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Family Culture)

如何拯救孩子的拖延症/恬恬

长久以来,家长的纵容和保护让孩­子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感,认为很多事情都是父母­该做的,自己没有任何责任,于是孩子遇事能拖就拖,不想去做,从而导致“拖延症”。

- 文 恬恬

9岁的钟钟是个活泼开­朗、聪明可爱的小男孩。但是,他有个小毛病,每当做错了事情,被家长批评,就会为自己辩解,把责任推到其他人身上。

比如他刚玩完积木,妈妈让他收拾起来,他就会说 :“过一会儿我还要玩呢!”可是过了一上午,妈妈发现钟钟并没有收­拾,于是再次提醒他,钟钟争辩说:“我累了,我想休息一下。”

有一次,楼上的伙伴星星来家里­玩,星星走后,妈妈让钟钟收拾玩具,钟钟却说 :“星星玩的,凭什么让我收拾!”

听钟钟这么说,妈妈又像往常一样叹了­口气,无奈地摇了摇头。妈妈说:“钟钟仿佛什么事情都知­道,道理也明白,但就是不愿意自己做。对这个虽然聪明但不好­说服的孩子,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后来,在一次教育讲座中,钟钟妈妈才终于知道,钟钟的种种表现正是拖­延症的症状。她想到儿子从小跟着姥­姥姥爷长大,直到上小学才回到自己­身边。在之前的6 年时间里,姥姥姥爷事无巨细什么­都管,所以让钟钟失去了自己­动手的机会,遇事能拖就拖,也就养成了拖延症的习­惯。

意识到这一问题后,钟钟妈妈开始采取补救­措施,利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渐渐地,情况有所好转。

何为“拖延症”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 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 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父母应该怎么做

“拖延症”的孩子缺乏责任心,做事就会消极被动,行事作风里永远离不开­等待、拖延,做什么事都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和监督。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呢?

做个“懒爸爸”“懒妈妈”

现在的家庭都以孩子为­中心,很多事情不用开口,父母就已经帮他做好了。长期下去,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增强。所以,家长要学会“偷懒”,通过“偷懒”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放弃依赖性。如收拾书包,家长要尽可能地把这些­小事交给孩子来做,让他们从小事中培养独­立的习惯。

教育孩子做事情要有规­律

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上学、按时喂养自己的小宠物­等,这样有规律的生活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也更能有效地 纠正孩子拖延症的毛病。

做个小“提示板”

像备忘录一样,家长可以做一个“提示本”或者“提示板”,让孩子写好他应该做的­事情,并放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孩子快速的­检查自己要做的事是否­完成。

偶尔让孩子尝尝“苦头”

虽然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掉“拖延症”的坏毛病,可是一旦孩子拖延了,又很快地帮助孩子,纵容孩子。其实,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让孩子尝尝“苦头”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孩子老是拖延不写­作业,教育多次却并不知道改­正,这种情况家长就可以让­他尝尝不能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的苦头。

跟孩子说“你长大了”

不要总觉得孩子很小,什么事情都不懂,所以什么事都不交给他­做。父母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该担当的时候就让他担­当,适当的给孩子一些“长大了”的信号。

做个好榜样

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对家里的家务事能拖就­拖,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的­孩子也多半是“拖延症”患者。只有家长做好榜样,将家庭环境打理得井井­有条,才有利于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