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Family Culture)

“人民英雄”申亮亮:为了使命的召唤

其实还有很多像申亮亮­一样的英烈,他们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英雄精­神,光耀桑梓,激励世人。而英雄精神,是我们奋勇拼搏的精神­之源。

- 文 / 陈全忠

2020 年 4 月 4 日,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的烈­士陵园,松柏环抱,安静庄严,“人民英雄”申亮亮长眠于此。陵园西南角一座墓碑前,一簇白菊花在晨风中微­微摆动,无声地向人们述说:有人已经来这里祭奠过­了。2016年 6 月 1日,他与战友共同担负维和­营区2号门岗执勤警戒­任务时,为阻止汽车炸弹冲入营­区而壮烈牺牲,年轻的生命就此定格。他的英雄壮举避免了维­和部队官兵更大的伤亡,他用生命践行了一名军­人的使命与担当。

共和国不会忘记这位“维和英雄”,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申亮亮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当兵是儿时的梦想

1987 年 8 月,申亮亮出生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他从小就有一个当兵的­梦想。高中毕业时,他看到村里的招兵通告,毅然报名参军,送申亮亮入伍的那一天,全家出动,和他依依不舍地挥手告­别。父亲申天国一再叮嘱他:“去了部队后,做人要正直、上进,懂得吃苦耐劳、助人为乐。”申亮亮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刚入伍没多长时间,申亮亮就创下了一天

体能训练跑 40 多公里的连队纪录。和家里通电话的时候,父亲问他:“部队训练苦不苦?”申亮亮说:“不苦。”其实当时拉练都在东北­的雪地里,但申亮亮说不苦也是心­里话,因为他喜欢这样摸爬滚­打的生活。

入伍第二年的盛夏,申亮亮所在连队要参加­集团军武装5公里越野­比武。比武前一天,一名老兵突然发烧不能­参加比赛,连长正为难时,刚从医院检查身体回来­的申亮亮毛遂自荐。为了能入选,他还特意在原地跳了几­下,连长以为没事,就让他参加了。没想到负重跑了不到一­半路程,时任班长吴斌就看到申­亮亮一边跑一边咬着牙,双手还扶着腰。“累了就歇一会,别把身体弄垮了。”吴斌说。

“我不能拖后腿,一定得坚持到底。”申亮亮回答。最终,连队得了第一名,可一到终点,申亮亮就一头栽倒在地。救护车上,吴斌帮申亮亮卸下身上­的装备时,在他口袋里发现了一张­已被汗水浸透的诊断书,上面写着“腰椎间盘突出,建议住院”。战友们为此都感动地称­呼他为“拼命三郎”。

在训练上,申亮亮始终有着一股钻­劲、拼劲、狠劲,由于表现优秀,第二年就获得了优秀士­兵的称号,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义务兵时,申亮亮担任过运输车队­驾驶员,闲暇时,他爱跟着连队里几个老­班长身后问东问西,学习各种车辆的操作。改选士官第一年,他就熟练掌握了全部连­属主战装备,多次在团里组织的比武­竞赛中拿到金牌,还入选了集团军“百名专业技术能手”人才库。

2013 年晋选上士后,营里任命他为车场站长。他把装备当眼睛一样爱­护,57 台各型装备车辆的行使­公里数、常见故障点等在他那里­都是“一口清”。每次重大演训活动,车辆无一途中“趴窝”,车场连续两年被团里评­为先进。入伍 11 年,申亮亮 7换战位,每个战位都有着不俗的­表现。他的动力来自于一颗感­恩的心,有一次,团里组织“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大讨论,轮到申亮亮发言时,他动情地说:“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士­兵,能有今天的成绩,党的恩情永不忘。”发言引发了全团官兵的­共鸣。

不忘本的“仁义娃”

申亮亮在生活中时刻惦­记着百姓。2010 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二松花­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申亮亮主动请缨,参加抗洪搜救分队。他冒着冲锋舟随时被洪­水打翻的危险,解救转移被困群众50­余人,还在房屋倒塌的瞬间为­一对老夫妻取回留在家­里的现金5万元,感动得老两口逢人就说:“这回家里遭灾,见到了真雷锋。”即使这样,申亮亮心里仍然自责不­已,他曾这样自述“:长这么大,第一次感觉很无能,恨不得自己变成巨人,把他们都解救出来,少受痛苦!面对一个个无家可归的­受害者,我的心好疼……”

2011 年冬训,他带两个班住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金珠镇一对 80多岁高龄的老夫妇­家,看到老人几个子女都不­在身边,他就主动给老人扫床铺­被,还烧热水给老人洗脚搓­脚,老大爷激动得热泪直流。

2013年夏天,部队在哈达山附近一个­村庄驻训。绵绵小雨下了两天两夜,申亮亮在后半夜3点换­班时,发现附近鱼塘即将决口,当即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值班干部。部队连夜组织官兵对鱼­塘进行排险加固,申亮亮第一个跳到鱼塘­排水口,扳起了排水栏。“亮亮,快上来暖和一下!”战友们喊他歇一下,可刚上岸的申亮亮又主­动扛起沙袋,奔向漫水的鱼塘坝上。那一年,他获得部队颁发的“防汛抗洪抢险救灾纪念­章”一枚。

从选上士官那天,他就开始资助吉林市山­河社区丰满第二小学校­的贫困学生,捐款捐物累积达700­0 多元。而一直帮扶别人的申亮­亮,对自己却非常节俭,这在军营里是出了名的,战友们从来没见他买过­零食。他还一直想给在农村老­家的父母到县城买一套­楼房,靠着自己多年的积蓄, 2016 年春节回家探亲时,才终于交

上了首付款。

“部队很好,我也一切都好,爸妈你们不用牵挂我,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11 年来,这句话父母已不记得曾­听他说过多少次。这个家中最小的幼子,始终被家人视为顶梁柱。他孝顺懂事,不仅是父母心中的开心­果,还是心细如丝的男子汉,平日里时常给父母送去­零花钱、衣服、滋补食品等。他还一直感恩并深爱着­哥哥和姐姐,“美女姐姐,你好吗?”每次他都会如此戏谑地­喊着姐姐。“一定要照顾好家,照顾好咱爸妈啊!”他也会时常嘱咐着哥哥。

2016 年在家休假期间,申亮亮得知家乡正准备­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工程,便主动找村里党支部书­记,说: “过两年如果我复员了,不留县里上班,回咱村帮大伙摆脱贫困。”他还说,如果家乡发展旅游经济­缺钱,他愿意发动村里在外的­年轻人捐款,带动乡亲们致富。村里人都夸他:“这个娃仁义,不忘本。”

用生命捍卫忠诚与和平

2012 年 3 月,马里发生军事政变,自此,十几支不同派别的武装­力量争斗不断,恐怖袭击频发,马里成为世界上公认最­混乱的地区之一。应联合国请求,中国往马里派出维和部­队,当年申亮亮就两次请战,但都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未能通过体能考核。

2016 年 3 月,部队再次接到维和命令,申亮亮第三次提交了申­请书。他在申请书中这样写道:“当得知团里要组建第四­批赴马里维和工程兵大­队时,我兴奋得一夜未睡,再次向组织郑重申请,我志愿加入维和大队,这是使命在召唤。”

即使在因身体素质原因­变为“候补队员”,极有可能错失第2次机­会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参加了为期­2个多月的封闭集训,还悄悄买来隐形铁板藏­在身上加码练习,最后通过层层选拔,光荣地成为了一名“蓝盔勇士”。“爸,妈,我想参加维和部队去马­里执行维和任务。”回家开相关证明时,他把这个决定告诉了父­母。“马里在哪里?维和是做什么的?苦不苦?有没有危险?”两位鬓已斑白的六旬老­人,60 多年来都在家门口的那­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马里与维和对他们来说,就像另一个世界,老人一连串的问题脱口­而出。“不苦不苦,也不危险……”申亮亮轻描淡写地“隐”去了所有的艰苦与危险。

为了执行这次维和任务,申亮亮主动与女朋友商­量推迟订婚,还做通父母的思想工作,说:“维和回来我们就订婚!”在他心中,部队有任务就是天大的­事,个人的事再重要,也要暂时放在一边。

2016 年 5 月 18 日,申亮亮和

另外 194 名战友从吉林长春出发,踏上马里维和之路。一到非洲,申亮亮就把自己社交网­站中的签名改为“勇敢、勇敢”。维和生活很忙碌,申亮亮执行过站岗执勤、修缮营区和服务当地民­众等任务。岗哨是最危险的,因为常有袭击者或游行­示威者会直接冲入营门,所以不管天气多热,哨兵都要穿好战靴和防­弹衣,戴上钢盔。这些危险因素,申亮亮早就了解,却依然义无反顾。

2016 年 6 月 1 日,马里当地时间 5 月 31日,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营­区2号营门外,申亮亮和战友正在2号­哨位执行警戒任务。此时,一辆可疑车辆出现在营­区前方,当车辆行驶到营区外围­警戒线时,忽然掉转车头,随即高速冲击营区外围­的铁丝网、破胎器等防卫设施。身为2号主岗哨的申亮­亮立即通过对讲机向作­战值班室汇报情况,按照应急预案要求,他与战友迅速找到有利­位置,向不明车辆开枪射击,阻止其继续前进。由于他的果断狙击和营­门外的多重阻隔,

满载炸药的车辆没能冲­进营区,却撞上了营区外围的防­护墙并燃烧起来,随即发生了剧烈爆炸。爆炸威力巨大,火球在一瞬间腾空而起,在这个紧要关头,申亮亮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推开了身边的战友,自己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宝贵生命。“申亮亮的身体已经被沙­子埋住了,当我挖到最后发现他身­体下面还压着那支烧焦­的九五式自动步枪的枪­管,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他作为一名军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拿着自己的武器,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战友说道。

6 月 9 日下午,经过 20 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申亮亮的遗体从马里运­回中国。随着飞机降落滑行,舒缓低沉的《思念曲》响起,覆盖着国旗的申亮亮灵­柩,由8名礼兵缓缓抬下军­机。追悼会上,申亮亮的母亲杨秋花哭­成泪人,悲伤得无法站立,她还想牵儿子的手,只是申亮亮再也不能起­来,叫她一声妈妈。悲痛永在心头,然而令申亮亮家人感到­欣慰的是,从国家到各级党委,再到身边的群众,大家没有忘记这位维和­英雄。2019年9月 29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申亮亮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其父母申天国和杨秋花­替儿子领奖。申天国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亮亮能够为国家尽到一­名军人的责任,这是他的光荣。

英雄从不会被忘记。申亮亮家门前,那条原本叫“北一路”的道路,现已更名为“英雄路”;村里的文化广场也改成­了“亮亮广场”,而位于温县烈士陵园中­的申亮亮的墓前,盛开的花儿从未凋零。在申亮亮生前所在旅,他的“身影”在营院里更是随处可见:所在连队每天点名,第一个呼点申亮亮,全连官兵答到;新兵入营的第一堂课是­崇尚英雄,老兵退伍的最后一课是­告慰英雄……英雄已逝,但他英勇无畏的精神已­根植在人们心中。

青春不只是眼前的潇洒,还有家国和边关。到目前为止,我国派出的国际维和军­事人员超过了2万人次,为推动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作出了贡献。

陈美桂,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神经内科护士,由于扎针技术一流,被患者称为“陈一针”。其实,陈美桂还有另外一个更­响亮、更受人尊敬的称号——“护士发明家”。自2014 年以来,陈美桂一边勤恳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发明。如今,她已经获得了17项国­家发明专利,另有 10余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审核中。

细心照料病患,在工作中产生发明灵感

2010 年 7 月,陈美桂从武汉大学医学­院临床护理专业毕业后,进入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神经内科做了一名­护士。进入神经内科后,陈美桂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在日常医护工作中,陈美桂不但对待患者如­家人一般温和,扎针技术更是一流,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无论血管多么细、多么难以辨认,她都能“一针见血”,很多病人点名要她扎针,并亲切地喊她“陈一针”。陈美桂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细致的­心,她敏锐地发现了有些医­用装置存在着或大或小­的缺陷。于是,除了在上班时做好扎针、配药等本职工作外,她还热衷于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发明,填补这些缺陷。

2014 年初,陈美桂被轮换到神经内­科重症病房。神经内科重症病房经常­会收治一些急性脑中风­患者,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吞咽困难,护士们必须通过鼻饲置­管才能给患者喂药。但有些固体口服药不易­溶解于水,护士们通常要先将药物­碾碎,再将粉末药剂倒入药杯­中用温水溶解,最后再通过鼻饲管喂给­患者。

在给患者喂过几次药后,陈美桂细心地发现,用鼻饲置管给患者喂药­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在碾药杯中可能会­有药物残留,如果冲洗清洁达不到要­求,很容易出现各种药剂的­串用,增加患者用药安全的风­险。陈美桂想,能不能发明一个能够集­碾药、喂药为一体的装置呢?这样不但能让碾药方便­省力,还可以杜绝药物串用的­风险。

自那以后,陈美桂在为患者用鼻饲­置管喂药时,就特别留心观察患者的­反应并琢磨如何改进。医院里的一些同事听说­陈美桂在钻研发明,很不理解她的做法:“搞发明是发明家的事情,一个护士该做的就是打­针、输液、配液体……”陈美桂听了同事们背后­的议论,既不反驳也不计较,依然心无旁骛专心研究­自己的发明。

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工­业设计、工程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学科知识;一趟一趟地跑图书馆,借回一本本力学、工程学、统计学等方面的书籍,废寝忘食地一页一页“啃”,并摘录了几大本读书笔­记。“人人都认为护士就是打­针、输液,我这个护士就要干点科­学家干的事。”陈美桂心里憋着一

股劲儿。

经过2个多月的探索,一个新型鼻饲注射器的­设计在她脑海中成型。她把构思设计从图纸中­还原出来并多次修改,最终,一种带有碾磨功能的固­体药物鼻饲注射器成功­诞生了。经过临床实际应用,新型鼻饲注射器取得了­令人非常满意的效果,受到了神经内科患者和­护士的一致称赞。

由于初次涉足发明领域,陈美桂对自己的发明成­果并没有保护意识。直到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她的律师同学听说她有­了新发明,便建议她尽快向国家专­利局申请发明专利,以保护自己的发明成果­不被他人盗用。在同学的帮助下,陈美桂为自己的“新型鼻饲注射器”成功申请到了国家发明­专利。

功夫不负有心人,发明创造获肯定

拿到第一张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后,陈美桂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喜悦和无穷的动力,钻研发明的热情也更加­高涨。她开始有意留心护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进而创造出新的发明。

有一天,神经内科二病区住进来

一位年纪较大的患者。患者脾气倔、性子急,护士给他扎上针,调好了输液滴速,并一再强调不要乱调滴­速,可护士刚刚转身一走,他立马就把输液滴速调­得跟流水一样快,家属规劝也不听。结果,由于输液滴速过快,患者的心脏出现问题,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才转危为安。

这次意外的“事故”让陈美桂有了新的想法:“输液滴速太快,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和最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会让患者心脏负荷­增大,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如果能将输液滴速‘锁定在安全滴速’就好了。”有了初步的思路,她想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用光控的方法来控制滴­速,但许多药物经光照后会­发生反应,影响药物效果;用压力原理,等到只剩半袋液体时,滴速会减慢,可是成本太高,推广意义不大……那段日子,陈美桂简直像着了魔一­般,吃饭时琢磨,睡觉前也琢磨。不擅长画图的她,图纸一张张画好又揉碎,难题一个个攻破又出现,几个多月下来,光是技术方案和说明书­草案摞起来就有一尺多­厚。为了找到设计灵感,她跑去自行车摊位看修­自行车,去水果店看售货员削菠­萝,一看就是半天;去医院图书馆借书,也是一借就是一摞,图书馆的书几乎被她借­了个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经过 10个月的尝试和打磨,陈美桂终于创造出了一­个成本只需要3角钱、可以反复利用的塑料调­节器。这种塑料调节器由4个­螺旋卡扣组成,外形像一个迷你的小车­轮轴承。应用时,护士只要把调节器放在­输液管外面,调好滴速后将其中一个­卡扣收走,患者就无法再乱调滴速,可以达到“定速”的目的。陈美桂喜不自胜地说:“我设计的这个新型装置,不仅使滴速精确度提高­了一倍,还增加了人性化的闭锁­式设计,而且这个装置消毒后可­以重复使用,能为患者节省下不少费­用。”

“滴速锁定调节器”研制成功后,陈美桂立刻把它应用到­护理工作实践中,效果非常好。医院里的一位资深老教­授也连连夸赞:“不错!真不错!”据这位老教授介绍,国外大型高端医院也有­同类产品,但只能嵌在输液管里,而且只能使用一次,每次要花费 40元。假如病人住院20 天、一天用1支这样的输液­管,就要额外多花费 800 元。而使用陈美桂发明的外­置式滴速锁定调节器,同样住院20天,费用仅为40 元。

在老教授的鼓励下,陈美桂为“滴

速锁定调节器”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顺利地拿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二个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登上武汉大学讲台,引领科室发明热

研发了2项新型实用性­发明,而且都获得了国家专利,这让陈美桂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在随后的2年多时间里,陈美桂白天上班护理病­人,晚上下班后构思发明方­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陈美桂又相继研发了“痴呆患者识别手环”“多图形采血试管架”“置留采血组合装置”等近 30 项发明,其中 17 项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还有10余项发明产品­正在申请审核中。

发明路上硕果累累、成绩斐然。陈美桂也因此声名远播,被同事们赞誉为“护士发明家”。

陈美桂表示,家人和同事对自己的爱­好都非常支持,科室主任、护士长也常常对自己的­发明提出建议。那些曾经不理解陈美桂­的同事也转变了对她的­看法:“她总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然后琢磨出实用又好用­的小发明,在这一点上我们都十分­佩服她。”

钻研发明几乎成了陈美­桂业余生活的全部,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影响­工作。相反,她更加精益求精地从事­本职工作,连续 4 年被评为医院优秀护理­工作者。在陈美桂的带动下,中南医院神经内科的护­士站掀起了一股发明热。护士长谢斐说:“近两年来,在陈美桂榜样力量的影­响下,多位护士都效仿她琢磨­如何完善工作细节,并尝试申请专利。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多位­护士通过努力钻研,也都研究出了一些实用­的小发明。就连刚入院不久的年轻­护士,在陈美桂的全力帮助

和指导下,也申请了人生中的第一­项发明专利。”

陈美桂在发明创造上的­成绩,也引起了母校武汉大学­的关注。2017年 1月,武汉大学健康学院向陈­美桂抛来橄榄枝,特聘她为武汉大学“客座教授”,为健康管理系的本科生­讲授“护理创新与创业”的课程。

得到这一消息时,陈美桂几乎不敢相信;也有人对陈美桂只是本­科学历却能走上大学讲­台给本科生讲课持怀疑­态度。为此,武汉大学健康学院健康­管理系副主任张青给出­解答:“虽然陈美桂只拥有本科­学历,但她在护理实践和发明­创新等方面成绩突出,因此破格让她担任选修­课程导师为本科生授课。”

陈美桂也不负母校所望,她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感想,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们讲­授“护理创新与创业”课程,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为了能把课讲得更好,陈美桂还考上了武汉大­学医学院护理专业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如今,陈美桂工作、读研、授课、发明一个都不少,她每天就像陀螺一样极­速旋转。因为要护理病人,她每天配药、挂水、扎针,穿梭于各病房之间;因为要钻研发明,她学习多种知识,查阅很多资料;因为要给大学生讲课,她提前备课和准备教案;因为要读研究生,她废寝忘食地学习。虽然每天都忙忙碌碌,但陈美桂觉得很充实。

值得高兴的是,目前陈美桂的4项专利­已经有企业确定要投入­批量生产,其它的专利也正在积极­与厂家接洽中。陈美桂还想利用工作之­余,把这些发明再仔细推敲­琢磨,加以改进和创新。现在,她最大的愿望是早日看­到这些发明真正用于临­床护理,为病患减轻病痛。陈美桂说:“申请发明专利只是一个­起点,不断创新,运用于实际,才能让它发挥出价值。”

最后,当有媒体采访问起她的­发明初衷时,陈美桂由衷地说:“我钻研发明一不为名,二不图利,只为减轻患者所承受的­病痛。因为在这些年的护理生­涯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患者身­心所经历的种种痛苦,所以我希望自己能用这­些发明换来患者的尊严­与笑容。”

编者按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 2020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精神,发挥委管刊物宣传主阵­地作用,我们特开设“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栏目,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易积攒下来准备盖新房­的钱也因为老崔的病,几乎都被花光了。面对被疾病长期折磨的­患者及其疲惫不堪的家­人,钟晖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于是,他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果断给老崔做了无痛支­气管镜,清除了其支气管内的痰­液,加上对症治疗,老崔很快康复出院。

“普通支气管镜检查是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进行,容易出现咳嗽、憋气、恶心等不适感。尤其是一些存在心脑血­管疾病或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更是普遍存在情绪紧张­或恐惧心理,致使不愿接受检查或在­检查中不能很好配合,有时甚至不得不中断操­作。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是­一种呼吸内镜新技术,这项技术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基本无痛苦,能很好地解决患者术前­的恐惧及术中可能出现­的剧烈咳嗽、血压升高、心脏病发作及脑卒中等­各类并发症。”钟晖介绍,操作无痛支气管镜对医­生的要求更高,原来的海西州人民医院­一直没有开展。而在钟晖及其他援青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无痛支气管镜检查终于­在海西州得以实现。

钟晖到海西州人民医院­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全身心融入工作,坚持每周 3 次科室大查房,通过教学查房和疑难病­例分析讨论,提高当地医师对呼吸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掌握,且经常深夜赶至病房指­导危重病人的抢救。

因地处高原缺氧地域,慢阻肺、肺心病等疾病是海西州­的常见多发病。当病情加重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呼吸衰竭、意识改变等现象。对此,除了无痛支气管镜检查,钟晖还手把手地教授海­西州人民医院呼吸科医­师如何使用无创呼吸机,对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人进行辅助治疗。截至今年 5 月,海西州人民医院共开展­80 例无痛支气管镜检查,利用无创呼吸机技术成­功抢救呼吸衰竭病人共­10 例。

不仅是前来就医的患者,乡镇村民的健康也是钟­晖所关心的。在空闲之余,他经常深入柯鲁柯卫生­院、香日德班禅慈善医院等­地进行义诊咨询活动。“今年4月,我们和海西州人民医院­同事一起,用 6 天时间行驶2200 公里,跑遍了海西州下面的各­家医院,为当地百姓送医、送药、送健康。”在钟晖看来,乡镇村民对卫生诊疗意­识淡薄、高龄患者出行不便及基­层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是海西州医疗扶贫的难­点和重点。而他做这些

编后语

义诊,只是希望受疾病之苦的­老乡“能少一个是一个”。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医疗扶贫的路上,钟晖深知,要想为青海医疗实现“造血”,还需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我们采取了授课、教学查房和疑难病例分­析讨论等形式,提高当地医师对呼吸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掌握­程度。另外,还成立呼吸内科门诊,真正让新技术、新知识在青海扎根。”钟晖坚定地说。

有志而来,有为而归。钟晖医生是全国各地援­助青海医疗队中的一员。在青海,还有许许多多的医生们­背井离乡,克服高原反应和各种生­活上的不便,为当地送去了高质量的­医疗资源。这些医疗工作者还将先­进的医疗管理经验带进­当地的医院,培养了优秀的人才队伍,让远在西部的患者不必­为看病奔波,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更为­专业化的救治。

盔帽,也叫盔头、戏帽,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杨门女将》中,众女将头戴七星额耍起­翎子功威风凛凛;《徐策跑城》中,老徐策意气风发,将纱帽两侧的翅子甩得­虎

虎生风;《打金枝》里,公主凭借头上珠翠闪烁­的华丽凤冠震慑全场观­众……舞台上的戏曲绝活让人­拍手称奇,而头上的盔帽无疑增彩­不少。其实,盔帽与脸谱一样,是识别戏曲人物的标签,上到“皇亲国戚”,下到“贩夫走卒”,不同的身份,都有着特定的盔帽,可以说,盔帽为塑造各色人物划­下“点睛之笔”。

那么这些做工精细、品种繁多的盔帽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在有着文献名邦美称的­古州山西平定,就有一位至今仍坚持采­用传统手工艺制作戏曲­盔帽的老艺人董涛山,几十年来,他匠心传承,与戏曲头饰结下了不解­之缘。

出身梨园,对盔帽制作情有独钟

1945年,董涛山出生在乡村文化­氛围深厚的平定县董寨­村,村里有闹社火、跑马排的习俗,男女老少都爱唱戏习武,他从小就跟着大人们舞­枪弄棒、学拳练手。让董涛山记忆深刻的是,父亲经常把破损的盔帽­拿回家修补,父亲手上的功夫极为精­细,用简简单单的几块布、几枚珠子和一些常用的­物件,就能让破旧的盔帽重新­焕发出新姿,变成各式各样造型漂亮­的盔帽。父亲说:“戏剧盔帽制作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咱一定得传下去,不能丢!”至此,父亲的话和盔帽光彩夺­目的样子在董涛山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初中毕业后,董涛山因为喜欢文艺,加入了宣传队,多才多艺的他不久就绽­露头角,被县晋剧团看中招去做­了一名花脸演员。唱戏之余,他最喜欢的就是研究唱­戏时所用的各种道具,尤其是那一顶顶精彩绝­伦的盔帽,最是让他痴迷,他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制作出一顶漂亮的盔­帽。

为了有机会能够真正动­手制作盔帽,董涛山几乎每天唱完戏­都会找到看管帽箱的人,替人家值班,并在值班的间隙绘制各­种各样盔帽的图。他把每一种盔帽都分解­开来,潜心研究,将盔帽的每一个细节都­烂记于心。天长日久,几乎只要是能看得到的­盔帽图样,都被董涛山积累下来,这也为他以后制作盔帽­奠定了基础。

掌握了第一手数据,董涛山便开始按照图纸­悄悄地尝试着做。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有一次,正值团里演出时,一顶盔帽坏了,剧务急得团团转,古道热肠的董涛山听说­了这件事之后,马上赶到后台,几下便修好了。直到这时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董涛山还有这般“手艺”!慢慢地,董涛山顺理成章地揽起­了团里盔帽头饰修修补­补的活计。他不仅给自己所在的剧­团做,别的剧团也闻讯找上门­来,实践中,他的手艺日渐成熟起来。

乐于创新,是手艺活更是良心活

离开县剧团后,董涛山便开始专门研究­起盔帽制作的手艺来。盔帽制作是一门冷门的­技艺,无法带来可观的收入。可冷门也好、少利也罢,董涛山依然沉心静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沉浸在盔帽­的制作过程中。这份执着与对这门手艺­的怡然自得,令人敬佩。

对于董涛山来说,制作盔帽的原则一是要­功夫做足,二是用料考究,三是做工严谨、细致,在这种基础上每一件盔­帽都要做得天衣无缝,难度可想而知。刚开始做盔帽时,董涛山是按照传统老样­式做,但他并不满足固有的经­验。平日里,他会看很多与戏剧相关­的书籍,研究戏剧人物的方方面­面;赶庙会看戏的时候,他会仔细观察外地剧团­演员的行头,默

默将其可取之处记在心­里,回家后尝试着去做;他还在电视和网络上了­解最新的行业信息及动­态。随着经验的积累,董涛山在继承古韵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技艺,推陈出新,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以期在造型和创意上有­所突破。

在材料方面,比如以前的盔帽造型是­用毛头纸一层层的裱糊,他改用了牛皮纸,这样做出来的更加平展­挺阔。再如女将戴的七星额上­的绒球,传统做法是用毛线,但光泽度不够。为了能将绒球的色彩、光泽以及蓬松度达到最­佳,他自己买来蚕丝和颜料,自己调色、染色,缠为球状制成绒球,成型效果更好也更加漂­亮。在工艺方面,做一顶文官纱帽,帽翅上的弹簧是演员展­示帽翅功的关键,制作时软硬度的把握最­重要,他特意买来钢丝,用钳子固定在一根细铁­棍上一圈圈缠成想要的­密度,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较­老式纱帽有了极大的提­高。

在董涛山看来,做盔帽不仅是一个手艺­活,更是一个良心活。他不仅考虑到外型的美­观,还从道具保管、耐用,以及演员佩戴轻便舒服­等不同角度出发,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以王帽为例,原来上面镶嵌的宝玉是­固定的,存放时不能拿下来,易于损坏,他便做成了可镶可取的­活动样式;王帽两侧的两条龙,分离各立,一戴就东倒西歪,他便将两条龙组成一体­的。再如蝴蝶盔,过去的做法是只有正面­嵌一只蝴蝶,显得不够威武丰满还容­易散架,他在两侧又加装两只蝴­蝶,后面还做了带穗的蝴蝶,满头的蝴蝶形成相互支­撑之势,这样不仅美观,还更加耐用牢固。

手艺精湛,作品颇受剧团青睐

小小的戏曲盔帽,凝聚着董涛山太多的心­血。华贵高雅的凤冠,老成儒雅的相貂,俏丽可人的蝴蝶盔,威风凛凛的夫子盔,面对着一顶顶精美的盔­帽,

董涛山如数家珍,在他心中,每一顶盔帽背后都是一­个故事,蕴藏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做了几十年盔帽的董涛­山,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各­式盔帽,成就感油然而生。“盔帽不仅制作工艺复杂,与戏装的搭配也相当讲­究,不懂戏是做不来的。不要看做成后是一顶帽­子,在戏剧表演中,每个人物的身份、性格、年纪等,都是通过穿着不同形制、不同色彩的服装,佩戴不同的盔帽来体现­人物个性。这其中要画图、裁剪、雕刻,还要具备很好的美术功­底和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做出符合人物形象­的戏曲盔帽。”董涛山说,“比如王帽,是戏中皇上的行头,黑色为底,沥粉描金龙纹,顶上有橘黄绒球一对,帽上满饰珠子,左右耳子挂一对杏黄穗­子,造型富丽堂皇,威严高贵,极具皇家气派。”

董涛山介绍到,做这样一件盔帽,首先要按照剧情和人物­的要求设计样式,用细铁丝网扎制成头盔­的罩子;接着绘出各个部件的样­式图案,并把图样印在硬纸板上­拓板,用刻刀按着图样雕刻成­型;随后把细铁丝分别盘在­盔帽的合适部位压平粘­好定型;然后经过沥粉、贴金和点翠美化,增强立体感;最后晾干、组装,用绒球、珠须、流苏等做好装饰。

盔帽虽小,却融合了美术、服饰、刺绣等各种文化和艺术­元素,历经雕、刻、挖、嵌、堆、塑、染、绣、扎、贴、胶、漆等多种制作手法,由于这些工序操作复杂,只能依靠纯手工去完成,要经历20多道大工序­和无数道小工序,一顶令人惊叹的戏曲盔­帽方才成型。虽然辛苦,但一想到台上的演员披­挂上阵,字正腔圆地表演,台下观众兴致盎然地欣­赏、鼓掌,对董涛山而言,就是最大的激励。聚光灯下,一顶顶盔帽就是一个个­有生命的道具,让戏曲表演变得更加多­彩生动。

凭借着对这门艺术的痴­迷,董涛山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许多剧团都纷纷购买他­制作的盔帽。2013年,阳泉市晋剧团移植排演­意大利著名剧目《图兰朵》,盔帽的设计制作成了难­题,剧团只好求助于董涛山。“近30 顶盔帽,既要能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性格,还要和晋剧里的生旦净­丑联系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为此,董涛山专门去看了排练,又找来相关的视频仔细­研究,边看边画边构思,为每个人物量身定做了­帽饰,就这样,一个生活在太行山里的­老人,设计出了异域风情剧目­的头饰,博得了满堂喝彩。

心系传承,为传统文化尽一份力

耐得住寂寞,几乎是每一位手艺人的­必修课;然而如何把手艺传承下­去,更是他们的责任与使命。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带来的是行业的变迁。在过去,铿锵的鼓点和悠长有力­的唱腔,为人们的生活注入许多­轻松与乐趣。但随着各种新兴文化和­各种娱乐项目的兴起,听戏的人少了,唱戏的人也少了,戏剧盔帽制作的手艺人­更是寥寥无几,甚至不为人所知。

董涛山一辈子做盔帽,心心念念的都是盔帽,随着年岁渐高,他曾担忧没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学习这门手艺。“因为一顶戏帽的制作过­程还是相当复杂的,尤其是年轻人,很容易坐不住。”但慢慢地,他打消了这种担忧,因为他发现在盔帽艺术­的熏陶以及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家中年轻一辈的孩子渐­渐对盔帽产生了兴趣,并愿意加入到盔帽制作­的行业中来。

他们不仅跟着老人学习­手艺,还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让­更多的人认识这门古老­的艺术。董涛山是欣慰的,他不仅整理保存了各类­传统盔帽的样板模具,还把制作好的盔帽拍照­存了档。“我年龄大了,以后没办法教孩子们的­时候,他们看着这些资料也能­把手艺都学会。而且我做些,不仅是为了把盔帽制作­这门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也是要为传统文化大发­展尽上一份力!”董涛山感慨地表示。

 ??  ?? 烈士申亮亮
烈士申亮亮
 ??  ?? 申亮亮(中)在训练中
申亮亮(中)在训练中
 ??  ?? 申亮亮(中)与战友合影
申亮亮(中)与战友合影
 ??  ?? 申亮亮列士遗体回国
申亮亮列士遗体回国
 ??  ?? 杨秋花缅怀儿子申亮亮
杨秋花缅怀儿子申亮亮
 ??  ?? 陈美桂与她的发明专利­证书
陈美桂与她的发明专利­证书
 ??  ??
 ??  ?? 陈美桂为患者输液
陈美桂为患者输液
 ??  ?? 陈美桂工作照
陈美桂工作照
 ??  ?? 陈美桂(右)与同事合影
陈美桂(右)与同事合影
 ??  ?? 钟晖参加义诊活动
钟晖(右)与患者交谈
钟晖参加义诊活动 钟晖(右)与患者交谈
 ??  ?? 董氏盔帽之蝴蝶盔
董氏盔帽之蝴蝶盔
 ??  ?? 董涛山正在制作盔帽
董涛山正在制作盔帽
 ??  ?? 董氏盔帽之凤冠
董氏盔帽之凤冠
 ??  ?? 董氏盔帽之白相貂
董氏盔帽之白相貂
 ??  ?? 董氏盔帽之倒缨盔
董氏盔帽之倒缨盔
 ??  ?? 董氏盔帽之夫子盔
董氏盔帽之夫子盔
 ??  ?? 盔帽制作之插珠
盔帽制作之插珠
 ??  ?? 盔帽制作之做绒球
盔帽制作之做绒球
 ??  ?? 盔帽制作之缝缀
盔帽制作之缝缀
 ??  ?? 盔帽制作之组装
盔帽制作之组装
 ??  ?? 盔帽制作之点翠装饰
盔帽制作之点翠装饰
 ??  ?? 盔帽制作之刻版
盔帽制作之刻版
 ??  ?? 盔帽制作之画图
盔帽制作之画图
 ??  ?? 盔帽制作之描金
盔帽制作之描金
 ??  ?? 盔帽映芳容
盔帽映芳容
 ??  ?? 孩子们从小接受盔帽技­艺的熏陶
孩子们从小接受盔帽技­艺的熏陶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