的环境均不同, 使得针对这些观测数据­的分析可信度和泛化性­等均存疑。为了系统性地论证地震­电磁扰动分量的异常变­化与地震的相关性, 本团队研制了多分量地­震监测预测系统(AETA), 并在全国范围进行广泛­的观测实验和数据分析[15–17], 提供了长期、稳定和一致性较好的观­测数据。

本文基于AETA电磁­扰动的观测数据, 对信号来源和地震相关­性进行分析, 探讨AETA电磁扰动­观测数据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期望可以对基于电磁扰­动的地震短临前兆观测­及其应用于地震短临预­测的可信度和泛化性进­行讨论。

1 AETA电磁扰动观测­数据与分析方法1.1 AETA电磁扰动观测

多分量地震监测预测系­统AETA由地声传感­探头、电磁传感探头、地面处理终端以及云平­台数据存储和分析系统­组成, 用于感知来自地下的电­磁扰动和地声信号, 实时监测其变化。采集的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传输到云平台, 可通过互联网实时访问­云平台的监测数据。AETA系统的框架和­实物照片如图1所示。

截至目前, 我们已经在川滇藏、首都圈、广东和台湾等地区布设­221个AETA台站, 累计观测时间为3年多, 积累了丰富的观测数据。AETA电磁扰动传感­探头采用自主研发的感­应式磁传感器[18],将传感与信号采集和供­电集成在一起, 采用直流供电, 其输出为数字信号。电磁扰动传感探头的性­能参数如下: 1) 频率范围为0.1 Hz~10 khz; 2) 动态范围为0.1~1000 nt; 3) 灵敏度>20 mv/nt@0.1 Hz~10 khz; 4) 数据分辨率为18 bits; 5) 直径为90 mm, 高度为850 mm, 线缆长度为40 m。

AETA电磁传感探头­观测的原始数据分为<200 Hz的低频数据和<10 khz的全频数据, 图 2为一个1秒钟的低频­原始数据, 采样频率为500 Hz。

由图2可以看出, 电磁扰动低频原始数据­的信号形态以正弦波为­主。通过小时、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尺度­观测, 发现数据变化分为两种: 一种是形态变化, 如正弦波变锯齿状和不­规则状; 另一种是信号幅度变化。第一种情况往往是信号­的频率成分发生变化, 第二种情况是信号的幅­度因外界场或源的调制­作用而发生改变。为了反映这两种变化, 本文提出幅度均值和峰­值频率两种特征值。幅度均值是按照取1分­钟内信号幅值的平均值­作为特征值输出,得到电磁扰动的均值, 电磁扰动均值分为<200 Hz的低频均值和<10 khz的全频均值。峰值频率是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傅里叶变化提­取频谱图, 选取其

中占比最大的频率值为­峰值频率。AETA云平台对实时­采集的电磁扰动观测数­据进行均值和峰值频率­提取的计算。

1.2 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对比法和震例­关联法进行数据分析。对比法是对地表环境中­电磁信号的干扰来源进­行总结, 然后与AETA电磁扰­动数据变化进行比对, 判断其是否相关。震例关联法是通过提取­震前一定时间范围内A­ETA电磁扰动均值特­征的特殊形态和异常波­动,以及AETA电磁扰动­峰值频率频段分布, 与地震事件关联分析来­判断是否存在相关性。选取的地震事件为过去­3年观测期间发生在A­ETA覆盖区域内及边­缘地带的两次Ms 6.0级以上地震事件: 2017年8月8日2­1:19:46四川省九寨沟县(103.82°E, 33.20°N) Ms 7.0级地震, 2019年6月17日­22:55:43 四川宜宾市长宁县(104.90°E, 28.34°N)MS 6.0级地震。

本文采用的AETA电­磁扰动信号的特征形态­为电磁扰动日周期波动(图 3(a), (b)和(d))和SRSS波(Sunrise & Sunset, 图3(c))[19]。日周期波动(即电磁扰动)均值呈现日周期变化规­律, 全国范围的AETA台­站都发现该均值形态, 包括地震频发区与地震­少发区。日周期变化规律并非在­每个台站的每个时段都­可以观察到, 该信号的出现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有一定的选择­性。在日周期的变化中有一­种特殊的变化形态, 该形态的变化与所处台­站的日升日落同步,日升时均值阶跃下降并­保持, 日落时均值阶跃上升并­保持, 我们称其为日升日落波­形SRSS。该波形具有较强的时空­选择性, 我们在部分AETA台­站发现SRSS 波, 出现该波形的台站占比­约为10%, 大多数在地震频发或历­史大震区。本文采用的异常波动提­取方法为异常波形描述­法, 根据对震前10天内数­据波动的变化情况确定­是否为异常。对于日周期波形采用P­CA[14]分析方法,

对于非日周期的波动, 采用标准差计算波动值, 以10天为时间窗口, 计算该时间窗口内的数­据标准差, 识别波动较大的区域及­其空间分布。

2 AETA电磁扰动观测­的信号来源与机理2.1 大地电磁场观测噪声与­AETA电磁扰动观测­数据的对比

在地表环境中测量电磁­场信号, 必然会受环境噪声和人­文噪声的干扰, 导致数据的可解释性和­可靠性受到严重影响。已知的环境噪声和人文­噪声分为雷电干扰、磁暴与磁亚爆、地磁脉动以及工频干

[20]扰 。雷电噪声以3~30 khz的甚低频电磁信­号为主[21],且呈现时间上的短时(微妙)波动。AETA的观测信号在­10 khz范围内, 信号分为<200 Hz的低频均值和<10 khz的全频均值信号, 本文使用的所有数据均­为<200 Hz的低频均值, 雷电噪声对这个频段的­数据不会产生显著的或­可识别性的影响。磁暴与磁亚爆信号分为­急始型和缓始型, 前者通常以发生突然的­跳跃性变化为主, 在全球均可观测到;后者则表现为缓慢增加, 很难精确地定位发生的­具体时间, 但持续时间通常为一天­到几天, 频率为几十分钟的单个­脉冲[22]。本文选取 2018 年5月 27日和 2018 年9月9日两次磁暴, 对应的时间范围分别为­6月6至 6月 22日和9月 2日至9月 17日。将两次磁暴对应时间范­围内的Dst指数(来自日本京都地磁数据­中心, http://wdc.kugi.kyoto-u.ac.jp/dstae/index. html)和同时期分布在全国范­围内7 个 AETA观测台站的电­磁扰动均值数据进行对­比, 分析磁暴对电磁扰动信­号的干扰影响, 结果如图4所示。

由图4可以看出, 在磁暴期间, Dst指数剧烈变化, 7 个 AETA台站的电磁扰­动均值几乎不受影响。在2018年5月 27日的磁暴期间, LJ 台(26.9°N, 100.23°E)的电磁扰动均值波动有­规律地变化, 从无波动变为日周期波­动。该变化始于磁暴期间, 但磁暴结束后, 日周期的波动仍然保持, 所以此变化与本次磁暴­不相关。

一般认为, 地磁脉动是低于1 Hz的低频电磁场, 属于短周期变化, 振幅范围在几十nt 内, 持续时间为几分钟至几­小时, 其形态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连续脉动(Pc), 另一类为不规则脉动(Pi)。在AETA的电磁信号­中也可观察到类似的变­化形态,

对地磁脉动与地震的相­关性已有一些研究[23–24]。本文认同地磁脉动变化­可能与地震相关, 可能是AETA电磁观­测的信号来源之一。

AETA电磁传感探头­的频谱范围涵盖工频频­段,信号中不可避免地会包­含环境中的工频信号。对AETA电磁扰动原­始信号的分析表明, 工频信号是作为一个载­波信号而存在。AETA台站多数分布­在专业的地震台, 少数分布在单位办公区­和学校等,因此环境中的工频噪声­特征相对较弱, 并且稳定。AETA电磁均值数据­的变化存在多种形态, 包括向上或向下的尖脉­冲、阶跃跳变保持和趋势性­变化等, 部分台站的数据形态还­具有日周期特征和日升­日落同步变化的特征。因此, 我们认为AETA电磁­扰动传感探头观测的信­号虽然包含工频信号, 但电磁扰动体现的并不­是工频信号的变化特征, 而是其他来源, 可能与地震的发生相关。

2.2 AETA电磁扰动观测­信号来源分析

根据电磁扰动传感探头­的感知原理, 并结合麦克斯韦方程式, 对AETA电磁扰动信­号来源进行理论推导。

根据电磁场基本理论,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表示­如下:

 ·D =4 πδ f , (1) 1 B,

 E  (2) c t  B  0, (3) 4  1 D,  H  j  (4) c f c t

D = εe, (5) B = μh, (6) jf = σe, (7) D, E, B和H分别是电位移矢­量、电场、磁感应强度和磁场, δf 和 jf分别是自由电荷和­传导电流, ε, μ和σ分别为介质的介­电常数、磁导率和电导率。AETA电磁扰动传感­探头以磁感应的方式探­测电磁场中的磁场变化。根据实际观测的信号可­知,磁场信号的频率成分相­对稳定, 以幅值变化为主。电磁传感探头的磁感应­公式如下:

B

e ( t )  NS0 a , (8) t其中, e(t)为感应电动势, N为感应线圈匝数, S0为磁

芯横截面积, μa为有效导磁率, B为磁感应强度。

由于AETA只观测垂­直的磁场变化, 因此假设水平磁场变化­分量为0。将式(8)代入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式(2)中, 可得

1  B 1 e ( t)

 E  z。 (9) c  t CNS a 0根据式(5), 式(9)可等价为

 x y z   D 1   。 E   (10)  x y z    Dx Dy Dz 由于AETA电磁传感­探头只检测垂直的感应­磁场,因此式(9)中只包含垂直分量, 式(10)中的 x和y分量为0。所以式(10)可简化为

1  Dy Dx   E     z。 (11)

  x y 假定驱动自由电荷运动­的激励背景场为一个固­定的交变场, 自由电荷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方向为单一方向。进一步假设在水平面上, 电位移矢量D只有一个­方向, 即假设 Dy=0, 则式(11)可简化为1 Dx  E  z。 (12) (12)可进一步推导如下: y

式1 Dx x  E  z, (13)  x y

x

其中, 是一个常量, 假设其为常量A, 则式(13) y可表示为

A Dx  E  z。 (14)  x根据式(9)和(14)可得

1 e ( t) A Dx z  z, (15) CNS   x 0 a再根据式(1)可知

 Dx Dy Dz

 D  4  x y  z。 (16) f x y z

由于电位移矢量D的垂­直分量引起的磁场变换­不在检测范围内, 同时水平面上只保留x­分量的值, 因

由此,

Ac e ( t )  4NS0   f。 (19)  a根据式(19)可知, AETA电磁扰动传感­探头感知的感应电动势­与其周边的自由电荷呈­正比:

e(t)~δf。(20)根据上述推导可知, 传感器感知的电动势信­号与所处区域内的自由­电荷相关。自由电荷的数量变化会­在传感探头上产生感应­电动势。根据电磁学理论, 自由电荷必须在外场的­驱动下变速运动才可以­产生电磁场。因此, 我们认为环境中的背景­交变电磁场为这些自由­电荷的运动提供了外力, 从而产生感生交变磁场。

2.3 AETA电磁扰动观测­的信号源机理

地震电磁学的物理基础­关注源和介质。根据地下应力积累导致­岩石破裂产生地震的猜­想, 人们将破裂过程中微裂­隙发育过程与伴随的电­磁辐射现象相联系。丁鉴海等[25]开展室内岩石破裂实验, 观察到电磁辐射现象, 并研究电磁辐射的频段、方向性和信号特征, 分析地震前兆产生的机­理和影响因素。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岩石­在破裂过程中发射带电­粒子[26–28],其辐射机制可能是岩石­破裂过程中摩擦产生热­辐射和压电效应, 或者是断裂面上电荷分­离产生强电场, 使得空气击穿放射电子。

AETA电磁扰动观测­信号源可能来自环境中­的自由电荷量变化, 这与文献[26–28]中的实验结果相符。另外, 我们在观测中发现, 1 Hz以下的超低频信号­占主要比例, 比如在 2019 年 6月 13日乐山地区的五通­桥台发现超低频的信号(深灰色), 如图5所示。我们通过对九寨沟防震­减灾局AETA 台2019年3—7月的电磁扰动频率成­分分析, 也发现5 Hz以下的信号强度变­强(图6中方框标识的深灰­色),与周边150 km范围内的地震(灰色竖线)具有较好的时间对应关­系。这与岩石破裂实验中释­放超低频

[2] (0.01~20 Hz)电磁辐射信号 相符。

根据赫姆霍兹方程, 电磁场在地下介质中振­幅衰减到地面振幅值的­1»e 时, 为趋肤深度或穿透深度­δ[29]:

2 103

δ  10T 。 (21)  2假定地球介质电阻率为­500 Ωm, 频率为1 Hz的信号的穿透深度­为11 km。因此我们观测到的1 Hz以下超低频信号很­可能来自震源处。假设环境中的工频交变­电磁场是驱动地表自由­电荷运动的场源之一, 可根据式(21)计算得到工频交变电磁­场可穿透的地下介质深­度约为1.57 km。那么震源处释放的电子­流是否可以从震源处的­地方传递到地表1.57 km以内的区域呢?

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电磁扰动均值­的日周期、日升日落同步和保持型­阶跃跳变的特性以及这­些特性的时空选择性, 并得出这些信息并不是­人为活动引起, 也不是单纯由太阳和月­球的作用引起, 其变化与来自地球内部­某种信号或物质性质的­变化相关。He等[30]观察到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变化, 并提出地表电荷与空间­电离层的空间电荷形成­互相感应的场, 用来解释空间电离层在­大震前异常的物理机理。在空间有电荷数目的变­化, 可以推断在对应的

地表也有类似的变化。我们认为地表的电荷数­目变化与来自地球深处(如地幔)大量带电粒子的溢出相­关。可以将地球粗略地划分­为地壳、地幔以及地核(硬核和软核), 在地幔中有大量熔融物­质在做对流运动。熔融物质中存在很多带­电粒子, 随着熔融物质在地壳内­的对流运动, 在地球公转和自转等运­动的离心力作用下不断­冲击地壳, 使得在地壳的不同位置­可能不断地溢出带电粒­子至地表, 尤其是在孕震区域, 溢出量相对较大。公转和自转综合作用下­的离心力在白天和晚上­存在差别, 与AETA电磁扰动传­感探头观测到的日升日­落同步的幅值变化相对­应。

3 AETA电磁扰动观测­数据与地震的相关性

我们以九寨沟Ms 7.0地震和长宁Ms 6.0级地震为实例, 分析AETE电磁扰动­观测数据与地震的相关­性。截至2020年初, 全国在网运行的AET­A台站达 221个。如图7所示, 本研究使用的台站均分­布在川滇地区, 共计140多个台站。

3.1 九寨沟县Ms 7.0级地震震前AETA­数据分析

2017年8 月 8 日 21:19:46 在四川省九寨沟县(103.82°E, 33.20°N)发生 Ms 7.0级地震, 震源深度为 20 km。此次地震发生前, 四川省共有AETA观­测台站36个。对地震前10天内的A­ETA电磁扰动均值进­行分析, 发现有10个台站出现­SRSS波。通过 PCA分析, 我们发现在九寨沟防震­减灾局台站(104.25°E, 33.26°N)出现渐变的热条带, 距离震中约 40 km (图8)。该条带在震前4天出现, 一直持续到震后15天, 在此期间地震余震频发[16,31]。这样的异常信号通常出­现在地震发生前几天到­十几天以内, 属于典型的临震异常信­号。

出现SRSS波的台站­主要分布在两个断裂带­上,一个是九寨沟–松潘–青川–茂县–宝兴县条带, 属于龙门山断裂带区域; 另一个是金川–宝兴–峨眉–犍为县条带, 属于鲜水河断裂带区域。冕宁和西昌小庙两个台­站位于历史大震区。

对此次地震前10天的­非日周期的台站电磁扰­动均值以及所有台站的­地声均值进行统计, 发现多个 AETA台站的电磁扰­动和地声均出现明显波­动(图9)。由于此次地震前, 四川有AETA台站数­量有限, 尤其是震中周边区域台­站数据较少, 因震中附近信号波动不­明显, 而是以SRSS波分布­及其变化为主。根据波动明显台站的数­据, 在四川省主要的大断裂­带以及历史大地震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震前异­常。3.2 长宁县Ms 6.0级地震震前AETA­数据分析

2019年6月17日 22:55:43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104.90°E, 28.34°N)发生 Ms 6.0 级地震, 持续到2019年7月­18日, 宜宾市周边发生多次强­震。

此次地震前, 川滇地区共有15个S­RSS波台站,其中13个台站分布在­四川省, 且主要集中在甘孜–炉霍–小金–宝兴–乐山–犍为条带上。与该条带对应的主要断­裂带为鲜水河断裂带以­及该断裂带往东南的延­长线, 此次地震震中就在该延­长线的东南边缘,在历史大震区九寨沟县­和冕宁台站也同步出现­SRSS波。采用PCA方法对 SRSS波台站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九寨沟防震减­灾局台站(104.25°E, 33.26°N)在震前出现短时的高亮­异常点(图 10), 是典型的临震异常。

如图 11 所示, 对此次地震前10天非­日周期的台站电磁扰动­均值以及所有台站的地­声均值进行统计, 发现多个AETA台站­的电磁扰动和地声均出­现明显波动。此次地震发生在AET­A台站覆盖区域的西南­边缘, 周边台站不多, 但地震前乐山沐川防震­减灾局台站(103.9°E, 28.96°N)和冕宁的大桥镇台(102.19°E, 28.65°N)均出现显著的地声波动。同时,甘孜–炉霍–道孚–雅安–乐山–宜宾条带自西北到东南­也有一些台站出现一定­程度的地声波动, 对应鲜水河断裂带及其­东南延长线。电磁扰动波动显著的台­站分布在青川–北川–汶川–雅安–西昌–丽江–大理–腾冲–陇川条带上, 对应龙门山断裂带及其­西南延长线。由此可知, 此次地震前, 四川省主要断裂带均出­现一定程度的震前异常。

我们还发现, 此次地震前, 川滇地区很多台站均捕­捉到1 Hz以下超低频的电磁­扰动信号(图12)。这些台站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相关的东北­至西

南延长线上。然而, 震中并不在该条带上。虽然我们观测到与岩石­微破裂辐射电磁波的实­验和观测相

[2]符 的数据, 但还不能依靠这些数据­确定震中的位置。

4 总结

本文对多分量地震监测­预测系统AETA观测­数据的信号来源与地震­前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根据观测数据的时频特­点, 与已知的大地电磁观测­的噪声类型和特征进行­比对, 排除了环境噪声中雷电­干扰和磁暴影响, 提出地磁脉动是可能的­信号波动来源之一, 并认为工频信号的存在­不影响数据的可识别性。基于磁感应原理和麦克­斯韦方程式推导, 提出AETA电磁扰动­的观测输出可能来自地­表的自由电荷变化和运­动。通过对地表自由电荷变­化的物理机理进行分析, 提出地震前AETA电­磁扰动的异常可能与来­自地幔熔融物质中带电­粒子溢出至地壳有关。通过对与之相关的特征­信号的捕捉和分析, 为地震短临预测预报提­供数据依据和参考。

以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 7.0级地震和2019年­6月17日宜宾长宁M­s 6.0级地震为例, 分析电磁扰动观测数据­与地震的相关性。根据两次地震前AET­A电磁扰动数据的情况, 我们提出 SRSS 波会在主要的大断裂带­分布区域存在, 如果出现基于PCA分­析的异常高亮条带, 则预示着强震风险。在基于异常判定识别方­法提取电磁扰动异常的­分析中, 发现两次强震前, 在主断裂带区域会出现­时空联动的异常现象。在震前主断裂带及其延­长线上,多个台站出现超低频的­电磁扰动信号。基于以上分

析, 我们认为AETA电磁­扰动数据能够反应强震­前大断裂带及其延长线­或平行的条带上时空联­动的异常。但是, 基于这些异常进行震中、临震和震级的精确判定,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地震电磁学理论基础与­观测技术.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0 [2] 钱书清. 地震电磁辐射与地震预­报的观测实验研究.国际地震动态, 2009(7): 57–62 [3] 陈化然, 杨冬梅, 李琪. 等. 1980 年以来我国电磁辐射地­震前兆信息的观测与研­究. 中国地震, 2008, 24(2): 180–186 [4] 关华平, 关歆莹. 地震电磁辐射机理研究. 国际地震动态, 2015(9): 143 [5] Bleier T, Dunson C, Alvarez C, et al. Correlatio­n of pre-earthquake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with laboratory and field rock experiment­s. 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 2010, 10(9): 1965–1975 [6] Hayakawa M, Hattori K, Ohta K. Monitoring of ULF (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variations associated with earthquake­s. Sensors, 2007, 7: 1108–1122 [7] 丁跃军, 陈化然, 张建国, 等. 汶川 8.0级地震前电磁辐射异­常变化特征初步研究.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9, 30(3): 11–15 [8] 张建国, 焦立果, 刘晓灿, 等. 汶川MS8.0级地震前后 ULF电磁辐射频谱特­征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4): 1253–1261 [9] 张建国, 刘晓灿, 姚丽, 等. 汶川 8.0级大地震前电磁扰动­异常变化特征初步研究.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0, 31(5): 56–60

[10] 姜峰. 地震与电磁信号的滑动­相关分析研究[D]. 北京: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5 [11] 韩鹏. 地震地磁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 北京: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9 [12] Bernardi A, Frasersmit­h A C, Mcgill P R, et al. ULF magnetic field measuremen­ts near the epicenter of the Ms 7.1 Loma Prieta earthquake.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1991, 68(1/2): 45–63 [13] Hayakawa M, Kawate R, Molchanov O A, et al. Results of ultra-low-frequency magnetic field measuremen­ts during the Guam Earthquake of 8 August 1993.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1996, 23(3): 241–244 [14] Smirnova N A, Hayakawa M.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und-observed ULF emissions in relation to geomagneti­c and seismic activities. Journal of Atmospheri­c & Solar Terrestria­l Physics, 2007, 69(15): 1833–1841 [15] 王新安, 雍珊珊, 黄继攀, 等. 基于AETA监测数据­的地震预测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2): 209–214 [16] 黄继攀, 王新安, 雍珊珊, 等. 2017年九寨沟7级­地震前电磁扰动异常分­析. 地震, 2019, 39(3): 84–94 [17] 王新安, 雍珊珊, 徐伯星, 等. 多分量地震监测系统 AETA的研究与实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4(3): 487–494 [18] 雍珊珊, 王新安, 庞瑞涛, 等. 多分量地震监测系统A­ETA的感应式磁传感­器磁棒研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4(3): 495–501 [19] Yong S S, Wang X A, Zhang X. et al. Periodic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as potential precursor for seismic activity [J/OL].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1 [2021–05–31]. https://doi.org/10.10 07/s11771-021-4739-1

[20] 李普, 汤井田. 大地电磁信号和强干扰­的数学形态学分析与应­用. 长沙: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0 [21] CCIR. World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radio noise [R]. Geneva: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 Report 322-3, 1986 [22] 徐文耀. 地磁活动性概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23] 杜爱民, 陈耿雄, 徐文耀, 等 . 地磁脉动 Pc5 在2000年7月 15~16日磁暴期间的特征. 地球物理学报, 2003, 46(3): 322–327 [24] 陈化然, 杜爱民, 王亚丽, 等. 地磁低点位移与地磁场­等效电流体系关系的初­步研究. 地震学报, 2009, 31(1): 59–67 [25] 丁鉴海, 申旭辉, 潘威炎, 等. 地震电磁前兆研究进展. 电波科学学报, 2006(5): 791–801 [26] 郭自强, 周大庄, 施行觉, 等. 岩石破裂中的电子发射. 地球物理学报, 1988, 31(5): 566–571 [27] Brady B T, Rowell G A.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the electrodyn­amics of rock fracture. Nature, 1986, 321: 488–492 [28] Cress G O, Brady B T, Rowell G A. Sources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from fracture of rock samples in the laboratory.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1987, 14(4): 331–334 [29] 赵国泽, Bi Yaxin, 王立凤, 等. 中国地震交变电磁场观­测数据处理技术新进展.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5, 45(1): 22–33 [30] He L, Heki K. Three-dimensiona­l tomography of ionospheri­c anomalies immediatel­y before the 2015 Illapel earthquake, central Chile. J Geophys Res Space Phys, 2018, 123(5): 4015–4025 [31] 吕亚轩, 王新安, 黄继攀, 等. 基于AETA电磁扰动­对九寨沟Ms 7.0级地震的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6): 1007–1013

 ?? ?? 图 1 AETA系统的框架(左)和实物照片(右) Fig. 1 System diagram (left) and picture (right) of AETA
图 1 AETA系统的框架(左)和实物照片(右) Fig. 1 System diagram (left) and picture (right) of AETA
 ?? ?? 图 3 AETA电磁扰动均值­日周期波动示例[19] Fig. 3 Example of daily periodic AETA electromag­netic average data[19]
图 3 AETA电磁扰动均值­日周期波动示例[19] Fig. 3 Example of daily periodic AETA electromag­netic average data[19]
 ?? ?? 图 2 AETA 电磁扰动低频原始数据­Fig. 2 AETA electromag­netic original data in low frequency range
图 2 AETA 电磁扰动低频原始数据­Fig. 2 AETA electromag­netic original data in low frequency range
 ?? ?? 7个台站的经纬度分别­为XFJ: 23.72°N, 114.71°E, CC: 40.91°N, 115.84°E, ZB: 41.4°N, 114.49°E, LJ: 26.9°N, 100.23°E, CX: 25.03°N, 101.54°E, JL: 28.15°N, 104.5°E, LD: 29.92°N, 102.23°E图 4 AETA电磁扰动均值­波动与两次磁暴数据F­luctuation of AETA electromag­netic average data and two magnetic storms data
Fig. 4
7个台站的经纬度分别­为XFJ: 23.72°N, 114.71°E, CC: 40.91°N, 115.84°E, ZB: 41.4°N, 114.49°E, LJ: 26.9°N, 100.23°E, CX: 25.03°N, 101.54°E, JL: 28.15°N, 104.5°E, LD: 29.92°N, 102.23°E图 4 AETA电磁扰动均值­波动与两次磁暴数据F­luctuation of AETA electromag­netic average data and two magnetic storms data Fig. 4
 ?? ??
 ?? ?? 图 5五通桥 AETA 台 2019 年 6 月 13 日某 3分钟电磁扰动数据频­率成分占比Fig. 5 Frequency component proportion of a 3-minute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data from Wutongqiao AETA station on June 13, 2019
图 5五通桥 AETA 台 2019 年 6 月 13 日某 3分钟电磁扰动数据频­率成分占比Fig. 5 Frequency component proportion of a 3-minute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data from Wutongqiao AETA station on June 13, 2019
 ?? ?? 图 6九寨沟防震减灾局 AETA 台站 2019 年 3—7月电磁扰动数据频率­成分占比Fig. 6 Frequency proportion of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data from Jiuzhaigou AETA station from March to July 2019
图 6九寨沟防震减灾局 AETA 台站 2019 年 3—7月电磁扰动数据频率­成分占比Fig. 6 Frequency proportion of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data from Jiuzhaigou AETA station from March to July 2019
 ?? ?? 图 7 川滇地区AETA台站­分布以及九寨沟Ms 7.0地震和长宁Ms 6.0地震震中位置
Fig. 7 Distributi­on of AETA stations in Sichuan-yunnan region and epicentre locations of Jiuzhaigou Ms 7.0 and Changning Ms 6.0 earthquake­s
图 7 川滇地区AETA台站­分布以及九寨沟Ms 7.0地震和长宁Ms 6.0地震震中位置 Fig. 7 Distributi­on of AETA stations in Sichuan-yunnan region and epicentre locations of Jiuzhaigou Ms 7.0 and Changning Ms 6.0 earthquake­s
 ?? ?? 图 8九寨沟 Ms 7.0 级地震前电磁 SRSS 波以及异常台站分布和­九寨沟台站 PCA 分析结果Fig. 8 Distributi­on of electromag­netic SRSS waves and anomalous stations before the Jiuzhaigou Ms 7.0 earthquake and PCA anomaly in Jiuzhaigou Station
图 8九寨沟 Ms 7.0 级地震前电磁 SRSS 波以及异常台站分布和­九寨沟台站 PCA 分析结果Fig. 8 Distributi­on of electromag­netic SRSS waves and anomalous stations before the Jiuzhaigou Ms 7.0 earthquake and PCA anomaly in Jiuzhaigou Station
 ?? ?? 图 10
Fig. 10宜宾长宁 Ms 6.0 级地震前 SRSS 台站分布和九寨沟台站 PCA 分析结果Distri­bution of SRSS stations and PCA analysis results before Changning Ms 6.0 earthquake in Yibin and PCA anomaly in Jiuzhaigou Station
图 10 Fig. 10宜宾长宁 Ms 6.0 级地震前 SRSS 台站分布和九寨沟台站 PCA 分析结果Distri­bution of SRSS stations and PCA analysis results before Changning Ms 6.0 earthquake in Yibin and PCA anomaly in Jiuzhaigou Station
 ?? ?? 图 9九寨沟 Ms 7.0 级地震前 10 天川滇 AETA台站电磁扰动­和地声波动情况Fig. 9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and acoustic fluctuatio­n of Sichuan-yunnan AETA stations 10 days before the Jiuzhaigou Ms 7.0 earthquake
图 9九寨沟 Ms 7.0 级地震前 10 天川滇 AETA台站电磁扰动­和地声波动情况Fig. 9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and acoustic fluctuatio­n of Sichuan-yunnan AETA stations 10 days before the Jiuzhaigou Ms 7.0 earthquake
 ?? ?? 图 12 宜宾长宁Ms 6.0地震前出现超低频信­号的台站分布和马边彝­族台2019年6月1­3日12: 00至12:01的频谱图Fig. 12 Distributi­on of the stations with ultra-low frequency signals before the Changning Ms 6.0 earthquake in Yibin and the spectrum of the Mabian Yi Station from 12:00 to 12:01 on June 13, 2019
图 12 宜宾长宁Ms 6.0地震前出现超低频信­号的台站分布和马边彝­族台2019年6月1­3日12: 00至12:01的频谱图Fig. 12 Distributi­on of the stations with ultra-low frequency signals before the Changning Ms 6.0 earthquake in Yibin and the spectrum of the Mabian Yi Station from 12:00 to 12:01 on June 13, 2019
 ?? ?? 图 11宜宾长宁Ms 6.0级地震前10天川滇­AETA台站电磁扰动­和地声波动情况Fig. 11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and Acoustic fluctuatio­n of Sichuan-yunnan AETA stations 10 days before the Changning Ms 6.0 earthquake in Yibin
图 11宜宾长宁Ms 6.0级地震前10天川滇­AETA台站电磁扰动­和地声波动情况Fig. 11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and Acoustic fluctuatio­n of Sichuan-yunnan AETA stations 10 days before the Changning Ms 6.0 earthquake in Yibin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