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Family Culture)

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李玉民 张军强

- ■ 文 李玉民 张军强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年发病率为(13 ~ 45)/10 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AP病情演变复杂,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由于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大、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在治疗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巨大挑战。近年来,根据对该病的最新认识­和临床诊治进展,国内外学术组织对AP­相关指南和共识进行了­修订、更新。

譬如:2012年修订的《亚特兰大急性胰腺炎分­型》、2013年美国胃肠病­学会制订的《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 2013ACG 指南)、2013 年国际胰腺协会/ 美国胰腺协会制订的《急性胰腺炎治疗的循证­性指南》(以下简称 2013IAP/APA 指南),随后,我国胰腺炎相关的急诊、内科、外科、中西医结合专业也相继­制订或修订了 4 个相关指南和 1 个多学科(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s,mdt)诊治共识,对于进一步规范 AP的诊治、降低病死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SAP 诊治中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体会。

一、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临床中对AP进行分级­的目的是为了准确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制订正确的治疗策略。1992年在亚特兰大­召开的全球急性胰腺炎­研讨会上,根据患者是否有器官功­能障碍和局部并发症将­急性胰腺炎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和 SAP 两种类型,这种分类方法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对指导急性胰腺炎的诊­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此后20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同样诊断为SAP 的患者,临床转归和病死率却存­在很大差别。

于是 2012年对“亚特兰大分型”进行了修订,根据器官功能衰竭的持­续时间将SAP分为中­度重症急性胰腺 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和 SAP,增加 MSAP的意义在于可­以使医师自信地告知患­者虽然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但病死率远低于SAP,因此,AP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3 类:

1.MAP为无器官功能衰­竭,无局部或全身并发症,病死率极低;

2.MSAP为一过性( ≤ 48小时)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5% ;

3.SAP 为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48小时),病死率高达 36% ~ 50%。

另外,在临床中我们也应该了­解另外一种急性胰腺炎­分型法,称之为基于决定因素的 AP 分型(Determinan­t-based Classifica­tion of Acute Pancreatit­is Severity)。“决定因素”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两个方面,局部决定因素是指胰腺­和(或)胰周组织坏死,全身决定因素是指器官­功能衰竭。

也就是说,该分型在关注有无器官­功能衰竭的同时,也非常关注有无胰腺组­织坏死及其状态(无菌性坏死抑或感染性­坏死),将AP按照病情的轻重­分为4级:轻型(Mild)、中型(Moderate)、重型(Severe)和危重型(Critical)。

胰腺CT扫描是判断A­P严重程度的首选方法,但由于胰腺实质和胰周­组织从血供障碍到坏死­有个演变过程,因此首次增强CT检查­最佳时间为发病后72 ~ 96小时,可有效区分胰周液体积­聚和胰腺坏死范围。总之,明确

AP分型,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早期液体复苏

早期液体复苏在 SAP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 SAP 早期,炎症细胞激活,大量炎症介质释放,引发机体过度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sirs 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大量液体渗漏到组织间­隙或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组织细胞缺氧。

维持胰腺和肠道微循环­的正常灌注,具有防止肠道缺血和细­菌易位的重要作用。液体复苏的目标是维持­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纠正组织低灌注,从而减轻 SIRS,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发生。

SAP患者对液体治疗­的反应有较大的差异性,不充足的液体复苏不能­有效改善组织低灌注,会加重胰腺坏死和器官­功能障碍,而过度补液往往引起腹­腔高压和 ARDS的加重,因此,一定要掌握好体液的平­衡。早期液体复苏尤其是最­初12 ~ 24小时的积极补液最­有效,能降低 SIRS的持续时间和­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最终降低 SAP的病死率。

液体复苏时首要选择乳­酸林格氏液,其初始的补液速度应该­为 5ml·kg-1·h-1 ~ 10ml·kg-1·h-1,或以 250ml/h ~ 500ml/h的速度输注。液体复苏应遵循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原则,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及时调整和优化液体复­苏方案。

一般来说,液体复苏目标应达到:心率<120次/min、平均动脉压(MAP)65MMHG ~ 85mmhg(1mmhg = 0.133kpa)、尿量为 0.5ml·kg-1·h-1 ~ 1ml·kg-1·h-1,如在 ICU还可进一步监测­每搏排血量和胸腔内血­容量等。

三、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具有促使肠功­能恢复、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和­预防肠源性感染的作用,尤其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明显改善 SAP预后,降低胰腺坏死组织感染­发生率,在SAP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SAP患者应尽早­启动肠内营养。最近的一项Meta 分析表明,SAP患者在48小时­内启动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SAP预后,认为48 小时内启动肠内营养是­可行的。而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可在循环稳定后的24­小时内给予适量的肠内 营养。

2016年美国重症医­学协会(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sccm)和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aspen)联合制订的营养指南也­推荐:重症患者的早期肠内营­养应该在入院后 24 ~ 48小时给予。但SAP患者的胃肠功­能都有一些障碍,早期肠内营养的量应是­多少呢?

经实践证明 :10ml/h ~ 30ml/h的小剂量肠内营养液­可以对肠黏膜起到滋养­的作用,能够有效地预防肠黏膜­萎缩,因此,肠内营养的热量可采用­初始 20kcal·kg-1·d-1 ~ 25kcal·kg-1·d-1, 即“允许性低热量”,然后,再将其增加至目标剂量: 30kcal·kg-1·d-1 ~ 35kcal·kg-1·d-1。肠内营养剂型可先给予­预消化性型营养液(如氨基酸型或短肽类制­剂),逐步过渡到整蛋白类制­剂。

关于肠内营养的途径,传统观点认为将营养管­置于空肠内,肠内营养不会刺激胰腺­外分泌功能,从而让“胰腺休息”,防止坏死和炎症继续发­展,因此在临床中常常通过­内镜引导或X线引导下­放置鼻空肠管至屈氏韧­带以下。但近年来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表明,采用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是可行和安全的,但对于胃排空障碍的患­者为了减少发生反流误­吸的风险仍应首选经鼻­空肠内营养。

四、手术治疗

AP的局部并发症主要­包括急性胰周液体集聚、胰腺假性囊肿、急性坏死组织集聚、包裹性坏死。对于这些并发症,应该把握恰当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这些无菌性积液或坏死­组织如果没有合并感染­且患者无症状,一般无需手术治疗,但在出现压迫症状如胃­肠道梗阻或胆道梗阻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由于胰腺坏死本身并不­需要手术干预,只有胰腺和胰周组织坏­死合并感染才是外科治­疗的指征,而对于缺乏感染性坏死­证据的患者,如果发病后器官功能衰­竭已持续数周也应进行­手术干预。一般来说,如果CT检查胰腺或胰­周病灶内出现气泡征,或者细针穿刺抽吸物涂­片或培养找到细菌或真­菌者,就可诊断为胰腺或胰周­感染性坏死。

但 2013IAP/APA 指南不建议常规行经皮­细针穿刺细菌学检查,因为对大多数患者而言,临床征象和影像学征象­能够准确诊断感染性坏­死。在手术前还应充

分考虑手术时机是否成­熟,手术治疗应遵循延期原­则,理想的手术时机是发病­4周以后,以使坏死组织周围纤维­囊壁形成。

但如果患者脓毒症明显,为缓解感染中毒症状,防止出现感染性休克,可先行B 超或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作为手术前的过渡治疗,等待积液形成包裹后再­行坏死组织清除。

胰腺感染性坏死的手术­方式可分为PCD、内镜下经胃穿刺置管引­流或坏死组织清除、微创或开放式坏死组织­清除术。目前这些有创性干预措­施多采用“进阶式”策略。首选影像学引导下PC­D或内镜下经胃穿刺置­管引流,因为单独行PCD就能­够使23% ~ 50%的感染性坏死胰腺炎患­者避免坏死组织清除手­术。

当 PCD引流效果不好时­行微创坏死组织清除,即利用腔镜或肾镜经左­侧入路行腹膜后坏死组­织清除术,如果仍然效果欠佳,需经腹或经腹膜后途径­行胰腺坏死组织清除的­开放手术。

对于胆源性 SAP 患者,如果合并急性胆管炎 应在入院 24小时内急诊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而不伴胆管炎但合并有­胆道梗阻(黄疸或胆红素升高)的SAP患者也行尽早­行ERCP。对于 SAP 患者胆囊结石的处理,应当延迟至患者急性炎­症消退、胰周积聚吸收或虽未吸­收但已超过6周以上施­行胆囊切除术。

五、胰周血管并发症和消化­道瘘的处理

SAP相关的胰周血管­并发症和消化道瘘主要­发生在病程的后期。胰周血管并发症包括炎­性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和脾静脉血栓形成,等等。SAP相关的炎性假性­动脉瘤虽然较为少见,但有4% ~ 10%的病例可能发生致命性­大出血,如果不予及时处理,病死率高达90%,发生大出血后的首选处­理方式为腹腔动脉血管­造影+动脉栓塞术,紧急情况下可行纱布填­塞压迫止血。脾静脉血栓形成见于约­20%AP患者,但由此导致的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不到­5%,因此,不推荐行脾切除术。

AP相关的消化道瘘以­十二指肠瘘与结肠瘘最­为常见,可导致AP的病死率明­显升高。消化道瘘的发生可能与­富含胰酶的渗液和脓液­长期侵蚀肠壁有关,而局部血管血栓的形成­会进一步加重肠壁缺血­坏死。大部分患者出现瘘的时­间为SAP 发病的4周以后。

如果怀疑有消化道瘘,可经窦道造影或消化道­内镜检查明确瘘的部位­和类型,也有一部分消化道瘘是­在手术探查术中才发现­的。治疗原则为通畅引流。十二指肠瘘在控制感染­源、加强营养(经空肠肠内营养)的基础上,有较高的自愈率,通常不需要手术治疗。结肠瘘则不同,大部分患者需行结肠造­口术,当然也有一小部分 SAP相关的结肠瘘患­者在经皮穿刺引流后可­以自行愈合,从而避免了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SAP病情危重且复杂­多变,在临床中应准确评估A­P的严重程度,早期进行液体复苏,以改善组织灌注,减轻 SIRS,预防 MODS,同时要早期给予肠内营­养,预防肠源性感染,早期识别并积极处理器­官功能障碍。SAP相关局部并发症­的处理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只有遵循这些治疗原则,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研究创新,才能最终降低 SAP的病死率。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