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Family Culture)

认识“三角区”谨慎对待益健康

- 文 / 刘姿含 (编辑赵曼)

知道吗?在人体的许多部位,可以勾画出多个三角区,这些区域集中了最重要­的脏器、血管、神经、肌肉等器官。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功能不断衰退,这些三角区会变得格外­脆弱。如果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可能诱发多种疾病。当鼻子旁长痘痘时,很多人会忍不住用手去­挤,但皮肤科医生给出的警­示是: “不要挤压,这里是危险三角区!”其实,人体的危险三角区并非­只有面部有,颈部、肩部、膀胱等也存在。

面部三角区:痘痘不能随便挤

所谓面部“危险三角区”,即面部以嘴唇画一条直­线,以鼻根部为一个点,连接起来的区域就是危­险三角区。这部分的面部血管很丰­富,并与颅内血管相通。脸上三角区的痘痘不能­随便用手挤,因为一旦损伤或感染细­菌、病毒就可随血管回流到­脑部,可能引起颅内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爱长痘痘的人,平时要少吃脂肪类食物、糖和巧克力,不饮酒,不吃辛辣、酸、刺激性食物。若痘痘严重可到医院请­求医生帮助,并遵医嘱应用局部外用­药。

颈三角区:重保暖

颈三角区在脖子后的枕­骨下,包括第一颈椎和第二颈­椎,此区域是众多神经和血­管的必经道路。健康的颈椎向前微凸,能增加颈椎弹性,同时减缓行走时造成的­脑部震动。如果长期坐姿不良,或睡觉枕头太硬、太高,都会影响颈部的生理弯­曲,当出现颈部酸困,偶有头晕、头疼、胳膊麻木或伴有恶心、血压增高等症状时,有可能是颈椎疾病的信­号。因此,不要枕太高的枕头,否则颈椎就会受到过大­的压力。另外,特别要注意颈部的保暖,寒湿之气很容易从这个­区域侵入,引起酸痛。当颈部三角区酸痛时,不要随便按摩,正确方法是用毛巾热敷,或用热水冲淋,然后前后左右活动颈部,放松颈部肌肉。

肩背部,尤其是肩胛骨区域,尽管肌肉厚实,却也经不住毫无顾忌的­过度劳累。常用电脑的人,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很容易导致肩胛处肌肉­劳损。上身各种运动常会使用­肩关节,如果过度使用,周围的软组织会受到磨­擦,易发生慢性劳损或软组­织炎症。上了年纪的人,则易患上肩周炎,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五十肩”,导致肩部活动受限。要避免一个姿势过久,经常做绕肩运动,没事可以多甩甩手。记得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运动量要适度,运动中关节保持微弯,避免对抗的阻力伤及关­节。

膀胱三角处的黏膜只是­一层极薄的组织,而黏膜下组织又缺少丰­富的血管。因此,血液供应不够充分,自保能力也比较差,膀胱内病变,如膀胱炎、膀胱结核和肾炎等大半­都发生在此。所以应多喝水,每天至少喝 1000ml ~ 2000ml,不憋尿;保持尿道口的清洁干燥;多吃含维生素E的食物。此外,研究发现,吸烟会导致膀胱癌的发­病几率增加3倍,所以,戒烟也非常重要。

女性的生殖三角区是一­个需要倍加呵护的地方,易被细菌侵入,出现生殖系统炎症。此外,久坐不动、喝水过少等,也可能诱发妇科炎症,因此入厕前要洗净双手,以免细菌侵入。平时穿着宽松透气棉质­的内衣裤,并注意洗浴、卫生器具清洁。一些女性很讲究卫生,但是过度的清洁和滥用­洗液会改变酸性环境,生殖系统的自洁功能遭­到破坏,各种细菌乘虚入侵。此外,治疗妇科疾病,切莫没有确诊就自行用­药或使用大量抗生素。

足底三角区主要是指前­脚掌区域,它们不仅在人走路时承­受着全身的重量,还与多个脏器形成全息­反射,影响人的内分泌。这里最怕挤压。穿高跟鞋、硬底鞋,或者是鞋头太挤、不宽松的鞋子,会对前脚掌造成一定的­压迫,走路的姿势不正确也会­导致该区域的疼痛。对于前脚掌的压迫,轻者可能会引起足底筋­膜炎,重者可能对全身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平时选择软底、透气、宽松的鞋子,每晚泡脚对脚部放松有­良好的作用,用42℃~ 43℃的水温最合适。晚上睡觉前可按涌泉穴,有改善睡眠、舒缓大脑疲劳的作用。

心理困扰:男孩为什么会服药自杀?

维嘉服药自杀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第一次是在初二的时候,那次也是在学校里。时隔近4年后的今天,维嘉重复了上次的故事。然而这样的故事太让人­担惊受怕了,于是,他的父亲紧急预约。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维嘉父亲告诉我:“这孩子不知道怎么搞的,总说学校不好,老师也不好,不爱上学了,还总惦记转学。我知道,其实根本上还是孩子自­己的事儿……”

我重述了一遍:“是孩子自己的事儿?”

维嘉父亲介绍说:“孩子原本学习挺好的,可是后来突然开始厌学,对学习没有了热情,成绩日渐退步,甚至到了不去学校的地­步。现在假期中还好说,可开学后,上学依然是个问题。然而不止于此,这孩子最大的

问题就是自己承诺的事­情无法达成,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习­惯,总是答应得很好,实际上却不能做到。有一次,我因为他不肯起床和他­争吵起来,越说越上火,最后我实在没忍住拿东­西朝他身上砸,结果把他的脸给划伤了,现在想起来挺后悔的。说起那次服药自杀的原­因,我也只是听孩子说活着­没意思,但具体因为什么我真不­清楚。”

我发现了他陈述中的一­点端倪: “类似起床这样的事情不­是妈妈管的更多吗?在你们的故事里,我怎么没有看到妈妈的­影子?”

维嘉父亲轻叹一声:“这就是我们的难题所在,我和他妈妈离婚了。”

我说出我的推测:“在孩子初中的时候?” “您怎么知道?” “就在孩子初二那次服药­想自杀的前后,是吗?”

维嘉父亲点头:“您是说孩子的服药自杀­与我们闹离婚有关?也是,虽然当时孩子说和我们­无关,但那阵子我们夫妻关系­非常不好,常常有激烈冲突,最后还是走到了离婚的­地步,其实,我也觉得对孩子有些愧­疚。”

我语气尽力平静:“事情已经过去,不必太过自责。不过,初二前后确实正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心理非常不稳定,容易冲动。恰在这个时候,如果父母的婚姻关系以­及家庭氛围出现问题,对孩子的心理是个非常­大的潜在影响。如果大人忽略了这种潜­在影响,不加以防范,孩

心理探究:活着有什么意义?

子很可能就会出现突发­的恶性事件。”

维嘉父亲深深点头:“父母婚姻不幸,最受伤的是孩子啊!所以,尽管我离婚3年后交了­一个女朋友,却一直不敢再婚,怕再给孩子造成伤害。前不久,我跟孩子提起了结婚的­事,孩子表示不会干涉我们­的事,可没想到就在前几天,孩子再次服药了……”

维嘉服药前究竟有过怎­样的心理活动?为了找到答案,我跟维嘉做了单独交流。在初步的沟通中,维嘉并不如我的预想,没有郁闷、痛苦与沉重,甚至有点谈笑风生 :“是,事情过后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按照进化论的说法,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我不适应这个社会,甚至还有点多余,那我只好‘自动出局’了……” “怎么证明你不适应这个­社会?”维嘉近乎侃侃而谈:“先说学校,我发现原来老师有时候­也不能做到言行合一;学校的一些校规没有道­理,有关仪容仪表中‘前不遮眉侧不遮耳’的条例,我都看不惯;再说家里,我报了一个补习班,在时间上我有自己

心理解析:逃避自己的责任

的想法,解释了半天,爸爸先入为主地认为是­我不听他的话,说我浪费他的钱;还有,我每天早晨自己上两遍­闹铃,第一遍算是叫醒,第二遍起床。可是我爸爸每天听见闹­铃响了,看我还没动静,就一遍一遍地催我,本来我可以起床了,他这样一催,我反而不想起床了。

“再说回我自杀以前,我说我病了,可是他们没有人相信我,反而觉得我是无中生有,只会催促我上学……这样的例子太多,既然是我不适应,那我活着有什么意义?”

维嘉如此坐而论道,我也就顺着他的思路说­道:“姑且不论该如何看待自­杀,就照你所说的,咱先来论论该如何看待‘适者生存’。适应,绝不仅仅是淘汰和出局,更重要的是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双向改变,再通过相互改变来相互­适应,就像我们来到一个新环­境,会通过改变自身的某些­习惯来适应新的生活节­奏。”

维嘉愣了愣:“可我的改变跟不上生活­的改变……”

心理咨询实践中常常会­发现,有些学生总是喜欢抱怨,抱怨同学、老师、学校,抱怨周围的一切。其实,他们之所以不满意周围­的人们,是因为不满意自己。所以,与其批评他们不该抱怨­别人,不如帮助他们学会对自­己满意。

看维嘉没有了坐而论道­的兴致,我开始了开导:“如果一个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首先会找外部原因,从而对周围的生活感到­不满,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心理­投射。这种心理投射,就是把自己心里种种不­好的心理感受,投射到外部的人、事、物上,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维嘉连连点头,我继续问道:“你是不是认为这样做自­己可以得到什么

该怎样帮助维嘉进行心­理自救呢?不言而喻,引导维嘉正视父母婚变­的事实,换个角度来看待自己面­对的生活现实,远比故作视而不见和消­极逃避要好得多。

于是,看着还在闪动泪光的维­嘉,我语气严肃而凝重:“父母的婚姻确实给你带­来不幸,我也很同情你的遭遇。但是,不幸可以打倒人,也可以成就人,何况,比起失去父母的孩子,你依然拥有爸爸和妈妈,他们都很爱你。又何况,你已经长大,凭什么要这样糟蹋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呢?”

看维嘉擦去泪花,我们就重新认识父母的­婚变,重新认识父亲对自己的­感情谈了很多。最后我说:“爸爸的唠叨其实是对你­的关注,是父爱的表现,只是爸爸不会表达。”维嘉没有了先前的抱怨­嗔怪,语气有了平

好处?”

维嘉沉思片刻说:“可以让自己逃避责任。”

“说得非常好。”我肯定说,“一个人不满意自己,却之所以要抱怨别人,就是想通过把不满投射­到别人身上,逃避自己的责任,放弃应有的努力。你不想活着了,其实也是……”

“也是想逃避自己的责任。可是,我为什么这样?”

这时候,我不得不把一个问题提­出来:“爸爸妈妈婚姻的不幸,虽然你说自杀与他们无­关,但其实你的心里一定很­受伤,对吗?”

一言至此,维嘉脸上现出几分沉重­和释然。沉寂片刻,他开始诉说父母的婚姻­给他留下的种种印记,我留

心理对策:要先做好自己

和“:是,我知道爸爸也不容易。其实,我只是希望他多给我一­些信任,少一些唠叨。”当我们谈到学业的时候,维嘉很有信心:“其实我前些日子根本没­有学习,只要我想学习了,一定可以进步。”说到学校的所谓不合理­现象,维嘉也不再纠结,表示要先做好自己,按时起床、按时上学,从日常的小事做起。

我知道,哪怕基础再好,重新找回往日的自信与­成绩并非唾手可得。但是我更知道,希望的阳光正在维嘉心­中重新升起,只要他重新看到希望,就会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就不会再让前面的故事­重演。

维嘉父亲又应该怎样进­行心理调整呢?在单亲家庭中,由于补偿心理的作用,经历婚变的父亲或母亲­往往对孩子有过多的关­注,但这种情况下的关注又­往往是负面的。维嘉父亲就意到他眼中­不时有泪光闪过。最后,维嘉谈到了爸爸想再婚­的事,仰头看着外面说了一句“我不该干涉的”,我看到他眼中有泪光再­次闪过。

父母婚姻的不幸,孩子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心理冲击。显而易见,维嘉两次想服药自杀,都与父母婚姻问题有关,第一次,正值父母离婚前后;这一次,正值父亲想再婚之前。就是说,父母婚姻问题是个潜在­的心理背景因素,但是,维嘉学会了用自我蒙蔽­的方式来自我保护,从表面看起来似乎不是­受父母婚姻的影响。以至于刚开始咨询时,能够以谈笑风生的状态­坐而论道,这种似乎麻木的心理反­应,只能说明他的心灵所受­到的伤害更重。是这样,他想补偿因为婚变而带­给孩子的亏欠,于是,他对孩子的关注更多了­些,但这也造成了他对孩子­有了更多的负面评价,从而加重了对孩子的心­灵伤害。

如果说婚变以及婚变给­孩子的影响是既成事实,那么,婚变后亲子的互动方式­却是可以掌控的。就此,我和维嘉父亲做了较多­的沟通,最后达成了基本共识:变消极互动为积极互动,变负面关注为正面关注。维嘉父亲表示,他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第一是信任,第二是放手,第三是鼓励,正面关注,积极互动。

谈到再婚问题,维嘉父亲表示: “我们双方已经做好准备,等孩子高中毕业再说。”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维嘉父亲这句话里面,不也饱含了沉甸甸的父­爱吗?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