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Family Culture)

算一算,你还能陪父母多长时间/艳子

算术题我们经常在做。上学时,算术题是必须完成的作­业和考试;工作后,收入和开销的斤斤计较­则变成工作动力和生活­压力。可你有没有做过“自己还能陪父母多久?”这道简单的“亲情计算题”?

- ■ 文 艳子

从儿时的“1+1=2”开始,我们一生都在做着无数­的算术题。上学时,算术题是必须完成的作­业和考试;工作后,开始计算收入,计算开销;结婚生子后,又开始计算赚多少钱才­可以养家糊口,存多少钱才可以让孩子­以后生活得更好。可你最终有没有算过,自己还能陪父母多久?

曾经在网络上有这样一­道广泛流传的“亲情计算题”:假设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除掉应酬朋友、睡觉,你有多少时间是真正和­父母在一起的?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 75 岁,就算父母能活到 85 岁,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

假如父母再活 30 年,假如自己平均每年回家 1 次,每次 5 天,减去应酬、吃饭、睡觉等时间,真 正能陪在父母身边的大­概只有 24小时,30年总共才 720 小时,差不多一个月。这样的答案让人感觉残­酷,却又如此现实。

而且,根据调研数据显现,工作后,仅有 34%的人每年能回家陪伴父­母超过 30 天,20%的人陪伴父母时间不足 30 天,24%的人陪伴父母时间仅有 7 ~ 9 天,而22%的人陪伴父母的时间竟­然不到 7天。也就是说,进入职场之后, 66%的人常年在外,不能陪伴在父母身旁。

想想自己从呱呱坠地,只会哇哇啼哭,到喃喃学语叫出第一声­爸爸、妈妈,再到第一次光着小脚丫­跌跌撞撞地走路,第一次背着书包走向学­校,第一次拿回考试成绩,第一次离开父母去远方­求学……我们一直在父母的心里,可却离他们

越来越远了。

著名作家龙应台曾在散­文《目送》中写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世间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羔羊有跪乳之情,乌鸦有反哺之义”,虽然父母从未要求我们­要回报他们,但我们却真的很少为他­们做什么,甚至连最基本的陪伴都­不能给予。

我们总说很忙很忙,忙着工作,忙着交际,忙着恋爱,忙着认识外面的世界。我们把陪伴父母的计划­一推再推,并且觉得一切都那么理­所当然,然而我们并没有意识到,父母就在这样的忽视中­迅速老去了。

你有多久没回家了?你有多久没有给父母打­一通电话了?你知道你不在家的日子­里父母每天都在做什么­吗?你有告诉过父母你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吗?

我们总是对父母的付出­心怀感激,然而我们心里的感激太­多,付出的行动却太少。所谓“子欲养而 亲不待”,那原本就有限的亲情数­据在时光地流逝里不停­递减,终有一天会全部清零。而你,是否还有什么尚未完成?

人生中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当我们终于实现梦想,终于事业有成,却没有那个可以真心与­你分享喜悦的人;当我们终于有了能力,有了时间,却没有了那个可以让你­花时间陪伴的人。

不要在父母听力下降了­之后才跟他们说“我爱你”,不要在父母腿脚不灵便­了之后才带他们去旅行,不要在父母已经不在世­间才追悔莫及。

所谓的尽孝远远不止给­父母提供优渥的生活,给他们买各种补品。比起物质,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陪­伴。孝敬父母除了是管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让他们担心,以及照顾好他们的起居­之外,更应关心他们的内心。多去关心父母在想什么、做什么。定期看望父母,打电话告诉他们你在哪­里、在忙什么,多听听他们的唠叨,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多陪陪他们。

因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而我们剩下的亲情时间­真的不多了。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