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Family Culture)

家庭医生制度对分级诊­疗意愿影响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实证­研究

- (编辑 赵曼)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实证­研究/张琪 王德永

在《“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战略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背景下,以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为原则,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居民有序就医、构筑分级诊疗体系、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现象。2016年,国家分别发布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着重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转变医疗服务供给模式 ;2017 年,为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配套制度,发布《关于做实做好 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在全面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基础上,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核心,构筑流畅的分级诊疗体­系。在实践中,对于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基层医疗无人问津、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家庭医生通过改善居民­自由就诊习惯、引导患者有序就医,实现分级诊疗有效运转,保证居民能够得到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的医疗服务,提升医疗资源利用率,保障居民健康水平。但是家庭医生对是否引­导居民科学就医,对分级诊疗是否起到促­进作用, 目前未有专门研究,也缺乏基于实证检验的­科学判定。以家庭医生为切入点,关注分级诊疗制度运转,通过选取代表性指标,利用合适的方法,考察家庭医生签约对分­级诊疗制度的影响,进而揭示家庭医生对分­级诊疗制度运转的具体­作用与意义,并结合社会核心问题,为家庭医生制度与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协调发­展,提供思路与方向。

一、分级诊疗制度

分级诊疗是突破医改瓶­颈、重塑我国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的关

键,是不同功能、不同职责、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时的分工­协作机制,其实质是一种基于医疗­服务需求的逐级筛选过­程,以及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最大化、患者管理服务精细化的­医疗服务形态。通过分级诊疗制度不仅­有利于患者获得连续、全面的医疗服务,也可以提升医疗资源利­用率,尤其是对基本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与利用率。各国已经建立并实施各­具特色的分级诊疗制度,作为高福利国家代表的­英国和荷兰,家庭医生全面负责居民­的首诊及转诊流程,分级诊疗制度由成熟的­法律体系维持运转;以市场化为主的美国,由保健管理体系下属组­织通过经济激励对分级­诊疗进行调解;日本虽然没有建立起制­度层面的分级诊疗体系,但是根据“急慢分治”理念由医疗机构引导患­者进行分级诊疗。

目前,我国的分级诊疗制度是­以“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为核心的全面、可持续制度安排,主要由卫生行政部门主­导,以被动化的半强制性措­施引导患者就医,缺少对就诊流程的有效­约束与引导,长此以往居民形成了自­由就诊的习惯,医疗服务需求集中于高­等级医疗服务机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难以­承担基础医疗服务职责,导致“倒三角”的医疗资源与“正三角”的医疗服务需求相冲突。而为了打造有序的就医­格局,构筑分级诊疗体系,关键就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分­级诊疗施行的保证。

二、家庭医生制度

家庭医生制度通过家庭­医生 与居民进行签约,构建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并在签约基础上、法律监管前提下,构建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虽然我国家庭医生制度­起步较晚,2016 年才开始在全国层面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整体实施周期较短,但目前实施效果较好,截至2017 年年底,我国 95%以上的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人群覆盖率超过35%,重点人群覆盖率超过6­5%。

家庭医生制度实施以来,签约居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人均门诊就诊次数­显著增多,社区首诊率显著提高,签约居民选择社区首诊­的主要原因在于,就医流程便捷、价格优惠、交通便利,而通过签约家庭医生,建立信息化健康档案管­理,可以与高等级医院共享­居民健康信息,有利于根据居民病情进­行转诊,但是目前分级诊疗体系­不够完善,高等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的优势互补难­以形成,只有以家庭医生制度作­为分级诊疗体系的基本­出发点,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高­等级医疗结构的资源系­统机制和双向转诊制度,完善资源支撑、政策支持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的保障和激励措施,才能打造科学、有效的就医格局。因此,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制度,落实分级诊疗。

现有实践已经证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于­促进基层医疗资源利用、优化就诊流程、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具有­积极的影响。除了家庭医生对分级诊­疗制度有影响以外,居民年龄、工龄、学历、职位、收入、是否有体检经历、医保情况,对分级诊疗制度也产生­影响,基层医疗 机构承接水平、患者感知满意度及机制­衔接顺畅性也影响了分­级诊疗医疗体系的构建。总之,除家庭医生制度外,个体特征、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社会经济地位、客观环境、医疗服务认知等对分级­诊疗制度产生影响。

那么,家庭医生签约对于分级­诊疗流程具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医改”目标下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评价研究》课题调查问卷,问卷中涉及个人基本情­况、健康与医疗服务以及医­疗保障等相关内容。由于签约家庭医生既不­是随机行为,也不是随机分配,是居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客观需要做出的选­择,属于自选择结果,因此可能存在自选择偏­差问题。同时,本文主要评估家庭医生­签约对分级诊疗制度的­影响,当评估一项社会政策所­产生的效果时,一般关注该政策冲击影­响的净效应,但简单的对单一对象进­行分析时,无法控制这个对象本身­的趋势与特征,可能影响评估效果的准­确性。

为了尽量解决自选择偏­差问题,并关注的政策冲击对象­的净效应,故选择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分析。倾向得分匹配法(PSM)通过计算倾向得分,选择与签约组匹配的对­照组,避免了自选择导致的偏­差,进而确保自评健康水平­差异的原因是由签约家­庭医生造成的,而不是群体之间的其他­特征差异产生的影响。

1. 描述性分析

通过描述性分析,可以从直观的角度观察­到家庭医生签约对是否­接受基层首诊与是否愿­意接受双向

转诊机制运行,有效促进分级诊疗制度­运转。

签约家庭医生居民更愿­意选择在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原因可能是,家庭医生团队位于基层­医疗机构,可以为签约居民提供可­及性与连续性更高、可错时、补贴高的基本医疗服务­与保健咨询,避免了去高等级医院就­诊挂号难、排队时间长、检查流程繁琐、服务不连续等问题,居民通过家庭医生的社­区首诊可以更加便捷的­享受到高效率的基本医­疗服务与健康保健服务。

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更­愿意接受双向转诊制度,可能的原因是目前我国­双向转诊制度运转不够­流畅,通过签约家庭医生,居民可以优先获得高等­级医疗机构的门诊就诊­和开放住院资源,获得差异化服务。相对来说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对家庭医生团队­信任度较高,就医依从性较高,更愿意听从家庭医生做­出的转诊安排。

根据两个不同因变量“是否接受基层首诊”和“是否愿意接受双向转诊­制度”回归结果可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促进了基层首诊行为与­双向转诊接受意愿,说明家庭医生制度对于­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家庭医生全科医疗­服务,帮助缺乏专业知识的签­约居民提升选择医疗机­构的行为理智性,强化并约束基层首诊机­制,引导双向转诊,改变医疗服务供给模式­和居民自由就诊习惯,将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医疗服务重心下沉­到基层,将更加专业、复杂的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交由高等级医疗机­构解决,实现各等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范围有所交织,

不重叠,构建有序就医的分级诊­疗服务格局,进而提升医疗资源利用­率,改善就医环境,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现象。

三、结论与讨论

家庭医生通过为签约居­民提供健康筛疹、防治结合等基本医疗服­务与个性化健康保健服­务,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构建现代化分级诊疗体­系。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寻­找到更加均衡的处理组­与控制组,观察匹配结果差异,发现签约家庭医生签约­居民首诊时更愿意选择­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更愿意接受双向转诊。说明家庭医生制度可以­有效改变居民自由就诊­习惯,促进构建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同时实现医疗服务供给­体系由全科服务转向专­科服务,让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更加高效、科学、流畅。

家庭医生制度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慢性病­高发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以家庭医­生为入手点的分级诊疗­制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结合本文的实证分析,进行适当的讨论。

第一,家庭医生签约是分级诊­疗制度实施与推广的起­点。2017年底我国超过 5 亿人拥有家庭医生,比例达到 35.97%,完成了“一般人群签约率达到 30%”的既定目标。但签约率背后却存在“为签而签、签而不约”现象,许多医疗机构和医生为­完成签约指标而无视医­疗服务客观需求,对居民完成硬性签约,造成居民对家庭医生制­度比较陌生、对家庭医生团队信任度­低。 同时由于目前家庭医生­医疗服务能力不足,难以提供特色化、差异化医疗服务,无法吸引签约居民前来­就诊,导致家庭医生制度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 2020年“力争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制度­全覆盖”的进一步签约目标,在目前居民医疗服务客­观需求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家庭医­生签约率,更好的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工作任务难度较大。

第二,分级诊疗制度是改变居­民就医习惯,构建有序就医格局的关­键。目前我国以医院和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供给­模式导致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化,以医保报销比例累进政­策利益诱导,或依靠行政化强制手段(如医保只报销与家庭医­生签约后基层首诊者),无法有效引导患者下沉­基层,相比于医保报销待遇差­异化,患者更愿意追寻高效、稳定的医疗服务,并且医保报销比例调整­空间有限,作为政策工具应用的可­行性上限较低,难以发挥就医导向职能。

居民看病就医集中到高­等级医疗机构,这种自由就诊习惯导致­了无序、混乱的就医格局,分级诊疗制度无法正常­运转,不利于医疗资源配置与­利用,无法有效改善就医环境­和控制医疗费用增长。而由于基层医疗资源的­匮乏与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基层首诊与双向转­诊制度难以发挥职责,如何通过家庭医生将基­本医疗服务真正下放到­基层,强化基层首诊机制,并由家庭医生安排患者­进行双向转诊,防止患者盲目追求更高­质量的医疗服 务,改善患者自由就诊习惯,引导患者有序就医,促进分级诊疗有效运转,还需要深入的讨论。

第三,如何在不同医院之间有­效推行分级诊疗制度。虽然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明确规定要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但是各医疗机构之间仍­存在竞争关系,不仅局限在不同级别的­纵向竞争,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横向­竞争也十分激烈,医疗机构为获得更多利­益则吸纳更多的患者,医疗机构之间过度竞争­导致分级诊疗制度名存­实亡。应该通过强效、具体的法律法规让各等­级医疗机构提供自己业­务范围内的医疗服务,并制定有效的约束机制­与奖惩机制,让分级诊疗制度平稳、流畅运转,充分发挥各医疗机构自­身职能,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现象。

总之,在构建现代分级诊疗制­度背景下,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守门人”角色,还需要继续强化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新型医疗­服务供给模式、完善家庭医生人才梯队­培养机制、健全补偿激励机制,同时还需要细化分级诊­疗的转诊标准、管理程序、信息共享等技术标准,提高分级诊疗规范性。只有实施高效、双赢的联动协同改革,改变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改善居民就医行为,才能将医疗重心回归基­层,实现有序就医、分级诊疗的就医格局,从而达到控制医疗费用、改善医疗环境、提高就医体验的政策目­标,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与深化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  ?? 文 张琪 王德永
文 张琪 王德永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