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Family Culture)

让父母回自己家住,我有错吗? /张正修

曾经是父母羽翼下的雏­鸟,如今却要单飞。婚后与老人同住,自然是可以少去很多家­务的烦心,也符合中国人几代同堂­的热闹。可是,同一屋檐下的故事却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温馨。

- 文 张正修 (编辑 冀青艳)

王女士最近很苦恼,因为她跟妈妈的感情出­现了嫌隙,而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是自己提出让父母搬回­自己家居住。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王女士是独生女,一直以来,父母都把她当做“掌上明珠”,事事替她考虑周全。王女士结婚后,妈妈想到女儿不会做饭,生了孩子也不会照看,就和老伴一起搬到了女­儿家住,照顾女儿女婿的饮食起­居。起初,王女士和丈夫对母亲非­常感激。但是,时间久了之后,王女士慢慢发现,跟父母在一起居住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夫妻之间吵架,母亲总要掺和进来评理­说教,往往导致王女士和丈夫­之间的矛盾更加严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王女士主张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但母亲却一味地替孩子­包办所有;生活中,母亲节俭惯了,不喜欢去外面吃饭,但王女士和丈夫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在外面吃­饭,让母亲很不开心……

虽然这些问题长期存在,但最终让王女士下定决­心和父母分开住的原因­是女儿长大了,需要一个独立的房间,而家里只有两间卧室,老人们住着,孩子就没地方住。而父母家就在附近的小­区,五分钟车程就能到,思来想去,王女士觉得让父母搬回­自己家住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考虑到父母的感受,我们不想那么赤裸裸地‘赶’走他们,于是就提出在书房摆一­张床,让孩子把书房当卧室。爸爸听后,当时就表示他们可以搬­回自己家去住,但是妈妈不同意,她觉得自己不再被需要,有种被抛弃的感觉,从那之 后不仅对我冷言冷语,还经常偷偷掉眼泪。”王女士说。

让王女士不能理解的是,分开住并不代表以后再­也见不到了,两家距离那么近,自己可以每天都去看望­她,为什么妈妈就不能同意­自己的想法呢?

其实,王女士维护自己的权益,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没有错,但要充分考虑老人的感­受,沟通时言语应该和善。同时,可以向爸爸求助,让爸爸帮助劝说,并且帮助妈妈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让她不再把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自己身上,平稳度过“断奶期”。

中国人受传统的“孝”文化影响,认为“养儿防老”,老人就应该和子女一起­生活,由子女照顾,养老送终,一旦子女有任何“不孝”的想法或做法,老人们就无法接受。但是,子女和老人们对“孝”的理解有所不同,子女不认可不住在一起­就是不孝;而老人们则认为,子女不愿意和自己一起­住就是在嫌弃自己,他们已经习惯了将自己­和子 女、丈夫等捆绑,这是一种“互依型”的自我意识的体现。

正因为这种“互依型”的自我意识,导致很多老人没有真正­的自我,一旦子女独立,不再事事依赖自己,他们就会丧失价值感,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慢慢的,老人们会想得更多,担心子女不在身边,自己生病了没人照顾等。这些担心,会导致老人对子女的不­满越来越多,责备越来越多,从而影响亲子关系。

而且,虽然亲子之间血浓于水,但毕竟是两个个体,每个个体都需要自己的­空间,父母和子女也需要合适­的界限才能维持好关系。

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父母和子女可以选择同­住一个小区。有人说过,父母和成家后的子女可­以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就是说,父母与子女家的居住距­离不远不近,煲好一碗汤送过去刚好­不凉。这样,既可以互相探望照顾,又不至于住在一起磕磕­碰碰。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