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Family Culture)

家庭日志Family log刘少奇同志的家­风/本刊记者整理

刘少奇教育子女,有两个基本方法:一是要管,二是要放。管什么?不好好学习要管,品德不好要管,没有礼貌也要管。放什么?能够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精神的事情,能使他们经受

- 编者按: ■ 文 本刊记者整理

有人说,只有祖国强大繁荣,才会有家庭的幸福平安。的确,生活在国家富强、社会安定的我们,是幸福的,但更应该时刻牢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结果,没有他们的无私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因此,我们特开设“家庭故事”栏目,讲述那些为人民幸福鞠­躬尽瘁的革命先烈、仁人志士的家庭故事,感受幸福的真谛,正如鲁迅所说:“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风雨历练的事情,都要大胆地放手让他们­去做。

“你要做个进步的、革命的青年”

1963 年春,刘少奇出访东南亚四国,其间,正逢上中学的三女儿刘­平平14 岁生日。5月 9日,刘少奇写信给刘平平,祝贺她生日。刘少奇在信中语重心长­地写道:“希望你在满 14 岁以后,认真地考虑一下:你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青年?”“你应当力争上游,不要安于中游,不要做落后分子和自私­分子。”“希望你能决心做个进步­的、革命的青年,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雷锋式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能够真正承担起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现在学习要认真、刻苦,热爱劳动,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关心集体,关心国内外大事,为了人民和集体,可以有所牺牲,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将来,党和人民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可以做好什么工作。”

这年 12 月 21日,刘少奇同子女们谈话,教育他们要立大志,自觉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他说: “只有这样,人的一生才会感到有意­义,心情才会舒畅,在困难面前才不会悲观­失望,永远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不要因为是我的孩子,就迁就他们”

在工作和生活上,刘少奇十分注重“公私分明”,对子女的教育中也尤其­注意这一点,坚决反对搞特殊照顾。

他曾经对三女儿刘平平­和四子 刘源就读的北京实验二­小的老师们说:“不要因为是我的孩子,就迁就他们,照顾他们,那样对他们没有好处。”

1960 年,长女刘爱琴从内蒙古回­北京探望父母,她向父亲反映自己的房­子被水淹了,虽然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调换请求,但都没有回应,希望父亲能够替自己打­一个招呼,解决住房问题。

刘少奇虽然心中对女儿­很心疼,但仍然明确回答说 :“群众能住的房子,我们也应该能住。不能因为你是我的女儿,就可以与众不同,不能有这种思想。现在搞了一点特殊,多得了一些物质上的享­受,看起来是占了点便宜,但这是危险的,长期下去,思想就要变,就会站到人民的反面去,成为无益于社会的人。”

刘少奇还十分注重培养­子女艰苦朴素的作风,避免他们滋生享乐主义。有一次,刘平平跟随阿姨上街购­置衣服,看中了一件 40 元的虎皮领子大衣并买­回家。刘少奇知道这件事后,很严肃地和阿姨进行了­交谈,嘱咐阿姨一定要把这件­大衣退掉,并认真地说 :“今后要培养孩子朴素的­生活作风,不要娇惯他们。”

此外,刘少奇坚持要求孩子们­积极参加劳动。在中南海里,他让孩子们种植果树,帮厨房煮饭做菜,甚至修建房屋时他还让­孩子们去工地参加劳动。1958年,刘少奇觉得孩子们长大­了,只在院子里劳动还不够,于是要求孩子们暑假时­半天时间复习功课,半天时间去公社同农民­一起劳动,并且要像农民一样“不怕热,不怕累,不怕吃苦”。

“咱们家搞工农兵的都有,也不错嘛”

刘少奇对子女爱而有教,遇事商量,大事晓之以理,小事循循善诱。他曾在一个孩子的日记­本上写了这样一句格言:正人先正己,己不正则不正人。

上个世纪 50年代后期到60 年代前期,为解决全国日益增多的­学生升学难和就业难的­问题,刘少奇积极倡导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搞半工半读学校。碰巧的是,在他家里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一年,他的一个儿子初中毕业­考高中,报了几个学校都没有被­录取,孩子闷闷不乐。

这时,身边有的工作人员议论­说,刘少奇的孩子,还能上不了高中吗?只要刘少奇说一句话,问题就解决了。刘少奇听到这些议论后,特意召开家庭会议。刘少奇说: “我们家的孩子也不一定­要考高中、上大学。能多受些教育固然好,但是没考上也不能要求­别人照顾。我看,咱们家搞工农兵的都有,也不错嘛!”刘少奇在征求孩子的意­见后,决定让儿子上北京市农­业技术学校,该校这一年招收的学生­是320名,报到的时候只剩下25­0 人,毕业时已经只有 80 人了,其中高干子弟两名,刘少奇的孩子坚持学习­了4年,后来分配到农村工作。

刘少奇是伟人,也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是一家之主,是子女的慈父,更是他们的严师;他通过言传身教让优良­家风得以传承,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们成为了国家建设­的优秀人才。

 ??  ?? 1960 年 8月,刘少奇、王光美(后排右一)与子女在北戴河。子女从大到小:刘允斌(后排左一)、刘爱琴(前排右三)、刘允若(后排左二)、刘涛(前排左一)、刘丁(后排中)、刘平平(前排右一)、刘源(后排右二)、刘亭亭(前排右二)
1960 年 8月,刘少奇、王光美(后排右一)与子女在北戴河。子女从大到小:刘允斌(后排左一)、刘爱琴(前排右三)、刘允若(后排左二)、刘涛(前排左一)、刘丁(后排中)、刘平平(前排右一)、刘源(后排右二)、刘亭亭(前排右二)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