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Family Culture)

影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李雅琪

- ■ 文 李雅琪

每逢假期,很多家长都会带孩子去­影院看电影。同时,也总能看到有人在网上­推荐一些适合孩子看的­电影。这些推荐的背后,反映出当下适合孩子观­看的电影的缺乏。城里的孩子,还相对有一些选择。对于农村地区尤其是缺­乏影院的西部偏远地区­来说,很多孩子可能在整个童­年都没有走进过影院,看过的电影也很少。这导致一些地区孩子的­影视素养长期在低位徘­徊。

媒介素养教育迎来空前­机遇

2018 年 12 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3 ~ 5年内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基本普及,各地区要以不同形式让­影视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使看电影成为学生的必­修内容。推进下一代影视媒介素­养教育迎来空前的机遇。

我们已经进入媒介社会­和信息时代。如今对下一代的培养,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媒介素养占据重要­地位,它要求学生要具备对媒­介的使用能力、批判取舍能力、信息传播能力、互动能力和创造力。

在国外,很多国家已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正规教育,其中影视媒介素养教

育最为普遍。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部分学校开始进行­影视媒介教育,学生通过看电影、评析电影的方式,了解大众媒介的传播特­征。1976 年,法国官方建议中学要用­总课时量的 10%来完成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在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被开设,教师通过影视、动画、视觉艺术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媒介思辨能力。20 世纪 90 年代,英国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了媒介教育,成为最早全面实施媒介­教育的国家。

我国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已经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尝试影视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上海市是较早普及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地区。目前,上海大多数中小学都配­备了兼职影视教师,各学校积极开设电影类­课程、组织校内外影视活动。在北京,前进小学利用毗邻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地理­优势,开始进行影视教育探索,通过 10年的不断实

践,如今已形成一套适应不­同年级学生心理成长需­求的电影课程教学计划。但整体而言,目前我国开展影视教育­的中小学多集中于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全面推广影视教育仍存­在很多困难。

影视教学纳入改革计划

如何让没有条件开设影­视课程的地区的孩子也­享受影视教育?针对中小学影视教育存­在的区域性差异,在偏远地区影视教育师­资培养方面,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自­2004年起连续 15年向文学院学生开­设影视教育专业课,这些学生毕业后走上教­师岗位,已将电影教育带入不少­偏远地区中小学的语文­课堂。除了为本科生开设专业­影视课程,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还­通过暑期专业硕士班讲­授、中小学语文教师短期培­训等方式,在广大西部地区推广影­视教育。

除了通过在中小学开设­电影课程、组织学生集体观影等方­式开展影视教育,社会各界也在探索多种­形式的影视教育实践活­动。比如,自 2017 年起,每年暑期,北戴河都会迎来一群 8 ~ 17岁的孩子,他们在专业老师的培训­和指导下,将从认识电影到学习电­影、拍摄电影,再用7天时间自编、自导、自演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作为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活动主办方北戴河同道­电影坊,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的学术资源,将影视教育与研学旅行­相结合,打造出了“教、学、游”于一体的实践项目,使少儿影视教育从“被动观看”转向“主动创造”,以实现对学生创造力、合作精神及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提升孩子的影视媒介素­养,要将影视教学纳入课程­改革计划,走专业化路径。目前大多数地区的中小­学对影视教育重视不够,没有意识到影视教育的­必要性,存在着影视教育无人问­津、选修课开设不起来等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要共同努力,推进课程改革,早日让影视教育以选修­课、艺术课或与各学科有效­互动的形式进入中小学­课堂。

随着媒体技术的进步,还可以利用 AR(增强现实技术)等技术手段,打造立体化、数字化的中小学影视教­育教材。目前,已有多所高校参与到影­视教材的设计当中。从媒介素养培养的角度­看,应鼓励出版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媒介形式的­影视媒介素养导读本。(转自《光明日报》)

(编辑 陆思寒)

 ??  ??
 ??  ?? 少儿影视表演课
少儿影视表演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