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Family Culture)

重阳节的风俗礼仪/古水

- ■ 文 古水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1989 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2006 年 5 月 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

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 “(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农历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说明在远古时期,农历九月会举办祭祀活­动。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人祭祀大火的仪式。在古代,蒙昧的古人对火总有莫­名的恐惧,因而也常常敬畏和祭拜­火神。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这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心生忧惧,因此,一如“大火”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在“内火”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

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礼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灶台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重阳节的民俗礼仪

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农历九月九日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象。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

郊外活动。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摆宴敬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民俗活动。

辞青

重阳日在民众生活中是­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就如上巳日时,人们在渡过漫长冬季后­会以春游来庆祝春天到­来一样,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重阳­日,人们会有秋游,所以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的民俗。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对节气的感受展开。

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沿袭至今,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风俗的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荒谬­故事。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分为高山、高楼、高台。“重阳登高畅享清气”成了民间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求寿

汉代《西京杂记》中有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魏文帝曹丕就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据说重阳节求寿习俗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而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祭祖

《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起始于

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古时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仍盛行,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赏菊簪菊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重阳节回举办菊花大会,倾

城的人潮赴会赏菊。在中国古俗中,菊是长寿之花,菊花象征长寿,文人们又赋予其凌霜不­屈的象征意义。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例如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除了赏菊,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习­俗。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饮菊花酒

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在古代,菊花酒被看作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时,人们就已经开始饮菊花­酒,汉代后仍有采菊酿酒的­故事,如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饮菊花酒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菊花酒仍然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做茱萸­节。茱萸雅号“辟邪翁”,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可制酒养身祛病。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佩戴茱萸者大多是妇女、儿童,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 “宝塔”上面还放上用米粉做的­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表示“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制法因地而异,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的敬老礼仪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阳节被定为“敬老节”后,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九九重阳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尊敬老人的­浓浓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风范。在这个节日里,辛劳半生的老人们可以­秋游健身、登高揽胜,既能锻炼身体,也能让老人们的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有助于身心舒畅。

晚辈在这个节日中可以­通过以下礼仪表达对长­辈的尊敬:

1.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在陪同他们登高时,要随时注意他们的安全;

2.敬长辈菊花酒,赠长辈菊花,并为长辈吟诵祝寿词;

3.为长辈准备一些可口的­饭食,为他们购买或制作重阳­糕;

4.为长辈整理家务,给长辈按摩,让他们身心放松;

5.向年老的长辈鞠躬,感谢他们对家庭、社会的付出。

尊敬长辈,最重要的尊敬之法就是­心怀感恩,只要你心中有爱,在言辞举止中自然会体­现出对长辈的敬意,长辈们也就能体会到你­自然流露的爱。

 ??  ??
 ??  ??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